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禾仓老区

2018/05/23  浏览量:     

  山清水秀的禾仓坑隶属于肇庆广宁县坑口革命老区,距离坑口圩东面5.6公里。位于坑口镇东北部交界,东接螺岗大塘,南接塘村山脉,北靠上林。整个禾仓坑地势狭长延绵,颇具“两岸青山相对出,村舍人家一田野”的乡韵。

  禾仓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禾仓坑溪水源自仁安,一路缓缓而来、曲折蜿蜒。清澈的溪水浇灌两边一字排开的稻田菜地。由于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每逢到了秋收季节,村道两边都是黄澄澄的稻田,满眼尽是遍城黄金甲的喜悦,村民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因此这地方美其名曰“禾仓”。各个自然村寨错落有致地栖息在禾仓坑溪水两旁,到处尽显乡村傍青山的地形特色。

  禾仓竹木资源十分丰富,连山成海。村民自古过着“农时耕田种菜、闲时砍竹破篾”的乡村生活。每逢夏天时段,到了砍竹季节,都能看见腰缠刀楞的村民在路边砍竹、尽管大汗淋漓,他们依旧辛勤地劳作着,把汗水的日子深深扎进禾仓这片热土上。

  穿越时空,多角度品读禾仓,领略她红色文化的犁旗飘舞。解放战争时期,禾仓是四雍地区雍和乡的革命根据地,很早就成立了民声报社油印室,以更好地宣传党的革命政策。民声报社油印室设在水吊崀高山处的教学点,游击队的同志以教师身份潜伏在禾仓开展革命工作,一边教学,一边向学生开展革命爱国教育。他们利用晚上时间,通宵达旦、不迟劳苦地用腊板印发农会资料,宣传党的革命路线。禾仓村民积极为游击队送粮、筹粮。以上山砍柴和探亲等形式秘密为游击队送情报、派传单。整个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同心协力的拥军氛围。当时,有不少村民在红军的影响下,自发加入到革命工作,当地的冯星兰、陈玉林、陈新林、黄骚苟、邱炳、伍熙、余彬、成三都是革命烈士,他们为革命事业奉献了宝贵的生命。

  禾仓作为革命老区,不仅有自己的油印室,更有威力无比的枪械厂。解放战争时期,粤桂湘边纵队修械所设在禾仓的祝坑。1946年,为了迎合“扩军建立主力和打击敌人”的需要,珠江纵队的陈胜、马奔、陈奇略率烈豹队挺进四雍。准备把四雍开辟成为广清怀阳边界的游击根据地。他们积极响应,在禾仓组织贫农成立耕友会,广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当地农民热烈拥护红军队伍,自发为红军站岗放哨,送情报等工作。当时,日益壮大的人民武装部队在武器配备上十分缺乏。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区督导处决定在禾仓祝坑一处较为隐蔽的地方,在一间三间两廊结构的泥砖屋里建立地下枪械厂,当地人称为“兵工厂”。冯启材担任厂长,工厂由十几个熟悉枪械技术的人员组成。枪械厂的主要任务是接收需要装备的枪支,负责修理部队和民兵送来的旧枪,自制子弹地雷等。当时,由于物质贫匮,枪药不足,红军打仗要求把子弹壳捡回来,交给兵工厂,加上弹药,为打胜仗保证子弹的质量和数量。1947年9月16日,敌人收到间谍信息,集中兵力对四雍地区革命根据地进行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杀死几个看守的民兵,接着一把火烧毁地下枪械厂。

  由于红军在禾仓乡早已播种了革命的种子,当地拥军氛围十分热烈,成立了禾仓乡一级红色政权。村民在游击队员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觉为游击队服务。为他们送情报、探消息等。游击队的联络人教会村民联络的暗号和看环境的技巧。他们一般瞒着家人,把情报塞在鞋底,翻山越岭到赤坑、上林送情报。视察周围环境安全后,就把情报塞在在一棵老松树的树洞上,再用树皮塞好,再向着山岗的寮塔模仿黄鹂叫几声,表示情报已经送到,对方接信息的听到暗号马上回应,再模仿鸟叫声回应几声,对方就马上接情报。如果对方不在,松树下就画一个圆圈。送情报的看到情况后就会秘密离开。老区人民为游击队送情报,完全凭着一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炽热之心服务于游击队的抗战之中,不分黑夜白天,随叫随到,任劳任怨。没有任何报酬,解放后也没有职务和任何补助。烽火连战的激情岁月,他们与游击队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雨水之情。

  时光悠悠,老区人民艰苦贫困中涅槃重生,砥砺前进,依旧秉承老区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中开创美好的生活。八十年代中期,上林新开辟了东线沿河公路一直接通坑口镇通向南街。90年代实现了硬底化水泥路,标准化的新公路让村民从此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现在的禾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禾仓口至螺岗大塘y510水泥乡道通过禾仓,每个自然村都实现了村道水泥硬地化,安装了路灯。如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四周簇拥青山绿树,好一派亮丽的新农村面貌。

  和仓老区在岁月叠加中悄悄砥砺成一块坚韧的红色印记,至今鼓舞后人,传递时代干劲。

  (广宁县文学协会: 陈月婷)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