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扬州市老区扶贫“三会”联系村的帮扶脱贫路

2020/11/15  浏览量:   作者:童善友  来源:中国老区网

  2014年起,我们(江苏省扬州市老区扶贫“三会”)对宝应县曹甸镇夏庄村、高邮市界首镇子婴村、江都区樊川镇同丰村和郭村镇前巷村、广陵区沙头镇育新村、邗江区公道镇湖滨村、仪征市陈集镇高集村等七个村实施第三轮联系村帮扶工作。打响脱贫攻坚战后,2016年我们又新增宝应县小官庄镇杨蒋村、高邮市甘垛镇和平村、市经济开发区朴席镇朴席村三个市级经济薄弱村作为联系村,在全市经济薄弱村脱贫攻坚战中担负起老区扶贫“三会”的责任。今年,本轮联系村工作即将结束,现将几年来的帮扶脱贫路回顾总结如下:

  一、帮扶成效

  十个村共有202个村民小组,5159户,31747人,集体耕地38053亩,其中已流转面积23958亩,占63%。先行确定联系的七个村多属经济薄弱村,当时的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一共只有133.99万元,村平19.14万元。其中,超过30万元的只有子婴、同丰两村,分别为38万元和31万元;而前巷、高集两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都不足10万元,分别只有8.5万元和5万元。同时,联系村的集体负债却高达694.01万元,平均每个村负债99.14万元。最多的湖滨村集体负债187万元,最少的夏庄村也负有26万元集体债务。大多数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前巷村最低,人均纯收入只有10500元。2015年新增加的三个联系村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都不足30万元,朴席村只有6.51万元。而且,经济越不发达集体债务却越多,三村集体账面负债共有543.11万元,朴席村就高达365.42万元。

  通过几年的联系帮扶,十个村全部摘掉了经济薄弱村“帽子”。到2019年底,联系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已达到832万元,村平83万元。最高的是湖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27万元,最低的前巷村也达到62.86万元。村集体债务由最高峰时的835.19万元,减少到92.56万元,下降了88.82%,有6个村已经偿清了全部集体债务。联系村2015年建档立卡的443户低收入农户共778人,去年底也已经全部脱贫。

  在联系村的帮扶脱贫路上,涌现出不少先进典型。和平村党总支书记吴风岭退伍不褪色,身患重疾仍以“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精神,坚持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在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被授予“扬州市脱贫攻坚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荣誉称号。由大学生村官成长起来的湖滨村党总支书记王飞,带领一班人把一个集体负债多、穷困人员多、社会矛盾多的“三多村”,发展成村级经营性收入过百万、固定资产达1117万的富裕村,从全镇“倒数第一”走到“正数第一”,在脱贫路上实现“逆袭”。

  二、主要做法

  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是因地制宜抓发展。在帮扶联系村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全市脱贫攻坚总体要求为目标,提出的标准更高些,步子走的更快些,把联系村打造成各县(市、区)经济薄弱村脱贫攻坚的典范。

  1、明确发展目标。确定联系村后,我们根据各村实际情况与村“两委”班子商定联系村发展规划。2016年,对各联系村集体经济收入和低收入农户进行了驻村调研,着力脱贫攻坚,帮助他们进一步分析现状,明确发展目标,商讨思路办法,以培育村级集体“造血”功能为重点,夯实发展基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首次召开的联系村党组织书记座谈会上,各村相互交流可借鉴、可复制的村级经济发展经验:一是积极组织实施民生建设项目,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问题,充分调动村民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二是注重因地制宜挖掘本村潜力资源,努力实施能够积累集体资金的“聚财”项目和增加集体收入的“造血”项目。会上,育新村率先提出五年内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每年争取项目资金、村级关爱基金三项“过百万”的目标,得到了市老区扶贫“三会”高瑞芹理事长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坚定了联系村加快摆脱贫困、加速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掀起了联系村之间学经验、赶先进、比贡献的热潮。

  2、用好扶持政策。2015年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定调“脱贫攻坚”,并明确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方面,精准用好我市的“三保(基本生活、危房改造、基本医疗)五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意愿实现、巩固脱贫成果、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政策,让低收入农户尽快脱贫;另一方面,注重用好国土助推脱贫攻坚的政策,着力发展集体经济。杨蒋村在国土部门的帮助下,四年先后实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56.91亩、占补平衡246.12亩,为村集体增加了1499万元收入,不仅化解了村级债务,而且建成的12723平方米物业厂房对外出租,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10万元。朴席村在区、镇国土部门的指导下,将3个地块近15亩土地整理申报增减挂钩项目,村里主动跟进、积极实施,并顺利通过验收,成功转化为土地利用指标后,实现集体收益150万元。育新村较早开始实施国土的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项目,我们专门请联系村的主要负责同志开了现场会,推广他们的做法;还协调市“三会”国土局的理事深入到各联系村,帮助衔接县、乡两级主管部门落实可实施的土地项目。通过精心组织、规范施工、合理赔付、节约支出等措施,到去年底,育新村共拆迁零散户和老旧房屋55户,平整复垦土地165亩,获得项目资金400多万元;湖滨村共搬迁散落农户115户,净增土地面积119.6亩,为集体增加收益400多万元。

  3、发挥资源优势。用好土地政策是联系村脱贫路上采用的共性办法,而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求发展则是各村因地制宜采取的个性办法。和平村地处被拆并的原高邮市平胜乡政府驻地,四年多来,在甘垛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盘活、回购原乡政府闲置的或使用不当的办公楼、生活用房、老旧厂房、仓库等2393平方米。原计生站办公用房改建成了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原乡政府办公楼打造成了村便民服务中心,并在其屋面开发了15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原种籽站闲置的旧仓库和晒场改造成标准化仓储用房等,不仅大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而且实现了国家资产的保值增值。育新村对全村的工业用地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对闲置的老工业用地,进行清理盘活,并解决相关的遗留矛盾,新建工业厂房近8000平米,充分发挥交通便捷的优势,优化资产组合筑巢引凤,为企业提供量身打造、“拎包入住”的标准厂房,先后引进多家工业企业,年产值达1.9亿元;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的优势,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年产值近1500万元,其中具有高效农业特色的老马花卉,是文昌阁、扬州“4.18”、仪征园博会等重大活动的鲜花主要供应商,年产花卉350万盆、利润180万元。资源的有效利用,扩宽了增收渠道,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而且带动了农民增收。

  4、争取项目扶持。多方争取项目是联系村加速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摆脱经济落后状况的有效措施。我们为高集村上下协调,成功争取到总投资2340万元、实施面积430公顷的省投土地整理项目,除在该村域范围内实施的322公顷外,还带动了周边2个村共同实施。通过丘陵山区土地整理模式,完善道路、渠道、当家塘、泵站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建成了高标准农田,乡村面貌大为改观,生产条件极大改善,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协调市、县农业开发部门,投入390万元建设夏庄村3000亩高标准农田,涵、闸、路、渠全配套,不仅解决了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下田难的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产出率,而且为农民增产增收创造了条件;协调市、县水务部门,为前巷村先后改造露天泵房19座,铺设节水渠道8000米,实现了800亩高标准农田土地方整、沟渠路埂标准、基础设施配套和生产道路硬质化、田间绿化林网化。大项目要积极争取,小项目也决不放过。原省交通厅蒋华年副厅长在省会同志陪同下来扬,我们带他看了联系村的发展状况,反映有的地方农民生产出行仍然存在一些困难的情况。几年来,蒋厅长怀着对老区人民的特殊感情,特事特办,先后“带帽”下达项目资金160万元,支持5个联系村兴建了5条较高标准的村组道路。联系帮扶期间,我们帮助10个村实施了各种类型的大大小小项目近300个。子婴村采取集体适当筹资、动员乡贤资助的方式,通过项目扶持兴办了一批民生实事工程,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他们先后投入389.79万元,疏浚河道18460米,硬化村组道路9200米,兴建桥梁15座,改造排灌站4座,兴建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等等,实现了村庄美化,道路亮化,河岸绿化。这些项目的实施,也使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5、锚定集体增收。千方百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既是脱贫攻坚的目标要求,也是帮助低收入农户摆脱贫困的内在要求。市、县两级扶贫“三会”把集体增收作为联系帮扶的首要任务,围绕资产增值、收入增加找门路、上项目。我们扶持前巷村购置两台无人植保机,成立由村组干部组成的飞防服务合作社,为本村和周边农户开展植保服务,去年的服务面积有13850亩,收入9.7万元,不仅减轻了农户的种植成本和劳动强度,而且改善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看到这样好的效果,我们又扶持他们购置了一台旋耕机,用同样的方法为农户提供耕种作业服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拓展出新的渠道。我们利用国家光伏扶贫政策,支持和平、湖滨等村分别建设百千伏以上的太阳能光伏电站。邗江区扶贫“三会”协调促成湖滨村与镇内规模工业企业合作,利用企业闲置的厂房屋面建设电站,按供电部门同期电价优惠10%给企业使用,既帮助企业节约了用电成本,村集体每年又可增加20万元收入。和平村开发建设标准化物流仓储项目、集体回购闲置厂房和开发建设标准化厂房项目;湖滨村在镇中心购置原防保所办公楼招租搞三产、共建和购置标准化厂房;朴席村建立飞腾物业有限公司承接绿化管护、集镇道路保洁和朴树湾公园管养等,无不锚定增加集体收入这一重点。

  三、几点思考

  1、继续组织实施联系村制度。联系村是老区扶贫“三会”的同志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有效载体,也是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的信息基点。下一届扬州市老区扶贫“三会”拟在各县(市、区)各选1个村,以乡村振兴发展为主要目标继续实施联系村制度,围绕新的扶贫开发工作中省委任振鹤副书记提出的“巩固、提升、衔接、探索”(巩固已有脱贫成果,提升两不愁三保障的工作成色,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制度衔接,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八个字,探路子、树典型。

  2、培强村级组织发展带头人。“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党支部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脱贫攻坚需要村级党组织发挥作用,乡村振兴同样离不开村级党组织。联系帮扶的实践证明,村级发展怎么样与党组织书记密切相关,有的村就是调整了一个支部书记,整个村的工作就发生了明显变化。要加大力度从本村“双带”能手、大学生村官、复员退伍军人中,选拔培养有魄力、有思路,肯干事、干成事,作风正、办事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同志,担任村级发展的带头人。

  3、盘活被拆并乡镇各类资产。乡镇行政区划经过多年的撤并调整,降低了行政成本,改善了干部结构,调优了乡镇规划;但被撤并乡镇政府驻地的各类资产,相当一部分没有得到有效处置和充分利用。10个联系帮扶村中,高集、前巷、和平3个村都处于原乡镇政府所在地,原来都是守着“金矿”的经济薄弱村。全市有不少被撤并的乡镇,可以采取明晰产权、让渡利益,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办法,将撤并乡镇闲置和利用不充分的资产委托给驻地村开展经营活动。特别是原以公益名义占用驻地村土地的项目,应将其土地使用权归还给村,或将其土地收益让渡给村。

  4、给乡村振兴更多政策空间。推动乡村振兴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从这一轮联系村帮扶来看,要侧重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植,增强其经济积累能力,培育其内生发展动力,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多元投入推进发展的资金“活水”。一是要提高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奖补资金分配到村的比例。各乡镇分配给村里的奖补资金数量不等,多的达到10万元/亩,少的只有2-3000元/亩。增减挂钩、占补平衡主要是利用的农村集体土地,用一亩少一亩且不能再生,奖补资金分配应向村倾斜,增强村里振兴发展的资金投入能力。二是要降低配套资金的门槛。村与村之间的差异性很大,虽然经济薄弱村的“帽子”都摘掉了,但相当一部分村发展能力不足。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等项目的实施,应适当倾斜,降低县、乡特别是村级配套资金的门槛。

  (扬州市老区扶贫“三会”)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