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5 浏览量:
四川省芦山县飞仙关镇凤禾村禾茂组,是一片红色的沃土,一条“红军运粮小道”,叙述着当年红军运粮的故事。这里曾因交通不便和位置偏僻成为一块“飞地”,显得贫穷和落后。351国道畅通后,禾茂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近年来,芦山县委、县政府立足禾茂实际,统筹财政支农资金,凝聚攻坚合力,着力打造“川西药谷·禾茂田园”。短短三年间,禾茂实现“华丽转身”,建成了集农耕文化园、科普教育园、康养休闲园为一体的农业田园综合体,描绘出了乡村振兴的画卷。
创新“三大机制”,建设兴旺乡村。一是创新特色产业发展机制,按10个功能分区(中草药种植区、中草药展示区、中草药销售区、中草药体验区、鱼菜虾菜养殖区、民宿体验区、采摘娱乐区、文化展示区、人居环境整治区、党建服务区)推进产业振兴,发展林竹5000余亩、茶叶1500余亩、中药材1000余亩、猕猴桃430余亩、佛手柑300余亩、青藤椒120余亩。二是创新增收带动机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企业3家、合作社11家、家庭农场3家,其中省级合作社2家、省级家庭农场1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扩大农民创业就业容量。2019年以来,禾茂田园解决村民就地就业200余人,季节性临时用工达8000人次,发放农民工工资400多万元,接待各地游客90多万人次。当地村民通过餐饮、茶楼、民宿增收致富,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0余元。三是创新股权富民机制,把资源变资产,盘活村集体和农户闲置土地;把资金变股金,探索股权量化增收新模式,将资金投向农民合作社,合作社将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农户以股东身份参与生产活动,获取保底分红收入和二次分红。农民收入渠道由单一的务农收入向流转土地、就地务工、保底分红等多样化转变。率先探索“村民分红+产业发展+公益事业+运行管理”的收益分配模式,拿出25万元用于村民分红。
推进“三大革命”,建设宜居乡村。一是推进“垃圾革命”,按照“就地分类、源头减量、及时转运”的工作思路,落实《芦山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推广“高岗村”垃圾治理模式,通过公益性岗位选配5名保洁员,组建专业化保洁队伍,创新建立了“两分、两桶、两网”垃圾转运体系,垃圾分类达到90%,垃圾转运处置环节社会化服务率达到100%。二是推进“厕所革命”,秉承“因地制宜、一户一策”原则,实施芦山县“六有十二项”建设标准,完成厕所改造165户,无害化厕所普及率100%。三是推进“污水革命”,建立“1+N”的污水处理体系,即建成1个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行政村聚居点农户污水处理覆盖率100%;建成(在建)N个户用沼气池或化粪池,散户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突出“三大重点”,建设美丽乡村。一是打造特色院落,整合资金800余万元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村居村舍成为最美风景带,在村容村貌上体现整体的美。投入资金200万元,对全村165户农房实施整治改建和打造,推动庭院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二是厚植文化沃土,先后以农业旅游专题促销为主题,通过开展亲子教育活动普及中药材知识、体味传统农耕文化、唤起农耕记忆,通过打造村史馆、水上运动、田园观光、乡村书吧(三味书屋)、竹林咖啡,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极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使禾茂田园成为雅安市乃至全省新的“网红打卡地”。三是创新种养循环,依托省级示范企业大伯农庄,建立鱼菜共生、虾菜共生、陆基循环水等四项种养循环系统,真正实现零排放、无污染、零农残、环境友好型的集约化高密度鱼(虾)菜共生种养系统及陆基循环水系统,为渔业养殖、健康水产、菜蔬生产开辟出一条现代化新模式。
“川西药谷·禾茂田园”先后获得“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村庄”“雅安市四好村”“雅安市先进党组织”“雅安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芦山县老促会 肖海东)
编辑:韩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