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福建省“十四五”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专项规划

2022/03/03  浏览量:     

  前 言

  福建老区苏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龙岩看望老红军和军烈属等人员时指出:“整个福建都是老区,闽西和江西赣州的一部分是中央苏区,对党和革命的贡献是最大的”“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要一如既往支持老区建设”。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老区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要梳理排查、抓紧工作,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加快老区苏区发展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责任,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要推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倾力支持老区苏区特色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及关于老区苏区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依据《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科学谋划“十四五”福建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以原中央苏区、闽东苏区为重点,协同推进福建革命老区发展。规划范围包括69个老区苏区县(市、区),分别为:40个原中央苏区县(市、区),包括龙岩全市7个县(市、区),三明全市11个县(市、区),南平全市10个县(市、区),漳州市芗城区、龙海区、平和县、诏安县、南靖县、漳浦县、云霄县、华安县8个县(市、区),泉州市安溪县、南安市、永春县、德化县4个县(市);11个闽东苏区县(市、区),包括宁德全市9个县(市、区),福州市连江县、罗源县2个县;18个其他革命老区县(市、区),包括福州市长乐区、闽清县、永泰县、闽侯县、福清市,漳州市长泰区,泉州市泉港区、惠安县、石狮市、晋江市,莆田市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城厢区、仙游县,厦门市同安区、翔安区,平潭县(平潭综合实验区)。

  本规划是指导全省老区苏区发展的重要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对老区苏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我省《关于贯彻落实<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努力推动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政策保障持续强化。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对推进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省市县三级均成立革命老区扶建领导小组,建立老区扶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省革命老区扶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我省先后出台《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关于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政策文件,在政策、资金和项目安排上加大对老区苏区的扶持力度,确保各项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落地见效。

  经济发展持续较快。2020年,全省69个老区苏区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3.15万亿元,经济总量比2015年增加1.21万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7.2%。40个原中央苏区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4万亿元,经济总量比2015年增加5134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6.5%。老区苏区县(市、区)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为8.4∶52.1∶39.5,第一产业占比较2015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2015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于50%的老区苏区县(市、区)有30个,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成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南三龙铁路、衢宁铁路和京台高速南平联络线、顺邵高速、永杭高速等建成通车,老区苏区实现“市市通快铁”“县县通高速”,所有县城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基本实现“镇镇有干线”,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港口吞吐能力明显提升,闽江内河航运稳步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安全生态水系基本实现。一批电源点项目建成投用,输电网架结构加快升级,能源保障更加有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和4G覆盖,5G基站建设全面推开。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省领导挂钩联系、省直部门挂钩帮扶及经济较发达县(市、区)对口协作欠发达老区苏区县制度,全面落实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低保兜底等各项政策,现行扶贫标准下老区苏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退出。老区苏区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改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目标全面实现,三明“医改经验”获国家支持推广。宁德、龙岩获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

  生态建设持续加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之以恒实施生态省战略,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更加协调,南平、三明、龙岩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78.85%、78.73%、79.39%,生态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林改“武平经验”等一批改革经验推向全国。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效显著,闽江、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深入推进,长汀、永春2个老区苏区县被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长汀、泰宁、武夷山等17个老区苏区县(市)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称号。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面临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时期,是福建省实现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时期,也是新时代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老区苏区发展,党中央、国务院给予大力支持,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等政策落地实施,将为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保障。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制定完善系列扶持政策,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将为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福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密切沿海和山区的产业链供应链转移合作,将为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将为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存在挑战。我省老区苏区受资源禀赋等各种因素影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仍然艰巨。集中表现在:区位条件差距较大,老区苏区大部分地处山区,在竞争吸引人才、资金等资源配置中处于不利位置,交通基础设施桥隧比较高、投入大,面临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双重压力;经济实力仍然较弱,以传统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不高,新兴产业规模小,缺乏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支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处于初步阶段;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县域和小城镇发展仍相对滞后,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营商环境吸引力较弱,体制机制活力不足,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人才和创新资源匮乏,放管服改革有待深化;民生事业欠账较多,教育、卫生、养老、文化等领域的优质资源相对紧缺,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省。必须牢牢抓住新时代新福建建设新机遇,改革创新、顽强奋斗,努力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步伐。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和对老区苏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和《“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坚持统筹兼顾、同等优先、适当倾斜、重点扶持、分类推进、自我发展的原则,倾力支持老区苏区特色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激发内生动力,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新时代山海协作,不断增强老区苏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振兴发展新路,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福建老区苏区篇章。

  第二节 战略定位

  立足老区苏区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加大区域政策统筹力度,激发老区苏区创新创业创造的动力活力,探索走出一条振兴发展新路。

  ——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加快提升老区苏区金铜铝、稀土、石墨、萤石等优势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有色金属和冶金新材料、氟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茶叶、水产、食用菌、畜禽、花卉苗木、稻种、莲子产业基地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和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探索经验。

  ——建设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先行区。加大老区苏区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修复力度,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建设,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干部职工培训基地。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加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发掘,创作一批红色精品文艺作品。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影响力,实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工程,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全域旅游目的地。

  ——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立老区苏区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完善产业、就业、教育、健康、社保等帮扶政策,支持建设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县,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对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增强老区苏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老区苏区共同富裕探索经验。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老区苏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迈出重要步伐。

  ——经济发展潜力充分发挥。老区苏区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壮大,农业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更加优化,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红色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老区苏区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成效显著,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街区、传统村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民生福祉保障力持续增强。老区苏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更广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生态环境吸引力更加凸显。老区苏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绿色低碳发展逐步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成果不断涌流。

  到2035年,老区苏区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充分展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面貌;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建成更加健全的高质量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养老服务体系;红色文化软实力更加凸显,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美丽老区苏区成为亮丽名片;形成产业发展兴旺、基础设施完善、居民生活幸福、红色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新局面。

  

专栏1:福建省“十四五”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目标

年均增长

 

   [累计]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3.31% 6.5%左右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2.8% 5.5%左右 预期性
3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9.5% 43.5% [4个百分点] 预期性
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1.3% 64.5%左右 [3.2个百分点] 预期性
5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16%以上 预期性
民生改善 6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7%以上 预期性
7 城镇调查失业率   <5.5% 预期性
8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1.8年   预期性
9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2.07人 2.54 [0.47人] 预期性
10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3%以上   预期性
绿色生态 1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国家下达、省里分解指标 约束性
1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国家下达、省里分解指标 约束性
13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9.2% 完成国家下达、省里分解指标 约束性
14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完成国家下达、省里分解指标 约束性
15 森林覆盖率   各县(市、区)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第三章 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样板

  坚持统筹谋划、因地制宜、各扬所长,完善老区苏区协调发展新机制,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增强老区苏区中心城市、县城等区域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促进老区苏区加快振兴发展步伐。

  第一节 优化老区苏区发展总体布局

  立足老区苏区区位条件、发展基础、政策差异,发挥原中央苏区、闽东苏区和其他革命老区各自优势,加快新城、新区建设,做强老区苏区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老区苏区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形成振兴发展新格局。

  打造原中央苏区振兴区。充分发挥包括龙岩、三明、南平全市和漳州、泉州部分县(市、区)在内的40个原中央苏区县(市、区)主体作用,主动对接落实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中央预算内投资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等政策机制,坚持争取各方支持与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齐头并进,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建设闽东苏区组团。充分发挥包括宁德全市和福州市罗源、连江县在内的11个闽东苏区县(市、区)主体作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依托沿海港口岸线和交通网络,统筹推进三都澳、福宁湾、沙埕湾、罗源湾开发,深化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冶金新材料等产业合作,打造港产城联动发展的新兴现代化湾区。

  加快其他革命老区发展。推动18个其他革命老区县(市、区)发展实现新突破,依托位于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等沿海城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放开发先行优势,推动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发展,努力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上走在前头、作出表率。

  

专栏2:重点城市发展定位

 

   龙岩市: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闽粤赣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龙岩—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全国金、铜、稀土产业基地和专用汽车制造基地,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目的地及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三明市: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闽赣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

   南平市:建设区域新兴中心城市,武夷山国家公园,国际旅游度假名城,闽浙赣交通物流枢纽和旅游服务集散中心,绿色发展创新实践先行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电线电缆生产基地,海峡两岸康养旅游休闲产业交流基地。

   宁德市:建设生态宜居的幸福之城,三都澳湾区,链接闽东北、浙西南及内陆省份物资集散的陆海联运枢纽大港,世界级消费类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和不锈钢生产基地。

 

  第二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动政策有效衔接。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过渡期内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优先支持将老区苏区县(市、区)列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县,逐项分类优化政策,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持续落实省领导挂钩联系、省直部门挂钩帮扶、经济较发达县(市、区)对口协作欠发达老区苏区县制度。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充分发挥“一键报贫”在线申报系统作用,及时将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重残重病易致贫户纳入监测范围,持续加大就业、产业、教育、健康、社保帮扶力度,多措并举防止致贫返贫。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继续完善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加大以工代赈对老区苏区的支持力度,优化建设领域、赈济方式。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出台低收入家庭认定和救助帮扶政策,实行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先安排老区苏区水稻生产功能区。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做大做优茶叶、水果、蔬菜、林竹、花卉苗木、畜禽、水产、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支持老区苏区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和 “一村一品”专业村,推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休闲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支持建设中国水稻(三明)稻种基地、南平白羽肉鸡原种鸡研发基地。加强海洋牧场建设,实施深海装备养殖示范工程,同步推广全塑胶渔排养殖、陆基工厂化全循环海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级养殖等模式,推进新一轮渔港和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拓展远洋渔业发展长板。提升乡村旅游业,完善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业态,培育一批“金牌旅游村”和“全域生态旅游小镇”。支持发展沙县小吃等特色富民产业。支持指导老区苏区注册以地理标志为载体的区域品牌商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支持老区苏区县(市、区)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完成老区苏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分类布局,对常驻人口多、资源环境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村庄,进行重点规划、重点建设。严格执行农房建设审批管理制度和建筑风貌管控制度,编制“农房建设建筑立面图集”,并纳入规划许可内容,引导村民选用特色民居建筑方案,加强乡村旧房裸房危房整治。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推进村口、农房、村道、墙头、小溪边、道路旁等标志性景观设计建设,彰显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特色建筑、历史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重点乡村人居景观“串点连线成片”,把点状的民居、水塘、地块等,线状的公路、河道、旅游步道等,面状的田园、水库、丘陵等,有机串联起来,提升乡村宜居水平。积极引入台湾团队参与乡建乡创闽台合作项目。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地日常管理服务机制,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管理,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实现路径,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投融资支持、生态保护和建设模式,推进三明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建设,支持设立海峡(三明)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推动林票、碳票制试点。健全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普惠金融发展,优先配置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完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对三农、贫困人口等经济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水平,提高乡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持续推进宁德、龙岩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专栏3:特色现代农业重大工程

 

   绿色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河龙贡米”“浦城大米”等稻米生产基地,“连城地瓜”“漳浦六鳌地瓜”“永安青水玉米”“龙岩花生”等粮油作物生产基地,三明、南平山茶油和浦城食用油等粮油生产基地。

   茶产业提升工程:建设武夷岩茶产业基地、安溪铁观音乌龙茶产业基地、福鼎白茶产业基地,漳平水仙茶、武平绿茶、寿宁高山茶、大田美人茶、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福安坦洋功夫红茶、沙县红边茶、建瓯北苑贡茶、泰宁岩茶、政和白茶、平和白芽奇兰等特色茶产业基地。

   果蔬食用菌产业优化工程:建设福建百香果、平和琯溪蜜柚、仙游文旦柚、永春芦柑、云霄枇杷、龙海程溪菠萝、诏安龙眼、莆田(仙游)龙眼、漳州(芗城)天宝香蕉、龙海浮宫杨梅、福州(闽侯、闽清)橄榄、古田水蜜桃、福安巨峰葡萄等特色水果基地,建宁莲子、福鼎槟榔芋、屏南高山花椰菜、永安莴苣、平和苦瓜、德化淮山产业基地,古田、尤溪食用菌产业基地。

   畜禽水产业升级工程:建设光泽白羽鸡产业基地,槐猪、官庄花猪(“两猪”),连城白鸭、龙岩山麻鸭(“两鸭”) ,河田鸡、象洞鸡(“两鸡”),福建白兔、闽西南黑兔(“两兔”)等生产基地,南平乳制品、邵武肉牛、将乐水禽生产基地,以及宁德、连江、福清、东山、莆田秀屿等水产业基地。

   林竹花卉产业培育工程:建设南平、三明、龙岩、宁德笋竹产业基地,三明、南平、宁德、龙岩油茶示范基地,漳平杜鹃、连城兰花、武平富贵籽、延平百合花等花卉产业基地,延平区华东球根研发及育种基地,以及顺昌海峡花卉产业园、清流县花卉苗木产业园、屏南县千亩棠口高山花卉产业园。发展长汀林下兰花、连城林下中草药、武平林下紫灵芝等闽西特色林下经济及周宁等闽东林下经济产业基地。

   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工程:建设漳浦、漳平、仙游、清流、福清、惠安等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同安种业、漳浦农机、上杭农产品加工,南靖兰花、邵武果业、永春果业、永泰果蔬、永安笋竹、平潭农渔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以及南平(中国)竹产业文化交流中心,闽浙赣台湾商品集散中心、台湾科技特派员示范区和培训交流基地、闽台大宗优质特色中药材良种繁育及合作生产基地。

 

  第三节 全面提升县城承载能力

  顺应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和到县城就业安家的需求,结合老区苏区地域特征、人口规模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大力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提升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增强县城承载经济和人口能力,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加强县城与邻近设区市城区、省会城市医疗卫生设施统筹布局和衔接配合,推进县级综合医院(含中医院)提标改造,增加重要医疗物资储备,实施县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健全县级妇幼卫生健康服务机构,发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完善教育设施,按照县城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设施建设。完善养老托育设施,大幅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扩充护理型床位,加强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建设,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一批综合性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完善文旅体育设施,改造商业步行街、特色街区及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文化场所功能,推进建设重要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全民健身步道。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儿童福利设施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因地制宜配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统筹卫生、就业、社保、文体、退役军人服务、儿童关爱保护等设施,推进家政等便民服务进社区,打造综合性多功能的美好生活服务站。

  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提升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系统,加快改造垃圾房和转运站,建设生活垃圾焚烧终端处理设施,完善医疗废物收转运和集中处置设施,在有条件县城建设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纸等回收网点和分拣中心。提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扩容提标改造,深化管网“雨污分流”,实施混错接、漏接、老化和破损管网更新修复,建设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提升县城公共厕所,重点在旧城区人流密集区和主次干路等区域,配建补建固定公共厕所或移动式公共厕所,分批拆除还建或改建老旧公共厕所,利用节能环保技术配置除臭设施。

  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优化市政交通设施,推进县城与邻近设区市城区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改造提升公路等设施,完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三行系统”,布局建设公共停车场和配建停车场,鼓励建设立体停车库,推进客运站改扩建或迁建新建,优化公交站点布设。健全市政管网设施,加强“从源头到龙头”公共供水保障,更新改造供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水厂和老旧破损的供水管网,完善燃气储气设施和燃气管网,构建源头减排、雨水蓄排、排涝除险的排水防涝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城推动路面电网和通信网架空线入地。发展配送投递设施,建设统一分拨中转的公共配送中心,支持社会力量面向家庭用户、单位职工等受众群体布设智能快件箱。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老旧小区,完善小区水电气路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养老、托育、停车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小区及周边闲置土地、房屋、地下室等存量资源的统筹利用。

  推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提升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等产业集聚区配套设施,健全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优化技术研发转化中心,建设智能标准厂房,打造便企政务服务中心,结合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在有条件县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健全冷链物流设施,结合实际在县城及周边建设冷库,配建理货和分拣等冷链配送设施,推动在有条件的县城建设面向城市消费的生鲜食品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引导社会力量在大中型商场超市建设冷链物流前置仓。提升农贸市场,因地制宜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或迁建新建,改善交易棚厅等经营条件,在批发型农贸市场配置检测检疫设备,完善零售型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环保设施,支持社会力量改造建设畜禽定点屠宰加工厂。

  第四章 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充分发挥老区苏区资源生态优势,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融入科技自强自立支撑建设,促进创新创业创造力量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老区苏区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引导自主或联合建立共性技术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完善高技术企业培育长效机制,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梯次,扶持一批有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支持老区苏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聚焦现代农业、林产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全国科技特派员示范区,打造全国科技特派员培训交流基地。

  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加大老区苏区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建设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深化拓展闽台合作引智工作,探索建立市场化引才新机制,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培养造就更多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老区苏区高校发展,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交流机制。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构筑创新创业创造高地。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强老区苏区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各级财政资金对老区苏区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力度,引导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创业企业和项目的信贷融资支持,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及贸易融资等类型的信贷融资。支持老区苏区创新型企业上市、发债等直接融资。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优化科技奖励制度。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居住落户、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创业资助、融资渠道、成果转化等政策。

  第二节 推动资源型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老区苏区矿产资源优势,支持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研发,实施一批优势矿产资源深加工项目,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锻造冶金材料产业链长板。提升钢铁等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向“制造+服务”方向发展。加强三明钢铁工业3.0建设,拓展机械装备制造、模具加工、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打造绿色高端钢铁生产基地、铸锻产业基地。推动龙岩钢铁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深化马坑铁矿采选工程和武平不锈钢产业园建设,打造特种钢铁产业示范园区。加快宁德不锈钢产业向精深加工领域延伸,形成“原料—冶炼—热轧—冷轧深加工—不锈钢制品—仓储物流销售—生产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推进罗源湾钢铁集中区建设,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精品钢材、板带产品和不锈钢产业,打造千亿钢铁产业基地。加强漳州不锈钢产业基地建设,拓展优特钢线材、高端紧固件等下游深加工产业。

  做大做强有色金属材料产业。推进金、铜、铝等有色金属产业精深加工,建设老区苏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延伸拓展龙岩金铜产业链,实施紫金山环境安全整体提升工程,加强上杭金铜新材料循环产业园建设,壮大“铜采选—冶炼—精深加工—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条,打造金铜产业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南平铝产业升级步伐,发展轻量化车身及零部件等中高端产品,提升产业精深加工水平。推动宁德依托新能源汽车、锂电新能源、电机电器产业拓展铜铝产业链,发展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加工制品,培育有色金属集散中心。拓展福清、闽侯铝加工产业链,促进高精铝板、带、箔、管材及型材技术开发应用,打造东南铝精深加工基地。稳步推进永春锌合金产业园建设和三明再生铝材料产业发展。

  拓展稀有资源新材料产业。依托老区苏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壮大稀土、石墨烯、氟、硅、锆镁等新材料产业。按照稀土产业“一龙头、两园区”布局,加强与相关央企合作,加快省内稀土资源开发,围绕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品的需求配置资源,支持厦钨开展冶炼、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和下游应用产业链,加快龙岩、三明稀土工业园建设,加强稀土矿山绿色开采、稀土新材料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全国稀土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基地。加快发展石墨和石墨烯产业,构建集采矿—高纯石墨—石墨产品—石墨烯产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三明高端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基地。深化萤石资源综合利用,有序发展氟聚合物和含氟新材料产品,推动南平、三明建立萤石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打造全国氟新材料绿色产业基地。着力提升硅产业,发展白炭黑精加工、纳米级硅基新材料,构建硅基新材料研发平台,构建包含结晶硅、白炭黑、硅化物、有机硅等产品的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宁德锆镁新材料产业,延伸拓展纳米氧化锆、金属锆、锆基非晶合金、高性能氧化锆等下游产业链,建设锆镁合金产业加工基地。培育钒钛新材料、钛白粉、钛合金及深加工产业。

  第三节 加快特色制造业优化升级

  立足老区苏区制造业发展优势,支持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积极开展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专项行动,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推动绿色制造产业加快发展。加快福莆宁新能源乘用车、三明新能源商用车、龙岩新能源物流和专用车生产基地建设,壮大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推动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扩能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发展充(换)电设备。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大先进节能低碳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大力发展高效节能装备、先进环保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和节能材料。推动建材产业新型化、环保化发展,开发新型墙材、高性能混凝土、机制砂、一体化预制件、新型装配式建材,建设石材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推动农副食品、酒饮料、茶产业生态化特色化发展,建设一批老区苏区县域食品加工集聚区。发挥南平、三明、龙岩苏区林竹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林竹深加工产业,拓展生态板材、集成材、家居、工艺品、白炭黑、活性炭等产业链,建设线上展示场馆和线下展示区,打造林竹产品集散地。加强莆田进口木材集散口岸和木材加工示范园区建设,提升红木大宗商品原材料交易市场和“仙作”家具国际知名品牌,打造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基地。

  巩固提升特色主导产业优势。推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壮大工程机械、电工电器应急装备等机械装备产业,大力培育智能化专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培育建设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三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汽车)、闽赣区域综合应急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和泉州(南安)高端装备智造园。支持福清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建设,推动石化产业一体化精细化发展,加强湄洲湾石化基地、古雷石化基地、福清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两基地一专区”建设,培育水封洞库储油、石油贸易、石油期货交割地。按照安全绿色高效的原则,支持南平、三明和龙岩有序发展氟化工产业。支持南平打造全国电线电缆生产基地。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品牌化高附加值化发展,深化沿海革命老区与山区原中央苏区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协作,提升化纤、纺织、纺织机械、绿色染整、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全产业链优势。推动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鞋材面料高端化、制鞋工艺智能化、鞋机装备自动化,打造国际鞋产业智造基地。

  推进新型园区建设和产业入园发展。支持老区苏区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实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开发运营、统一物业管理、统一金融服务、统一研发平台,鼓励打造融合园区综合管理、智慧安防、云上招商、动态监测、能源监控等功能的“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平台,创建省级国家级高新区,支持龙岩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龙岩、三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开展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健全省市县联合招商工作机制,谋划引进一批龙头企业、配套项目和关联项目落地园区,促进低效落后企业加快退出,支持老区苏区培育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力提升山海共建园区,完善产值税收分成、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机制,深化园区规划、建设、管理、招商等全方位“共建”,加强园区设施配套和山海产业转移合作,培育壮大园区优势产业。

  

专栏4:特色制造业重大工程

 

   绿色园区:建设三明埔岭汽车工业园区、漳州蓝田经济开发区、三明高新技术开发区金沙园、福建漳平工业园区等。

   新能源装备制造:建设宁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龙岩、三明专用汽车产业基地,龙海汽车产业园。

   冶金新材料产业:建设宁德、罗源、漳州不锈钢新材料产业基地,三明绿色高端钢铁产业基地、龙岩特种钢铁产业示范园区。

   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建设龙岩金铜产业基地、南平铝业生产基地,以及紫金山铜金矿绿色生态矿山(龙岩)。

   稀有资源材料产业:建设龙岩、三明稀土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基地,三明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基地,上杭新材料科创谷,三明、德化高性能陶瓷材料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龙岩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三明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南平电线电缆生产基地,宁德、南平电工电器产业基地。

   纺织服装产业:建设长乐纺织化纤产业基地,晋江、石狮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长汀晋江山海协作园区纺织产业基地(龙岩)、新罗区生态轻纺电子产业园,松溪长乐新型轻纺产业基地、尤溪城南经编产业园,永安纺织新材料、莆田鞋业产业基地。

   轻工产业:建设泉港粮油食品加工基地 (泉州)、南平绿色食品产业基地、龙岩长汀食品产业基地,连城(国家级)现代甘薯产业园、漳平(国家级)现代茶业产业园,龙海食品产业园、安溪滕云工艺园、德化陶瓷产业园,南平新型卫材产业基地、竹浆纸生产基地。

 

  第四节 推进现代服务业提挡升级

  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发挥老区苏区自然生态和文化优势,把全市全县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世界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5A级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创建网红打卡特色地方符号和名片,拓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建设一批国家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市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保护利用有形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名胜名城名镇名村建设,推进传统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推动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古人类研学旅游基地和南山遗址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支持建设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寿宁官台山古银硐国家地质公园、清流温泉国家地质公园。引导老区苏区旅游景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并普及景区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提升“一部手机全福游”APP 服务功能,加强文化和旅游资源数字化建设,支持武夷山、泰宁、永定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开拓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借助“互联网+”平台,鼓励老区苏区发展农村电商,探索订单式、众筹式产前销售模式,促进特色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推动龙岩、三明、南平符合条件的县(县级市)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统筹推进农产品产地基础设施和农产品生产、现代物流、网络销售体系建设,形成产销一体化农产品电商供应链。推进农贸市场和线上消费融合,支持运用直播、社交、短视频等方式带货,推动与电商企业共建生鲜配送采配中心,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

  加快提升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等新模式新业态。鼓励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企业在老区苏区布局物流网络设施,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建设“物流园区—分拨处理中心—末端配送点”三级基础设施网络,打造“互联网+高效物流”新生态,构建特色农产品采购、仓储、运输、保鲜等物流链。实施“邮政在乡”“快递下乡”换挡升级工程,推进乡镇邮政局所、快递网点标准化信息化改造,拓展“人工+智能”终端服务。完善乡镇综合服务站布局,鼓励邮政局所、快递网点与乡镇综合服务站共建共享,推动村邮站纳入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物流、寄递网络。加快冷库改造,扩大冷冻库容,完善水产品预冷、低温仓储、运输、配送等全冷链物流体系。

  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顺应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新需求,统筹规划发展养老服务设施,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打造医养融合发展改革创新示范县市。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积极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等服务。发挥老区苏区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文旅康养产业,推进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

  第五节 培育新产业新经济

  支持老区苏区创新创业创造,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扩展新兴产业增长点。发挥老区苏区药用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加强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和医疗设备产业园建设,做优做强从化学新药到生物制药、中草药到中成药、中间体到制剂产业,拓展中草药种植、特色中成药、天然药物提取及深加工、生物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和大健康产业链,打造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基地、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快壮大海洋高新产业,重点发展水产种业、深远海装备养殖、地下水封洞库储油、海上风电、海洋信息、海工装备和海洋船舶、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港口物流、海洋生态环保等产业。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着力拓展锂电新能源产业链,促进锂离子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新能源储能电池基地,打造“电动福建”。聚焦老区苏区有发展基础和条件的细分领域,做大做强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拓展数字经济新业态。主动迎接数字时代,激活老区苏区数据要素潜能,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面向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实施一批省科技计划项目。发展“智能一代”“互联网+”,推动5G通信、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卫星应用等与传统优势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打造一批应用示范平台和标杆企业。实施“互联网返乡工程”,吸引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到老区苏区投资布局,发展游戏、网络直播、呼叫中心、大数据平台、数据处理等业务。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众包设计、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长点。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支持上杭、武夷山、大田、寿宁开展数字乡村试点。

  

专栏5:新兴产业重大工程

 

   新能源产业:建设宁德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莆田异质结电池创新发展产业园,福清、莆田、漳浦风电装备产业园。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建设三明、龙岩、南平、宁德生物医药产业园,福州江阴、漳州诏安、泉州石狮、莆田后海等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园,三明海峡两岸中药材集散地、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莆田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长汀医疗器械产业园,明溪、光泽中药产业园,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园,清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连城培田草药小镇,长汀铁长中草药产业基地,尤溪香精香料产业园。

   海洋高新产业:建设宁德、连江等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莆田国家级海洋环境科研基地、三倍体生蚝养殖实验基地。

   数字产业:建设数字福建(长乐、安溪)产业园,龙岩文秀数字产业园、新罗能源互联网产业园,永定土楼云谷大数据中心,永安电商产业园,武夷智谷软件园。

  

 

  第五章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基础设施系统化协同化发展,加强区域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加快形成系统完备、高效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助推老区苏区加快振兴发展。

  第一节 打造便捷高效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支持将老区苏区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列入相关规划,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提高交通通达深度,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交通网络综合效应和运营效率。

  打通交通“大动脉”。推进老区苏区铁路通道“外通内联”,建成龙岩至龙川铁路武平至梅州段、兴泉铁路福建段、浦梅铁路建宁至冠豸山段,推进漳汕高铁、温福高铁、温州经武夷山至吉安铁路建设,研究福州经三明至怀化高铁、福州至龙岩等省会通设区市高铁项目、南平至衢州高铁等项目,填补区域路网空白,打造各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设区市至所辖县1小时基本覆盖的交通圈。完善通达老区苏区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推进尤溪至建宁、永定至南靖等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新建浦城至武平、上饶至浦城高速福建段等项目,推进大田至安溪、连城至长汀、建宁至南丰(福建段)等高速公路规划研究。开展新一轮普通国省干线建设,加快国道G228线滨海风景道规划建设,实施普通干线公路提升补短板工程,推进县市间普通国省道连段成线,持续提高高等级公路比例,“十四五”老区苏区建成普通国省干线约600公里。加强港口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老区苏区重点港区整体连片开发,深化实施闽江航道整治工程,提升闽江高等级航道通航能力,加快三明港、南平港开发,推进实施泰宁大金湖航道工程、汀江旅游航道工程,建设棉花滩水库旅游客运码头。

  畅通交通“微循环”。完善老区苏区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合理增设出入口和连接线,推动更多乡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30分钟便捷通高速。推进疏港铁路、不同交通枢纽之间的快速通道、入城通道的规划建设,加快打通国省道过城区拥堵路段、断头路,完善机场、铁路、公路与陆地港、园区连接线,实施高速公路省界服务区提升改造工程,推动“空路铁”一体化无缝对接。支持老区苏区红色旅游公路建设,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老区苏区新改建农村公路约4800公里。

  构建物流“大枢纽”。加强航空口岸和枢纽建设,加快长乐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推进武夷山机场迁建工程、龙岩新机场前期工作,支持三明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和技术改造,加强老区苏区机场航线培育,打造航空枢纽,支持规划建设一批通用机场,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加强运输枢纽场站和综合枢纽建设,实施客货场站智慧建设(改造)示范工程,强化各类交通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加快建成一批便捷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和管理高效的多式联运综合货运枢纽,推进高铁、轨道交通进福州机场,推动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推进物流园区和物流节点建设,完善物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网络货运。

  

专栏6:交通运输重大工程

 

   铁路:建成兴泉铁路福建段、龙岩至龙川铁路武平至梅州段、浦梅铁路建宁至冠豸山段,建设漳汕高铁、温福高铁、温武吉铁路、武夷山旅游观光轨道二期工程、鹰厦线三钢外绕改线工程等,研究规划福州经三明至怀化高铁、福州至龙岩等省会通设区市高铁项目、南平至衢州高铁、永安至长汀铁路等项目。

   公路:实施沈海线漳州段改扩建工程,续建宁上高速宁德霞浦至福安段、泉南线永春互通至汤城枢纽扩容工程、莆炎高速三明境尤溪中仙至建宁里心段、龙岩高速公路东环线、漳武线永定至上杭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城区段、漳武线永定至南靖高速公路南靖段等项目,新建福银并行线宁德至古田高速、浦城至武平高速、上饶至浦城高速福建段、福银高速闽侯至长乐机场段、沈海联络线泉梅高速泉州至永春段、莆炎高速埭头至湄洲港段等项目。加快国道G228线滨海风景道规划建设,实施高速公路省界服务区提升改造工程。

   机场:建设长乐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推进武夷山机场迁建工程、龙岩新机场前期工作,支持三明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和技术改造,规划建设一批通用机场。

   物流园区:建设龙岩闽粤赣边跨境电商仓储物流中心、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连城县冷链物流中心、闽中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南平武夷综合物流园、武夷山茶叶交易中心、武夷山水品牌农产品交易中心、宁德水陆联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漳湾港铁路专用线综合物流园、福州现代物流城、罗源牛坑湾作业区物流园区、滨海物流园。

 

  第二节 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

  根据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加强老区苏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构建智慧能源系统。

  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加快推进宁德、福清、漳州等沿海核电项目建设,建成福清核电6号机组、漳州核电1、2号机组、霞浦核电示范快堆1号机组。有序规划实施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周宁、永泰、云霄抽水蓄能电站,统筹优化布局中长期抽蓄站点,做好厂址保护。培育新能源应用新模式新业态,开展电池储能应用,实施储能电站试点项目,推动储能规模化发展和商业化应用取得突破。有序实施支撑性清洁煤电项目,建成神华罗源湾电厂、华电可门电厂三期。加快发展海上风电,拓展风电装备制造、安装运维等产业链。稳步发展海上漂浮式太阳能光伏电站,推进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渔光互补”,探索“水上发电、水下养鱼”发电新模式。

  拓宽能源输送通道。加快跨区域输电工程建设,完善主干输电网架结构,建成北电南送新增输电通道以及宁德棠园(福鼎)、福建桃源(永安)等一批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打造绿色、智慧、安全的现代化电网。进一步拓展省外联网,建成闽粤联网工程,提高电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优化农村电网网架结构。加强油气储备设施和管道建设,加快推进漳州LNG接收站、中石油福建LNG接收站、哈纳斯莆田LNG接收站等项目,建设西气东输三线支干线、天然气二期管网及互联互通工程等天然气管道,尽快实现老区苏区设区市全部通管道天然气,形成多气源一张网、市场化的天然气发展新格局。

  

专栏7:能源保障重大工程

 

   核电:建成福清核电6号机组、漳州核电1、2号机组、霞浦核电示范快堆1号机组。

   水电:建设云霄、周宁、永泰抽水蓄能电站。

   风电:漳浦六鳌、长乐外海、宁德霞浦海上风电等项目。

   火电:推进神华罗源湾电厂、华电可门电厂三期和一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

   天然气:规划建设漳州LNG接收站及外输管线、中石油福建LNG接收站及外输管线、哈纳斯莆田LNG接收站及外输管线、海西二期管网、西三线闽粤支干线漳州-潮州段、西三线龙岩-三明-南平支线。

   电网:闽粤联网工程、德棠园(福鼎)、泉州洋荷(南安)、福建桃源(永安)等一批500千伏输变电工程。

 

  第三节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区域协调联动,加强老区苏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区域水安全,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重要水资源配置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闽西南、闽江口城市群、闽东、闽江北水南调等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做好水库除险加固,增强老区苏区水源调配能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泉州山美、福清东张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水质、同服务”。

  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施老区苏区重点流域防洪工程、沿海防潮工程,推进气象预警、台风、水旱灾害防御、防震减灾、山洪与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化渔港(避风港)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升防御工程标准,增强市县城区防洪治涝能力。深化“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完善监测及预警预报信息网络,推动智慧防灾减灾救灾。加强农村火灾防控体系建设,实施森林火灾防灭火工程,开展航空护林。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推进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

  

专栏8:水利设施重大工程

 

   引调水工程: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闽西南水资源配置工程、闽江口城市群水资源配置提质增效工程、闽东水资源配置工程、闽江北水南调工程等。

   大中型水库:泉州白濑、宁德上白石、罗源霍口、龙岩富溪一级、永春马跳、顺昌张源、政和范屯洋、连城永丰、武平百把寨、大田下岩等一批大中型水库。

 

  第四节 统筹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老区苏区新型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统建共享,增强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支撑。

  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加大5G基站站址、用电等支持力度,推进老区苏区“5G+宽带”双千兆网络建设,实施新时代“数字福建·宽带工程”,建设千兆城市,实现有线、无线网络和卫星通信一体化综合覆盖,优化农村和海岛地区的网络服务。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构建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谋划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建设土楼云谷大型数据中心,打造大数据存储基地。深入实施数字福建“151”卫星应用工程,加快建设市级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卫星互联网。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公共平台建设。

  建设融合基础设施。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建设,促进数据资源“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汇聚、共享和开放,推动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开展交通大数据应用,实施新一代全息感知与智能管控智慧道路试点工程,推进“5G+车联网”建设。谋划建设智慧港口,打造无人集装箱码头示范区,推进机场智能化。大力发展智慧能源,建设一体化“互联网+”充电设施,开展配电网终端智能化改造,构建电力物联网,打造智慧供电保障体系。积极发展智慧广电,构建新一代广播电视基础网络,统筹推进有线、无线和卫星一体化综合覆盖。完善智慧产业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生产流通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园区、智慧园区。

  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坚持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加大支撑老区苏区科技创新、新产品与新服务研制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科研生产联合体,构建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鼓励建设产业技术装备试验平台,打造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产业技术研发转化中心。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完善科技孵化器和创客基地,推动成熟度高、潜力大、带动效应强的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第六章 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生态省建设战略,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让老区苏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空气更清新。

  第一节 加强绿色低碳发展源头管控

  强化老区苏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生态资源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区。

  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立足老区苏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空间格局。建设以“六江两溪”为主的水生态廊道,以武夷山—玳瑁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两大山脉为核心的生态功能保护带、近岸海域和海岸带门户屏障,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坚持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对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支持老区苏区中心城市和县城高效承载经济和人口、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人口逐步有序转移。

  塑造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力推进绿色生产,实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加快产业园区绿色化、节能低碳化改造,建设一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区。加强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保障机制,健全绿色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南平、三明建设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加快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生态处理机制。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发展低碳交通、共享交通,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推进“碳达峰”行动。积极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锚定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支持南平、三明、龙岩等老区苏区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和低碳园区示范。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降碳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巩固拓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果,持续加大改革成果的复制推广力度。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土地、矿产、水资源和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水平。深化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支持南平、三明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培育发展生态资源运营平台。健全生态司法保护制度,加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力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公益诉讼有效衔接机制。

  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坚持节能优先方针,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技术改造等重点工程,深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深入实施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鼓励再生水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城镇低效用地,支持工矿废弃土地恢复利用,推进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开发。提高金铜、稀土、萤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鼓励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鼓励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申报相关行业规范条件,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建设,打造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企业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建设,提升资源循环利用能力。支持动力电池生产建立全生命周期溯源。

  第二节 强化生态环境系统治理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碧海工程”“净土工程”,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工业源污染防治和移动源排放控制,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实行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持续提升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入推进河湖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落实河岸生态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警戒保护三条蓝线管理制度。加强水污染治理,健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控协同机制,打造一批“美丽河湖”试点。深化城市内河内湖整治,加快消除城市内河黑臭水体。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深化入海排污口、海漂垃圾综合治理,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固体废物、重金属和白色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完善老区苏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推广污泥无害化处理,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推动以化学原料及化工产品制造、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造纸及纸制品、电气机械及电镀器材制造等产业基地为重点,布局建设危险废弃物集中利用处置设施。实施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加快建设设区市城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健全县域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

  第三节 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

  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保护和巩固生态优势作为首要任务,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打造美丽老区新标杆。

  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及功能分区,整合归并优化各类保护地,加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稳妥推进核心区内居民、耕地、矿权有序退出。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运营机制创新。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推进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修复,加强外来物种管控,推进南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建设。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用地用海等政策。

  加强自然生态建设和管理。推行林长制,开展“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持续推进“三沿一环”森林景观带建设,加强城镇、村庄、园区、道路等绿化美化和古树名木保护。牢记“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林业精细化管理,调整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加强天然林与生态公益林保护修复。创新推广木兰溪治理和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深化“六江两溪”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健全林地河湖休养生息制度,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打造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实施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推进海洋自然岸线保护和生态修复,持续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行动,养护渔业资源。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立足老区苏区发展基础和优势条件,拓展生态补偿方式,注重运用公共财政、绿色金融、市场交易、产业发展基金等多种方式予以补偿。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水系源头地区、自然保护地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进泰宁、永泰、寿宁、武夷山、华安等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建设,健全汀江-韩江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推动闽江、九龙江、敖江等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常态化、长效化,继续采取省里支持一块、市县集中一块的办法加大补偿金筹措力度,规范水质指标等补偿资金分配因素,健全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筹措分配与奖惩制度。探索推进河湖专业化管理, 引入专业化团队对河道进行综合管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形成长效管护机制。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助和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偿标准,持续开展重点生态区位森林赎买。拓宽生态补偿领域,完善湿地、耕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补偿制度。发挥老区苏区自然生态优势,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水权等资源环境权益交易。

  

专栏9: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

 

   绿色生产生活推进工程:推进绿色制造项目,重点实施一批节能技术改造和循环经济项目,引导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改造升级粪污收储运、处理利用及信息化监管设施设备。推进绿色建筑建设项目,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促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有序发展机制砂石产业。推进绿色出行项目,加快充电、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推进绿色社区建设项目,推动社区水、电、气、路等配套基础设施绿色化智能化。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项目,对高能耗的老旧电梯、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进行节能改造,鼓励建设绿色数据中心。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构建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打造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闽江、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小流域综合整治项目,海漂垃圾综合治理项目。推进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大气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项目。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推进固体废弃物和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白色污染防治项目,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项目。

   自然生态系统提升工程:推进武夷山、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和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以及一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建设项目。推进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实施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城镇(村庄)、森林步道建设、有害生物防治等项目。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项目,打造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推进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项目,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

 

  第七章 打响红色文化品牌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繁荣发展老区苏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红色文化影响力,守护老区苏区精神家园。

  第一节 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坚持保护优先、强化传承、彰显特色,充分发掘长汀、宁化长征出发地和古田会议、新泉整训、才溪乡调查等红色文化资源,编制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建设保护规划》,打造体现国家价值、民族精神的国家文化地标,完整讲述福建段长征故事、传承好长征精神,让人们更好地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推进长征文化系统发掘。开展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调查摸底,编制长征文物名录。坚持把长征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摆在首位,严格保护和管控文物本体及环境,对战斗遗址、纪念设施进行主动性保护,深入研究挖掘长征精神,合理保存长征文化生态,打造长征文化品牌和红色标志。推动长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运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声场、机械舞台等数字科技手段,艺术再现长征重大事件和经典场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长征精神成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的强大动力。

  实施长征文化标志性工程。实施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加大各级文物保护经费对长征文物保护的支持力度,系统推进长征文物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提升。加强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战斗遗址、烈士纪念设施、纪念馆、纪念碑等保护建设,打造长征文化展示园,支持长汀县、宁化县创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长征出发历史步道,通过对红军路、“红军村”进行保护修缮、串联整合,形成由展示点、展示园、红军路、红军村构成的长征文化展示带,提升古田会议纪念馆展陈水平。实施红色教育培训工程,加强古田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和省级干部教育培训党性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古田红军小镇,建设宁化、长汀长征精神现场教学点。依托长征文化展示带,串联周边旅游景点,优化观览线路,培育拓展实景演出、红军长征场景复原等红色旅游项目,打造培训体验、红色教育、红色旅游体系。

  

专栏10: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建设重大工程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保护传承工程:推进上杭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程、松毛岭阻击战和温坊战斗战场遗址保护展示、长征出发地中复村红色遗存修缮、龙岩市永定区中央红色交通线红色旧址伯公凹提升、武平县永平镇红军驻地旧址及东南前哨保卫战旧址保护、将乐县苏区时期革命遗址修缮保护改扩建、沙县区夏茂镇长征革命旧址保护和利用等项目建设。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研究发掘工程:建立长征研究平台,建立福建段长征线性展馆群,加强长征精神系统化研究。推进长征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暨松毛岭战役纪念馆、连城县红四军新泉整训博物馆改扩建、三元区中央苏区革命纪念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红军活动地等项目建设。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环境配套工程:建设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步道长汀段和宁化段示范段、松毛岭阻击战和温坊战斗战场遗址环境整治、长汀县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宁化县湖村红色旅游区改扩建、上杭红色景观(红色旅游金三角)综合提升、明溪县中央苏区红色景区提升暨滴水岩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中央红军转战长征泰宁旧址旅游基础设施、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暨建宁县红军公园等项目。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工程:重点建设宁化凤凰山中央红军长征出发重点展示园、长汀4A红色旧址群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提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一宁化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核心展示园(淮土)、宁化县曹坊长征出发地核心展示园、宁化长征公园、永安中央红军标语群、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遗址群保护修缮工程、新罗区三年游击战争暨闽西南组建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旧址群一期、尤溪县梅仙红色旅游等项目。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再现工程:建设“数字长征”福建数据中心,推进福建长征文化数字化转化和展示。重点推进长征文化数字化、智能化展示工程项目建设。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教育培训工程:建设长征学院,依托长征沿线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资源,开展长征主题教育培训。挂牌一批省市级教育基地,完善讲解导览系统,开发专项教学课程,丰富红色教育培训形式,打造长征精神现场教学点。推动建设上杭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林畲长校里田红色教育基地等项目,完善福建段红色教育培训体系。

  

 

  第二节 深化红色资源保护传承

  加强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修复。深入实施革命文物基础工程和保护、展示、利用、传播工程,推进革命旧居旧址、革命纪念设施和中央红色交通线、红色兵工厂、红色金融、红军医院、红军学校、红军标语、红色“口述历史”等保护修复,建设红色文化公园、纪念园、展示园。依托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战斗遗址、松毛岭保卫战烈士纪念园等红色资源建设一批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强化红色文化作品生产传播。把提高质量作为红色文化作品的生命线,加强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规划组织,引导文艺工作者把笔尖和镜头更多对准老区苏区,依托古田会议、湘江战役、松毛岭战役、新泉整训、中央红色交通线、后田暴动、赤石暴动、五次反“围剿”、东方军入闽等革命史实,创作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留得住的文艺精品力作,每年重点扶持1—2部红色题材电影。加强红色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发掘整理老区苏区革命历史、革命人物等红色文化遗存,编撰一批红色经典革命故事,充分展现革命精神集中孕育之地的形象,让老区苏区成为听得到故事、留得下记忆、受得到教育的地方。组织实施红色文化和革命文物展览展示精品工程,让革命文物资源“活”起来,提升“红古田”“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等红色品牌。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引导、宣传推广的激励机制,培养造就红色文化创作人才队伍。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老区苏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为抓手,按国家等级馆标准对老区苏区县(市、区)不达标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进行新建和改扩建,建强县级总馆,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戏台、文化村史馆、农民文化公园、文化广场等展示空间。实施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完善博物馆硬件设施,打造地标式品牌博物馆。支持老区苏区县、乡(镇)影院建设,鼓励大型院线公司进入老区苏区发展,通过发放消费券、票价补贴等方式,实施电影消费计划。做好老区苏区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作,扩大影片放映数据库规模,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推进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打造公共文化供需对接平台。持续开展诵读比赛活动、百姓大舞台、乡村音乐会、乡村村晚等品牌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水平。

  第三节 培育发展红色文化产业

  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依托老区苏区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

  实施红色文化数字化行动。推进古田会议纪念馆红色基因库试点建设,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建立立体化网络传播渠道,实现红色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馆藏红色文物活化利用。建设“数字长征”福建数据中心,推进长征文化数字化、智能化展示工程项目建设。支持长汀、泰宁、上杭等红色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建设,与国内影视基地开展人员、装备、技术合作。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开发古田会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和革命遗址遗迹资源,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鼓励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级研学旅游基地。加快完善老区苏区文化设施,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传统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保护利用,提升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支持寿宁下党乡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进古田梅花山文旅试验区综合提升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完善景区配套设施,抓好生态游步道、游客服务中心、观景台、停车场、自驾车房车旅游营地、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标识系统和旅游购物、娱乐、应急救援设施建设,实现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与游客需求相适应。提升文化旅游产品,推进万寿岩、奇和洞、古汉城等遗址考古研究,加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高等级旅游景区等统筹联动,深入发掘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朱子文化、地名文化、客家文化、畲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根据不同主题串联打响红色经典、绿色生态、蓝色滨海、古色民俗等特色旅游线路。推进文化旅游消费升级,加强曲艺、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策划一批民间艺术、民俗表演节目,打造一批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精品和特色美食产品,丰富夜间餐饮、购物和文化娱乐活动,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实施文旅融合工程,支持长汀等县(市、区)创建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三明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

  开拓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实施文化产业龙头促进计划,支持老区苏区做大做强做优骨干文化企业,引导扶持“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业态,加快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升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开发文创衍生品,延伸产业链。支持老区苏区文化企业参加文化精品展,推介老区苏区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加快培育文化要素市场,支持文化消费平台建设和模式创新,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扩大文化消费。

 

专栏11:红色文化品牌提升重大工程

 

   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程:推进革命战斗旧居旧址保护修复项目,重点加强古田会议旧址、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央红军长征凤凰山出发地旧址、红军临时指挥所旧址、红色兵工厂、红军医院、红军学校、红色金融、红军标语等保护利用;推进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设施,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古田会议纪念馆、三明市博物馆“风展红旗如画”主题展示馆、泰宁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主题园、永定湖坑奥杳红军标语展览馆、中央苏区(闽北)革命历史博物馆、武夷山张山头红军纪念园、闽东革命纪念馆建设以及闽西革命烈士陵园的保护利用。

   红色文化产业培育工程: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红色题材文艺精品生产传播项目,上杭、泰宁、长汀红色影视外景拍摄基地项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传统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保护利用项目;老区苏区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项目;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闽中革命司令部红色教育基地(莆田)、寿宁下党乡党性教育培训基地等。

 第八章 开创社会建设新面貌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增强老区苏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老区苏区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着力发展高质量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教育公平。

  推动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推动老区苏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稳步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用闲置房产改建为普惠性幼儿园,支持“总园+”办学、集团化发展,加强边远乡村学前教育巡回支教点建设,扩大示范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办学标准,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条件,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巩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支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教室)建设。支持老区苏区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创新,激发中小学校办学活力。

  办好老区苏区现代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支持老区苏区职业院校参与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引领改革、对接产业、支撑发展的专业(群),加大老区苏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高职院校与老区苏区中职学校联办“三二分段”五年制高职教育,联合培养紧缺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大老区苏区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规模,加大高职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力度,扩大面向老区苏区企业在职员工的招生规模,提升服务老区苏区产业发展能力。支持老区苏区做大做强技工院校,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教育序列,支持现有具备条件的高等高职院直接增设技师学院。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强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规划布局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一批高水平学科创新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到老区苏区合作办学,创办特色学院、分校或研究院。推动研究生教育扩容提质,支持有条件的老区苏区高校申报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授权点。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和扩大老区苏区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县域内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革完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向教育教学一线倾斜。鼓励社会力量设立专项基金,加大老区苏区优秀教师奖励力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科专业带头人,支持公费师范生到原中央苏区任教。

  第二节 着力建设健康老区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完善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努力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优化疾控机构职能设置,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救治和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加强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优化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医保支付政策。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免疫计划,强化慢性病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

  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老区苏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提升“三明医改”经验,持续推进医疗、医保、医药的“全联”与“深动”,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支持三明建设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推广基地,积极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创新治理结构、人事薪酬、编制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标扩能建设,创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支持老区苏区打造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社区医院建设。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探索利用5G、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医疗救治及远程会诊系统,实现异地专家实时办公、远程会诊,提高疾病诊断与危重症病患救治能力,支持老区苏区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建设。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提升医护人员培养质量与规模,扩大儿科、全科等短缺医师规模。支持社会办医,鼓励有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办诊所。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中医传承创新工程和中医名医名药名科名院工程,支持建设名优三级甲等中医院,推动中草药发展,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传染病防治、健康促进中的作用。

  加强健康文化体育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深化卫生城镇创建。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场所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公园,加快推进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打造“十五分钟”健身圈。鼓励举办具有老区苏区地域特色的体育赛事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扩大体育消费,发展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体育产业,推进三明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水平。

  第三节 着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夯实民生之本。

  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创业。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支持老区苏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劳动者和企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用工指导等服务。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健全欠发达老区苏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对接协调机制,加强劳动力跨区域精准对接。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金,创新使用方式,畅通培训补贴直达企业和培训者渠道,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计划,广泛开展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落实培训经费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加强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打造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分类推进各类创业主体自主创业,鼓励个体经营,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对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积极促进有意愿、有经济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推动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完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加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稳妥推进省级统筹,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快形成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

  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推进老区苏区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老区苏县(市、区)打造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县。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强化公办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兜底保障,支持培训疗养资源转型发展养老服务。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鼓励建设养老与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康养项目。逐步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完善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和特殊困难失能留守老年人探访关爱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专栏12:民生保障重大工程

 

   教育提升工程:实施老区苏区普惠性学前教育建设工程、城镇中小学扩容提升工程,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城镇中小学扩容增位。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实施高等教育提升工程,支持龙岩学院、三明学院、武夷学院、宁德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建设。推动创建三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南平教育信息化示范区。

   医疗卫生提升工程:实施公共卫生提升工程,推进一批老区苏区疾控中心、传染病医院和医院传染科建设,加强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实施基本医疗卫生提升工程,推进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标扩能,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建设,支持打造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健康设施提升工程,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场所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公园。推动创建医防融合改革试验基地、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医德医风教育基地。

   健康养老服务工程:建设一批老区苏区城乡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骨干网,构建养老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森林康养基地。加强残疾人康复中心、福利院建设。

 

  第九章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融入国内大市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融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主动融入国内大市场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提升供给促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实施。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推动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协调发展,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开展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在服装、家纺、食品、工艺品、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

  拓展市场促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实施“电动福建”建设行动,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培育区域性消费城市,推动更多体育赛事、会展、节庆活动等落户老区苏区。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支持企业拓展市场销售渠道,组织企业参加服贸会、广交会、进博会、高交会、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促进产供销有效衔接。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支持农贸市场、便利店等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加强商贸流通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

  推进新时代山海协作。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健全联络对接机制,协同推进一批创新性政策、牵引性改革、引领性平台。推动铁路、公路等重大交通走廊协同建设与跨界衔接,促进机场、港口和航线航班无缝衔接,构建海陆空联运大通道,联合发展多式联运。统筹产业分工合作,构建产业跨区域转移激励机制,支持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平台和数字经济合作平台,探索跨市县联合招商,协同抓好重大产业协作链群建设。加强社会事业领域协调衔接,支持开展集团化办学办医、远程教学医疗,加强教师和医护人员异地交流,完善学校、医院挂钩帮扶机制,促进教育、医疗卫生和文体资源共享,强化政务服务、区域应急、环保治污等方面协同。

  开拓区域合作新空间。积极开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对接联通,主动接受产业转移。支持龙岩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产业合作试验区,推动编制实施试验区建设方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探索“产城融合、规则衔接、政策叠加”的发展模式,协同推进有色金属、装备制造、文旅康养、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全国产业合作示范样板。推进与广东、浙江、江西等跨省边界地区合作,提升设施联通和产业项目对接成效。加强与泛珠三角和长三角省份物流、旅游、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教育等领域合作,打造区域协作发展共同体。深化与香港、澳门合作,提升投资贸易、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旅游会展等方面合作水平,吸引更多港资澳资企业到老区苏区投资发展,支持互办论坛和展会活动,与港澳共同开发“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助力老区苏区企业“走出去”。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深化与台湾经贸合作,积极引进电子信息、精密制造、石油化工、高优农业等项目,办好海峡两岸现代农业、茶业、林业、机械产业博览会,支持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三明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推进文化领域融合,实施对台文化交流品牌提升工程,构建“一地一特色”对台交流体系,创设台湾青年交流合作新窗口,强化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四大纽带”。

  第二节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携手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振兴发展活力。

  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参与“陆海空天能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大宗物资铁路运输和海铁联运通道,协力推进“丝路海运”创新发展,加强港区建设、航线培育、货源拓展、口岸通关、航运服务。加强经贸产业合作,办好“百展万企”“福建品牌海丝行”“中国福建周”等活动,加强传统产业、基础设施、新能源、现代农业、工程承包等优势领域的对外合作,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统筹推进中国-印尼等“两国双园”、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积极融入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培育“生态海丝”品牌。深化人文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人文海丝”“海丝茶道”“万里茶道”建设,加强“海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更多“海丝”题材文化艺术精品“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福建故事、红色故事。

  打造对外开放试验平台。优化提升各类开发区平台,支持开展国际园区合作。拓展提升自贸试验区,推进制度创新系统集成载体和平台建设,开展首创性和差别化探索,深化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来往自由、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为重点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建立更加便利的商事制度。深化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做精做美国际旅游岛,推进对台医疗健康、文化体育、旅游、广电、影视等产业合作,培育国际名品购物街,建设新兴产业区、高端服务区、宜居生活区,促进行业标准共通,深化两岸海空联运,打造台胞“第二生活圈”。

  提升外资外贸发展水平。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发挥重大外资项目示范效应,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现代服务等领域投资,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培育外贸发展新优势,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化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贸易促进平台、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模式,支持龙岩、莆田、平潭、漳州建设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平台建设,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

  第十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格局,全面提升老区苏区市、县(区)党委的组织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打造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二节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着力构建规划与政策协调联动机制,省、市有关部门在编制专项规划、制定政策措施、开展试点示范、安排项目资金时给予老区苏区倾斜支持,省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老区苏区的支持力度。加强向上沟通汇报,争取更多国家部委在安排项目、资金时,对我省原中央苏区和闽东苏区执行西部地区政策,对其他革命老区执行中部地区政策。争取我省老区苏区重点城市与发达省市建立对口合作机制,与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重点高校、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干部双向交流挂职。用好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政策,建立健全组织协调、联动配合、细化落实、持续推进等工作机制,争取更多支持政策事项落地实施。用好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平台,争取我省老区苏区更多事项获得支持。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结合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加大对老区苏区支持力度,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通过市场化方式积极参与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区苏区重点企业上市融资。争取更多老区苏区建设项目列入国家有关规划和政策文件,加大用地用林用海保障力度,支持老区苏区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老区苏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全力推进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各项工作。省直有关单位要按照本规划要求,主动指导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进一步细化具体支持政策,确保规划落地见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年度计划与发展规划衔接,将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分解纳入年度工作,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明确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年度实施要求。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支持社会组织参与苏区老区建设,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广泛凝聚共识,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

编辑:田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