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革命老区雅安的红军情结

2018/07/11  浏览量:     

  雅安是革命老区。

  几乎雅安人都知晓红军在雅安住过、战斗过。几乎在雅安读过小学的人都被充满正能量的老师庄严地告知“红军精神”就是:“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群众、患难与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情结植入于每个雅安人的心中。

  为缅怀红军,为了红军在雅安雨城区的这段历史能鲜活在人们的记忆里,今年五月,雨城区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借助《革命老区发展史》编纂的时机,组织专职人员深入到了红军曾经战斗过的雅安雨城区上里、中里、碧峰峡、观化、沙坪、望鱼等十三个乡镇寻访,进一步收集和整理红军在雅安的历史。

  我们首先查阅了相应的史书。史书记载:1935年,徐向前元帅率领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至雅安雨城地域,庚即在这片土地上组政权、建农会、打土豪、分田地、扩红军,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把红军思想和精神播种于雅安。

  随即,我们走进了乡村。当地乡镇党委请来了红军的后人、亲眼看见过红军的老人、文化专干,我们倾听讲述,感受心结,寻红军足迹,访战斗遗址,听英雄故事,听他们唱红军歌谣,观乡镇今日新貌。那段时光虽已过去80多年,成了历史,此刻听着仍精神高亢、热血沸腾,更感今日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心中的红军情结鲜活了,真实了。每一个乡镇的寻访都可谓收获多多、感动多多。

  最鲜活、最难忘的寻访是在雨城区观化乡、沙坪镇。

  在观化乡,当地人告诉我们,在观化乡和沙坪镇交界的寺基坪上有一个“红军纪念堂”,沙坪镇、观化乡、八步周边群众捐款兴建的。我们这一行人,都是雅安本地人,但对这件事,竟是闻所未闻!

  送走讲述的几位老人,我们迫不及待地请观化乡周沙村支部书记伍丽娜驾车带我们出发了。

  车行驶在山间蜿蜒曲折的林道上,行了好一阵,路到了尽头,一块不大的坪地。

  站在坪地上,最先迎入眼睑的是山坡上插着的那一杆五星红旗。虽经风吹雨打已不鲜艳,仍在绿色中招展,格外地引人注目。伍丽娜指着红旗的对面木楼右边的高山包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年的红军连长指挥所;每年‘八一’建军节,这附近的老乡就要在这儿聚集,举行换旗仪式,唱军歌。”

  我们打量这地理环境,深山,几乎无人烟。上到这里有三条路,一条观化乡的林区水泥路,沙坪上来一条是山间小路,一条为三米多宽的土泥巴路。泥巴路上深深地印着有多条摩托车车痕,我们心涌感动,上到这里来,不容易啊,心非至诚无以至。

  穿过木屋,就到了红军纪念堂前。

  震撼!

  四尊真人高的彩色塑像赫然挺立,其中一位骑在高头大马上!八角帽,五角星,红领章,圆脸红唇,浓眉大眼,腰身挺直;马背上的人英气轩昂。马肚上有字,提示我们:骑马者为徐向前,前立的三人是警卫员和卫生员。

  深山里,一檩灰瓦小屋,三面砖墙,堂前简易的香炉,实在简陋!然而,这深山纪念堂,这规模,这份对红军的心,这份朴实的情,没有喧嚣,没有张扬,村民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祭奠着红军。塑像工艺简单,谈不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散发着浓浓的乡村民间泥塑的朴实与庄严。

  我们静静地拍了照,不敢出声,怕惊扰了他们的行军。

  伍丽娜指着纪念堂正前方告诉我们,这儿有红军战壕。于是众人上了小坡,坡顶有道半人高的沟坎,显然这就是红军战壕了。左边有一小瓦屋,只有房顶没有围墙,立柱上有对联,“敌人全面进攻四基坪,红军顽强阻击狮子山”、横批“奋勇杀敌”。房内,两尊俯卧的红军塑像,一人双手端护着机关枪,一人举着大刀。依然八角帽,五角星,红领章,圆脸红唇,浓眉大眼,浓浓的乡村味儿里透着几分英武。屋的横梁上挂了幅红布,上面有字,依稀可见是名字。按乡村民间立碑修庙的讲究,这些应该是修这屋和塑像的捐资人了。

  我们退回木屋,仍没遇上守堂人,却发现了木屋墙上的张贴,有“苏维埃组织成员”名单,有红军歌谣“你在打我在退,到处打到游击队。要想找到真红军,除非是在穿瞌睡”,红军在此地的活动简介,有建堂组织人名单等。

  感动!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两天后,我们走访到了沙坪镇。镇党委书记接待了我们,我们一行寻访了当年乡苏维埃主席的后人、文化专干、乡关工委执行会长,找到了建红军纪念堂的发起人、塑像人,在地头找到了新红军歌谣的编唱人。听他们娓娓讲述从老一辈那里听来的红军故事,农会成立的经过。故农会主席、游击队长、财粮、农会委员再一次“鲜活”了,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印象。

  淳朴的情感,淳朴的语言。

  李兴明——纪念堂的发起人,告诉我们:“有红军才有今天,才不饿肚皮。没得钱,就捐资筹款,就那样整,砖啊瓦啊,都是你几块她几个地扛上去的,整了好几年,1973年开干,1993年,2006年,2016年才完工。至于资金嘛,就是朋友三士嘞,三元五元,多嘞一百,就这儿周围团转几十公里嘞群众集资的。另处也还有双流、洪雅、乐山、成都群众集资嘞,大家一年聚两三次,坐好几十桌,多数是村老年协会嘞,大家在一起就是唱哈歌,跳哈舞。主要还是纪念红军的英勇。”真的是“语俗,情不俗”,句句显真情。

  当我们找到沙坪大溪小学的退休老师张崇芝时,她正在地头干活,收拾好家什,洗了手,就唱起来。歌曲旋律都是熟悉的,歌词是她填入的,稚拙,不精美,她起劲地唱着,那张堆满折皱、被太阳晒得黑黑的脸,透着令人动情的庄重和圣洁。她唱完后告诉我们,她年轻时是公社文艺队队长,民办教师,教音乐和体育,也教乡民唱歌,一脸的自豪。

  这次寻访,收获满满。红军在雅安雨城区前前后后共生活了半年,跟随红军走的人有六百多,有少数人半道回来了,有的人将生命留在草地里、征途中,有的是建设新中国的功臣。时光荏苒,这几十年的岁月,红军的精神一直在雅安,鲜活在雅安雨城,植根在了雅安人的寻常生活中,化入了点点滴滴地自觉。

  今天的雅安,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2008年、2013年,经两次地震,在党中央的关怀里,灾后重建,雅安雨城区再飞跃。不忘初心,发扬红军精神,雅安雨城区会越来越好!

  (雅安雨城区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