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兴办基金会 回报老区人

2013/10/08  浏览量:   作者:王云琦  





基金会工作人员再为借款人办理借款手续

  好事千里传,闻着感人心。在当今,人人都在为自己的脱贫致富而奔忙的时候,登封老区西部的颍阳镇颍北村,却有一个以个人出资创办的登封市乡情发展救助基金会,日夜为穷苦的老区乡邻帮困解难,做着无私的奉献。他们的行为受到了群众的热情赞扬,感动着无数的平民百姓。

  幸福感谢党恩情 致富不忘老区人

  登封市颍阳镇是一个革命老区,早在1938年党的活动就在这里开始了。1944年到1945年,皮定均、徐子荣率领八路军和老百姓在这里抗日的动人故事,家喻户晓经世流传。

  今年40多岁的王颍超、宋英斌和年近六旬的范天禄就出生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伴随着这些革命故事一天天长大。耳濡目染,从幼年时在他们的心灵中就深深地烙下了革命的烙印。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无数革命先烈和老区群众流血牺牲换来的。“今天我们幸福了,决不能忘本,吃水不忘打井人,幸福不忘报党恩。”这是他们常说的话。报效祖国造福乡邻,成了他们最大的梦想。

  但是,在建国之后,由于各种原因祖国的各个方面都很落后,人民生活仍较贫困,三人的家庭也是如此。他们中学毕业之后没能走进高级的学堂,留在了生之养之的农村。

  是金子总要发光,有志气总会成功。三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不甘落后,立志报国之心未减。他们开动脑筋,变危为机,寻找项目发展经济,改变现状。特别是党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为他们开拓了新的天地,创造了展示才华的有利条件。在没有任何资本金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致富,多方集资,由小到大创办起了机砖厂、加油站、煤矿等,实现了财富的积累,走上了小康之路。近些年,又走出登封闯进了郑州,成立了集团公司,经营起了房地产开发、担保投资、商贸流通等业务。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了富有经营才能的企业老板。

  初步致富的王颍超、宋英斌、范天禄,始终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他们多次慷慨捐资,助学修路,扶危济困,尽力帮助老区发展。家乡父老的贫穷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帮助乡亲致富是他们多年来长期思考和孜孜以求的心愿。

  兴办救助基金会 帮助困难众乡邻

  为了达到长期帮扶老区乡邻的效果,实现致富老区的梦想,经过多次商量和论证,三人决定成立“登封市乡情发展救助基金会”,制定了章程,规定了操作管理制度,2011年8月正式运行。三人根据自己的力量兑出资金189万元作为基金,帮助困难群众。帮助项目:一是大病救助,凡是颍北村的困难群众,因病住院费用超过5万元的,在农合报销的基础上,剩余30%的部分基金会再给于50%的救助。二是大学生资助,凡属本镇区范围内考上一本的大学生,本村的每人资助5千元,非本村的每人资助3千元学费;本村考上二本的大学生每人资助3千元学费,考上三本的每人资助2千元,大专的每人资助1千元。

  申请救助和助学资助的流程:由本人写出申请,所在村委审查,基金会工作人员审核相关资料无误,最后凭住院凭证领取救助款,凭学费缴纳凭证或入学证明领取资助款。

  基金会现有义务工作人员四名:朱秋萍、王国政、王国民及崔现宾,负责基金会各项基金的办理、审批和发放。从2011年到今年9月,已办理大病救助7例,受益7人,发放大病救助基金9.5万元;资助大学生111人,发放资助基金32.4万元。其中颍阳镇的大学生50人,本村的61人。资助特困生一名,发放资助款5000元。

  颍北村五组有个女孩叫王利萍,今年已经十九岁了,她天生一只小腿和脚发育不良,不能着地,属于重度残疾。由于家庭困难无力治疗,多年来只能靠一只脚跳着走路和生活。也不知摔了多少跤,作了多少难,浑身上下都成了伤疤。基金会成立后,三位发起人就动员并支持他进医院做手术安假肢,改善生活质量。2011年,利萍入院做了手术安了假肢,除农合报销外基金会又给她发放了5万元的大病救助款,使他能象常人一样用双腿走路,从事一定的劳动,开始了新的生活并荣幸地考上了大学。她高兴地逢人就讲:“母亲给了我鲜活的生命,乡情基金会给了我健全的肢体,党的政策让我过上了好生活,这些恩情我永世难忘。我也要奋发努力,自强不息,好好学习,报效社会。”

  2012年4月,远在新疆打工的本村村民宋振海传来急信,在一次劳动中不慎脾脏受伤,生命垂危,家中无钱焦急万分。消息传到基金会,基金会立即拨出1万元发去救人,在基金会的带动下,全村老少也都慷慨捐资2万余元,使宋振海脱离险境转危为安。事后宋振海及其家人深有感触地说:“是基金会和群众的救命钱买回了我这条命。”

  2013年,颖北村第八组村民付天宝的女儿付巧娜考上了二本,一直以种田为生的父亲为女儿的几千元学费发了愁。后来在基金会申请了3千元资助金,使女儿巧娜得以顺利入学。付天宝手捧资助金热泪盈眶,他说:“我是个老农民,不会花言巧语,说实话我从内心里感谢共产党、感谢乡情基金会,只有让孩子好好学习,将来也象基金会那样报答社会,报效人民。”诸如这样感人的话语还有很多很多。

  无尝借款解民忧 丰碑永留万人心

  王颍超、宋英斌、范天禄三位同志创办的“登封市乡情发展救助基金会”的另一项重要职能是,帮助家乡的人们更好地开展生产生活,这也是三人一直以来的美好愿望。家乡有许多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临时的资金短缺和创业周转资金难题求借无门,从而影响了前进的步伐。因此,基金会还设置了小额扶持基金和大额扶持基金。

  2013年,三人又向基金会注入了320万元,使基金会的资金投入额达到了509万元。扶持基金主要是服务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应急借款,面向全镇。其中,小额扶持,借款数额为5千元以下,主要用于临时应急,借期半年,不收利息和任何手续费。借款办法:由本人提出申请,所在村委审核,一名村组干部担保,夫妻双方办理相关手续,基金会两人审批即可。大额扶持,借款数额为5千至5万元,主要用于人们在创业和生产中较大的开支困难,借期也是半年,不计利息,每笔只需缴纳20元的手续费。借款办法:由本人申请,其所在村委审批,基金会的承办人调查,有明确的生产生活用项,比如养殖、种植、运输、经商等,并提供两个有经济实力的人担保,基金会四个工作人员共同审查批准,并办理相关手续后即可。

  另外,基金会还承担着村内的部分公益事业开支,比如村老年门球队、曲剧团的经费等。基金会的办公地点设在颍阳镇的颍北村,里边的四个工作人员,全部都是村组干部,义务服务不要报酬,大额借款收取的手续费用来支付办公文具及纸张等杂项开支。

  2012年,颍北村的村民崔万更,父亲急病要马上入院治疗,但手头拮据,没有办法。他试着找到基金会递了申请,基金会根据他的要求在第一时间将3千元借款递到了他的手中,使他父亲得以及时的入院治疗,崔万更动情地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呀”!

  2012年9月,颍北村6组的王云相经营运输遇到资金难题,向银行贷款手续繁杂周期又长难解眼前之急。他听说乡情基金会可以借钱便递了申请,基金会了解后很快给他办理了相关手续,发放了大额扶持基金5万元,无息使用半年。半年后王云相不仅还了借款,而且又获得了可观的利润收益。他高兴地说:“在我正上坡的时候,基金会拉了我关键的一把,要不我就垮了,真让我感激不尽。”

  颍东村的王万方发展生产遇到了困难,他拿着申请找着基金会请求借款,基金会也顺利的借给他了3万元,这使他对基金会的助人精神深信不疑。

  2012年8月,颍北村的王春晓创办的农机合作社准备扩大经营规模,可资金出现缺口,他向基金会申请了5万元的大额扶持基金,解决了合作社扩大规模的问题。二年来,为全镇解决了小额借款10户数额达到4.7万元,解决大额借款68户数额达到287万元。其中,2013年1至9月就发放大额借款49笔226万元。从2012年起,根据村老年门球队的申请为其资助了1万多元的经费,为村曲剧团资助了3千多元的经费。

  谈起基金会的未来,工作人员朱秋萍高兴的说:“基金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各项基金的发放,对家乡人们的生产生活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正是王颍超、宋英斌、范天禄三位先生以及我们工作人员所期望的结果。三位先生曾表示今后会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加强管理,搞好服务,将这个基金会长期的更好的办下去,让它为乡亲们的脱贫致富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颍超(右5)、宋英斌(右2)、范天禄(左2)在2013年镇金秋助学大会上

颍阳镇金秋助学资助的大学生们

编辑:蔡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