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洪泽区朱坝街道老促会助力打造“邻里互助”模式剖解养老难题

2025/04/09  浏览量:   作者:赵建学 王泽华  来源:中国老区网

洪泽区朱坝街道老促会着力打造“邻里互助”模式,以创新之举破解农村老人的养老瓶颈,推动“老有所养”同新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农村养老难的形成和现状。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突飞猛进发展,但同时也累积了流动人口管理难、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和人口老龄化等三大突出问题。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计划生育政策放开,前两个问题已逐渐趋缓,但人口老龄化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全社会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农村老人大部分都没有养老金支撑,找机构养老没钱,靠子女养老因子女本身要务工要生活要育儿育女精力有限,条件好的家庭能老小兼顾两全其美,而对条件一般家庭其养老难题越发突显。针对这一横亘在乡村振兴路上突出的社会问题,洪泽区朱坝街道老促会积极发动会员老有所为,走村串户开展调查研究,着力破解农村老人的养老瓶颈,助力乡村振兴。

探索“邻里互助”养老路径。街道老促会深入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的袁集村走访,发现城乡迁徙导致空巢家庭普遍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在对该村养老情况调查时该村老促会会长袁守银介绍了袁集村由来和互助养老情况:历史上袁集村分八大门,明朝时期由苏州阊门袁氏八个兄弟移居至袁集村开荒种地繁衍而来。由于是一个祖上,所以袁集人很重亲情,至今还保留着春节时整个自然村庄的人全都集中欢聚的传统。淳朴民风滋生了善良的袁集人,形成了和谐的邻里关系,也涌现了一批自发式的“邻里互助”的养老典型。有健康老人帮助代为照顾邻里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也有相对年青一点的老人帮助照应高龄老人的,还有邻里老人之间互相帮助代购生活物品和寻医问药的。互帮互助既提升了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缓解了他们子女们的精神压力,同时也推动了文明乡风建设。由此形成的邻里互助养老是群众自愿结对,相互间彼此信任,是增进居家养老质量一个好的模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街道老促会组织指导该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做优品牌,为剖解养老难问题引领示范,并形成了《关于袁集老龄化现状及互助养老模式》的调研报告,其经验做法得到市、区民政部门的认可。

创优“邻里互助”养老品牌。一是典型示范。袁集村袁安良、袁开升两例义务照顾邻里老人10年的“互助养老”典型,被街道向上推荐表彰为“洪泽好人”。近三年来,该村先后有6人次受到各级好人表彰,有效地助推了“邻里互助”风气的普遍形成。二是引领前行。街道对“邻里互助”典型红榜公示表彰;在文明户评比中给予加分;在每年重阳节给予集中慰问和奖励。三是志愿服务助力推广。街道利用协会会员、退休村干部等“五老”人员对各家各户门清事明,群众也熟悉信任的优势,在村挑选出8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组成“邻里互助”关爱老人志愿服务队。服务队分专职人员和辅助人员,其中有2名专职人员与政府购买的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主体相结合,与村干部一样实行常态化工作机制,从居家养老运营经费中发给一定的报酬,职责是定期巡访和担当“吹哨人”。服务队定期巡访由政府兜底的特困供养对象和空巢老人家庭并提供必要的家政服务,及时收集全村因灾、因病、因年龄增长,子女在外而出现新的养老困难的老人信息并上报村两委。村两委结合当事家庭实际情况协调、引导、推介“邻里互助”模式。仅袁集村即有30余对老人结成了互助养老的对子,使老人在家舒心、子女在外放心、街道和村(居)两级组织也因群众安居乐业而宽心。

完善“邻里互助”养老机制。注重用足政策、链接社会资源、充分发挥五老余热等综合性措施,积极助推养老机制的健康发展。借助政策支持广泛推进适老化项目改造。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等方面,对全村有需求的社会老年人家庭、困难老年人家庭积极帮助申请适老化改造服务,改善老年人的居家生活环境,提升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对五保、低保等民政服务对象在政府补贴后所需支付的适老化改造费用由村集体给予全额兜底。加大投入为老人开展贴心服务。将逐步开展由村(居)集体出资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有理发技能的人员为6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理发一次;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施以集体补贴和群众自付相结合的助餐、送餐服务。拓展助老志愿队伍的功能。暑期吸纳大学生志愿者开展走访陪伴活动,给老人生活注入新活力;农闲时吸纳有文艺特长的“五老"人员编排贴切农村生活的文艺节目,分3至5人一组深入组户开展文艺宣传,让老人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精神得到充实。建立助老服务专项基金。村(居)每年拿出集体一定的收入注入老年服务基金帐户,同时积极争取在外成功人士的捐助,为养老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淮安市洪泽区老促会)

编辑:赵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