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 浏览量: 作者:江苏省镇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滕飞 来源:中国老区网
江苏省镇江市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镇江及其所辖丹阳、句容和扬中市都分布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镇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许多红色资源遗存,成为全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925年4月,丹阳市就建立了镇江地区首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成为江浙地区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县份之一。
镇江茅山是全国著名的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新四军广大指战员,在镇江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在茅山这块红色土地上,先后有5万多子弟参加新四军,进行过5000多次大小战斗,有7000多名将士在这块土地上浴血奋战、英勇献身,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
解放战争时期,镇江是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前沿阵地,扬中“渡江第一船”的木船在北京香山革命展览馆珍藏。
1949年4月,邓小平、陈毅、刘伯承等领导的总前委、华东局机关党政军各级精英驻扎我市丹阳,指挥了解放上海战役并全面接管上海,丹阳一度成为南方的“西柏坡”。
这些红色资源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在镇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印记,为后人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文化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资源。
镇江市老促会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致力于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传播,努力让本土红色文化成为激励全市人民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利器。
一、有量有质,提升镇江红色资源知名度
镇江市老促会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普查,积极主动的作为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马明龙批示:“红色资源普查很好,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普查工作,做到边普查、边利用、边宣传、边修缮。” 各级政府都下拨了专项工作经费,为开展普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全市上下的努力,摸清了镇江红色资源的家底。全市物质类红色资源有951处。革命历史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892件。按照红色资源分类。镇江有伟人(名人)故里 171处。如1925年恽代英在京口的革命活动、1929年陈云来镇江巡视建立共产党基层组织等。革命历史事件和活动遗址、遗迹 242处。如扬中市渡江战役里的“渡江第一船”、新四军苏南第一仗的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等。墓碑(群)/烈士陵园 445处。如镇江市革命烈士陵园、丹阳延陵贺甲战斗旧址烈士陵园等。综合性的革命历史纪念馆 58处。如句容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丹徒区宝堰镇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旧址、丹阳的解放上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以烈士命名的乡镇、村组等35处。如丹徒区的荣炳镇、丹阳市司徒镇的杏虎村等。
让镇江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政治优势,让独具特色的镇江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挥独特作用,就必须提升镇江红色资源的知名度。因此,镇江市老促会在红色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红色场馆,不断创新保护利用,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老区精神教育基地”。通过认真调研,精心准备,推荐了4处红色资源场馆申报“老区精神教育基地”。 丹徒区“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丹阳市“上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被中国老促会命名为国家级“老区精神教育基地”,句容市“新四军秘密交通站纪念馆”和丹徒区“冷遹纪念馆”被江苏省老促会命名为省级“老区精神教育基地”。获评国家和省级“老区精神教育基地”的数量位列江苏全省各市前列。
二、有声有色,提升镇江红色资源影响力
为切实发挥镇江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对普及党史知识、赓续革命传统、涵养爱国情怀的重要作用,就必须以创新的方式,将红色资源有声有色地传播出去。镇江市老促会系统开动脑筋,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加大红色资源宣传力度,提升红色资源影响力。
一是编一本“红书”。镇江市老促会联合市史志办等单位,在全市红色资源普查成果《红色资源集》的基础上,精选了部分重点和代表性的内容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完善,组织编撰了《红星闪耀-镇江市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概览》,为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重温党的光辉历史,追寻革命红色火种提供了简明扼要的党史读本。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按照事件发生地、机构旧址、人物故居、纪念场馆(陵园、碑)等类别,重点介绍分布在全市各地的128处革命历史事件及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等,全面展示镇江红色家谱,讴歌镇江红色故事,为普及镇江党史知识,宣传镇江党史文化,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红色素材。
二是演一出“红剧”。丹徒区老区建设与乡村发展“三会”宝堰分会宝堰老少故事团以发生在宝堰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编演了红色情景朗诵剧《最后的声音》。节目领队、宝堰分会长张国洪说,每看一次,内心就受到一次震撼,红色宝堰名不虚传,抗战时期200多名宝堰热血青年参加了新四军,近百名青年加入新四军地方游击队,60多名群众为新四军地下交通站服务,仅牺牲在宝堰的革命烈士就达29名。
1937年腊月11日,凶残的日军将300多名丹徒区宝堰镇丁角村村民包围在丁角村张家祠堂内,逼迫村民交出打死日军的人,全村百姓无人开口。就在恼羞成怒的日军架起机枪准备向人群扫射的关键时刻,义士张洪春毅然走上前大吼一声:“住手,我知道,此事与他们无关,我来带路。”最后张洪春牺牲了,一村人得救了。《最后的声音》真实地展现了9位在宝堰牺牲的革命烈士或生活、战斗过的革命英雄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发出的最强音,令人难忘,催人奋进。
三是办一次“红展”。为扩大镇江红色文化的影响力,由丹徒区老区建设与发展三会等支持协办的“笔走江南 心绘宝堰——振兴‘江南抗战第一镇’诗书画巡展” 于2023年8月启动。展览汇集近百件国内诗书画名家的精品佳作,先后在镇江、南京、昆山、北京等地举办。丹徒区宝堰镇是镇江市唯一一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938年陈毅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初到江南,落脚便在宝堰镇,其后,新四军以在此成立的“四县抗敌总会”为基础,建立广泛的江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创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发扬“铁军”精神,进行艰苦卓绝的江南抗日游击战争,至此宝堰成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摇篮。也因这段浴血奋战的激昂历史,宝堰镇被誉为“江南抗战第一镇”。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原会长陈昊苏,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忠杰,国防大学原副政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农委委员李殿仁中将等出席了今年9月10日 “笔走江南 心绘宝堰——振兴‘江南抗战第一镇’诗书画巡展北京站”的开幕式并参观展览。镇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殷敏表示:“本次巡展活动以书画艺术的形式,讲述宝堰“江南抗战第一镇”的故事,展示宝堰乃至丹徒、镇江的发展变化,就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就是为了慎终追远、笃定前行,就是为了凝心聚力、展望未来。”
三、有势有“钱”,提升镇江红色资源承载力
红色资源历史悠久,部分亟待维护出新。同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让红色资源更好地发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伟大力量的作用,就必须在“造势”和“资金”两个方面双向发力,努力提升镇江红色资源承载力。
一是借领导之势。红色资源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当代共产党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因此越来越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镇江市老促会围绕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多次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专题汇报,积极进言献策,得到市领导的首肯。市委马明龙书记明确要求将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作为老促会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要求市相关职能部门会同老促会做好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各项工作。市人大就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地方立法工作专门发函给老促会,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是汇宣传之势。镇江市老促会开展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六进”活动,传播和宣传镇江红色资源。举办“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图片展,在镇江市行政中心和城市中心广场等地巡回展出,吸引了众多机关干部和普通市民观展。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和“今日镇江”公众号开辟专栏,进行融媒体宣传。通过编发介绍镇江红色旅游项目册、开展有奖阅读问答、举办红色资源编史演讲等活动,扩大红色资源宣传的受众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是争“资金”之力。红色资源的修缮、保护和利用,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镇江市老促会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性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创新思维,将红色资源与旅游和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项目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丹阳市多方募集资金,重建许杏虎、朱颖烈士纪念馆。在纪念馆建立放映厅、许杏虎、朱颖烈士生平事迹展览厅、中央及各级领导题词展览厅,增强基地的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把烈士故居打造成丹阳市的红色名片,改变了纪念馆外观破旧、环境杂乱、设施陈旧、无人管理的状况。投资修缮了沪宁铁路新丰车站抗日战斗旧址。句容市将新四军磨盘山抗战旧址群、巫恒通故居、大支里党支部等红色遗址审报列为镇江、句容两级文保单位,划定控制范围和保护红线,并进行抢救性维修;建设了“句容新四军秘密交通站纪念馆”、“铁军营”等16个红色教育基地。句容市设立了200万元红色资源保护基金,100万元东湾战斗胜利广场维修基金,吸引民间资本分别投资1500万元、2000万元,开启了东湾战斗胜利广场、壹号兵站等红色遗址修复工程。
镇江市老促会在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弘扬特色红色文化方面做了一些有利益的工作,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但是与新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相比尚有差距。下一步,镇江市老促会将认真贯彻《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持续抓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拓展宣传推广、保护利用的思路,让红色资源成为地方特色品牌,让红色资源真正起到凝心铸魂、以史育人的作用,让红色资源承载的精神代代相传。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