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创新方式方法 传播红色文化 推动老区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1/06/16  浏览量: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重要讲话和《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精神,我们在对全市红色文化资源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搭建宣传平台,加大老区宣传工作力度,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为助推老区发展凝聚正能量。

  开展“两进一创”  弘扬老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强调指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们认真开展了“红色文化进校园”、“老区精神进党校”、“创建红色文化村”的“两进一创”活动。

  一是扎实开展了“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2019年,我们与市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不仅阐述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而且对如何开展活动作了详细部署。全市两千多所中小学校很快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红色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看、寻、诵、讲、唱、写、做”七个环节(即看红色电影、寻红色足迹、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写心得体会、做雷锋式青少年),把红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团队党建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课堂教育、国防教育、廉政教育等相结合,极大丰富了活动载体,强化了思政教育,营造了红色教育氛围,让学生深刻了解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了红色文化的伟大力量,彰显了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让红色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扎根发芽,植入灵魂,融入血脉,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确山县靖宇小学、市靖宇中学、汝师附小等学校把“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灵活多样,各有特色,效果显著。该活动受到了河南省老促会刘春良会长的充分肯定。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中国老区建设》杂志和十多家网站报道。

  其次,认真开展了“老区精神进党校”活动。各级党校是培养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阵地。利用党校对学员进行红色文化、理想信念教育十分必要。为此,我们积极向市委建议,与市委党校对接,从2019年至今在全市开展了“老区精神进党校”活动。市、县(区)委党校分别指定党史、党建方面的专家、教授通过讲授老区的革命历史、革命故事、英烈人物,诠释老区精神的深刻内涵、时代价值、历史地位、现实意义。为了宣传竹沟精神,市老促会理事、驻马店日报社原副处级干部李强,发挥自身优势,制作了《小延安——红色竹沟》专题宣讲课件,分别到市、县(区)委党校、市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中小学校巡回宣讲。仅去年下半年就宣讲30多场次,受众达3000多人次,使大家对竹沟精神、竹沟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巨大贡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三,深入开展了“创建红色文化村”活动。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广大农村为传承历史文化,绘制了许多与忠孝文化、宗教文化相关的标语、图画,有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不吻合。我们认为,驻马店市全境都属大别山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必须用红色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从去年开始,我们决定在全市开展“创建红色文化村”活动。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红色文化村”活动的实施方案》,制定了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红色文化试点村的条件、实施步骤、活动内容和相关要求。一年多来,各县区“创建红色文化村”活动如火如荼,红色文化氛围浓厚,永久性红色文化标语随处可见,红色文化长廊熠熠生辉,红色文化舞台演出不断,红色村史馆建设势头强劲。建成的红色村史馆已成为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目前全市已创建红色文化村18个,尤其是驿城区蚁蜂镇宋冲村,在市、区老促会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里积极筹资,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宋冲村革命村史馆”,于去年“七一”前举行了开馆仪式。从此,许多长年在外打工的乡亲们特意返乡,附近村的干部群众也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拍照留念。每天前来参观学习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先后接待了省、市、县等近百家单位和团体人员。目前,该村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实践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编纂红色志书  传承红色基因

  驻马店是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由杨靖宇(原名马尚德)等人领导的震惊中外的确山暴动,建立了全国较早的苏维埃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确山刘店秋收起义,打响了我党领导河南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相继进驻确山县竹沟镇。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使驻马店这片红色热土成为抗战初期河南乃至华中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当时的竹沟被人们亲切地誉为中原抗战的摇篮、革命的“小延安”。解放战争时期,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逐鹿中原,转战驻马店,取得了辉煌战绩。特别是刘邓大军抢渡汝河的雷岗战役,使“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豪言壮语响彻中国大地。在长达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有100多位将军从驻马店走出,有4000多名驻马店籍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众多的红色资源承载着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承载着他们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承载着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去年,我们对全市的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摸清了全市红色资源的数量和现状,提出了七个方面关于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作出批示。今年初,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巩固扩大红色资源调研成果,更好地固化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让子孙后代明白社会主义江山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我们在去年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编纂了红色志书——《驻马店红色印记》。

  为编写好这本红色志书,我们首先成立了编委会和编辑部,并向各县、区老促会发出通知,从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编辑过程中,由各县、区老促会提供素材,市老促会组织有关理事进行编辑。市老促会会长刘军甫亲自挂帅,从动员到编辑全过程参与,并亲自撰写、修改、审核、把关。从1月15日开始,参加编辑的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同志怀着对革命老区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不顾年老体弱,克服了许多困难,广泛征集史料,精心编写、修改、校对,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和汗水,于本月25日,32万字的书稿全部编辑、印刷完毕。

  《驻马店红色印记》一书,以驻马店市的重大革命事件、革命遗址遗迹、革命纪念设施、革命历史人物、革命历史故事、革命文献文艺为主要内容,以红色经典为聚焦点,融政治性、思想性、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为一体,图文并茂,史料翔实,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是驻马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政权、建立新中国作出巨大牺牲的历史见证。此书不仅是驻马店老区革命斗争史,也是中共驻马店党史、老区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全市老区历史、红色文化、社会科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研究成果。此书的出版发行,对于增辉驻马店的红色历史、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更好地利用红色资源、赓续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讲好革命老区故事,具有重要作用。此书得到了中国老促会、河南省老促会的大力支持。中国老促会会长王健、河南省老促会会长刘春良分别题词。有关党史研究专家看到后,称《驻马店红色印记》是驻马店红色文化的“经典”之作。中共驻马店市委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也对此书予以高度评价。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以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驻马店红色印记》作为本土教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之中,使之在知史爱党、明史爱国中感悟初心、践行初心、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市委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还决定近期召开“学党史 悟初心 传承红色基因”座谈会和《驻马店红色印记》赠书仪式。

  创办《老区文艺》  传播红色文化

  2020年底,我们与全国知名文学杂志《奔流》联合创办了《老区文艺》杂志,组织全市文艺工作者进行红色文艺创作,面向全国征集稿件。目前已出版3期,每期都向兄弟市老促会免费邮寄。为了使《老区文艺》杂志办出特色,富有生命力,我们成立了由部分企业家参加的理事会,解决了办刊经费来源问题。我们拟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组织文学艺术家创作联盟,渐次建立全国老区文学艺术家创作联盟。我们还将承办各市地的红色文艺专刊,逐步形成宣传红色文艺的特有阵地和红色文艺创作的平台。从几个月来的运行情况看,进展顺利,效果较好。现在,我们准备在《老区文艺》纸质刊物的基础上,创办《老区文艺》电子阅读版,设立《老区文艺》的微信公众号和读者微信群。

  此外,我们还与市委宣传部、《驻马店日报》、驻马店广播电视台和天中晚报社联合开展了“革命老区行”活动,从去年6月24日向县(区)老促会发出了《关于配合新闻媒体开展“革命老区行”集中采访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县(区)老促会尽快与所在县(区)宣传部、驻站记者搞好对接、沟通协调,确保采访活动圆满成功。广大记者不负重托,冒着酷暑,深入城市、农村、企业,采访创作了老区各行各业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的绚丽画卷。据不完全统计,见诸报端、视频和网络的老区行报道《鲜花盛开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行走在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确山老区脱贫攻坚战犹酣》等达110多篇。今年,我们又与市委宣传部和市主流媒体联合开展了“不忘初心,寻访红色足迹”大型采访活动,目前已发表《在竹沟创办拂晓报》《刘邓大军强渡汝河处》《时隔84年,百岁新四军女战士杨寒回到焦竹园》等报道40余篇,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河南省驻马店市老促会)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