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3 浏览量: 作者:朱为人 来源:中国老区网
我的父亲朱旭明,是上世纪的1990年溧阳撤县设市那年离休,一晃又34年过去了。父亲很聪明,60岁离休后学唱京剧,工麒派老生,还会彩唱,多次参加全国票友大赛获大奖,并两次受邀中央电视台参加演出。他兴趣广泛,擅长书法,曾担任过溧阳市委老干部局“天目湖诗社”社长。他年轻时也爱打篮球,吹箫、吹口琴、拉京胡。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在竹箦区粮管所所长任上,会一手打算盘一手记码单,又快又准,业务精湛。
今年95岁高龄的他,在回忆红色往事时,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对我说:我要把这些经历说给你听,今后你可说给你的下小辈听,记住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记住共产党人敢于牺牲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要爱党爱国,自强不息……。
年青有为,时任区共青团书记
父亲是1950年初从无锡学习回来的,当时已是春二三月了,溧阳是1949年4月解放的,溧阳人民迎来了解放后的第一个春天。到溧阳团县委报到后分配他到竹箦区工作委员会工作(简称竹箦区工会),时任竹箦区共青团书记,接到任务,立即打起背包,挎上驳壳枪就出发了。
竹箦区工委所在地就在竹箦桥街上。当时区长徐世杰(音),是山东南下干部 ,他对父亲的到来非常欢迎,当时父亲读过初中,年龄20岁,拿现在的话说是“年青有为”吧,山东老干部们都爱惜人才,领导嘱咐父亲好好锻炼、下去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好好工作,经区委研究安排定在陆笪乡工作,那时候每位区干部都定在下面的。
当时溧阳全县共分为十个区,每个区有10至12个乡,当时的乡都不大,都是小乡。竹箦区的范围从城边上的“濑阳乡”、然后是路东乡、西胜乡、下梅乡、洙汤乡、前马乡、余桥乡、瓦阳乡、一直到青龙山脚下的“陆笪乡”……、共有十二个小乡。当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从安徽泾县来到溧阳,召开“竹箦桥会议”的所在地,就在瓦阳乡,后来村上开会的祠堂在开挖“吕庄水库"时,沉入了水库底下了,现在荷花静园就建了竹箦桥会议纪念馆。
青黄不接,配合抗美援朝运动
1950年那年是非常艰苦的一年,因为刚解放,还没土改,各项各业百废待兴。特别是到了春季,用溧阳话说“青黄不接”,农民家很多都断粮了,往年农民还可到富人家借粮渡难关的,因为刚解放,地主富农都持观望态度,“捂”着粮食也不肯借给农民,怕露富。
那个时候,溧阳刚解放,还有潜伏的国民党特务,竹箦属北山,还有残余土匪,形势很复杂。为了防匪防特上级给每位干部配有武器,乡干部是每人一枝长枪,而区干部是一把短枪(驳壳枪),父亲就配发到一把驳壳枪。在这种情况下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剿匪肃特、生产救灾、建立政权”的方针和口号,上半年主要是抓生产自救,帮助群众度过饥荒,度难关、在抓好生产的同时,也要剿匪肃特。
而下半年的重点工作是配合“抗美援朝”,发动群众忆苦思甜,诉旧社会的苦,诉受日本侵略者的苦,同时控诉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军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我们要保家卫国,建设新中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发动群众,动员有志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志愿军,那一年,父亲天天白天和农民在一起劳动,每天晚上会同村干部召开会议,宣传党的政策,培养积极分子,着手建立农村组织(政权),天天开会要到半夜呢,晚上肚子饿得很,喝碗水压压饥再睡觉,很忙很艰苦也很辛苦,1950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
生活节俭 “干不干,二斤半”
当时的干部每人是发一套夏装、一套冬装,下乡时被子打叠成方块,用绑腿布扎紧呈豆腐干状,背起背包,挎上短枪就随时可以出发(因为农民家都贫困,你去住宿,没有多余被子给你睡)。父亲由区里分配到陆笪乡做群众工作,每天到村上群众家搭伙,当时父亲是找最穷、最贫困的农民家搭伙。每天的伙食标准是2斤半米,1斤半米是吃的,还有1斤米是给搭伙人家的菜金。由父亲写条子给房东,一共吃多少天,由房东到区工委司务长那里称米或稻子,(如称稻,数量相应多一点的,农民都宁愿称稻,糠也舍不得浪费的)。那时,父亲他们都开玩笑地说“干不干,二斤半”,这句话就是这么来的。
1950年的春天很苦,很多农民吃不饱,父亲在这户房东家搭伙,让房东一家度过了那个春天的饥荒,因为房东家孩子多,又有老人,二斤半米是不够一天吃的,房东用石臼把稻子臼碎,连稻壳碎米和野菜煮粥和贴菜饼子吃,吃在嘴里难以下咽,吃完后,嘴里会滿嘴糠壳。父亲觉得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农民能吃,我们就能吃,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吃点苦不算什么。
父亲从星期一,一直工作到星期六,星期六下午回区工委吃夜饭,吃过夜饭开会,12个乡轮流把工作情况详细汇报完,然后区委书记布置下周工作,每次会议要开到深更半夜。星期天上午抓紧洗衣服,晾晒好,然后要擦枪,因为枪不擦会上锈,把枪零件都拆卸开,浸泡在生发油里,擦除锈迹灰尘擦干再装好。有时还要理个发或洗把澡。一周忙忙碌碌就过去了……,星期一继续下乡工作。
那个时期是实行供给制,和部队一样,衣服被褥都是发的,每月也发一袋牙粉(比牙膏便宜)一块洋碱(肥皂)。也发生活津贴(钱),当时的津贴是一斤肉、四两黄烟,按市场价(浮动价)折合多少钱发放给我们用于零花,我们再用于洗澡理发买点小物品。当时的工作、生活虽艰苦,但是父亲他们的精神很富有……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