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心驻村 情注村——贵州桐梓县驻村干部素描

2014/01/14  浏览量:   作者:欧阳隽逸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实现2016提前迈入小康的目标,2013年2月,桐梓县一支由402名来自省、市、县各级干部组成的“同步小康工作组”奔赴到县内24个乡镇67个村开展驻村工作,在全县掀起了干部下基层的新高潮。驻村干部工作开展得咋样?这一年来他们向当地群众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岁末年初,记者走进乡村和干部们进行一次零距离接触。

  冯于端:沉甸甸的民情日记

  对于冯于端来说,民情在他田间地头的脚印里;民情在一次次和村民们的唠嗑里;民情在他随身带着的民情日记里。

  “去年5月6日,星期一,晴,吴如仲支书向我谈起村办公室需电脑一台,方便了解农经信息,希望可以申请配置一台电脑。”“去年6月8日,星期二,晴,入户调查,群众反映已经连续多天没有下雨了,去年旱情比较严重,要早做打算。”“去年7月22日,星期一,晴,中午与副主任、人口主任一起商量抗旱工作的事,今年旱灾较重,有几个村民组要及时送水。”

  翻开冯于端的日记本,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去年的日记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最朴实精炼的记录。记录每一个村民,和为村子发展的诉求。

  作为省交通厅派驻桐梓县楚米镇高山村的驻村干部,他踏实的作风,不但让最初担忧他呆不住的老支书刮目相看,更赢得村民们的肯定。冯于端那本不离身的民情日记是在田间地头、走家串户中越写越多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揣着这本日记的分量很沉,因为是把群众的期待都揣在怀里。“不深入基层,就体会不到基层工作的艰辛,不走进农村,就感受不到农民的辛苦,不与村民接触,就不知道村民所想、所需、所求。更体会不到农事,同时也体会不到在农村工作的乐趣。”冯于端说。

  “你看进山的秋坝桥就是冯干部牵头给我们修的,以前车子开不进去,我们想买卖点东西全靠自己背,到集市得走几个小时。”采访中,一名开着小三轮的村民主动凑了过来,指着不远处一座簇新的小桥给记者“解说”。

  高山村涵盖的10个村民组有4个都集中在一座山头上,但上下山的必经之路秋坝桥却不能通车。这不但给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限制了村里近年来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改造秋坝桥,大伙盼了多年。

  在多次走访里,冯于端日记中秋坝桥的“身影”越来越多,他给自己立了责任状,一定要给村民修好桥!说干就干,凭借省里匹配的2万元“启动资金”加上动员高山村支两委集资出一万元,现在秋坝桥已扩造完毕,桥梁变宽了,还有了新的护栏。

  带头抗旱、宣传政策、化解矛盾纠纷……一专多能的冯于端用自己的学识带动了乡风的转变,更成为了村民们的知心人。“帮扶工作细致到点点滴滴。再小的事群众都会欢迎,并且不会忘记。因为农民朋友最善良、真诚、纯朴,特别懂得感恩。”冯于端说。

  杨万喜:“土里土气”的干部

  第一眼看上去,杨万喜给人的印象就是“土”。一身朴素得有点土的衣服,一副老旧的框架眼镜,裤腿挽着,鞋上带泥,再加上一副大嗓门。不说,谁也猜不到这是个城里来的干部。

  对于偏远乡镇的村民来说,县里面的机关干部那也是“大官”,平时也不太容易见着。桐梓县黄莲乡就是如此。而面对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县农牧局的杨万喜到大路井村的第一天即住进了村委办公室,并且把个人信息贴到了村委办公楼前,好像害怕村民不能够认识他似的。或许从这个干部与众不同的“开场秀”,村民们就渐渐开始察觉,这个干部是准备实实在在成为大伙中的一员,并要和他们一起经历一些不平凡的事儿。

  “大路井村距黄莲乡政府8.5公里,现常住人口共93户482人,其中党员13名、低保人口106人、残疾人5人、上访户39户、特困户3户。行政区面积近18平方公里,峡谷地段较多,耕地面积947亩,其中田有45亩,土有902亩。下辖河坝、冯村、柏香、瓦房4个村民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00元左右……”

  在第一次和村民的见面会上,老乡们听了他报的数据,一下子变得肃然起敬,同时也感觉与他很亲近。这些数据都是杨万喜一到村里就马不停蹄的“走”出来的,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能不赢得大家的亲近吗?

  如今的黄莲,它优越的自然资源已被发觉,大旅游时代正要将这个苦寒的边远乡镇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杨万喜深知,抢抓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抢抓机遇。而对于交通建设滞后的村庄,发展之路最贴切的就是“要想富,先修路”。杨万喜联合了乡镇党委、政府的力量,再加上他通过农牧局的人脉资源,终于顺利实现了黄莲乡政府到大路井村的通村公路。

  公路立项并没有让杨万喜闲着,因为通村公路现状很“凄惨”。为了尽快推动公路建成并投入使用,他和村民们商量着先在乡里和村里筹集部分资金,群众投工投劳,动手把毛路修通,等到县交通局正式实施项目时,很快就可以建成通车了。去年6月,高寒地带的黄莲还没有迎来它的夏季,但杨万喜却和村民们带着比夏季气温更火热的激情在修路的工地上挥汗如雨。

  “我们村实际上是守着一座金山呀!”说到产业规划,杨万喜难掩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刚到村里就发现这里的气候土质非常符合猕猴桃种植。等到通村公路启动建设,他就专程跑到重庆去引进一家猕猴桃加工厂。现在的大路井村也开始在特色农产品、旅游商品方面发展迈出了一大步。杨万喜说着坐到了田坎上,抓起一捧泥土仔细看着,继而又喜滋滋地眺望着大山,仿佛那毛茸茸的猕猴桃已结满山头,展示着丰产增收的喜悦。

  记者手记

  冯于端与杨万喜只是广大驻村干部的一个缩影,他们怀揣着使命感和责任感,与群众同甘共苦,帮助农民办实事解难题,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们的赤诚之心和朴实之举是所有驻村干部的生动写照。

编辑:蔡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