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延安28位孤寡老人住进“自助式养老院”

2014/03/03  浏览量:     

  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问题成为备受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而农村养老问题更为突出。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更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农村的社保体系不够健全,农村老年人所要承受的更多。特别是随着进城务工潮的兴起,在广大的农村形成了大量的空巢老人,许多老人生活无着落,精神无依,处境艰难。如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延安市宝塔区麻洞川乡赵台村的28位孤寡老人,集中住在由乡村两级和包扶小组出资建设的“自助式养老院”里。老人们一户一孔窑洞,互帮互助,相伴相乐。“自助式养老院”为解决农村孤寡老人养老问题,积极寻找到一种新的途径和模式。

  空巢老人生活无着落

  赵台村是麻洞川乡的一个贫困村。全村由两个自然村和四个村民小组组成。共有167户523口人,其中低收入户31户81人;低保户31户79人;

  残疾人38人。除了经济状况的困窘,赵台村还面临着村上很多老年人无人照顾的难题。全村167户523人中,长期外出打工42户计230人,全都是30岁至50岁的青壮年人,留在村里的主要是50岁以上的病残老人。

  作为贫困村的赵台村,受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大量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非常突出。出嫁的女儿相距太远不能赡养老人;贫困子女无能力赡养老人;有些老人子女是“痴、呆、傻”,自身尚不能很好的生活,赡养老人更无从谈起;个别老人子女发生意外,老人没人照顾;更多则是子女进城务工,经济条件差,无能力接老人进城生活。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转型。有多少父母与儿女相隔两地。而城乡的间隔,又岂止是空间的距离。许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即便儿女有心也有力接父母进城,父母却并不愿离开故土,因为那片土地上有他们的根,有岁月的点滴和抹不掉的记忆。

  筹建“自助式养老院”

  在经过理性思考、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之后,包扶工作组通过与当地政府积极协商,决定在赵台村筹建一个自助式养老院,用于解决大量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依托市区两级常委和政府对贫困村的相关扶持政策,通过乡、村两级干部和包扶小组的共同努力,利用赵台村废弃的旧学校,2013年11月,赵台村正式建起了一处“自助式养老院”。养老院占地1200平方米,有18孔砖窑,面积540平方米,安置了村上16户28个最困难的留守老人居住生活,其中8户为单身且年高的病残老人。

  养老院的居所属于村集体所有,一次性建设到位,包括门窗、暖炕和灶台、照明灯具等,老人们搬来基本生活用品就能入住。入住的孤寡老人由村委会和村民集体议定,并征求本人及子女等亲属意见,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入住协议。入住老人过世后,居所交回村上,再议定续入住老人。入住老人家庭一户一孔窑洞,居住期间的水、电费由老人家庭自己负担,基本生活费由老人们自己承担,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

  村上向政府申请一到两名公益性岗位,帮助照料老人生活。公益性岗位人员每天到老人的家中巡视两次,询问病情以及需要帮助的事项。如老人们不能自理,则给予必要的服务和帮助,需要入院就医,即通知子女及亲属联系救治。老人们需要买粮、油、菜、药品,则由公益性岗位人员代办。乡医院和村卫生室定期给老人们检查身体。养老院备了麻将、扑克、象棋和书籍等,供老人们休闲娱乐。此外,包扶工作组还从延安市体育局协调了12套健身器材,安置在院内,供老人们锻炼身体。

  养老院里的老人们

  居住在赵台村四队的姬成亮今年83岁,妻子过世,有一儿三女,儿女们生活贫困,无能力照顾老人,政府每年发给他养老费1200元、低保1000元,养老院建成后,他住进了养老院。在众人的帮助下,他买回了米面,平常自己做饭吃,有时邻居们也端饭给他吃,给他点火烧炕,他觉得自己每年有政府给的2200元生活费,再加上邻居和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帮助,生活有了着落,养老有了依靠,感觉很幸福。

  赵台村二队的贺姓尚今年78岁,妻子去世,同一个40岁的光棍儿子生活在一起。去年7月的强降雨中,他原先住的土窑洞滑塌,自己没能力修建新房。后来住进了新建的自助式养老院,依靠政府每年给的1200元养老费和儿子种地收获的2000多斤玉米,基本可以解决养老问题。

  赵台村三队的梁树章今年70岁,夫妻住在一块,一个儿子四个女儿全在外地打工,经济状况较差,无能力赡养父母。去年雨季,他们住的土窑洞也滑塌了,无能力修建房屋。住进养老院后,依靠政府每年给的1200元养老费和1000多元退耕还林补助款,自己种点菜,生活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善,老两口非常高兴。

编辑:蔡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