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年轻的沙漠古老的河

2024/07/26  浏览量:   作者:郭启俊  来源:中国老区网

有一条河,它的蒙古语名称意译也叫“黄河”。这条河就是萨拉乌苏河,一定是因为它那金黄色的容颜,当地的人们送了这个响亮的名字。事实上,它就是无定河流经毛乌素沙漠那个段落的别称。

萨拉乌苏河是何时流淌在这片土地上的?至今没有人能说清来龙去脉。早在四五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浩瀚的古海,或许是在上千万年前后那次剧烈的“造山运动”中,黄土高原从凹陷的大地上隆起,塑造了现在的轮廓。又不知过了多少年,一条河流在沟壑纵横的缝隙中,千回百转,终于找到了这片相对平坦的土地,然而,这里也没能留住它那匆匆的脚步。

上世纪2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萨拉乌苏河谷发现了“河套人”的活动遗址。这一石破天惊的发现,证明几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从那以后,在这一地区又陆续发现多处新石器文化的遗址。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通过解读人类骨骼、石器和其他历史遗迹,推断当时这里水源充沛,林草茂盛。奔腾不息的萨拉乌苏河,伴随着早期的先民们度过了漫长的蒙昧和野蛮时代,在这片土地上描绘了绿色画卷,直到秦王朝统一之前,这里还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与古老的萨拉乌苏河相比,毛乌素沙漠实在是太年轻了,它的年龄也就是一两千年的历史。从人类登上历史舞台后,沙漠的形成通常是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叠加的结果。就人为因素而言,毛乌素沙漠始肇于秦汉时期的首次大开发,也许从那时起就开始了沙漠化的进程。经过唐代再一次大规模的垦荒,将这片水草丰美之地演变成为沙漠。到清朝末期,这一带又成为“开放蒙荒”的重灾区之一。近代以来大规模的滥垦有增无减,导致沙漠化的面积急剧扩张,最终在空间版图上形成了连接内蒙古、陕西和宁夏三省区的沙漠带,其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

人类向大自然不计后果的索取,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失去了雨水的润泽,炙热焦渴的土地吸干了地表的水分,原先地势低洼处的湖泊枯涸了。流沙吞噬了大片大片的草场和农田,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座宛如山峦的沙丘。好多地方的积沙越过了院墙,爬上了房顶,甚至是淹没了整个村庄。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像一个巨大的刻漏,通过这条熟悉的路径把沙尘播撒到这里,并带到了遥远的内地。最严重的时期这里的植被覆盖度不到20%。“贫瘠的土地上产生贫困的人群,贫困的人们制造贫瘠的土地”,毛乌素沙区成为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面对恶劣的环境和严酷的现实,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的乌审召人民踏上了治沙之旅。苦难铸就辉煌,乌审召人在艰难和失败中淬炼了刚毅、顽强、拼搏、奉献的品格,他们经受风沙的磨洗和烈日的烤灼,把青春的芳草献给这片死灰一样的莽原;他们在与沙漠的抗争中,初步学会了如何驾驭和驯服流沙的诀窍;他们把汗水播撒在苍黄的泥土中,收获的是胜利的喜悦。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战,在茫茫的沙海中建成了20万多亩林草葱郁的绿洲。1977年,在内罗毕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会议上,全世界第一次听到了毛乌素沙漠的绿色童话。会后的第二年,几十个国家的代表目睹了乌审召这片绿洲,尽管它让这些治疗“地球之癌”的专家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但是,这里的绿色与浩瀚无垠的黄色对照还远远不成比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毛乌素沙漠全域掀起一场荒漠化综合治理的绿色革命。土地和草牧场制度的改革,激发了全社会向沙漠要绿的冲动。从三北防护林启动开始,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陆续在这里实施,给这个病入膏肓的身躯注入了新的血液。禁牧、休牧、生态移民和草蓄平衡等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使不堪重负的沙漠卸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为治沙提供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法力。利用沙漠中特有的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引入市场主体发展沙产业,实现了生态、经济、民生的良性互动。几十年来,毛乌素沙漠演奏了由黄到绿的变奏曲,乐曲一波接着一波律动,绿色一抹连着一抹的流溢,人们在这片荒漠上谱写了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调的乐章。普查结果显示,毛乌素沙漠的植被覆盖度已经达到90%以上,一片面积超过海南岛的沙漠即将在地球上悄然消失。

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毛乌素沙漠。这片千年以上的沙漠,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凤凰涅槃式的蜕变,与会的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千多名代表,无不为这里的绿色奇迹感到震撼和惊叹!

如今的萨拉乌苏河谷呈现出一派亘古未有的景象。河谷上的水库波光粼粼,两岸的绿树临水舞弄清影。登高纵目远眺,蜿蜒曲折的河流像一条深蓝色的哈达,逶迤伸向天地相接的远方。河谷农业区土地肥沃,林茂粮丰,瓜果飘香,这里盛产的有机农产品远近闻名。驱车走进毛乌素腹地,昔日连绵起伏的沙丘已经脱黄换绿,怪柳婆娑,沙柳丛生,蒿草遍地。时而可见一块块现代家庭牧场的人工饲草料地,使用的都是最先进的喷灌和滴灌设备。世界知名的苏里格天然气田把上亿年生成的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内地和沿海的都市。富集的优质煤炭资源正在转化为电能和新型煤化工产品,现代化工厂在大海一样的绿色中显得自然、安详、和谐。充满浓郁草原风情的城镇,座落在绿色的环抱之中,居住在镇里的人既能感受到大城市的繁荣和便利,又有散居乡村的安适和娴静。几年前这里已经摘掉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生性喜爱唱歌的人们以那自由抒发的词曲,放声歌唱生活中幸福的快意。

自然环境变迁往往是长周期的历史过程,作为大自然子孙的人类,对其内在规律的认识也要经历持久而曲折的探索。萨拉乌苏河谷两千多年的兴衰演替,就是一个大尺度环境变迁的周期,经过这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漫长觉醒期,人们终于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今天生态文明已经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大战略,这里正在奋力书写着新时代的绿色篇章。

萨拉乌苏河从远古走来,像一个睿智的老祖母,阅尽了尘寰沧桑。毛乌素沙漠这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子,莽莽撞撞地损毁了她的绿色杰作,把粗犷、荒凉和灾害带到了这片土地上。然而,如同一个离经叛道的浪子,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后幡然悔悟,又重新归依到老人的怀抱,在这条古老的河谷上演绎了令世人瞩目的绿色传奇。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