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2 浏览量: 作者:汉阴县老促会 李泉森 来源:中国老区网
00
革命老区汉阴县的红色小镇双河口,躺卧在秦岭南麓绿浪翻滚的万倾林海中,这座袖珍小镇,依山旁水,独处其臻。
小镇古朴、典雅、安详,像没有见过世面的处子,把自己羞涩的隐藏在万绿丛中。
石板街、石板房、石板瓦、石板墙、石板桥,古朴的建筑沧桑而不失厚重,诉说着这里的那些鲜为人知的陈年往事。
01
一条梨树河,一条楼房河,在虎头山前亲昵摆尾交媾,合而为一。
从前三山二分水,此后两河一龙王。
青泥河由此诞生。
这条迂回婉转的青泥河,因河道卵石、泥沙俱青色而得名。夹河的平缓丘陵逶迤绵延,河岸古树苍虬,堤柳成荫,一条茶马盐商古道溯河而上,通达长安。
沿河居住的土人,亦工、亦农、亦商。这条古道历经唐宋明清,横贯古今,山清水秀,安详而又和谐。
秦岭无闲草,陕南药材多。大秦岭恩赐给双河口小镇的不仅仅是衣食父母、天伦之乐、生息繁衍,还有人类的希翼和文明。
小镇距县城刚好一天的路程,南来北往的客商、脚夫都得在此歇脚、食宿。
小镇有三多:客栈多、熟食多、店铺多。
也许是因为行者艰辛、路途坎坷,行达至这里店家、商铺的客人,循礼尊贵,行事有序,主人待客如宾,有求必应,双方互利求财,各自安好,成就了小镇的静谧与安然。
小镇也有它的喧嚣和热闹,限于木牛流马时代商贾驿站的夏历二、五、八逢场。
蜂拥而至赶集人姿情的叫卖声、小镇百余家熟食店飘出的香味儿、一包包码摞的粮食、一溜儿摆开的药材、漆麻耳棓、熊胆、麝香,豹皮、虎骨,南来北往的仕子商贾、精挑细选,讨价还价,迂回穿梭在这条临河而建的石板街上,各尽所需,使得这座古镇瞬间活泛而又有通透着几分灵气。
原本的纯情厚道、固有的世俗民风,经由商道驿站南来北往仕子文人多情的红叶题诗、扁牌题字的情感渲染,有了金樽斛犷、月前花下的风流。
那年,安绥军几百名当兵的汉子,在西出长安的行进中,在何振亚、沈启贤等汉阴青年的率领下,叛逃了国军部队,潜回双河口,拉杆子,打土匪,铲除土豪劣绅。依据双河口东临安康、北接镇安、西壤石泉、宁陕的边境“四不管”区域和秦岭山脉的自然屏障,扎根双河口,打出“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红旗,声东击西,打出了八面威风,追随红军,北上抗日,成为“汉水军魂,家国脊梁”。
从此,双河口小镇成为新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那燃烧的烈焰和沸腾的热血最终汇聚成一面鲜艳的五星旗,在天安门二十八响礼炮中徐徐升起……
当年那群汉阴青年,有的成了开国将军、功勋彪炳;有的成为封疆大吏、一方要员;有的化作山脉,与共和国山水同在、日月同辉……
敬党爱党忠于党成为双河口人忠贞的信仰的传统,他们传承者勇敢奋斗、不怕牺牲、砥砺奋斗的革命老区精神。
02
毛主席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还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然而,要让一只沉睡百年的雄狮猛然站起来,啸天奔跑,是需要时间去舒活筋骨的。睡狮要经过醒悟、踉跄起步、跌倒爬起、恢复体能,最后才能健步如飞。
曾经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革命老区人民在全部完成国家公粮和购粮任务后,自己没有了口粮。闻听革命老区饿死了群众,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胡耀邦没有过完年,就专程来到汉阴,为解决群众吃饭问题,赈灾放粮,组织生产,寻找民生自救的途径;
曾经在一个大年三十的中午,记者发现一家群众蒸了一锅红薯过年,即时为新华社记者一篇《被干部门遗忘的角落》的内参通讯,报道了老区国计民生的一些问题和贫困落后的状况,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习仲勋同志,批示陕西省委书记白纪年,要对革命老区汉阴县的具体情况调查研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曾经南征北战、东进西突,戎马几十年的一位功勋老红军衣锦还乡,因为腿脚不便,乡亲们绑滑竿抬着他回到家乡,临别前,他说:“猫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贫,等家乡通车了,你们来接我,我就回来住,和你们一起过好日子!”
是的,当年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就是为了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过上好日子!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乡亲们铆足了劲,要干、要革命!
革命老区人民有能力,有自尊,有勇气,有敢于牺牲的精神!
03
党在哪里,希望和明天就在那里!
“要致富先修路”。
原先只满足于“牯牛、近田、丑妻”的双河口老区人民,只用了七个月的时间,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万人参战,用铁锤、钢钎的手工作业,沿着青泥河,劈开了一条宽4米,长32千米的‘汉双’公路。
公元1972年10月1日,那条当年800多名汉阴青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离开家乡、走过的“红军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23岁生日这天,在他们掬水洗脸的青泥河畔,彩旗飞舞,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汽车、拖拉机开到了双河口。这一天,终结了双河口老祖宗几千年肩挑背扛的“脚夫”历史……
日新月异的幻变中,‘汉双’公路的建设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嬗变。
土石路变水泥路……
水泥路裁弯取直,边坡加护,边沟加固……
水泥路通村,“一个村,一条路,不开岔,不回头”。开通村级公路……
水泥路通户,采取“国家出资、政府组织、农民出劳”的方式,把公路修到老区人民家门口,院坝边……
2016年夏天,‘汉双公路’开创了陕西省山区村镇公路的先河。经过国家路桥公司设计、陕煤集团、中国建设银行援建的、按照国家级道路标准建成的‘汉双’二级彩虹路建成通车。经过精准设计、裁弯取直,路段由过去全长32.6千米缩短到26千米,全程由蓝红黄三道彩线隔成双行四车道,路宽16米。
全程加固了安全防护围栏。
全程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开通了专班‘汉双’公交车。
当年行脚一天的路程,现在驱车30分钟就可抵达。
04
革命老区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创造力是无量的。
移居在双河口楼房河斑竹园的张氏家族,是最早先达梦想的人群。
清雍正初年,张氏先祖张官梅给邑绅汪员外做长工,因看守斑竹园田园庄稼之需,在商道河边依山傍水,凿石围砌两间两层石屋,从此,这条怪石河更名楼房河。
历经300多年的开枝散叶,张家成了双河口第一大家族,在斑竹园老屋场,一座小型四合院子,容纳了300多张氏后裔。
改造人居环境,把祖先的梦想变成现实,双河口的张家人有能力这样做!
自2004年开始,张氏族人利用山地自然资源产业,发展经济,节源开流,在楼房河筑梦,践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传说。
拦河、筑坝、移山、填土,经过10年的合力打拼,斑竹园楼房河两岸连片建起了同一格局、同一设施、统一色调、水电路网全通的现代化二层居民楼。安置了370余户斑竹园居民,全村入住率100%.红军路上的斑竹园成了名副其实的楼房河,斑竹园的村民成了秦岭深处的喊山人。
05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工作中心和中国消灭贫穷的既定目标。
革命老区双河口镇在这一历史时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古香古色、保留完整的商道驿站古镇,以它悠久的古朴、展示着沉淀了几百年的陕南农耕文化历史;用它沧桑的陈迹,告诉人们这里当年驮铃马搭的故事和高肩打杵的心酸,还有那面绣着镰刀斧头的红旗……
2014年3月,中共汉阴县委、汉阴县人民政府组织了专班人力资源进驻双河口,摸底、调研、评判小镇的历史文化资源,申报陕西省文化旅游开发项目。
经过评审认证,双河口摘得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的桂冠。
古镇像一颗遗落的明珠,拂去遮掩它的浮尘,它就会熠熠生辉。
十年索得百年意,沧海桑田话古今。
依据‘复旧如旧’的古镇修复规则和文旅产业共推的基本要求,双河口镇党委政府利用十年的时间,对古镇6000余平方米的古建筑进行维修、包装,给它“穿衣、戴帽、擦脸、修眉”,共抢修、置换、移居、搬迁、购买古镇老街区189户,建成公众旅游服务产业67家,建成了‘赏山水美景、怀古镇乡愁、寻民俗乐趣、品农耕文化、尝乡村家宴’的陕西省最美乡村、陕西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镇。
在2023年综合评估揭晓的陕西省十大文化旅游名镇榜上,汉阴县双河口古镇名列其中。
06
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
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
2012年春天的一个中午,青泥河畔柳林村的一位农民,发现他家的麦田里卧着一只受伤的大鸟。这只大鸟红喙红爪红翅膀,站立起来两尺多高,翅膀抖动,五尺多长。他知道,这是能给人类带来吉祥和幸福的神鸟。
于是乎,他隐瞒了村里其他人,把大鸟抱回家,精心呵护,每天在青泥河捕鱼喂养。
一个月后,大鸟飞走了。
半年后,那只神鸟带着一只半大的神鸟一块儿飞回来了,它们在这家农户屋后的松树林做窝、栖息。
从此,青泥河畔有了一对翊翊结伴的大鸟,它们忘情山水,晨昏起舞,乐了,还会引吭高歌。
青泥河柳林村,成了它们的家,它们在此生儿育女。10年时间里,它们有了一个家族,116只成员散叶分成几个团队,纵情汉阴山水。
大美汉阴的溪流库塘、河沟田园,成了它们徜徉、漫步的游乐场,它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无论是游人如织的公园,还是阡陌纵横的田野,您都能目睹它们翩翩起舞的英姿,聆听它们愉悦欢乐的歌唱。
幸福锦绣的汉阴县、红色人文的双河口、风光旖旎的青泥河,在提高自身幸福的生活品质,红色双河口小镇人的生存观念,随着汉阴县生态环境品质的提高而强烈涌动出化蛹成蝶的裂变……。
07
双河口镇的三柳村,因青泥河畔三棵六人合抱的大柳树而得名。
相传中华民国初年,青泥河畔三柳村一位渔人在响潭子捉了一只趴在石头上晒太阳的八十余斤老鳖。人都说‘千年的乌龟万年的鳖’,渔者知道老鳖大补,定能卖个好价钱。
谁知第二天用背笼背鳖出门,猛遇一股狂风,突然电擎狂飙,刀劈惊雷,暴雨如注,混水咆天,冲垮了他的去路,就连河岸六人合围的大柳树也被连根卷走。同行人急呼:“快,快放了老鳖,逃命要紧”,渔人来不及细想,放走老鳖。
老鳖入水后,雨住天青。青泥河岸的三颗大柳树被雨水冲走两棵。这棵留下的大柳树成了三柳村人宗教图腾的象征,成了三柳人祈望上苍垂怜生灵涂炭、消灾解难的叩拜之地。
也许是古树逢春的缘故,自2013年起,这棵树裸露的根部,每年都长出一朵一尺多大的灵芝。
好事之人不嫌事大,鼓懆老树神灵异怪。
一时,附近善男信女结群而至,捐贡修庙,烧香磕头,搞得不亦乐乎。
然而,几年的烟熏火燎,古树成颓败之势。
林业专家为了抢救古树的生命,给古树挂吊瓶、打点滴,输送营养。拆除了修在古树根部的小庙,让它的根须能过顺畅的吮吸大自然的养分,移开了树下的脂肪的‘化钱炉’,保的大柳树‘枯木逢春’。
这些传奇故事、这段荒诞宗教信仰,朴素的农耕文化,推动了三柳村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步子。
借助青泥河沿岸的自然风景,借势三柳村的田园风光,借力双河口古镇多元文化的渊源,借用‘彩虹路’穿境而过的魅力,三柳村解开了嬗变的密码。
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是他们破解嬗变的根本,田园风光是他们嬗变的资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柳村的绿色是大自然恩赐的,绿色林地覆盖面积占全村总面积的91%,他们把绿色林地建成了台阶式的绿色综合经济实体。
在浅山枞林下养鸡……
在山坡上种茶叶、中药材,栽果树……
在丘陵地栽桑、植徐香猕猴桃、种优质金银花……
在彩虹路两旁培植行道观赏柳、十样锦月季花、‘火烧天’风景树、‘平地毡’三叶草,花依草,藤缠树,让花草树木与自然和谐……
形成台阶式的山绿有果、花海弥香远眺景色美。
在稻田开启‘稻虾共养’、‘稻荷一体’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集提高生活品质‘农经康养’于一身,修建花田步道,曲径通幽……
在旱地种植粮食、油菜等农作物,培植草莓、甘蔗、五彩圣女果、西瓜等经济作物……
在青泥河道,修建亲水体验区,集垂钓、戏水、捉鱼等水上娱乐于一体……
在农家院落的房间屋后,种瓜种豆,栽树养花……
形成‘休闲康养’、‘文旅农业’富态的田园农家美……
十年磨一剑,三柳村的发展是一年一个台阶,一笔一个脚印。
2023年3月,国家乡村振兴局特邀中央CCTV媒体、新华社、中科院到三柳村集中采访……
2023年,双河口镇三柳村被中国农业农村部命名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在陕西省乡村振兴局、中国电信陕西公司、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共同开展的“寻找陕西最美乡村”评选活动中荣获“八大特色乡村单项奖——最佳绿色生态旅游乡村”。被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表彰为“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如今,汉阴的城里人把双河口镇的三柳村作为节假日休闲娱乐的集散地、谈恋爱打卡的趣味村……
08
黄龙村是个‘大村’。说它是大村,是因为它区域广大、面积宽,是由过去行政区域黄龙乡的槐树、青树、陡沟、民生4个自然村合成的。
山大人稀、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是他的原本属性,村里有三分之一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黄龙金矿打工。
听说出黄金的地方土地爷是个守财奴,不善通融,与人为恶,所以守着穷山恶水,过着苦日子。
这里的黄龙金矿已经开采40年了,黄龙村人每天去下井挖金矿,就是不见日子好起来。是真正守着金山求饭吃的典型村落。
2014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双河口镇把最有经济工作能力、最有农村工作经验的领导驻派到黄龙村,担任第一书记。汉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负责联片包抓帮扶工作。
书记到任后,深入黄龙村的沟峁山梁,调研走访。最后得出了‘治贫先治愚’的工作思路。拿出了“培训贫困人口‘扶智+扶志+扶技’”的‘2+1’扶贫工程计划,采取政府组织人员讲课、镇府补贴农民收入的‘强制性’措施,提高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
这些善良憨厚的山民们从几十年前亿万人人深恶痛绝的寄生虫——虱子的灭绝,认识到污染的公害;从指纹锁的运用了解到科学发展解放了生产力;从土地、自然能源的综合利用、整片开发,走出了‘小农经济’的圈子;从泥瓦匠和水泥工报酬的比较中,知道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道理。
他们参加食用菌栽培技术实践、扩大生态养殖领地……
她们参加修脚、理发、月嫂护理、特色饮食烹饪等实用技术培训,然后,走出大山,找到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大世界里,自己这个小人物的角色。
果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他们学习基本电工知识、电焊、电器理修技术、参加生产技能培训,结业后,南下北漂,拿下第一桶金后,‘借鸡下蛋’,知道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奥秘……。
脱变后的黄龙村,如今是省级现代农业先进村、市级产业共兴示范村。
09
如果你到了文旅康养的革命老区红色小镇双河口,请您一定去一趟梨树河,看一看梨树河村。
梨树河是青泥河的发源地之一,因一河两岸有几百棵大梨树得名,曾经是国民政府下辖的一个乡。
民国初年的一场大水,冲毁了梨树河的堤岸,数百颗大梨树从此不再了。但是,梨树河乡的建制保留着。
梨树河的最北端与安康、镇安交界,这里山大人稀,是汉阴北山最负盛名的猎场,和宁陕划界的搜猪岭,就是猎人们为搜猎野猪而命名的。
梨树河土地肥沃,人丁勤劳。双河口每个二五八逢场,包谷场叫卖的汉子,大多是梨树河人。
当年新四军李先念部中原七路突围,王树声将军率领的纵队在鄂西开展游击战争中,两个团进入陕东南,他们沿着汉江西进,到达安康北山重镇叶坪,闻听临西的汉阴县双河口曾经是中国工农红军、陕南抗日第一军的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革命群众基础,遂决定,绕道双河口,为部队筹粮、休整。
部队经过梨树河,侦查排与国民党保安队相遇,遭到突然袭击,侦查排祁排长牺牲,战士沈寿朋、袁华管身负重伤。
梨树河绅士汪忠明等人不惧白色恐怖,掩埋了烈士,隐藏、救治伤员,梨树河老乡捐粮捐物、杀猪宰羊犒劳军士。
从此,梨树河群众拥军成为一段历史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梨树河乡公所被撤销,变成红专、上游两个生产大队。
1997年,行政区划调整,原来的红专、上游两个生产大队合并成一个梨树河村。
如果你到了梨树河村,你就会感受道什么叫宁静的美?站在农户家门前极目群峰,你就会领略万顷林海的博大!你的耳鼓中会自己传来细微的松涛声。
但是,惯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梨树河人,他们不会自作多情,弄诗作画,忘情山水。他们只会用辛勤的耕耘来拥抱这块他们深情爱着的土地。
原本近两千居住人口的村子,现在只剩下800多老、幼、妇、鳏寡、孤独、智障留守者。
就是这些热恋这块土地的人,他们撑住了头顶的天,用勤劳的双手,破碎了当今社会上很多人不认同“农民种粮能致富”的流言,创造了梨树河的人间奇迹。
走近梨树河,你看到的最舒服图画就是田园景色。那些被盘织的排列整齐、长势葱茏的庄稼;那些吊在架上、长在地上、挂在枝头、悬在空中的瓜果蔬菜,止不住让人赏心悦目,忘情留恋,那些蜿蜒的田坎石径、那通往包谷地的坎边,你看不到一根杂草。
走近那些爬满青藤的石板瓦的土墙小屋,你看不到场院里一丝的凌乱,花间、树下,你看不到杂草、落叶,就连那牛栏鸡舍,也打扫的干净利落。
经过七十年的农业科技革命,早先年那些产量低的粮食品种在绝大多数地区被淘汰、已经消逝的无影无踪了。但是,在梨树河农家,你还能找到它的行踪。在梨树河的山坳里,你还能在细辩中看出它们的长相!
邴豆、小豆、红豆、巴山豆、坡豇子这些当年大集体生产时随手撒在山坡上包谷地里的脚粮(生长在包谷的根部),你还记得么?
一位朋友喝了一碗这里农家的酸菜小豆排骨汤,觉得这是与生俱来吃到的最美的山珍,拿出200元,缠着要买农家的几斤小豆和酸菜,带回家去逢年过节给家人和客人品尝、开胃。他说:“这些东西美绝了,再搭配上传统工艺的美味,别说城里人吃不上,就是拿去联合国,也是有价价无市,买它,是为了买回历史和记忆的珍藏!”
笋瓜、茭瓜、域瓜、溜瓜,你见过么……
天星米、马牙包谷、蛮荞、你听说过么……
有这样一对年逾七十的孤寡兄弟,村镇干部多次把他们送进镇、县敬老院,他们都强行回到村里,问及原因,他们说:“不是敬老院生活不好,也不是敬老院里人不好,而是他们一闲下来不干活,就心里慌,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是天生的‘狗骨头’”。你相信世上有这种人么?!
村干部告诉我:这两兄弟十几岁就死了父亲,母亲此后也没了音讯,两兄弟相依为命,几十年来,耕种着几十亩土地,家里养猪、养鸡、养牛羊,一年要烤几百斤包谷酒和杨桃酒。国家发给他们的养老补贴、老年生活补助金存进他们个人账户,他们从不领取,几十年一直存在他们的户头上,少说也有十几万。他们这几年自己刨食积攒的农副产品售卖、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总共储存了7万多。
过去,村里人愁农产品、时鲜果蔬、山货特产卖不出去,现在有了村村通专线运输班车,有了镇村干部牵引的《梨树河农副产品、果蔬特产销售协议订单》,梨树河村民再也不用自己跳着农副产品出门叫卖了……
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梨树河依然神圣……
10
火罐子树村由境内的大、小表嫂沟、半截沟、小沟、岩窝沟、冷水沟、松树沟、赖家沟等组成,域内沟狭坡陡山场款,适合耕种的土地大多都享受了退耕换领补贴。全村农户基本上都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搬迁到青泥河沿岸的‘汉双彩虹路’两旁依河居住。
群众居住条件改善了,交通方便了,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是,村民们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习俗与新时代生活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相距甚远,家畜饲养、家禽管护、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排放、房前屋后的整体规范,无一不要求居民们去自觉适应现代社会文明的生活,去遵守履行新的社会道德规范、居民生活习惯、国家环保要求。
改用柴火灶为节能灶……
改冬天取暖的地火塘为暖气节能炉……
改各家各户随沟排污为下水管道排污处理……
改旱厕为水厕……
改下河洗澡为家庭卫浴、禁止河道排污、下河洗衣……
这新农村建设的“五改一规范”行动,村镇干部不但带领施工队每家每户逐一施工、不光教给村民安全规范使用新的设备,还得苦口婆心去解释新农村建设给他们改变生活习俗带来新生活的意义。
村党支部、村委会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向村民倡议“去陋习,立新规,讲文明,树新风”,加强火罐子村精神文明建设。采取“家园精神文明建设与产业基地建设”互补挂钩;形成“最美家园、绿色产业、环保经济”链条互动;建立村网络平台,让村民进行互动评比;采取阳光政策帮扶、生产物质奖励、挂牌星级评差、道德舆论监督等措施,促进青泥河两岸、彩虹路两侧居住村民社会生态、居住环境的文明建设……
2023年11月,汉阴县双河口镇火罐子树村被授予“陕西省幸福河湖”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11
“喜盈盈,笑盈盈,唱支山歌给党听。共产党,是亲人,帮咱们挖断受苦根;扶贫兴产业,建设新农村,党是雨露咱是花,雨露花万朵,花开满园春”……
2024年春节,双河口古镇传统的石子龙灯采莲船上街喜庆新年,这是敬党爱党忠于党的双河口革命老区群众唱出的花鼓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汉阴县双河口镇围绕革命老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建设提速、生活环境改变、城乡融合发展等民生工程起步并进、协调发展趟出了自己的路子。为双河口镇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辟了一条万民参与的阳光通道。为工业经济、现代农业、文旅康养、数字经济的均衡发展找到了善良的金钥匙。为全县绿色产业共兴、文旅康养共推、经济通道共建、社会资源共享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12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编辑:赵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