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鄂州市鄂城区:乡村补强产业振兴链

2022/08/02  浏览量:   作者:鄂州市鄂城区老促会 王汉林  来源:中国老区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近年来,湖北省鄂州市革命老区鄂城区通过盘活存量、引入增量、蓄积绿量,拉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链条。

做好农产品深加工文章

走进鄂城区杜山镇,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2条生产线上,100多名工人紧张忙碌。

湖北富农主产武昌鱼、臭鳜鱼、大白刁等水产类食品和自热米饭系列,产品供应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及全国各大旅游景点销售。

“快过年了,活儿都接不过来。”公司董事长刘继平不停接打电话,接洽合作商的订单。

刘继平曾有20多年的水产养殖经验,有武昌鱼养殖面积300多亩。近年来,他在深加工环节加大投入,建设20余亩现代化大型食品生产加工基地,还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联合开展供应链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一步步打开市场。上月,农业农村部公布名单,该公司成为鄂州首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我们已开发了武昌鱼休闲食品,即将摆进良品铺子门店。”刘继平说,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增收,企业八成原材料本土采购,已带动总计7000亩的农民合作社基地发展种植养殖业。仅武昌鱼一项,原材料年采购额就超4800万元。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鄂城是武昌鱼原产地,渔业资源丰富。目前,全区水产养殖面积7.12万亩,年产武昌鱼等各类水产品8.7万吨。

“深加工不搞上去,附加值就上不去,拉低水产品价格,进而影响养殖积极性。”鄂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吴敏介绍,经数年培育,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733家,拥有食品生产许可的渔业生产加工企业达50家,有4个淡水鱼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

不光渔业,鄂城区生猪养殖业也在朝精深加工方向布局。该区碧石渡镇,一栋26层高的生猪养殖大楼拔地而起。几公里外,1500亩的屠宰深加工基地正在开展土地调规报批等手续。这个投资40亿元的项目投产后,将形成生猪养殖、猪肉加工、营养餐制作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

招企引智守护种业芯片

翻开覆盖在一垄垄田地上的稻草秸秆,一个个圆圆的蘑菇探出“小脑袋”。

“10亩地、10万斤稻草,可以出5万斤菇。”兴港生态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徐斌说,去年新引进水稻-大球盖菇轮作栽培技术,亩均出产大球盖菇3000斤至5000斤,亩均收入近万元。

水稻-大球盖菇轮作栽培技术由兴港生态农业、鄂州市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手开展转化落地,好处是可在水稻收割后的稻茬田种植大球盖菇,利用冬闲田,消化了秸秆,改善了土壤,一举多得。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数年来,鄂城区多方引智,打牢了种业资源“家底”。武汉大学鄂州水稻试验基地打造我国原创性水稻科学与新技术的研发平台,省种子集团公司鄂州基地累计培育107个农作物品种,武昌鱼原种场年产各类苗种2亿多尾。

去年6月,鄂城区在杜山镇设立“鄂州市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国保介绍,机构依托武汉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利用现代生物等育种技术,选育或改良农作物、畜禽、水生生物新品种。目前,签订成果转化项目12个,涉及水稻、小麦、酒用高粱、鲜食玉米育种等。

鄂州水产名优苗种大量靠广东、江苏等外省输入。去年12月底,鄂城区与广东海大集团签订协议,拟投资1.5亿元建设水产育种中心项目。吴敏说,该项目引进有利于借力行业龙头打破苗种瓶颈,驱动鄂州乃至湖北水产品养殖增产增效。

绿色转型加快农旅融合

一大早,跟往常一样,张学军来到西山公园沿江巡查。

张学军曾有20余年的捕鱼经历。5年前,长江禁渔令下达后,他拆掉渔船,封存渔网,洗脚上岸。去年7月,他成为鄂城区首批巡护员之一。

绿色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鄂城区持续开展禁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独立工矿区复绿复垦,加快绿色转型。

鄂城区汀祖镇,昔日矿业名镇蝶变旅游名镇。按计划,该镇未来5年还将投资4.7亿元开展生态修复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环四峰山、环石桥水库8个乡村的山水景观、地域文化等资源,打造武汉城市圈东部郊野公园。

以文促旅,农旅融合。一个月前,杜山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列全省首批示范园。该园区规划总面积474.58公顷,布局“一核两带四区”,打造淡水渔业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示范园、游湖观鱼市民休闲带和渔乡商旅融合体验带,建设淡水鱼高效优质繁养、淡水鱼产品清洁加工、渔乡美食康养体验、现代水产仓储物流枢纽等4个示范区。

“我们正发挥沿水、沿山、沿路的区位优势,打造多个农文旅融合观光带。”鄂城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刘文俊说。

编辑:白雨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