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厦门市老促会:保护红色文化遗址 助力乡村振兴

2024/12/12  浏览量:   作者:厦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为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关于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专题调研》的工作部署要求,近年来,厦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结合厦门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情况,以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在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走出一条具有厦门特色的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为持续提升厦门红色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有力支撑。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红色遗址保护,融合红色文化元素。我们坚持以“实际出发,突出实效“的原则,稳步推进革命文物修缮工程。对全市范围内的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进行全面普查,目前全市有红色资源94处,其中红色纪念场馆30处、革命遗址64处。为确保革命遗址旧地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建立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保护工作责任制度,完善检查督办机制,对修缮情况及资金来源加强协调管理,跟踪督促相关部门单位落实落细项目落地,打造英烈褒扬精品展陈,提升传播红色文化的质效,先后投入1200万元建立了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投入145万元修缮红二支队活动旧址;投入100多万元修复中共闽粤赣边区厦门市委机关旧址;投入50万元建立后宅革命老区村永久性标志;投入63万元建立五峰村学思践悟党史馆和修复3个革命烈士墓。同时,推动彭德清将军纪念室落成后,并做到有专门机构管理,经费保障到位,,展室主题鲜明,宣讲资料详实,,目前彭德清将军纪念室已成为全省全市重要的革命传统宣教基地。

(二)加强党建激活红色动能,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1、坚持党建引领,状大红色效应。我们以建设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为切入点,先后打造了15个现场教学点、2条初心之路,集中轮训涉农干部、村“两委”以及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30多万人次。举办红色老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对142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培训,结合工作实际,对社区和行政村分别开班,开设网格化管理、小区治理、乡村振兴等不同课程,提升培训实效。坚持示范引领。实施“整镇(街)推进、整区提升”示范创建活动,建设15个近邻党建服务阵地,培育40个党建典型示范点,打造了同安汀溪、莲花等4条示范参观学习线路;军营村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莲花村、白交祠村入选省级城乡社区近邻服务试点。开展近邻党建引领“健康家园·无疫小区”创建活动,引导村居党员干部群众联防联控,10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获评首批无疫小区(村)示范点。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据初步统计,三年来115个红色老区村高质量发展党员1108人、投入近3000万元提升14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探索“导师帮带制”、“设立书记工作室”等创新做法,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93%的红色老区村村财收入年达到50万元以上。

2.聚焦队伍建设,培育创新主力。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我们大力实施“优秀人才、优秀大学生回引”行动计划,共吸纳766名退役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致富能手及450名大学毕业生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或作为乡村振兴带头人,努力提高乡村带头人整体素质,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出台了《同安区城乡社区工作者待遇薪酬调整方案》等4份文件,大幅提高村居干部薪酬待遇,并建立完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学历津贴和健康体检制度,全面落实关爱保障措施。推选108名村干部和20个村获区级以上“两优一先”表彰,选树优秀典型,激励担当作为。配强干部力量。同安、翔安、集美、海沧等区抽调懂农业有文化干部充实到各级乡村振兴专班,下派304名驻村蹲点干部、选调生、引进生到乡村一线,增强乡村振兴干部基层队伍力量。开设乡村振兴课程,邀请厦门大学教授以及省技协农业科普带头人高树足等专家进行现场教学授课,实施精准培训,三年来共举办乡村振兴专题培训36期。用足政策激励,先后推荐选拔56名在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中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进入镇街党委班子,进一步激发年轻同志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人才内力。出台了《厦门市同安区银城特色人才扶持暂行办法》,给予工作津贴、个税奖励、子女就学等7个方面的扶持政策,我们坚持“好中选优”的工作导向,评选出农村创新人才6批180人。开展“百名人才联百村”活动,发挥科技特派员、国家和省市区各类人才优势特长,帮助挂钩村居解决农业生产问题108个,引进18个产业类村集体项目。针对需求开展“订单式”农技培训61期,参训人员达4143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506人。

3、强化要素保障,激化能动活力。我们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为抓手,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制定工作清单,细化4方面15条工作措施,进行任务分解,明确时限,责任到人,压紧压实责任链条,着力推动各类资源和力量等要素向老区红色村倾斜,三年来,共投入6、82亿元资金提升打造8条乡村振兴线路、22个省市级试点示范村,谋划生成100个试点示范建设项目。积极推动落实同安区关心关爱干部若干措施,突出基层导向,为乡村振兴等工作取得突出业绩的个人单列30%作为年度考核优秀指标。注重平台带动。投入3、8亿元资金,打造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培育科技骨干128名,获得专利79项,推动两岸1120多名种业专家开展交流合作。依托百利种苗等17家农业龙头企业和599家农民合作社资源优势,构建农副食品加工业百亿产业链。成立18个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站,投入资金130万元扶持“一才一基地”建设,鑫美园、青云岭等基地辐射带动社员300多户、村民8000余人,禾伯鲜农基地成为网红打卡点。提升治理能力。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精准划分网格719个,面向全国招聘560名35岁以下、本科以上网格员,实现网格员村(居)全覆盖。推行“邻长制”乡村治理机制,以10户村民为一邻区,同安区选出2800余名党员、村民代表为邻长,履行政策规定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等8大职责,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格局。创新“高山议理堂”、“滨海议理堂”、云洋“乡村110”等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载体,实现“小事不出村”。

(三)完善法规政策,加强法律宣传。推动厦门市委办公厅、厦门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厦门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办法》有关文件下发,系统明确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工作原则、调查认定、传承弘扬、保护机制和保障措施等,为红色资源保护提供了政策依据。2022年5月厦门市委宣传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的规范管理通知,又为进一步利用红色资源加强红色传承基因的革命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具体要求。建立了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档案,完成各级革命文物保护标志设立和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并纳入全市“多规合一”一张图。

(四)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坚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工作,我们加强对革命老区精神和艰苦奋斗历程的宣传,充分发挥文化场馆和革命遗址的教育幅射作用,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红色老区村的认知,让红色老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生死相依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中共闽粤赣边区厦门市委机关旧址由同安区委党校负责维护保护,区财政每年拨款50万元经费作为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的日常费用,由于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从而较好保障各项红色基因教育工作扎实推进。我们还将红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开展接地气的培训方式,把红色文化纪念馆和革命遗址旧址建成新党员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青少年爱党爱国的教育基地,继承红色老区村的革命传统,回忆过去历程,,发扬光荣传统,目前军营村“初心使命馆”和彭德清将军纪念室及“5、25”破狱旧址等一大批红色遗址旧址己作为全省党史教育重要场所,

二、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虽然近几年我们在各级各部门和红色老村区的大力支持协助下,红色遗址旧址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但与新时代新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和不足。

(一)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门、镇(街)和有的村居对红色文化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价值认识不够,对保护和利用的辩证关系思路不清,缺乏长远谋划。保护措施不到位,一部分旧址、遗迹没有设立立碑标记和简介展示。村居民主动保护和参与保护的积极性调动不足。特别是有些村居民房屋属革命旧址,因年代已久,自然损坏严重,有的革命遗址旧址房屋己成为危房,因受到资金筹措困难,维修工作迟迟未推进,红色资源保护维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保护机制还不够健全。目前,对革命遗址旧址的管理和保护基层往往疏于管理,保护意识淡薄,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不够注重对红色资源的保护,监管措施不到位,一些红色遗址旧址产权不清,不同程度存在随意拆除改建,有的红色遗址旧址损毁严重,如不及时维护,很有可能会随之消失。各部门之间工作配合不够到位,对革命遗址旧址保护的投入力度不够,红色资源的开发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协调推进和落实。

(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够系统。红色旅游与全域旅游结合不够紧密,规划还不够具体,红色景区整合不够,大都分以单体形式对外开放,红色资源素材搜集不够全面,红色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体验性和震撼力的红色旅游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部分管理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对红色资源宣传不够,缺乏系统全面反映我市红色资源的史料和影视作品。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认真做好红色遗址保护开发利用工作,整合现有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持续发展,我们将以此次闽西南五地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二十八次工作交流会座谈会兄弟单位好的经验做法,取长补短,守正创新,借力借势,以务实的工作态度全力推进红色遗址保护开发工作,助力厦门红色老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深入遗址普查,挖掘红色资源。在前几年工作基础上,继续把革命遗址普查作为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工作重点。通过制定遗址普查方案,明确普查步骤;采取座谈了解、走访当地知情人、填写调查表、现场拍照、查阅相关资料、建立电子档案等步骤措施,对革命遗址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遗址建设与保护等内容进行普查,对有重大影响的革命遗址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把保护和开发利用革命旧址与发展红色旅游结合起来,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进行保护。

(二)建立长效机制,保护红色资源。一要不断加大红色遗址保护力度。对无标志物、已遗忘的旧址、遗迹,协调相关部门要根据史志部门提供的资料做好立碑标记,详载红色史料。对有标志物、已纳入省市区保护目录的旧址要积极争取项目,抢救保护好红色遗址。二要确定红色遗址管护人员,负责日常的管理、接待、宣传等工作。三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用于红色资源开发。争取设立红色遗址保护专项经费,使全市革命遗址得到有效保护,发挥应有作用。

(三)精心编制规划,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一是主动积极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并取得支持,将红色旅游纳入全域旅游规划。根据《厦门市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把红色遗址保护及开发与我市全域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编制好红色旅游规划,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强化红色文化育人功能。二是加大对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交通条件。加快红色旅游专线建设步伐,拟在公交集团大力支持下,开辟4条红色网红旅游专线,为红色旅游景点开发利用提供交通保障,为当地村居民共同富裕增添动力。三是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作用。把本地的红色资源开发与周边省、市红色资源开发相互融合,形成红色旅游大格局,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使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经济相融相生,共同促进乡村振兴工作持续稳步发展。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