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海安市老促会曲塘镇分会实施“银发‘农医’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启示

2024/08/26  浏览量:   作者:海安市老促会曲塘分会 吉功明 陆桂明  来源:中国老区网

在江苏省海安市“两会”曲塘镇分会乡村振兴志愿者中,有40多名老干部具有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蚕桑技术指导、蔬菜设施栽培、渔业生产指导等农技工作的经历,并有6人获得高级农艺师资格。为把大家组织起来,曲塘镇分会把握这一优势,将老同志的所能所愿与党委政府的所需所盼有机融合,以助力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遴选出42名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好、表达能力强,有一定知名度的老专家,成立了4支银发“农医”志愿服务队,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常态化开展为民志愿服务活动,用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指导农民,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帮助农民,助力农民增产增收,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一、做法与成效

1.开展“三诊”, 助力增产增收

一是开办“讲堂接诊”。志愿服务队以“轻骑兵”的形式,在村民家中、村居民学校、田间地头等开设“农技讲堂”。按照农时开设课程,对广大农户进行种养技术培训,面对面为群众答疑解惑。项目实施以来,银发“农医”志愿服务队共发放农业科技小报2800多份,接受农技咨询1800多人次,8000余农户受益。

二是一线“把脉问诊”。20多名具有农业专业技术的“老将”组成银发“出诊队”,常年穿梭在田间地头,及时帮助农民查看农作物病情,指导9600多农户进行庄稼病害虫防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老将们”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还与镇“青荷”志愿者合作,利用微信视频、微信QQ群、电话通知、短信等“线上”手段,定期向一些种养大户及时推送疫情防控、种植养殖技术等知识,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生产。

三是实施“现场会诊”。银发“农医”与郭楼村、周桥村、花庄村等村(居)的26户种养大户实现“点对点”对接,担任“家庭庄稼医生”,常态化提供服务。种植大户一旦发出求诊需求,银发“农医”志愿服务队立即赶赴现场,蹲点研究,分析讨论,为种植大户开出“处方”,提出防治建议。近年来,曲塘镇银发“农医”为种养大户解决难题38个,共计促进增收100余万元。

2. 传播“两新”,拓宽增收渠道。

一是开设科普超市,传播新知识。曲塘镇银发“农医”服务队,根据农时季节,深入各村开办“科普超市”,通过专家坐诊、解难答疑,免费赠送科技书籍、科普小报,现场宣讲科普知识,为农民拓宽增收渠道撑腰壮胆、保驾护航。去年,他们利用科普超市,发放科普资料2000多份、赠送科技书籍1000多册,接受技术咨询800人次,帮助解决难题30多个。

二是上门建言献策,传播新理念。曲塘镇银发“农医”服务队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根据农户需求调整服务内容,做广大农民啧啧称赞的增收致富“智多星”。龙池村“新农人”林鹏,流转土地 60 余亩,建大鹏,种草莓、西瓜、玉菇甜瓜,创办起龙池生态园。为让他能种植出具有龙池村特色的有机农产品,从“种得好”走向“卖得好”。获有高级农艺师职称的几位银发“农医”多次主动上门,走进大棚,从用药、用肥等方面为他多作指导,传播新理念。与此同时,还为他建言献策,与周边六家农场结对共建,抱团作战,实现土地流转800多亩,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四享’红色联盟”,做到“技术共享、客户共享、机械共享、资源共享”,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年创收入200多万元。

二、经验与启示

海安市“两会”曲塘镇分会精心打造的“银发‘农医’助力乡村振兴”这一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技术优势、能力优势和威望优势,走出了一条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其做法先后在《南通日报》、《美丽江苏》《中国老区建没》等报刊和网站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但要推进项目更好地发展,还需要做到三个“推进”。

一是凸显组织优势,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由零散型向规范型转变。要巧妙融合镇区范围内所有“老字号”组织的力量,通过“政治引领+平台融合”“组织引领+资源融合”“行动引领+人才融合”的工作模式,保障志愿活动有序开展。

二是强化专业化支撑,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由模式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要嫁接专业力量,定期开展专业培训研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专业能力,让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三是突出制度化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由自由生长向有序发展转变。要定期选树先进典型,宣传推介志愿服务事迹经验,引导良好舆论氛围。全面推行志愿者登记制度,完善志愿者礼遇优待、社会评价等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激励机制。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