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随县深挖红色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2024/09/12  浏览量:   作者:随县老促会 任席才  来源:中国老区网

湖北省随县是一个红色资源丰富的革命老区,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不仅建党较早,工农革命运动的声势很大,而且是湖北省工农革命运动开展得较好的地区,亦是当时牺牲人数最多的县。随县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存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数量类型多、层次价值高等特点。据调查和核实,随县共有152处遗址、遗迹。有各革命历史活动或各个时期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刘少奇、王一飞、李富春、贺龙、徐向前、旷继勋、高敬亭、陶铸、钱瑛、曾志、陈少敏、徐海东、任质斌等领导在随县与随县人民一同浴血奋战,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随县历史和文化注入了强大红色基因。近些年来,随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建引领,深挖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助力群众增收,让村容村貌更靓丽、富民产业更兴旺,促进乡村振兴。

加强保护,促进红色资源有序利用。随县始终聚焦赓续红色血脉,统筹红色文化挖掘、项目集成、功能凸显,高标准做好红色遗址保护、修缮提升,使红色历史文化得到有力传承和有效发扬。一是挖掘红色文化。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由组织部门牵头会同宣传、党史、档案、文旅、民政、党校、老促会等部门,组建红色智库专家团,大力开展历史文献搜集、重大事件分析归纳、建设方案审查论证、场馆布置指导等,确保红色美丽村文化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和全面展示。二是集成资源项目。突出“村产相融”“文旅融合”,整合发改、文旅、民政、农业农村等9个项目,集中向红色美丽村投放,大力开展红色遗址串联开发、村庄人居环境整体提升、餐饮住宿配套设施提档升级、特色产业项目提质扩面、文创产品开发销售等,全面提升红色美丽村整体建设质量。目前已完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田王寨遗址”修缮工程和“戴家仓屋”(一期)修缮工程;“李家沟桐柏军区政治部旧址”和“江汉军区司令部旧址”的修缮工程立项工作,方案已编制完成,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强红色文化保护。三是凸显教育功能。立足红色美丽村政治生活馆,组织开展“党课开课啦”“历史上的今天”“走进红色美丽村”等系列特色活动100余场次,全景式展现发生在红色美丽村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全面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打造集红色教育、培训、体验、观光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如小林镇祝林店村对革命历史遗址遗迹--苏维埃政府、福音堂进行修复和内部布展,自2022年开馆以来,成为市、县委党校的红色教育基地,并辐射鄂豫两省,实现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以红色文化教化育人、凝心聚力。

加大投入,推进红色旅游项目快速发展。神农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7亿元建设田王寨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打造以“随县田王寨红军纪念馆”、“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为主体的“桐柏山革命纪念馆”体系,丰富和完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并于2020年12月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随县田王寨红军纪念馆”于2023年被省老促会,授予“老区精神教育基地”;湖北西游记公园有限公司于2019年10月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随州张体学红色文化培训基地”,该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于2020年建成。随州张体学红色文化培训基地,先后被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湖北省廉政教育基地”,张体学同志被毛主席称为“共产党员的一杆旗帜”。

随州昊丰国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000万元,依托李家沟、戴家仓屋等革命遗址,建设桐柏山红色革命历史纪念馆,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依托红色,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抢抓红色旅游与绿色康养发展机遇,大力打造红色美丽乡村。依托红色村,作为重点典型示范村为代表,深耕红色文化底蕴和内涵,作为文化旅游的新模式,以少数带多数,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小林镇祝林店村、太白顶景区王店村、洪山镇温泉村、新街镇河源店村和柳林镇双利村,利用厚植红色和历史文化新内涵,依托乡村振兴建设,切实做好人居环境大整治、大提升,全力营造“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依托红色资源,加强本地区绿色产业发展,以“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促进富民强村,结合本地田园、山林、河流、水库等绿色自然生态,将富有浓厚红色文化、本地传统与绿色自然相结合,发展特色产品,贴近自然等旅游项目,将乡村绿色休闲融入乡村生态农业旅游体系。深化农业、文化、旅游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激活旅游发展潜力,扩宽发展环线观光旅游新渠道,拓展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作为一大亮点,吸引更多旅客,增加客流量,解决传统村落村民就业和增收问题,使红色资源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相得益彰,让红色美丽村庄更宜居、更宜人。依托红色资源,与境内大中型景区、旅游企业对接合作,积极开展线上与线下宣传营销,推出红色研学游、红色休闲游等旅游产品,带动本地农产品销售,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