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浏览量: 作者:张显平 来源:中国老区网
图为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为新会员颁发聘书
春和景明、万物勃发的时节,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迎来了一批新会员。十二位已退休的老同志,带着对老区的深厚感情,毅然加入了这个光荣的组织。他们的选择,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对那片红色土地的深沉眷恋;他们的行动,不是简单的奉献,而是对革命精神的自觉传承。这些老同志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老区建设者的生动写照,折射出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精神追求——“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执着与担当。
老区,这片浸染着革命先烈热血的土地,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行走在井冈山的蜿蜒小路上,驻足于延安的窑洞前,穿行在大别山的村落间,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老区人民用小米哺育了革命,用独轮车推出了胜利,他们身上那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最动人的篇章。这些精神财富,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正如一位老会员所说:“每次踏上老区的土地,都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那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然而,历史的荣光与现实的发展往往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多重因素制约,许多老区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经济发展,产业支撑不足限制了民生改善,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创新活力。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与老区人民曾经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形成了强烈反差。面对这一现实,我们不禁要问:如何让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如何让红色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实践给出了有力回答。在各级领导关心和社会各界支持下,老促会推动老区交通条件显著改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条条公路蜿蜒伸展,连接起曾经闭塞的山村;一个个特色产业落地生根,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一项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改善着老区人民的生活品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老区建设者的坚守与付出。他们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
新时代的老区振兴,需要更多“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奋斗者。这种!“再出发”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创新探索。它需要我们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需要我们创新思路方法,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更需要我们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内生动力,让老区人民成为振兴的主体。
一位新入会的老同志所说:“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服务老区的新起点。我们要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资源,继续奉献给这片红色的土地。”
老区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企业要积极参与产业帮扶,社会各界要形成帮扶合力。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老区自身的发展活力,培养本土人才,传承红色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只有内外联动、多方协同,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老区振兴之路。一位长期从事老区工作的干部深有感触:“老区振兴不能靠‘输血’,关键要增强‘造血’功能,让老区人民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
老区的山山水水,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也必将见证新时代的振兴奇迹。当我们看到老区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看到村民们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看到返乡青年带领乡亲们创业致富,我们相信,老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这种变化不是偶然的,它源于党的好政策,源于社会各界的支持,更源于老区人民自身的奋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老区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以“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昂扬姿态,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在老区振兴路上续写新时代的华彩篇章。每一位关心老区发展的人士,都可以成为这场伟大实践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能为老区振兴贡献一份力量。因为老区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记忆,也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希望。
重整行装再出发,不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精神;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当我们回望那些穿梭在老区的身影的——记录变迁记者、传授知识的教师、治病救人的医生、带领致富的干部……正是这些普通人的不平凡坚守,汇聚成了推动老区发展的磅礴力量。让我们携手同行,在老区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以“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姿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实现老区全面振兴的道路上携手奋进,共同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编辑: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