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保护利用红色资源 助力老区乡村振兴

——平和县多元推进红色遗址保护利用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24/08/06  浏览量:   作者: 福建省平和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红色遗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的重要见证和历史遗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历史,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平和县,作为福建省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平和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多元体制下的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不仅激活红色记忆、延续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国精神,还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一是探索村民集资股份制推进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共筑红色记忆。南胜镇欧寮村,是平和县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红三团指挥部旧址闽粤边特委机关便坐落于此。面对遗址年久失修、保护资金短缺的困境,欧寮村没有选择传统的开发模式,而是创新性地采用了股份制开发模式。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林锦城、陈发成等人发动乡亲们集体入股,共同保护性开发“神摇漂流”旅游项目。这一举措不仅盘活了集体资源,还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众筹方式,欧寮村动员了半数以上的村民筹资近1000万元,共同推动了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这种股份制开发模式不仅确保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还实现了村民的共同富裕。同时,欧寮村还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红色欧寮”研学品牌,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旅游体验。此外,欧寮村还逐步完善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了信号塔、变压器、充电桩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还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不仅获得了稳定的分红收益,还通过参与红色旅游服务等方式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也提升了欧寮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探索引入社会资本推进红色遗址保护利用,激活红色市场。大溪镇大松村,地处闽南金三角漳州西南部,背靠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面朝国家地质公园灵通山,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承载着丰富的红色记忆。松岗岭(今灵龙谷内)曾是红军安营扎寨、打游击战的重要场所,布袋战和松岗岭阻击战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红色革命遗址,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灵龙谷的青山绿水之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大松村积极引进了一家个私企业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这家企业以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专业的运营能力,迅速投入到灵龙谷景区的建设中来。他们深知,红色旅游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缅怀,更是对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滋养和启迪。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企业始终秉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对红色革命遗址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精心修复。同时,他们还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形式,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探索国有企业股份制推进红色遗址保护利用,保障红色传承。霞寨镇钟腾村、官峰村之间望月山上的红军寮,是霞寨镇、芦溪镇、崎岭乡、山格镇等乡镇的结合部山区,群山连绵、奇峰耸立、山高路陡,是我们党早期发展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斗争得天独厚的隐蔽后方。想当年,张鼎丞、谭震林、刘永生老一辈革命家领导武装力量,在高峰谷的高峰山和望卫山(以前叫望月山)之间修建草寮,利用山间小道建立闽西与闽南红军交通联络秘密通道,称为红色交通线。这条红色交通线往西北方向,经芦溪双峰到永定,可抵达闽西中央苏区;往东南方向,经霞寨大坪、小坪可抵达闽粤边特委领导的欧寮车本革命根据地、大芹山革命根据地及乌山革命根据地;往北方向经芦溪东槐,过山格双田、双坑、葛竹,可抵达南靖树海革命根据地。为了保护和利用这里的红色革命遗址,平和县人民政府联合漳州市九龙江集团有限公司、漳州市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国企主导作用,依托国有企业资源和技术优势,对红军寮的红色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评估,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方案。一方面,对重点遗址进行了全面修缮和加固;另一方面,还建立了完善的保护机制和监测体系,确保红色资源得到长期有效的保护。同时,这一模式不仅使国有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加大了对官峰村红色资源的保护投入;还充分发挥其在教育领域的优势资源,将官峰村的红色资源打造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组织青少年研学活动、开展红色文化讲座等方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入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同时,还积极与各级机关单位、学校等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共同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是探索党委政府主导的全民公有制推进红色遗址保护利用,赓续红色血脉。位于闽粤两省交界处的平和县长乐乡,是揭开了“福建农民自动夺取政权第一幕”,打响了“八闽革命第一枪”的策源地,被誉为“八闽第一枪,福建井冈山”,拥有平和暴动纪念馆、平和暴动烈士纪念碑、乐北将军洞、乌窠山游击战遗址等革命遗址30多处。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长乐乡党委政府高瞻远瞩,创新性地成立了公有制红色旅游开发公司,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让红色旅游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长乐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他们深刻认识到红色资源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将其视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为此,乡镇党委政府积极谋划、科学布局,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的红色旅游开发规划和政策,加强了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和修缮工作,确保这些珍贵的遗址能够得到妥善保存和永续利用。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长乐乡党委政府决定成立公有制红色旅游开发公司。这一创新举措不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更能够确保红色旅游开发的公益性和可持续性。公司成立后,依托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指导,积极开展红色旅游项目的策划、建设和运营工作。他们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形式,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在乡镇党委政府和公有制红色旅游开发公司的共同努力下,长乐乡的红色旅游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红色旅游项目的不断推出和完善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红色旅游的兴起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更重要的是,通过红色旅游的开发和利用,长乐乡进一步弘扬了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是探索党支部村委会主导的集体所有制推进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引擎红色振兴。位于平和县中南部的“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西北山麓的新建村,是老区基点村,也是曾经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红色革命遗址十分丰富。为了更好地推进红色旅游开发,新建村在村级党支部的主导下,成立了以党支部村委会为主导的村集体所有制红色旅游开发公司。这家公司由村委会控股,村民入股,实现了资源共享、利益共沾。公司成立后,迅速投入到红色旅游的开发和运营中,对村里的红色革命遗址进行了全面保护和科学利用。他们不仅修复了革命遗址,还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红色文化展览馆等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同时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使遗址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红色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新建村的红色旅游事业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游客们纷至沓来,他们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到红色文化的魅力,还能感受到新建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村民们纷纷参与到旅游服务、农产品销售等产业中来,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和创业梦想。

六是探索借势AAAA级风景区管理体制推进红色遗址保护利用,深耕红色旅游。在福建省平和县文峰镇,有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村庄——三平村。这里不仅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三平风景区的所在地,更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三平村借势AAAA级风景区管委会的资源和支持,依托三坪红军会师纪念馆等丰富的红色资源,成立公有制红色旅游开发公司,致力于保护利用红色革命遗址,开发发展红色旅游,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家公司由村委会控股,村民入股,实现了资源共享、利益共沾。公司成立后,便迅速投入到红色旅游的开发和运营中,对三坪红军会师纪念馆等红色革命遗址进行了全面保护和科学利用。他们不仅修复了遗址建筑,还增设了展览内容,丰富了游客的参观体验。同时,公司还积极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如红色研学旅行、红色主题教育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随着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三平村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色旅游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游客和人流,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村民们纷纷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来,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和创业梦想。同时,红色旅游还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如今的三平村已经成为了一个集红色文化、自然风光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

总之,平和县在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方面的创新实践充分证明了多元体制下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村民集资股份制、个体企业私有制、国有企业股份制以及党委政府主导下的红色资源开发公司等多种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平和县不仅有效保护了红色资源,还实现了红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未来平和县将继续深化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努力将红色资源打造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亮丽名片,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