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他成就在革命老区大地上

——读武金琢同志《我走过的路》有感

2023/02/23  浏览量:   作者:李兆新  来源:中国老区网

他从革命老区一个村的普通党员干部家庭走来,经历了旧社会的战乱和多年基层乡镇工作的历练,先后担任了县委常委、地区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县长、县委书记、市委农工部长、市总工会主席、沧州市政协副主席等职,退休后他又从事关工委工作和老促会工作至今,他成就在革命老区大地,把忠诚和智慧奉献给老区人民,他就是《我走过的路》的作者武金琢同志。

翻开他的自传体回忆录《我走过的路》一书,一股革命老区的浓浓气息扑面而来,他出生在革命老区、成长在革命老区、成就在革命老区、奉献在革命老区,给我这个老区工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在展现他个人成长史的同时,也向今天的读者呈现了革命老区战争年代的残酷、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辛、改革开放时期的奋斗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历程,是一部国家、地方和个人发展史的集合体。
 

初心不忘是本色

在抗日战争时期,沦州建有渤海区和冀中区两大抗日根据地,1944年8月,武金琢同志就出生于当年渤海区所辖的河北省盐山县大梨园村(1965年划归海兴县管辖),当时正值全民抗战的烽火年代。慢读细品《我走过的路》,使我们了解到,那时人们天天都是和衣而睡,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向外逃。因整天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只要听到“鬼子来了”的喊声,孩子们一声不哭,就连牛、羊也不叫,跟着大人在后面跑。就在他出生不几天,母亲就抱着他整夜躲荒洼、藏野地,以避日军追杀。敌人进村见东西就抢、见人就打,无恶不作,民不聊生。父母给您取名“链”,意在这个战乱年代里把他“链”在手上,长命百岁。

战争年代的农村妇女和儿童

他的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村民兵队长。一天,日军突然进村抓他,在乡亲们的掩护下,父亲逃到房家庄岳父家,藏在村南看瓜的一间屋子里,结果还是被敌人抓去,先是带到大摩河村盘问,后又带到丁村日伪军据点毒打,遭受各种刑罚,最后是姥爷托人作保,并拿了赎金才把其父亲领回。然而,在他们村却有更多的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7年,在他村作地下工作的干部王跃德因叛徒出卖被抓到王许庄据点遭残忍杀害。同是这一年,他村在前线参军作战的孙光元、林玉森壮烈牺牲,随后参加华东野战军的陈连福也在洛阳战斗中牺牲。他就是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下成长起来,在他的身上打着红色基因的革命烙印,记忆着老区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故事。他亲眼目睹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老区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用牺牲和奉献夺取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因此,他从少年时代就奠定了为老区建设奉献一生的志愿和理想。

我作为一名老区专职工作者,读了他的回忆录,有一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像他一样经历过血与火洗礼的那代人,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都是奉为神明的精神信仰,有着至高无上、不可取代的崇高位置。
 

摆脱贫穷靠拼搏

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从《我走过的路》一书中看到,他好不容易靠自己的努力考取泊头师范大专班,一入学就选为班长,不久竟然主动申请退学了,什么原因?穷!他的三个弟弟也要读书,没钱供怎么办?他毅然决然辍学回家,帮助父母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摆脱贫穷,只有靠发愤图强,艰苦奋斗。于是他从此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运动中。

在苏基公社,他当过救灾物资调运员、市管会职工、信用社会计。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以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的精神干好自己的每一项事业。他关心群众疾苦,在信用社工作时,主动深入贫困家庭,通过发放贷款帮助群众养猪养羊。他看到来贷款的老农没鞋穿,便把自己的新鞋送给他。他深入农村一线搞调研,撰写的新闻报道篇篇见报。因为出色的工作,他入了党,成为“学雷锋标兵”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 。 他很快被调到海兴县委工作,层次虽然高了,但他的目光仍然盯在老区农村发展上,经常下乡,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谋发展大计。他深入宋王村抓后进党支部转化试点,经验在全县推广。31岁担起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重任后,他深入大摩河村搞种植田菁改良土埌试点,一年后全县土壤改良现场经验交流大会在这里召开。唐山大地震,他住在王十二集村群众家里,当夜灾情发生后,便逐户检查受灾情况,后又赶回县委参加常委会,研究全县救灾工作,并派出抗震救灾工作队奔赴丰南县灾区,支援那里的救灾工作。

武金琢(后中)与海兴县委报道组的“笔杆子”们

在战天斗地的过往岁月,回味他年轻时那些简单深沉、大爱无言的人生历程,那些深沉蕴藉的爱国家、爱老区、爱事业、爱人民的朴实深厚的感情,给予我们的是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虽然年纪轻轻的他,在这中间也有受政治运动冲击而大起大落的生活遭遇,而他却如实记录了社会真假善恶、人物与事件,用恩怨分明的笔锋直抒胸臆,完全真实地传递给我们太多的感动。
 

改革开放写彩章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但改革开放怎么搞?尤其是革命老区的改革开放怎样起步?从书中我们看到,1979年在沧州行署办公室工作的他,积极投入了改革开放的探索之中。为寻找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突破口,他把黄骅县陈刘村青年王翊翻译的一本来自日本推行一村一品的书推荐给时任专员的郑熙亭同志,建议在全地区开展“一村一品”试点,发展农村经济。他的建议很快引起领导重视,并责承他起草了《在全区开展“一村一宝”“一村一品”“一村一条好建议”活动的通知》,以行署名义印发全区。推广“一村一品”经济发展模式,开辟了改革开放农村商品经济全新的发展途径。为配合这一活动,他组织办公人员先后总结了肃宁县尚村抓特色养殖和皮毛加工、河间县米各庄抓汽车配件生产、孟村县辛店村抓弯头管件生产等发展“一村一品”的典型,通过简报印发到全区,力促全区各地特色产品的发展。“一村一品”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当时老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为后来形成的“一乡一业”“一县一特色"规模发展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既要抓经济发展,又要抓精神文明建设。从书中我们看到,来自农村的他,在不断敏锐地观察农村出现的新生事物,当农民储金会、红白理事会、农机协会、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和一些民间普法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广大乡村时,他认为这是农民自发建立又服务于农民的好形式,对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有意义。为给予积极引导,他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总结,归纳为大力倡导农村“四会一社”组织的意见,向行署领导提建议,通过向全区广大乡村印发文件,大张旗鼓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一做法,不仅得到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拥护,还得到了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同志的高度评价。为此,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文件,向全省推广沧州经验,省民政厅在沧州召开全省现场会,推广沧州农村建立红白理事会的经验作法。这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河北省委书记邢崇智(前)在武金琢(后)陪同下参观低产田改造项目

由于政绩突出,1988年他被派往革命老区盐山县,先后任县长和县委书记。生在盐碱地,长在贫困时,饿肚子感觉深入骨髓的他,用独特的视角,审视盐山的历史、现实和发展,用革命老区精神促盐山发展。为解决因农村盐碱瘠薄、淡水匮乏致群众温饱不足的问题,他从国家实施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农业开发计划中,争取到20多万亩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把它放到10多个老区乡镇整片农田中,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施工,很快实现了井成、房成、电成、渠成、路成、林成,边开发、边发挥效益。何里高村是有名的老区贫困村,通过对700 亩低产田的改造,小麦亩产达到650斤,比开发前翻了两番。

省委副书记李炳良(左)在武金琢(右)陪同下参观低产田改造项目

全县仅夏粮总产一跃达1.2亿斤,不仅使长期困扰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还成为盐山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来这里视察过,国家农业开发办主任李旭猷参观时指出,集中连片开发路子对,效果理想,经验值得推广。于是《河北日报》刊长文全面推介盐山经验。值得一提的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的老区群众,当时用农业开发区产的小麦磨成面做成馍送给他尝。

继抓“农业开发解温饱”之后,他又在盐山实施了“以商兴县活经济”“改造县城广招商”“发展工业抓特色”“千童文化促开放”等一系列举措,招招见效,把一个老区县的工作搞得红红火火,卓有成效。他在盐山老区的6年中,创造了盐山历史的奇迹和辉煌。这一切都是他心系老区、无私无畏、精心谋划、大胆探索的结果。战争年代,部队的干部战士在辞别乡亲时,每每有百姓们依依不舍送牌匾,送万民旗、万民伞的情景。他离开盐山时,老区人民为他送来“人民公仆”的巨幅牌匾,这是对他“以民为本,造福百姓”的最好佐证。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尉健行(中)在廊坊召见武金琢(右)亲自听取他的经验介绍

1995年,他带着满满的实践经验又走进沧州市委农工部,让自己的实践在老区更大范围开花结果。生在农村,情系老区,注定了他与“三农”工作的情怀。在农工部他提出的“以小康建设为总揽”“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统领”“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以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为抓手”“以处理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为保障”的五条新思路,像“灯塔”照亮沧州更大范围的实践,造福乡里。他探明的全市农村整体发展的“三个爆发点”,即大力实施农业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发展个体工商业户活跃市场经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村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惠及百姓。他策划组织的“兴县大研讨”,成为彪炳史册的重大举措,指明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他创出的经验与做法登上了《中国农村经济》《河北经济论坛》等刊物,在各地推广,其中的一些举措至今还在延续着。

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左)亲切接见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表彰会的武金琢(右)

一件件,一桩桩,他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德无量!
 

老有所为谱新曲

2008年,65岁的他从沧州市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休,本该颐养天年,而他却退而不休,又出任沧州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和海兴县老促会顾问。他依然保持着在职时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抓组织、建队伍、抓典型、搞活动,组织青少年学党史、学囯史,向青少年讲长征的故事、老区的革命故事,向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和优秀文化。他心系失足青年,亲自总结海兴“五老帮教团”三十年如一日帮教青年服刑人员的经验在全市推广,帮助和支持海兴县建立小山惨案纪念碑和西马庄高树勋将军抗战纪念园。72岁的他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武金琢(前左5)陪同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月辉(前左5)到海兴慰问荣获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的“五老帮教团”,总结推广经验(后排右2为本文作者)

耄耋之年,他与海兴老促会的同志一道审材料、搞调研,撰写老区宣传文章,屡屡在中国老区网和各主流媒体刊发。他关心老区建设,经常提出一些老区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引起社会和各级领导的重视。正如省政协原主席赵金铎同志为他在书中所题:“人有精神总不老,心中有志永年轻” ,在他身上的那股子劲,年轻人都比不了。他用“抓铁有痕”的韧劲投入到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从未有穷期!

退休后的武金琢再次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

“马靠奋蹄翻山岭,人凭志气展才华”,这是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增良同志对他的评语。他成就在革命老区大地上,绘就了厚重精彩的人生篇章。读《我走过的路》,就好像在读祖国的历史、党的历史,在读沧州的历史、海兴的历史。它既是一部个人人生经历的奋斗史、成长史,又是一部反映革命老区波澜壮阔的斗争史、发展史。读他的书,就像听他用海兴的方言在实话实说自己的点点滴滴、起起伏伏,语言自然而朴实,却散发着属于自己的才气,那种不溢美亦不掩瑕,对80年往事做原生态“再现”的写法,让人过目不忘。

最后,让我用一首《长相思》的词来做本文的结语吧:土生香,墨生香,老区情怀韵激昂,凯歌几曲扬。忆沧桑,话沧桑,演绎春秋写辉煌,笔耕娱晚霜。

编辑:孙晟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