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秋到匡山

2020/11/01  浏览量:   作者:徐高中  来源:中国老区网

  深秋时令,我去匡山。

  匡山在闽北浦城县,是革命老区双同村的别称。对于我,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那巉岩突兀的群山,那神秘的苦斋,那松涛翻滚的森林,那黄橙橙的酸枣、红艳艳的山腊子,以及乡音独特的匡山人……就像一幅自然天成的田园画,又像一支清丽婉转的小夜曲,置身其中,总让我心旷神怡。

  车行山口,眼前豁然敞亮;崭新的游客中心造型像翻开的书卷,古朴典雅。宽阔的广场花团锦簇,楼里楼外都有人忙活。透过车窗远眺,湛蓝的天空飘着些许白云,四周黛绿的群山,已被秋风拂去了雨季期中的帐雾,都裸露出巍峨起伏的身子,迎迓秋日的阳光,清爽地微笑着,把匡山睿智和庄严的品格鲜亮地呈现出来。她的清纯,她的凝重,她的豁达,她的空灵以及她的神秘,使每一个走近她的人都会回眸驻足,感慨赞叹。

  20年前,也是深秋时令,我在村支书李仕银引领下第一次探访匡山。傍山脚一泓湖水,蜿蜒缠绵十里。上山的路好似鸡肠子,在岭上盘绕折返。沿途夹径的山花野果或红、或黄、或白,一股股沁心润肺的氤氲清风自青松林里,香榧树上,毛竹丛中弥漫而来;群峰夹峙之间,“将军出征”、“七级浮屠”、“伯温遗墨”……奇峰怪石维妙维俏。树林中鸟语蝉鸣,此起彼伏,声音悠扬动听。元朝末年章溢、刘基、宋濂、叶琛“四贤”隐居的草庐苦斋、看松庵、古刹、亭台等遗址散存山中,尤其那历经烽火的红军营盘、练兵场、革命烈士殉难地,犹如座座无字碑铭,让人听读以后心灵得以洗礼……

  第一次走近匡山,我被那方圆百里莾莾沧沧几万亩原始森林,以及山里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珍稀动物感叹了许久。要知道,在物欲横流的那些年,多少有山场的人恨不得把树根也刨出来换钱。其实匡山也不乏来钱的路子,那些年背着大钱包上门“判青山”的老板多的是,只要肯让他们上山砍树,匡山人紧巴巴的日子也许早就“出头”了。可是,山头要光,水源会涸,子孙后代怎么过?村支书李仕银颇有见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饭吃”。他不仅软硬不吃拒绝“判青山”,索性带头把弟弟和几位村民垒的炭窑砸了。硬生生改掉砍柴烧炭的旧习。为此得罪了不少人。有人放话要给他上颜色瞧瞧,有人半夜掀他屋顶的瓦片。以至于下山出门,他不得不暗暗带上“铁拳头”防身。

  养在深闺的美女,总要伺机走出去。那年秋天,我邀请旅游规划专家饶勤标教授上山开讲座。茅塞顿开的李仕银们萌生了撩开匡山面纱,“请”她走出深闺的梦想。时任浦城县委书记兰斯文同志深入匡山调研,提出“先保护,慢开发”,鼓励探索“可持续开发匡山”的路子。村“两委”心眼更明亮了。说干就干起来。深秋时令,仕银、丁兴、仕青、仕春、丁福,还邀上我和同仁。一干人等带上柴刀,腰缠绳索,脚穿草鞋,连日穿行于茂林修竹,攀援于悬崖沟壑,为的是探路、寻景。夜晚栖身在破庙禅房,团团围着烛光你论我争,谋划开发景点的路径。

  “酒香不怕巷子深,也得路通才行。”

  “进山足足二十几里,没钱咋办哩?”

  “靠自己双手,靠以干得助。”村两委下定了决心。

  “修路!”为了让匡山走出深闺,为了生存和富裕,全村老少几乎同一个心思,作出这一选择。然而何易——11公里路面拓宽,要动几十万方土石,打眼放炮需要大笔资金……但勤劳、智慧的匡山人仍顽强地出手开战。

  缺少机械,青壮劳力挥镐扬钎,肩挑手提。缺少资金,党员、村干部,你五百,他三千带头凑钱。一个冬天干不完,来年接着干。两年完不了,第三年不休手,冲天干劲赢得了上级的关切,也得到了政策扶持。几度秋冬,一条5.5米宽的砼公路从匡山连系上了通衢大道。

  进出匡山的路通了。睿智的匡山人趁势而为。筹资修葺文物古迹,请专家帮助挖掘红色历史,创办陈列馆,编印书籍,制作影像视频。渐渐地,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目光;渐渐地,提升了匡山的知名度。

  秋天,又是秋天。连年秋天党的富民政策接踵而至,匡山人更加上心得劲。架电线,铺村道,建沼气,治污水,修公厕,村容村貌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讲文明,守诚信,村里成立了文明劝导队、女子义务环卫队、青年护林队……村风民风一点一滴地改善着。李支书告诉我,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森林人家”——这可是省级品牌——村民已经开办了7家,野蜂蜜、笋干、苦野茶等土特产也随之畅销起来。特别是传统工法而成的酸枣糕倍受青睐,游客自己买了还帮人捎带。每到秋季,村民们便昼夜加工,往往供不应求,一年下来仅这一项全村可增收上百万元。

  沐着秋阳,我沿新修的游步道走进森林。森林中的花草,有的仿佛也去远行了,渐渐开始零零落落,留下来的最后献上芬芳。有种树木俗称“山腊子”,此时却格外显得神气。它优雅地展示浑身红叶,漫坡漫墈随风摇曳着,把山峦涂抹得红润润,亮闪闪。仿佛告诉人们,你们不必惋惜百花渐萎,只要有我山腊子在就有生机。你们也许看不到我的花朵,我的叶子却比花儿更灿烂。

  确是这样,匡山四季皆美,各有胜出。更美的要数匡山人了。20年来,我耳濡目睹了李支书是如何领着村民守护匡山,走出一条靠山养山也能致富的路子,自己也荣获全省劳动模范之誉。这20年历程不是言语描述得了,许多情节也许永远无人讲述。然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匡山人由衷的共识。晒晒这20年的“成绩单”:今日匡山,电、路、讯全通,村容村貌全新,社保医保全齐。村财年收入逾五六十万,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一万三……“国家森林公园”、“全国文明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国家级生态文化村”等7块“国字号”牌匾,一块一块挂上村口荣誉榜。金牌,记载着匡山人的艰辛、顽强,更有着他们的幸福欢乐。

  归途遇见巡山的一位汉子,名字叫李丁辉。他原本在山外跑运输、搞营销十几年了。去年得知巡山护林缺人手,便毅然撂下生意,携妻带子驻守山上。他自己掏钱修防火路,见空地就补苗栽树。做这些事没想过赚多少钱,却一度遭人曲解甚至委屈。我问丁辉是否后悔,他动情地反问道:这二十年李支书他们是怎样走过来的?守护绿水青山,受点苦累,抹佘(没事)!

  是呵,山有山的内涵,寨有寨的传统,人有人的秉性。说不完,道不尽,看不够的匡山,走出了深闺,随着外部的世界在改变着,匡山的人也在一天一天改变着。我相信,那时的匡山森林公园,秋色会更深,春光会更美,夏景会更绿,就是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也会别有一番韵味。而且,多少年之后,匡山人所固有的灵魂和精神仍然令人刮目。

  (浦城县老促会 张先强)

编辑: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