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有趣的年俗

2022/01/13  浏览量:   作者:王克建  来源:中国老区网

  我的老家在革命老区三门峡市陕州区和洛阳市洛宁县交界处,过年的习俗可以用一首民谣来概括:腊月“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鼓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鸡鱼,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包扁食,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春节时值农历二十四节气立春日前后,又称春节,俗称“过年”。自腊月二十三日始,至正月初五期间,既使远行在外的人,也要赶回同家人团聚。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过了小年才感觉年味越来越浓,许多老习俗增加了年味和浓浓的亲情。传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买糖果,还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烧饼,名曰“烙祭灶饼”,燃放鞭炮。灶王爷在这天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报到并汇报工作。给灶王爷吃了是让其嘴甜甜的,人们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言:“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因当时生产力落后,人们忙碌一年,却很少有空闲时间在家中打扫卫生。这一天专门腾出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掸拂尘垢蛛网,把房子的各个角落打扫的一干二净,并清洗各种器皿,拆洗被褥、清洗窗帘,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这是除旧迎新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推磨做豆腐,敲锣打鼓庆丰收”。传说这天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表示清苦。二十五磨豆腐,寓意年过得富富余余,来年的生活也富裕;敲锣打鼓的目的是为了给过年营造一种喜庆祥和的气氛。过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从这一天起,村里自发组织的业余戏班开始排练,以便在过年期间演出,为过年助兴。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年已临近,年味越来越浓,人们只好杀猪宰羊,让孩子们尝到年的味道。过去穷苦人家只能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所以这一天,也是办年货的开始。

  “腊月二十七,杀鸡赶大集”。过去过年时杀鸡宰鱼,是有钱人家必不可少的,借鸡鱼的谐音,意为吉祥如意,年年有余。从这一天起,各地的集市十分红火热闹,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蒸馍贴窗花。这一天家家户户开始蒸馍,旧时经济条件较差,蒸馍的面料多以小麦、玉米两掺;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这天家家户户要贴窗花,以增加喜庆气氛。

  腊月二十九,出门去灌酒。过去的酒都是散装的,必须到酒庄去灌(一毛烧)。这一天人们都会带上各种器皿,到集会上去买酒,不像现在到处都可以买到瓶装酒。

  年三十包疙瘩(饺子)。年三十,是年前人们最忙碌的一天。当时农村没有自来水,男人们必须将自家的水缸挑满,依俗正月初三之前是不能挑水的。女人们这一天也忙得不亦乐乎,要剁馅包饺子,馇凉粉。

  除夕贴对联,大人们由于有忙不完的琐事,小孩便开始熬夜,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在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就会出来危害人畜,“年”是汉族民间传说的凶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会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里的人们都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老林。这时村东来了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对一位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只见当天,鹤发老人身穿红衣,在房门上贴红对联,在房外燃放鞭炮,敲锣打鼓,果真把“年”兽吓跑了。此后,每逢过年的时候,人们都要燃放鞭炮、穿红(花)衣服、敲锣打鼓,在大门和各个房门上贴对联和门画。据传,早在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互悬“桃符”(门神)。桃符是在桃木板上刻制“神萘、郁垒”字样。传说是能降伏恶鬼的两个神。唐代的门神又有演变,唐太宗患病,尝闻鬼声,甚恐。大将秦琼、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为唐太宗守门,果然奏效,鬼嚎声止。后来唐太宗便叫画匠,画秦尉二人之像于门上镇鬼,用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他们二人是中国民间深受欢迎的守护神。春联,据说始于公元前900多年的五代,后蜀皇帝孟昶过年时,独出新裁,令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字。他自己也写了两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至于春联这一名词的诞生,则在明朝。据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在除夕传旨“公卿土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自此,春联之风传到民间,而门神呢,则已被绚丽多彩、装饰美观、富有生活情趣的新门画、年画等代替。贴春联的时候,上联贴在左边(贴对联人的右手方),下联贴在右边(贴春联人的左手方),横批贴在上下联的正上方,一般贴在门楣上。在院内贴“满院春光”或“抬头见喜”、在床头贴“身体健康”、在箱子上贴“新衣满箱”、在储存粮食的大缸上贴“五谷丰登”、在牛羊圈舍里贴“六畜兴旺”、在磨坊里贴“昼夜不停”、在树木上帖“树木旺盛”、在炕头或灶房里贴“小心灯火”......。午夜一到,腊月就结束了,新的一年也随之开始。

  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初一早上燃过鞭炮后开始吃早饭,早饭是凉粉和饺子。事先在饺子中包一枚硬币,不论男女老幼,谁吃到就意为当年幸大运。早饭后,是拜长辈时间,这一天长辈一般不出远门,静候晚辈叩拜问安,送上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的祝福。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压岁钱,意为压住邪祟。这就是所谓的撅屁股作揖。

  正月初二,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新女婿和新媳妇先到岳父家拜年,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婆家时,要再捎回去一部分。拜完岳父母,然后拜近族,各家都要设宴招待,初三以后是姑、舅、姨家。

  大年初三传统习俗中,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气势,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人们为了地里的好收成,就早早的睡觉!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东家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儿就收拾走人。还有传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初五,俗称过小年,也称“破五”。这一天仿照初一的习俗,不过一切从简,有些年份村里还请唱戏的,戏剧从初一唱到初五、初六。中午放鞭炮,晚饭后,夜送穷灰,意思是将过年积存的煤渣灰除净,把它送到村外十字路口倒掉,后放炮、烧香,名为送穷鬼。回家时在路旁拾一块石头放在篮中带回,叫送完穷鬼带回富贵,过年结束。破五这天中午,各家把给灶君献的“枣山”分食。旧时妇女不送女,初四或初五新媳妇娘家妈、婶娘、妗携嫂来行人情叫“识婆屋”。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因此这天就要迎财神。

  旧时,过年一般到初五之前。初五过后即下地送粪备耕,决不贪闲。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倡过革命化春节,各生产大队亦于此日安排农事。当时,不许群众走亲访友,初二起,在村中各出口组织人员设卡,拦截礼品,甚不近人情。

  进入新世纪后,富裕起来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脱贫攻坚工作的完美收官,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启动,人们开始“穿衣讲漂亮,饮食讲营养,住房讲宽敞,买车讲高档,用品讲排场,行为讲时尚”,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生活在更加便捷的同时,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时兴起了微信拜年、视频拜年、电话拜年等,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见面交流沟通却变得越来越少,生活中总觉得少了些仪式感,知道这些年俗后的年轻人,会不会对以往老辈人过年的习俗增添了一些兴趣。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