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深入调研 谋局建言

武汉市老促会“武汉市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课题调研组赴江夏区舒安街项英故里调研

2025/04/29  浏览量:   作者:武汉市江夏区老促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四月上旬,武汉市老促会常务副会长舒炎发、副秘书长郭建安率“武汉市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课题调研组赴江夏区舒安街项英故里调研。 在调研座谈会上,舒安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甘宏华、街道办事处主任许世君、企业负责人等诸多与会者踊跃发言。其主要内容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老区建设 新貌有目可睹

舒安属于传统农业街道(乡镇),位于江南丘陵、武汉市的远郊。改革开放以来,舒安街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脱贫、小康、全面振兴的大道上不断奋进,其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在经济发展方面,引进三家现代科技农业企业——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湖北未来家园高科技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旅游、观光、民宿基地的“枫香雲堡农业休闲园”、“湖北陈氏益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即舒安高梁、油菜种植基地)。目前这些企业连片流转土地3.5万亩,占全街耕地保有量4.7万亩的75%。大型科技农业企业的入驻,促进了农业产业规模发展,农民从土地流转和企业打工中增收致富。

在生态环保方面,打好三大“保卫战”,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杜绝秸杆、垃圾焚烧,强化烟花爆竹禁燃、限放,提高餐饮油烟、生活垃圾的整治力度。二是打好绿水保卫战。开展常态化梁子湖水质资源保护区的巡查,重视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质达标。做好养殖水域的管控。三是打好护土保卫战。依法实施农田分类管理,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提升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减少生产、生活垃圾对土壤的污染。现在游客来舒安,赞美地说,舒安天蓝水绿饭菜香。

在人口流动方面,城镇化率高于全国的67%。截止2024年底,舒安街户籍人口为23646人,常住人口为3100人。即80%以上的农村人口流向域镇谋生定居。虽然老区人口外流给乡村振兴带来了诸多问题,但从社会进步、个人自由发展等方面看,还是利大于弊。农村人口适量流向城镇,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实现国民发展机遇的创新。

二、老区振兴 制约因素诸多

第一,农业产业发展投入大、周期长、回报低,导致落户企业难以为继。如2013年湖北未来家园高科技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落户舒安街,12年来流转土地6600多亩,累计投资6亿多,但其收入微乎其微。“枫香云堡”园区作为文旅经营企业,因游客少,入不敷出,举步维艰。众多的微、小型农业企业,只有少量的有赢利。

第二,耕地撂荒严重。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市场销售价格低,导致农民不愿种地,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没有流转的耕地被撂荒。

第三,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且增长缓慢。因为农村常住居民多数是妇女、儿童、老人和其他弱势群体。在舒安街常住人口3100人中,有脱贫户802户,1944人。识别监测户22户62人,175人享受助学扶智政策,低保户346户598人,特困人员在册97人,集中供养34人,分散供养63人。由于他们自身的生产能力创收能力偏低,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处于一种基本的维持状态。

三、老区不老 因地施政创新

我们的建议:

第一、市委市政府要根据武汉特大城市的市郊老区定位,进行农业产业发展的设计,制定相应政策,切切保持农业政策相对的稳定性。不能频繁地让农业“转型”,否则给农业、农民带来诸多不利。

第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全市老区招商引资的企业落户,要有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帮扶措施,引导全市老区的一、二、三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政府应出台相关的“农补”政策,如高粱、油菜、玉米等纳入“粮补”范畴,并出台农田、耕地整治工程补助政策,调动种植企业和农户垦荒复耕的积极性。

第四、逐步完善和提高65岁以上农村人口的社保待遇,确保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持续进步。

编辑: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