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常熟市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2022/06/23  浏览量:   作者:常熟市老区开发促进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近年来,常熟市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全力实施千村美居工程,加快推进农文旅一体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和乡风文明。

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旅相融

近年来,常熟市坚持以生态为主线,以田园为依托,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科普教育、传统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产业新体系。

海虞镇七峰村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中,积极拓展农业生态功能,依托优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将铜官山北侧的300多亩农田种植优质水稻和绿色优质农产品,构建奶牛养殖与水稻种植相结合的农牧循环生产模式,并增加田园栈道、观景亭等农业景观设施。同时,借助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峰碧螺春制作技艺,以铜官山茶园为核心,在西南部建设了135亩茶文化主题区域,布局共享农庄、观山合院等功能,满足游客对茶文化体验的需求。同时,充分挖掘铜官山历史文化、茶文化、苏作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打造“丰收铜官山、共享常熟田”景观及“研学游”网红打卡基地。董浜镇深挖乡村生态、产业及自然人文等特色资源,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落户于该镇新民村的常熟悦庄生态园,依托当地的乡村田园特色以及临沪优势,以“寻梦乡村”为主题,在延续乡村原有肌理与烟火气息的同时,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原有区域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造,打造成了集数字文化、休闲农业、乡村民宿、生态采摘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游客可以在生态园里体验有机采摘、户外垂钓、露天烧烤、摄影交流等众多休闲项目,让游客真正享受乡村美好的田园生活。

到去年年底,常熟市共获得“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称号2个,“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6个,“江苏省及苏州市休闲农业精品村”5 个,“苏州共享农庄(乡村民宿)”6个。

挖掘文化资源推进文旅相交

常熟历史悠久,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都在常熟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常熟市在加快农旅融合的同时,不断挖掘利用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旅相交,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发展。

挖掘历史文化。古里镇红豆山庄遗址始建于宋末元初,系明代末年著名文学家钱谦益与才女柳如是结合移居此处后,每当红豆树开花时,钱、柳总要邀请诗坛名流前来观赏,一时文采风流,盛况空前,传为文坛佳话,“红豆山庄”由此闻名遐迩。古里镇为充分挖掘利用这一历史文化资源,投资1.5亿元,以钱谦益、柳如是的爱情故事以及红豆树为主题,悉心打造了占地1000亩的著名历史文化景点——红豆山庄,建成了钱柳情感主题游览区、白茆山歌文化游览区等六个功能区,将红豆山庄精心打造成了集景观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传承红色文化。常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片红色热土。在推进农文旅融合中,常熟市十分注重挖掘红色资源并做好保护和利用工作,近年来,修缮修复了十几处革命遗址,并依托红色资源,打造了几十处党史教育场所,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共常熟党史馆暨李强革命历程展示馆、中共常熟县代表大会会址(联珠洞)、中共王庄支部活动旧址(黄草荡革命旧址)、江抗东路司令部筹备会议旧址、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王淦昌故居等,目前已成为了常熟市党史教育阵地,有效地促进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

展示民俗文化。常熟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在推进农文旅融合中,常熟市积极展示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江南农家民俗馆位于支塘镇蒋巷村,主要展现过去江南水乡农家所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品和用具等,巧妙地运用人物腊像、动物标本、民间建筑、农村习俗等,布置了水乡农村活动场景,并以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了江南农村水乡的风土人情、民俗风情,栩栩如生,是江南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是旧时农家生活的“写真”。古里镇的白茆山歌源远流长,是白茆塘流域的常熟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所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民俗民间文艺研究学者均专程赴白茆实地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古里镇在红豆山庄中建成了占地面积3411平方米的白茆山歌馆,包括白茆山歌展览厅、白茆山歌研究室、室内山歌剧场和室外山歌剧场等,主要用于立体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茆山歌的历史风采、开展白茆山歌的创作研究及表演欣赏。

实施“千村美居”优化乡村旅游环境

在推进农文旅融合中,常熟市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短板为重点,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庄风貌塑造、农村住房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等工作,加快实施“千村美居”工程,全市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千村美居”优化提升了乡村旅游环境。一方面,在近年实施的“两创建三优化三提升”专项行动和“千村美居”工程中,常熟市加快推进镇村道路提档升级工程,同时加快发展完善城乡公交、镇域公交,在方便居民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大大优化了乡村旅游交通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和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农村骨干河道实施“水清、流畅、岸绿、生态”行动,对村内河道进行清淤和边坡整治等措施,全市城乡水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同时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村庄绿化及美丽庭院建设,目前全市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美丽菜园覆盖率已达100%,新增村庄绿化面积达10万亩(覆盖率34.9%),新增各级美丽庭院3558户。随着“千村美居”工程的推进,如今走进常熟,一幅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映入人们的眼帘,大大提升优化了乡村旅游环境。

“千村美居”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自实施“千村美居”工程以来,常熟市将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坚持分类施策,依托村庄区位、整体风貌、人文历史等因素,引导村庄差别化发展。沙家浜镇芦荡村坚持“不忘革命先烈、传承红色文化”的理念,深挖当地特色资源,复原革命旧址,先后修建修复了新四军养伤处旧址展馆,新四军后方医院总部,新四军地下联络站之一的“阿庆茶馆”等,形成了“重温鱼水情缘,再燃芦荡烽火”为主题的沉浸式红色参观线路,被中组部命名为“红色美丽村庄”。在辛庄平墅村王桥巷,这个以一座古桥命名的村落,如今面貌一新,乡愁依旧。在实施“千村美居”工程中,平墅村将破损严重的古桥进行了修葺,留住了这座见证历史的古桥给村民带来的浓厚乡愁。“千村美居”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

“千村美居”营造了乡村旅游文明新风。常熟市在“千村美居”工程推进过程中,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共建共治共享相融合,积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治理,广大村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热情普遍高涨,干群关系大为改善,营造了乡村文明新风。在碧溪街道,各村成立了由村干部、老党员、乡贤和农民致富能手等人员组成的村民理事会,让村民广泛参与到村庄环境管理的全过程。董浜镇观智村在实施“千村美居”工程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传承农耕文明,守护好农民的精神家园,引导村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为契机,建设载体,打造平台,开展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

同时,“千村美居”工程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环境改善与矛盾解除的过程成一体,与文明乡风的培育过程相一致。曾经因为一条路、一条沟等小问题而纠结多年的邻里矛盾,通过这次行动化解了,党群、干群、邻里关系更加紧密了,人心的凝聚力得到了极大增强,这成为“千村美居”工程的重要收获。文明新风已成为常熟乡村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

编辑:于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