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与加快文旅融合发展

2024/07/31  浏览量:   作者:郑桂发  来源:中国老区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并就“用好红色资源”“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作出部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泰州市姜堰红色文化名城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表明:姜堰红色文化史料资源丰富厚重,为红色文化名城保护开辟了一条新路,为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提出了一连串理论思考,提供了一系列实践成果,两者之间密不可分。

2024年6月3日,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姜堰区有65处上榜。由此看来,我们必须从史料资源、遗产资源、发展资源等方面,整合红色文化名城资源,加强红色文化名城保护,努力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参考、注入新动力、迎来新挑战,不断开辟文旅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

一、姜堰红色文化史料资源丰富厚重,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参考

泰州市姜堰区红色文化史料资源挖掘工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07年至2011年,在挖掘红色文化史料资源工作路子过程中,以推进红色文化史料工作“三化”建设为标志,成为红色文化史料工作整体化建设模式的萌芽期;2012年至2016年,在实施红色文化史料工作整体化建设过程中,以发挥红色文化史料工作“四个作用”为标志,成为红色文化史料工作整体化建设模式的成熟期;在2017年3月2日全区红色文化史料工作会议上,以出台红色文化史料工作5年规划为标志,成为深化今后5年红色文化史料工作整体化建设的发展期。姜堰区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模式形成与发展的成功做法,为丰富红色文化史料工作构建新机制提供了有益借鉴,积累了宝贵经验,指明了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姜堰构建红色文化史料工作新机制,体现了姜堰红色文化史料资源厚重,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参考。

1、以推进“三化建设”为标志,姜堰红色文化史料新机制初步显现

从1983年至2006年,先后征集出版各类文史图书28辑,共约468万字。姜堰红色文化史料精品工程的打造,扩大了红色文化史料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为了进一步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工程,2007年以来,姜堰切实加强红色文化史料“三化建设”,不断开拓红色文化史料工作新领域。

加强宣传引导,推进红色文化史料社会化建设。在各项历史文化史料征集出版过程中,姜堰注重运用广播、电视、报刊、座谈会以及新媒体等方式,扩大红色文化史料工作的立体宣传效果,以此形成统一思想、优化环境、集中智慧、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地做好红色文化史料工作的新局面。2008年,姜堰在加强宣传引导、推进红色文化史料社会化建设的基础上,先后征集整理和编辑完成了建国初期“三亲”史料、古镇史料、老街巷文稿等30多篇。不仅如此,还编辑出版了《溱湖拾趣》一书,该书推介姜堰名胜古迹、奇风异俗、英才俊杰、特产美味、自然风光等旅游看点,寻求了红色文化史料工作与旅游发展服务的结合点,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联络沟通,推进红色文化史料组织化建设。根据红色文化史料工作的主要职能和内在规律,姜堰连年都十分重视调整和充实一批红色文化联络员,并以全区3个片区为单位建立红色文化史料征集联络站,明确联络责任人、明确联络内容和联络方式、有利于对有价值的红色文化史料进行抢救性挖掘,以此加强红色文化史料工作的组织化程度。2008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陈毅在姜堰》以及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黎明前的决战》等文史资料,都是由一批红色文化联络员热心提供大量史料线索,最终完成组稿和编辑出版工作。这些史料的征集出版,极大的丰富了姜堰曲江楼馆藏,提升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水平。

加强调研审读,推进红色文化史料专业化建设。2007年,姜堰认真挑选红色文化研究人才,建立了一支由10多人组成的红色文化研究员队伍,定期举办红色文化史料征集、审读、编辑研讨会,精心筹划方案、精心审定题材,精心构思写作。2007年编辑出版的《姜堰徽商》一书,该书谱写了一曲曲姜堰徽商艰苦创业的乐章。与此同时,为建好北大街徽商陈列馆提供了宝贵的红色文化史料。

2、以发挥“四个作用”为标志,姜堰红色文化史料新机制走向成熟

2012年以来,姜堰继续推进红色文化史料工作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研究探索并不断形成了“以红色文化机构为主导,以红色文化队伍为基础,以红色文化阵地为依托,以红色文化研究为联结”的整体化建设新模式,提升了红色文化史料工作科学化水平。姜堰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模式的形成,是红色文化保护工作的成功实践,主要体现发挥“四个作用”:即发挥红色文化研究机构的主导作用,发挥红色文化队伍的基础作用,发挥红色文化阵地的依托作用,发挥红色文化研究的联结作用。

加强红色文化研究对于丰富红色文化史料有着举足轻重的联结作用。多年来,姜堰征集出版了《姜堰名村》第一册、第二册(计100村)《姜堰古镇丛书》(姜堰镇、溱潼镇、白米镇、蒋垛镇)《姜堰勤廉人物故事》《珍藏姜堰》《姜堰地名文化集萃》《姜堰文史集萃》第一、二册等。2016年至2018年,先后征集并出版《姜堰精英人物》(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史料,书中收录144名精英人物,他们都是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典范。通过启动该项史料征集工程,目前已建立姜堰籍在外科技、社科、文艺、医卫、军事等方面院士以及教授级以上100多名成功人士的档案,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报告文学集《姜堰院士》,进一步彰显了姜堰院士爱党爱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姜堰红色文化史料对外宣传成果丰硕,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深入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2017年以来,姜堰挖掘并整理《俞九打鬼子》《马沟阻击战》《新四军官兵住在我家的回忆》《第一套人民币上的姜堰人》等一批有影响的红色文化资料,被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后,进一步提升了红色文化遗产工作的影响力。

3、以实施“5年规划”为标志,姜堰红色文化史料新机制健康发展

2017年3月2日,在姜堰区召开的全区红色文化研究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姜堰2017—2021年红色文化工作建设规划》,围绕2017年为红色文化队伍壮大年,2018年为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年,2019年为红色文化阵地加强年,2020年为红色文化研究提升年,2021年为红色文化成果宣传年的总体规划,努力创造优异的红色文化工作成果。

二、姜堰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方兴未艾,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姜堰在实施红色文化整体化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工作,坚持从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资金投入等方面,为形成红色文化资源注入新动力,姜堰一批有影响的红色文化史料逐步转化成红色文化名城保护资源,并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项目。

1、坚持史料宣传与史料挖掘并举,助推红色文化名城项目建设。

近年来,姜堰坚持务实的举措,不断深化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对于有红色文化保护价值,但被人们一时忽视的红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坚持史料宣传与史料挖掘并举的路子,助推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建设。

早在1944年,娄庄镇洪林村有一座没有修建完工的“俞九舍抗日将士公墓”,1943年冬天,原国民党两淮税警总团第二纵队在俞九舍与日寇展开战斗,这次战斗牺牲了467名将士,公墓里埋藏了抗日将士的尸骸。姜堰历史文化研究会多次收集整理了俞九舍抗日将士的生动史料。

一个民族需要精神,需要信仰,公墓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一种信仰。姜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公墓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的价值,2015年7月30日,姜堰政协学习文史委、娄庄镇老区“三会”工委在俞九舍抗日公墓组织进行凭吊活动,该活动新闻稿先后被《人民政协报》等报刊媒体采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随后,区政协、娄庄镇合同姜堰电视台组织拍摄《俞九舍战斗专题片》,姜堰区史志档案办组织开展了“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统计,民间志愿者主动为公墓立碑。

在红色文化整体化建设的推动下,2016年,娄庄镇着手规划建设“俞九舍抗日纪念园”,恢复建设主体公墓,修建通往墓园道路,方便群众祭扫。一期工程包括主体碑、纪念长廊和广场。纪念碑造型似一把“刺破青天锷未残”式的“宝剑”,使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外贴大理石,碑高19.4315米,象征着事件发生在1943年1月5日。碑坐北朝南,四周广场1000平方米,两侧建有纪念长廊20多米,耗资50万元,于2018年10月27日竣工,二期工程将继续建设道路、树立牌坊和绿化,将于2019年全部完工。在此基础上,姜堰有关部门和娄庄镇将组织力量进行全面、具体、准确统计“俞九舍大屠杀”受害百姓名单,并整理资料上报,该公墓将列为第三批抗战遗址。至此,姜堰将新增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甸镇缪野村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核心地区,是中共泰县县委、县政府早期办公地点之一。1942年,这里发生了惨烈的“缪家野”战斗,时任县委书记、县独立团政委徐克强,县委情报科长李萍等43名指战员在阻击中牺牲。为了“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一系列珍贵的红色资源,近年来,姜堰区老区建设促进会会同镇村大力开展史料宣传和挖掘工作,加大对遗址、遗迹和基地的修复和保护力度,先后对中共泰县县委办公旧址、县委书记徐克强的遗物和牺牲地、43烈士纪念碑等红色资源,认真进行研究规划,形成串点成线,着力打造红色基地。

2、坚持资源挖掘与名城保护并重,助推红色文化项目抢救保护。

随着姜堰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的不断巩固和加强,红色文化转化成果丰硕。姜堰先后挖掘整理了《姜堰发现新四军驻军处所》《徽商在姜堰》《马沟阻击战战地医院》等一批有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力助推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名城保护项目。2017年3月下旬以来,姜堰区老区促进会等部门会同罗塘街道以及文物管理部门,先后到罗塘街道太宇村、扬州市宝应县等地调研,广泛征集1945年4月间新四军官兵驻扎原太宇乡郁家园庄的史料,并察看了保存好的物证。长期以来,姜堰一直流传着开国上将钟期光在抗战胜利前夕驻扎姜堰指挥战斗的故事,但一直未能找到具体住所。姜堰有关部门组织文史撰写员多次入村入户走访调查,听见证人回忆口述,并查阅有关史料,证实开国上将钟期光当时率兵驻扎姜堰南郊指挥战斗的具体住所。

据94岁的高龄郁兴莲回忆,当年,钟期光率兵在她家和村里住了一个多星期。她指着保存完好的三间瓦房说:“当年,钟期光住在我家西房间。”她兴奋地回忆当年的场景,并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为钟期光一行腾出七间房屋、用大凳和门板搭起床铺、提供生活日用品等故事。

与此同时,姜堰有关部门又多次组织力量深入调研,最终确认这一珍贵的史料和文物价值,并撰写了《新四军官兵住在我家的回忆》一文,先后被多家媒体采用,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2018年,钟期光上将住所被市区文物保护部门列为不可移动文物,2024年,该住所被列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3、坚持调研指导与规划实施并行,助推红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

姜堰红色文化整体化建设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调研指导与规划实施并行的新格局。姜堰黄重宪先生故居、黄龙士棋院、蒋垛苏维埃公园、徽商陈列馆等一批有影响的红色文化遗产项目相继规划建成。

黄重宪生于1887年,娄庄镇团结村人。1909年,他开始撰写《人系》巨著,全书共四卷。1915年,《人系》一书出版。该书的主要内容有:铲除君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教育革命;经济革命;土地国有;男女平等;按劳取酬。孙中山先生专门为《人系》一书写了评语:“此著是中国革命有史以来第一部革命作品,为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驱,开共产主义革命的先河”,并向他颁发了功勋证明书。1911年,黄重宪赴武昌参加起义。1924年,黄重宪与黄炎培先生一起在上海创办职业教育。1950年,他回归故里,与其父黄佑青先后在家乡创办四所小学,一所中学。1956年,黄重宪当选为泰县第一届政协委员。1957年5月担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67年2月1日,黄重宪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1岁。黄重宪先生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卫士,是姜堰民主革命人士的杰出代表。黄重宪先生故居具有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黄重宪先生的史料先后入选姜堰政协文史委编写的《珍藏姜堰》《姜堰文史集萃》《风雨同心60年》等图书。

然而,黄重宪先生故居年久失修,房屋破损严重。黄重宪先生故居的文物保护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2019年2月9日,姜堰区政协等部门组队赴娄庄镇调研黄重宪先生故居,向姜堰区委区政府报送了《关于黄重宪故居保护和修缮相关情况的汇报》,时任姜堰区委书记李文飙对此极为重视,专门作出批示:请政府分管区长阅处。建议按照文物保护规定办理,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相关资料整理工作,关于资金安排,由财政专题研究、会商考虑。目前,黄重宪故居已经实施原址保护,进行抢救性修缮,并加强故居管理和利用。

三、姜堰红色文化发展资源前景广阔,为文旅融合发展迎来新挑战

10多年的实践表明,实施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之举,活力所在,同样为文旅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从理性思维和工作实践上,持之以恒地深化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不断深化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模式,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姜堰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以发挥四个作用为标志,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模式日趋走向成熟,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在红色文化机构作用发挥上亟待全面加强,在红色文化队伍作用发挥上亟待全面提升,在红色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上亟待全面巩固,在红色文化研究作用发挥上亟待全面深化。所有这些,对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要在建树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典型,放大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效应的同时,不断探索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与发展文化遗产相配套的新举措,不断探索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服务文化遗产发展的新途径,切实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不断创新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成果,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特色资源。在红色文化文史资料征集出版过程中,继续寻找红色文化征集课题的难点、弱点和亮点,不断创新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成果。要注重在提升红色文化名城水平上下功夫,切实将红色文化史料征集与文化名城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查,真正使红色文化史料征集出版与形成文化名城特色资源齐头并进,相得益彰,以此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特色资源。

3、不断建树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典型,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建设基地。在建树历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典型过程中,要从发展文化名城的建设基地方面,切实加以高度重视,务求工作实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衡量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典型性,必须衡量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丰富性,必须衡量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名城的现实性,必须衡量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研究的特色性,必须衡量红色文化名城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性。与此同时,我们要倍加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工作,坚持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的“三个面向”:面向改革发展,面向人文历史,面向美好生活。总之,只要我们重视发挥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与红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作用,有机衔接作用,有机促进作用,就一定能开辟红色文化工作整体化建设和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新阵地,为新时代实施红色文化名城保护,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系统工程再立新功!

(作者系泰州市姜堰区政协四级调研员,泰州市姜堰区老区“三会”办公室主任,泰州市姜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