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棠园幽幽

2018/05/08  浏览量:     

  《棠园幽幽》

  ---何建华

  西华县城西北隅一条幽深斜长的胡同里,有一座私家宅院,占地八九分,两间二层欧式小楼,苏州园林式美化,甚是雅道。它始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房产主人为经商有成的尚燕平。十年前,因生产经营和生活需要,燕平一家迁往别处,宅院留给母亲居住,侍奉母亲的重任便落到了燕平的三哥华平肩头。年近九旬的尚家老母,姓宋,名英敏,离休干部,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华县县委第一书记尚文安的遗孀。这个宅院,上取尚氏之尚,下取宋氏之木,故名棠园。

  称棠园为苏州园林式美化,有点夸张,毕竟面积小了点,属微缩式景观。整个小楼,基本是全身披挂着凌霄、爬墙虎的枝叶。院中植物,高者有桂花、银杏、棕榈、竹子、石榴、香椿、樱桃等。中低者则是红梅、紫荆、碧桃、无花果、月季、蔷薇、迎春、菊花、鸢尾等十多种。水泥石子小径,假山怪石,小桥流水,池塘莲藕,石桌吊栏,只要是能容下的,几乎都在园中得到了体现。宋氏老人居住在这仙境般的小院里,春日沐浴暖阳,夏秋享受清荫,一年四季不缺小鸟的伴唱,加之尚家兄弟妯娌及孙辈尽心尽孝,老人家真叫福大寿大。

  平日里,儿孙们各忙各的事,老人基本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听听音乐,看看电视,翻翻书报,偶尔还会划出几个英语单词,当年的大家闺秀,知识女性风采,时不时地露一下。这个院落,与周围所有的院落一样,既普通,又宁静。多年来,除家人亲戚外,很少有人打扰或来访。可打从两三年前,不断有三三两两的老党员、老干部,找他们的宋大姐说说话,问问安,特别是每年清明节或“七一”建党节,来访者会更多。次数多了,老人和家人们逐渐明白,这些老党员、老干部看望宋大姐是其一,而更深一层的是,追念他们的老领导,西华县的第一书记尚文安。谈的多了,留心的老干部王连民先生,便把这一系列封存已久的记忆片断串成珠链,形成了一篇超万字的怀念文章。于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春,分别刊发在《今日周口》、《周口论坛》、《周口人大》和《西华姓氏文化》上,《周口日报》也作了相关报道,有关好书记尚文安的话题在相隔近五十年后被重新温热。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副题是“追记西华县原县委第一书记尚文安”。据说,有些县直单位还拿这篇文章作为党课教材宣读了。

  文章洋洋洒洒且细致生动,用大量鲜活的事例归结出:为西华人民奉献了一切,于1969年4月4日因肝癌而离世的县委第一书记尚文安,享年48岁,是中国第二个焦裕禄,或叫焦裕禄的副本。唯一与焦裕禄不同的是,他比焦书记多了一种十分严重的胃病。原在尚文安书记身边工作过的离退休老干部张启范、刘云龙、朱建功等均认为,这篇文章如发表在当年的《人民日报》上,说不定毛泽东主席还会题词呢。

  这里补证几句尚文安的生平:出生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原河北省宛平县)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7月,年仅16岁便加入了抗日大军。1948年随刘邓大军南下至河南,先后留任鲁山县二区区长,鲁山县长。1954年调任许昌专区检察院副检察长。1959年,受命于危难之际,调任西华县县委第一书记。

  作为黄泛区重灾区的西华县,特别是经过了“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西华县,尚文安于此时担此重任,意味着什么,他干什么,怎么干,本文不再赘述,读者诸君自有体悟。

  话题重回到棠园吧。

  如今,居住在棠园的宋英敏老人,豫西鲁山县人,出生在大户人家,读过中学,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她自称打从嫁给老尚之后,没有过过一天安心日子。年纪轻轻便遭遇了失夫之痛。独自一人拉扯大五个儿子。儿子们在她的调教下,读书时,个个品学兼优;工作后,秉承父志,发奋努力,从不以父亲的光环作炫耀,一个个靠自身行为赢得社会的认可。其中三人均为科局级干部,四人入党,二人虽下岗谋业,照样干得风生水起。

  宋老太太有一个心结,恐怕这辈子是难以打开了,这便是她的入党问题。当年,她每次写入党申请书,都被身为县委第一书记的丈夫一句话压下,“还不够格,继续锻炼吧”。他曾让妻子下放到迟营公社何庄村去体验农村生活,接受锻炼。直到他去世,妻子的入党问题仍未解决,县委第一书记都说不够入党资格,此后她再不提入党之事。时至今日,宋老仍为非党,行政级别正股。

  幽幽棠园,蕴含了多而又多正能量的精神家园!

  焦裕禄精神,尚文安精神,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斗就是幸福,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新时代精神是多么的吻合啊!

  结语:

  尚家雅园谁剪裁,

  姹紫嫣红比蓬莱。

  先翁早年驰南北,

  盼得当今好时代。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