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我从红色土地走来

2022/05/26  浏览量:   作者:帅瑜  来源:中国老区网

我很荣幸,我是从红色土地走出来的。我的家乡是红色的,家乡的土地是红色的,家乡的前辈是红色的,就连家乡的村名也是红色的。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谷城县大薤山脚下南河镇苏区村。当你一听这个村名,便知其与众不同。

我长大后才知道,新中国成立前,家乡这个地方叫七里沟,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薤山红军烈士,改名“苏区村”。

时光虽然过去了九十多年,今天在苏区村,只要一说起“当年薤山发红军”(老百姓语),那段枪林弹雨的日子,就会在老家人们的眼前呈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春至1931年春,中共谷城县委经过秘密发动,建立了当铺、庙滩、南河九里坪三支游击队。从此,谷城农民革命运动,有了自己的武装。

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县委决定将革命活动,由秘密转为公开,立足大薤山,面向全县,建立革命根据地。随后,县委书记高如松率领三支游击队上了大薤山,组建成薤山游击队,形成一支拥有一百多人、四十多支枪的谷城人民武装。

薤山游击队的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带动方圆一百多里区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革命运动,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位于薤山上下的七里沟,成了游击队活动的根据地。我的爷爷帅本善,邻居帅立金,在这个时候参加了游击队。1931年10月5日,谷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帅立金还被选为苏维埃经济委员。

薤山游击队得到快速发展,一个多月后就有了两百多人、七十多支枪,成为中共鄂豫边特委、中共谷城县委,在鄂西北建立和领导的党的武装。到了7月下旬,游击队已发展到三百多人、一百多支枪了。

针对游击队日益壮大,根据斗争需要,县委决定把薤山游击队,改编为“薤山红军游击司令部”,下设两个直属大队、十个游击大队。

农历八月十五,薤山红军游击司令部,在薤山南坡陈家院子正式打出了“镰刀”“斧头”的旗帜。至此,薤山红军鲜红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大薤山上。

薤山红军游击队,打土豪,惩恶霸,分财产给穷人。穷苦老百姓看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纷纷参军参战,为红军送粮、送药、送情报……

尤其是在薤山,在七里沟,方圆左右参加红军的人就更多了。从十几岁的儿童团娃娃,到五六十岁的老人,从打铁的铁匠,到走村串户的老医生,几乎家家都有人参加红军。红军迅速发展到三千多人。

9月初,国民党谷城县伪政府组织县大队,对薤山红军游击队发起第一次“围剿”,9月26日又组织了第二次“围剿”。到了11月上旬,国民党调集襄阳、郧阳、均州等地的正规部队,以十倍以上的兵力,第三次“围剿”薤山红军游击队。

薤山红军与国民党正规军展开了拼杀。终因寡不敌众,薤山红军边打边撤,在冲出一道道包围圈时,大部分红军牺牲了。极少部分幸存者,也在国民党“清乡团”搜捕中惨遭杀害。到12月底,薤山红军已经不复存在。

在白色恐怖中,我爷爷把自己使用的一把红军大刀藏在岩洞里,连夜逃离七里沟,去了五六十里外的一个叫当铺的地方,在他大女儿的婆家一躲就是半年,直到第二年秋才返回家乡……

时光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我正在家务农。有一次,我到楼上拿东西,突然在一根檩子和墙的连接处,发现藏着一把大刀。我就问父亲,这是哪的大刀?父亲说是爷爷当红军时的大刀。从此,我知道了我们家有一把红军刀。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一直生活在县城。虽然离开了家乡,可是我对红色苏区的感情,却是与日俱增,愈发浓烈。

记得是在2002年,谷城县实行税费改革,按规定要合并一些村。在山区,不足七百人的小村,要并入大村。一旦并入大村,小村的村名就会被大村的村名所取代。苏区村当时不足七百人,无疑要与其他村合并。我想到“苏区”这个村名,是为了纪念薤山红军英烈而命名的,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其他村名所取代,于是立即写了一篇《请保留苏区村名》的稿子,发在8月24日的《谷城日报》上,呼吁要保住红色村名。谷城县民政局看到这篇报道后,对保留红色村名高度重视,立即与我联系,明确表示“一定会保留”。在苏区村与大村月亮畈合并时,果真沿用了“苏区”村名,使这个红色村名得到了延续。时至今天,一说到“苏区”这个村名,家乡的人们都还在夸我:“多亏帅瑜及时呼吁,保留住了苏区这个红色村名。”

作为苏区之子,书写苏区,宣传苏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不少撰写苏区的文章,很多出自我的笔下。比如,2006年9月1日,《襄樊日报》用半个版,刊登了我写的长篇通讯《可歌可泣的薤山红军游击队》,向广大读者述说当年薤山红军的英勇事迹。2015年5月11日,《湖北日报》也是用了半个版,刊登了我采写的《谷城有两个“红色村”》,通过文字和图片,向全省读者介绍了“苏区村”和紧邻的“红军村”这两个红色村的来历。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大喜日子。为庆祝新中国的生日,我又回到苏区村采访,用一件件真实的事例,展示了这个山区村的新变化,歌颂了新成就,先后创作出散文《苏区村三变》,在《湖北日报》上刊发;传记文学《苏区三变》,在襄阳市作家协会、市文学院举办的“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在11月又获得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的表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年。我作为一名作家,又投入到庆祝建党百年的文学创作。结合苏区村和村民的变化,我日夜兼程创作出了一篇篇作品,向各级报刊投稿。根据早期共产党员在谷城的革命活动,我创作出《红色村名蕴初心》《红色谷城簇簇新》《谷城的红色传承》、《星火成炬耀谷城》等作品。其中《红色村名蕴初心》在县作协征文中获二等奖;报告文学《星火成炬耀谷城》获得襄阳市作家协会征文大赛三等奖;我以苏区村为背景创作的散文《谷城的红色传承》,在7月28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作为县一级业余作家,我的红色作品能在《人民日报》发表,这在湖北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在全国也是如此。

回首今昔,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四十多年来,我用手中的笔写文章,用照相机拍图片,向《人民日报》《湖北日报》《襄阳日报》等各种报刊投稿,无数次宣传了苏区村,不断提高这个红色村的知名度;宣传薤山红军,让人们不忘革命老前辈;宣传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史,传承好红色血脉;宣传这块红色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讴歌我们美好的新时代……

我从红色的土地走来,我从红色的家乡走来。写老区,拍老区,宣传老区,无疑也是一种红色基因的传承。

编辑:胡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