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0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河南省唐河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简称县老促会)立足自身职能,强化三个“注重”,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成效明显。
注重调查研究,当好参谋助手
今年以来,唐河县老促会以“乡村振兴老区行”活动为主线,立足老促会职责,找准工作重点和切入点,认真组织开展了大调研活动。深入相关单位、乡村、社区、企业,实地踏查,走访座谈,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分析现状和存在问题,撰写了《唐河县乡村振兴调研报告》,找准了唐河老区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唐河县地处豫鄂两省交界,地理位置优越,边贸优势凸显。境内砂石、农副产品、矿产品资源丰富;以小麦、花生、玉米、红薯为主的粮油作物产量巨大;县产业开发区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初具规模,辐射带动力已经显现。乡村两级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优势,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来料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实行一乡一业、一业一品发展模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唐河县红色遗址、遗迹多达96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李先念题名的县革命纪念馆、豫鄂边省委书记张星江故居、红二十五军长征转战纪念馆、“三军会师”纪念地、桐柏军区后方医院旧址、桐柏军区党政军机关驻地旧址、罐山革命烈士陵园等,成为全县红色教育基地。
传统文化氛围浓厚。以哲学泰斗冯友兰为代表的冯氏族人励志学习成才以及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冯氏文化,以滨河街道王庄村家风家训、文明乡里为核心的道德文化,以城郊乡孟庄村孟子文化研学基地孝老爱亲、人性本善为精神内核的孝道文化,以唐河汉剧、传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等文化元素特色浓郁,亮点纷呈。
基层党建文化方兴未艾。以县党群政治生活馆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文化馆和各村村史馆为基础的党建文化教育体系初具规模,形成了唐河独具特色的基层党建文化体系。
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并纳入了全县发展战略。
注重协调联动,形成整体合力
唐河县老促会积极建言献策,协调聚力,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向县委、县政府建议组建了“两小组一中心”。首先,成立了唐河县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牵头,协调相关部门,统筹推进全县老区乡镇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工作。其次,成立了文化振兴领导小组,由县委宣传部、文广旅局牵头,统筹全县老区文化发展振兴工作。其三,成立了县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中心,依托县发改委,专人专职协调、服务、指导全县革命老区建设工作。县老促会主动和“两小组一中心”沟通衔接、互通信息、统筹谋划全县老区发展和乡村振兴大局。
二是协助相关部门跑项目。今年以来,积极配合县财政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对上做好协调沟通,争取各类老区建设专项资金1.3亿元,有力支持了乡镇产业园建设发展。
三是配合牵头部门抓推进。县老促会分别配合县农业农村局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发展,配合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局推进基层文化发展。坚持月调研、季汇报、半年总结交流,召开现场会13场,经验交流会5场,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文化振兴快速发展。
注重工作落实,彰显活动成效
县老促会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乡镇(街道),深入开展“乡村振兴老区行”活动,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收到实效。
一是依托各乡镇资源地域优势,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取得实效。全县19个乡镇实现“一乡一园”,入驻企业137家,年产值27.4亿元,利税1.06亿元,带动群众就近就业4800人。新华社、《乡村振兴》杂志、《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纷纷对唐河县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工作进行报道,南阳市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唐河召开,被河南省委深改办评为全省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建设经验入选全国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二是县老促会深入挖掘根植于基层的红色文化、党建文化、孝道文化、姓氏文化、励志文化及非遗文化,正面引导,培育典型,修建场馆,明晰内涵,以历史和现实教化人、影响人。全县25个乡镇(街道)、528个行政村实现了文明实践站全覆盖,因地制宜建设发展各类文化传承场所,涌现出桐河镇李司庄村史馆、城郊乡王岗村孟子文化研学基地和刘岗村史馆、滨河街道王庄村史馆、祁仪镇冯友兰故居纪念馆等一批革命老区传统文化示范基地。
三是老促会会同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全面普查澄底,深入挖掘隐藏于历史长河中的红色故事、英雄事迹,积极修缮保护红色遗址遗迹,编撰出版了《唐河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红色印记——唐河县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简介》,利用红色遗址、遗迹开展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近期,县老促会对“乡村振兴老区行”活动进行总结交流,对全县首批被评为“革命老区产业振兴示范基地”“传统文化示范基地”“红色基因传承基地”的24个单位进行授牌。通过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推进老区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