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打造浓厚舆论 助力老区振兴

2020/10/16  浏览量:   作者:童善友  来源:中国老区网

  革命老区是红色的特殊群体,但长期的和平年代却被人们忽视,进入新时期更容易受到冷落。加大对老区的宣传力度,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黑龙江省兰西县老促会始终如一地高度重视对老区的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注、爱护,助力老区的振兴和发展,从而取得丰硕成果。全县10个老区村以及他们所在的乡镇早在去年5月实现整体脱贫,摘掉了贫困帽子,其中的富河村、义发村成为全县的致富排头兵,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更是璀璨闪耀,兰西镇黄崖子民俗村被誉为“中华慈善第一村”。我们老促会因为老区宣传做得比较好,先后被省和中国老促会授予“老区宣传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展现红色资源 彰显影响力

  兰西县是一个富有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区,在抗战时期著名抗联将领于天放、徐泽民带领部队同侵华日寇发生了激烈战斗,取得了三合城等闻名全省的战斗大捷。徐泽民等15名将士在这里流尽最后一滴血。老区群众迎着炮火,利用各种形式,义无反顾地拥军支前,创造许多可歌可泣的老区故事。

  这一红色资源弥足宝贵,应当得到大力弘扬,凝聚成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成为推动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我们老促会却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对老区的卓越贡献漠视,有冷淡情绪。我们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对老区的红色基因、光辉业绩不熟悉不深知,老促会需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动员全社会都来关注老区民情,全力支持老区建设。为在全县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我们从老促会的实际出发,力所能及地做了四件事:

  编写红色书籍。我们组织熟悉抗战历史的老人、当年支援抗联的模范,深入老区开展走访调查,先后组织了16次专题调查,走遍了10个老区村的所有村屯,入户走访上百人次,召开各类座谈会达20多次。通过访问座谈、查阅资料、实地查看、填写问卷等形式,充分了解掌握红色资源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邀请有编撰能力文字工作者,编写文史资料,先后编写出《兰西抗战斗争史》《老区村纪事》《兰西英烈录》《抗联光辉战例》等六本书籍。这些书籍力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下发到农村、社区和学校以后,受到了普遍欢迎。

  举办展示画廊。我们筹集50万元,联合宣传、文化、文史等部门,在街头广场办起“弘扬红色资源走廊”,开设著名战斗、英雄人物、支前模范、苦难回顾、前景展望五大板块,利用照片、图画、漫画、雕塑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形象展示革命老区的风彩和历程。走廊和图板广泛布设在学校、社区和广场,人们都驻足观看,形成了强烈的舆论氛围。

  大讲老区故事。老区的光辉历史毕竟已离得久远,要把历史拉近,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大讲故事,不失是一种好形式,讲故事既有滋有味,又回味无穷,可感受到历史的筋骨和血脉。从前年开始,我们先后邀请5位仍健在的抗联老人、抗联后代组成宣讲团,以乡镇为单位先进行培训,编写宣传故事。所讲故事力求精短,一人只讲一次战斗、一个人物、一个片断,突出讲述抗联将士浴血奋战的生动故事和感人场景。然后分片深入学校、社区、乡村宣讲。宣讲也不是你讲我听,而是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对话会、互动会,把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形象生动。县乡村有组织的宣讲会有上百个,受众达五六万人,从而很好地把红色基因深植在群众中,更明确了老区人民的一切活动都洋溢着对祖国深沉大爱,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应当得到尊敬和爱戴。

  诵唱抗联歌曲。在抗战时期,抗联将士谱写了许多反映抗联精神和斗志的歌曲。例如《露营之歌》《向鬼子头上砍去》《义勇军进行曲》《怒吼的松花江》等抗战歌曲。在学校组织学生利用主题班会、学生活动日,讲述每首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所蕴内涵、社会反映,然后大唱这些歌曲,并适时以班为单位,举办歌咏比赛。在社区和村屯则抓住日寇侵华日、日本投降日、东北光复日等节点,组织群众高唱抗战歌曲、观看红色影片、走访老区村,形象具体地感受抗联战士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从而激发对老区的热爱。

  融合部门优势 形成凝聚力

  开展对老区的宣传是全社会的行为,老促会不能唱独角戏,而是要发挥威望高、人脉广的优势,主动做好同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同心合力打造浓厚舆论氛围,为宣传老区贡献力量。为此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突出做好三件协调工作。

  搭建上下贯通的网络。各部门处于分散状态,要把他们整合起来,就要有组织机构作保证。为此我们会同宣传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强老区宣传工作的意见》,以县委文件下发,明确要求宣传、文化、新闻、民政、卫生、农村、街道七个部门是宣传主体,确定了各部门的职责任务,相应建立组织机构,由党委主管领导负总责,下属机构相应成立组织。其组织不能是空架子,要有成员、制度,有办公室、有资料柜、有活动内容。与此同时县老促会成立了宣传研究会,制定了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巡察等项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年终就宣传工作召开表彰会。这样就形成了上下贯通、横纵覆盖的宣传网络,各部门真抓实管,不再做虚功、放空炮,出现了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强化部门职能的特长。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开展宣传工作不能一把抓、一锅煮,必须突出各自的优势和长项。我们老促会充分发挥协调补缺作用,在全县宣传工作的整体框架下,帮助各个部门完善细化各自年度任务、工作标准、完成时限。县图书馆在疫情期间,读者借书阅读的很少、宣传老区的书籍无人问津。我们就帮助图书馆开展起“读者线上品书香”活动,通过音频、微信、视频、二维码等形式,向读者配送“每日荐读”“老区村历史故事”等书籍,“云阅读”开展得十分生动。同时还配合宣传部开展了“读书助我成长”“红书让我走进历史”等系列活动,更加激发了读者阅读反映老区风采书籍的兴趣。

  开展合作共赢活动。共同活动是联结有关部门的契机,也是融通有关部门的桥梁。我们经常抓住重大节日、重要节点同有关部门一起开展宣传活动,既增强了有关部门宣传老区的意识,又丰富了宣传老区的内容,取得了联动共赢的效果。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老促会动议开展以“老区新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这一动议得到县委领导的赞同,责成老促会和宣传部牵头抓好这项活动。于是我们先召开了联席会议,对有关部门作了明确分工,要求各尽其责,互相配合。活动开展以后,宣传部制作了“老区的光辉历史”图版,用60多幅照片聚集反映在每个历史阶段老区人民创造的辉煌业绩,并在社区、广场展出;县电视台录制了5集“老区风采”专题节目,分为五天集中展播;县文化局编排了反映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文艺节目,有情景剧、小品、相声等十多个节目,并进行巡回演出;县作家协会派出作家采写了《红色基因》《老区光彩照人》等纪实文学;民政局组成调研组,到10个老区村走访调查,慰问贫困户,落实老区扶植政策。合作开展活动形成了声势,大造了舆论,增强人民群众关爱老区的意识和行动。

  广辟媒体阵地 扩大关注力

  新闻可以引发舆论,舆论也可以成为新闻,并且两者往往在同一事件中相伴而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在为老区大造舆论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新闻的引导作用,以敏锐的视角,抓住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积极撰写新闻稿件,为老区大造舆论。

  领导带头主动写。我们老促会的几位领导都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写出具有较强引领作用的新闻稿件。县老促会成立了由会长王亚义为组长的报道小组,人人动手自觉写稿。王亚义把写稿看作使命,白天忙于工作,晚间撰写稿件,每年都有二十几篇稿件在《中国老区建设》、中国老区网、《黑龙江老区建设》等主流媒体发表。他撰写的《创新部门帮扶责任制 全方位促进老区科学发展》的调查报告,受到中央党校的高度重视,收录在《科学发展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论文集中;《兰西老区有能人的报告》被《中国老区建设》杂志加“编者按”,在专栏头题发表。因此省军区树立他为先进的部队退休干部,他还被中国老促会评为“优秀通讯员”“优秀评刊员”。

  培训骨干众人写。许多新闻事件发生在基层,发生在群众中间,要捕捉到生动活波的新闻,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写稿。因此,我们在老区村的乡镇和老区村,都成立了报道小组。对报道小组的成员每年都培训一次,以此提高他们的报道水平,搜集新闻素材,研改新闻稿件。由于有了这样一支骨干队伍,确保了老区涌现的新景象、新事件、新人物,能通过这条渠道快速敏捷地反馈到县老促会,及时形成新闻稿件报道出去。平山镇老促会长胡恩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发动“五老人员”当好防控“守门员”,做到全方位多层次防控疫情,他及时撰写了《这里的守门员到位尽责》,很快被县委批转,市老促会简报转发,中国老区网以《全民抗疫 献我力量》作了报道。

  扩展平台多层写。过去我们仅把《中国老区建设》《黑龙江老区建设》两本杂志作为主攻媒体,通讯员撰写的稿件很少在报刊上发表,写稿热情受到挫伤。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搭建新平台,扩展发表稿件的载体。我们通过协调,在《呼兰河文艺》刊期上,开辟了《老区史话》专栏,主要刊载“老区历史故事”“革命遗址新貌” “老区抗联的足迹”;以介绍典型人物为重点。在县广播电视台开设《兰西红色基因》《革命先烈录》等专栏和专题节目,其中专题节目近两年就播发了12期。同时我们还向县政府办的网络平台上推荐稿件,今年在网络上发表有关老区建设的稿件达三十多篇。我们老促会也通过微信群、视频,网络发表基层老促会提供的信息和稿件,今年已发表微刊专辑14期。

  注重引领深度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需要坚持三个服务,具有社会价值和导向作用。因此我们撰写新闻稿件,非常注重紧跟时代发展,以敏锐的视角,抓住老区建设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写出有引领价值的新闻稿件。富河村是临近县城的老区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家里承包土地弃管。在这种情况下村里的老促会建议村里采取土地托管的形式,托付给种田大户、科技能人经营,成效很好,双方都满意。我们把这一做法写了新闻稿件,得到县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决定在全县农村推广,《人民日报》、新华社、《农民日报》都相继作了长篇报道。精准扶贫开展以后,县委曾派出一批干部到老区村帮扶,我们也发现有些干部下去以后,做虚功,玩空转,我们及时写了评论《真帮实扶助民奔小康》,稿件发出后,《中国老区建设》在《老区呼声》专栏上发表。在以此后,我们又采写了市检察院年轻干部张云龙带队下到老区村以后,呕心沥血帮助极贫户脱贫的事迹,写了长篇通讯《用灼热的心悟透冰凉的心》,很快被《中国组织人事报》配五幅照片作了专题报道。

  弘扬基因内涵 激发新活力

  宣传革命老区,为老区大造舆论,必须紧紧抓住老区红色基因的内涵、精神的底蕴。只有这样才能一脉相承,历久弥新。为此我们紧紧把握住四个内涵。

  弘扬奋斗精神。抗日战争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抗联将士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只好身居深山老林窑洞草棚,而且缺食少穿,但仍以大无畏的奋斗精神,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老区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输送物资,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史篇。我们宣传老区突出这种奋斗精神,把当年抗联战士住的密营,群众送粮的崎岖山路,敌人设置的哨卡制作成录像、或是照片,请支援过抗联的老模范讲述当年艰苦奋斗的场景。这种讲述既生动,又深邃,受众深刻领悟了老区精神。许多青年和学生表示,一定要发扬老区人民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战胜风险和困境,为实现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彰显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同样是老区人民的精神内涵,当年传唱《我家就在松花江上》《把鬼子赶出家园》等抗日歌曲,充分表达了这种浓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只有拥有这种情怀才能站高致远,才能对革命老区有真正的感情。因此我们始终如一地抓住这种家国情怀,并融入到不懈奋斗之中,转化到个人行动之中,开展了“三从三看”,从当年抗联战士为家园作的贡献,看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深切热爱;从当年老区人民冒着危险为抗联输送物品的行动,看他们对家国自由的不懈追求;从身边英模人物的行为,看家国情怀已成为中国人最鲜明的底色。这些教育和引导,使群众深刻领悟家国情怀既是老区的底蕴,也是当代前进的源泉,纷纷表示要把“家国”二字时刻写在心中,为“大美中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聚集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老区人的孜孜追求,也是老区最亮丽的底色,我们在宣传老区的过程中突出这条红线,聚焦这条主线,并紧紧把握“三度”:整合红色资源,通过深挖历史资料,寻找证人,扩大线索,去伪存真,保持红色资源的“纯度”;通过重修烈士陵园,重布老区展馆,重设教育基地,保持红色资源的“鲜度”;通过大讲先烈故事、大讲老区村光辉业绩、大讲党和政府对老区的倾情回报,保持红色资源的“亮度”。从“三度”中使群众明显感受到理想信念是老区人的不懈追求,当年15位抗联战士宁死不屈,英勇就义,为的就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今天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必须坚定不移,在风浪中保持定力。

  展现使命担当。追求民族解放是战斗年代老区人的初心,实现民族复兴是和平时期是老区人的使命。我们宣传老区注重着眼新时代所担负的职责使命,引导老区群众面对复杂局势和艰苦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政治站位,担负起新时期的职责和使命,积极在危机中寻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破解难题,求得新局。由于宣传和现实紧密结合,就释放了潜能,激发了动力,全县出现了关注老区、关爱老区、支持老区的热气腾腾的局面。

  近几年,全县向老区投资6263万元,老区吃水难、行路难、看病难、就学难得到全面解决。去年10个老区村在遭受水灾、雹灾、风灾等多重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达2.2亿斤,比前年增幅13%。今年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他们大力发展助农产业,每个老区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富河村农村合作社采取托管经营土地新举措,托管土地达3.2万亩,成为国家“示范社”,人民日报以《土地有了托管所》作了大幅专题报道;青远村开创寒地两季种植,年产达1000万元,户增收9000元;复兴村发挥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微型产业,形成了商贸一条街、加工一条街、饮食一条街,个体工商户达200多家,日销售额达56万元;黄崖子村则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村中建起民俗博物馆、民俗景观大道、民俗特色广场、民俗种植园,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乡村旅游亮点村、被国家确定为3A级风景区。如今老区村亮点频现,呈现出光彩夺目的新景象。

  (黑龙江省兰西县老促会 王亚义)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