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7 浏览量: 作者:罗振刚 来源:中国老区网
在中国革命历史的长河中,革命前辈选择并利用山洞溶岩作掩护栖身或战时阵地,不但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已,而且还能够狠狠地打击敌人。这种充满智慧的例子在中国革命史上不胜枚举。中国红军独立第三师(右江独立师)副师长黄松坚在革命洋楼里开展革命活动的故事值得大家了解和传扬。
革命洋楼其实就是一个山洞,位于广西省田东县思林镇果芬山的半山腰上,海拔340米,洞口高1.5米,宽1米,呈半月形。洞里较宽敞,可容纳30到50人。它是中共右江下游革命委员会活动旧址,承载着右江下游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铸就了右江人民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革命洋楼”彰显革命智慧
红七军主力北上后,韦拔群和右江独立师政委陈洪涛相继牺牲。桂军见群龙失首,扬言要铲草除根,到处“花红”贴告示,搜捕右江上、下游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人。桂军在东兰、凤山、巴马七里山区一带,像围山打猎一样,一座座山坡,一个个岩洞地搜,但始终找不到革命委员会领导人的影子。右江革委员会的领导们就像山上的雾,山里的风,来无踪去无影。其实,为了避开敌人的耳目,革命者们有时候住在山凹凹里,用野芭蕉叶当屋瓦,在芭蕉树下办公;有时候藏在三层埂上的无名山洞里,与桂军周旋,闹得桂军坐立不安。
93年前的一天黑夜,从平果三层梗走来了5个人。走在前面的是秘密交通员,走在后面的依次是滕国栋、陆浩仁、黄书祥、赵世同。他们4人就是右江下游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人。由于一身农民打扮,不留意很难分辨出他们的身份。他们匆匆走下长蛇岭,跨过通道,拐进路旁的玉米地,并沿着右江河一直往西走。他们走到果芬山后,又越过重坡,便来到另一坡的半山腰。只见那里树木茂盛,草深茅长。草丛中有个不显眼的山洞,交通员一弓腰,4个人便跟着钻了进去。
这山洞黑乎乎的,伸手不见五指。交通员打起火链,点着火把四下里照了照,发现洞里很宽敞,且怪石嶙峋。当然有的岩石平得还可以当床铺、当台凳或灶台的,整个岩洞就像台阶一样,一级一级往下走,到洞底便是一条暗河。
看到这情景,黄书祥不由笑着说:“这山洞就跟城里的洋楼一样。有楼梯、有自来水、有床铺、台凳、灶台等,什么都不缺,以后再也不担心日晒雨淋了。”黄书祥的话使大家立刻兴奋起来。赵世同问交通员说:“这岩洞叫什么名字啊?”交通员答不上来。赵世同见状便说:“既然原来没起名,我们现在何不给它安个名呢?至于要安个什么名…”大伙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到陆浩仁身上。陆浩仁是大家公认的才子,只见他摸着额头想了想说:“当年张云逸把东兰武篆的北帝岩改为列宁岩,我们何不把这个山洞叫做革命洋楼岩呢?”“好名字!好名字!”腾国栋十分赞赏地说。他思考片刻后又说:“依我看,最好不要后面这个岩字了,那样容易暴露目标,干脆就叫革命洋楼吧,让伪军狗腿子们摸不着头脑”。大家听后都附和说:“还是滕国栋主席想的周到,真是棋高一筹”。自那以后,右江下游革命委员会发出的命令、印发的传单等等,其落款处都写上革命洋楼四个字。白狗子听到这个新名字后,查来查去,总搞不清这革命洋楼到底在哪里,是什么样子?他们发疯般地在县城、乡村大肆搜索。搜来搜去,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害得不少国民党官兵为此被撤了职,丧了命。
“革命洋楼”铸就革命伟业
1931年3月至11月,桂系军阀乘红七军主力北上后右江革命力量薄弱之机,出动正规军和地方民团上万人,对东(巴)凤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围剿”,使根据地受到极大的摧残。1932年1月下旬,面对日愈恶化的局势,为了摆脱困境,挽救红军,中共右江特委和中共右江独立师党委在西山弄京果六峒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派黄松坚、黄举平各带十多位精悍骨干,向右江下游和黔桂边分两路向外发展。4月下旬,黄松坚到田东县思林镇果芬村后,对成立中共右江下游临时委员会的选址工作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评估,决定选择革命洋楼为委员会活动中心。自1932年6月8日中共右江下游临时委员会成立到1934年7月的两年多时间里,黄松坚、滕国栋、黄书祥等领导人经常在这里开会、办公、发布命令和印发传单等,所有重大的工作都在革命洋楼里进行。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冒着生命危险,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超凡的智慧,与敌人作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是主动担负起领导右江革命斗争的重任;二是恢复和发展右江党组织;三是推动党建和统战工作;四是组织抗日救国军;五是保持与党中央的联系;六是推动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七是研究开辟滇桂边革命根据地工作等。在“革命洋楼”里,为了准备中共右江下游临时委员会会议材料,黄松坚在洞里连续工作了近半个月时间。这种奉献精神不仅在当时的革命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革命洋楼”绽放时代光芒
为了采集到黄松坚在右江下游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史实资料,进一步充实完善巴马革命史的内容,2024年11月27日,巴马县老促会一行6人,在田东县老促会会长林世辉等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思林镇革命洋楼遗址进行调研。田东县党史办主任对革命洋楼遗址作了祥细的介绍。他说:“1932年4月,黄松坚到右江下游后,便以革命洋楼为中心机智勇敢地与桂系和地方民团作艰苦的斗争。革命洋楼这个神秘的据点就当时来说也只有领导和机要人员懂得,其他人员一概不知,直到解放后特别是采访革命前辈赵世同同志后,这个秘密才大白于天下。”是啊,坚守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革命纪律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
田东县老促会林世辉会长接着说,革命洋楼是田东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非常重要的革命遗址,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已成为全县党政机关、学校师生、人民群众进行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县委、政府对革命洋楼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已作全面的规划。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这把尚方宝剑,有地方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有自治区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革命洋楼在新征程上将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红色基因将世世代代得到传承和发展。
编辑: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