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助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2017/05/11  浏览量:   作者:朱耀亭 蔡振  

  在粮食连年增产却又面临库存增加、效益下降的大背景下,如何寻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途径?2016年,泗阳县扶贫开发协会、老区开发促进会(以下简称县“两会”)带着这一问题深入到农业加工企业、服务企业和种粮大户中调研,摸清问题的症结,并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利用县“两会”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门类多、带动力强的独特优势,商定农村一二三产业(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方案。3月12日,县“两会”举办“农业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见面会”。面粉、稻米、花生等加工企业,农资、机械、金融服务企业,种植大户以及邀请政府涉农部门约90名代表与会,经中介引导、信息发布、面对面洽谈,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与协议。会后,县“两会”积极做好协调等跟踪服务工作,使各方对接更加和谐“无缝”,多出成果。

  回顾一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从成果的品味中得到了几点启示与思考。

  启示之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速了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步伐,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如“八集小花生”,去年“苏花公司”把示范成功的“黑”、“白”、“红”花生新品种赊(售)给基地农民种,当年就扩种特色花生3000亩。除巩固了八集乡老基地外,还扶持了裴圩镇陶万、陈集等村调整种植结构,示范花生种植2000亩,给村集体经济、农民带来了较好效益。该公司收购农民的花生加工成系列产品,光是网上销售就达1000余万元。今年春节前“苏花牌”花生在省“公正杯”首届江苏优质米暨品牌杂粮博览会上荣获“江苏好杂粮十大品牌”称号,进一步弘扬了八集花生地理性标志品牌。再如稻麦,去年,“强农农资公司”引进种植的3000亩国家一级优质籼稻品种示范也喜获丰收,单产达700公斤左右,“中谷”公司以高于粳稻价全部收购加工,再由深圳市场客户订单包销,所开发的“兴株”富贵香也荣获首届“公正杯”江苏好大米优质奖。去年秋播时又引进強筋专用小麦品种布点示范种植5000亩,由“宏旺”“中意”两加工企业高于市场价订单收购,为下一年大面积推广夯实了基础。

  启示之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了农村产业集群,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添了活力。 农村产业对接后,作为“群主”,县“两会”引导家庭农场分会迅速建起由70多个大户、加工企业和农机、农技、农资等专业合作社组成的微信平台,专门提供公益和个性化服务。大户选什么品种,稻麦生的什么病,有什么需求等,只要在微信上发个图片或信息,就马上得到回应,问题也迎刃而解。“强农”、“宏业”两农资服务公司实行产品、技术打包配套供应,既为种粮大户节约了生产成本,又在技术上有了可靠保障。去年夏种时,“昌林”农机合作社增加机械为“群友”插秧2300亩;午季,“宏旺”“中意”两面粉企业收购来自入群的种粮大户小麦2000万公斤;农资服务单位以供物等方式为种粮大户提供担保,参与融合的县金融机构破例给种粮大户专项贷款500万元。获得贷款支持的大户一致反映说,过去贷款无门,只能高利息民间借贷,现在有合作伙伴担保,手续简便,利息又低,尝到了产业对接的甜头。

  启示之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了现代农业规模化的基础作用,激活了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实践昭示,农业加工服务企业在产业融合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种植大户成为融合的主体,他们通过合作以求共存,在融合中实现了共赢。600亩规模的种粮大户魏开学体会深刻:前两年他种的稻麦收获后跑粮库、加工企业求购往返十多次,往往劳而无功,伤透了脑筋。去年与粮食加工和服务企业对接后,品种选择、生产管理由“强农”公司开单指导,小麦和水稻收获后整车发送给合作团队“宏旺”面粉厂和“中谷”公司,不但价格满意,钱款也及时到位,两季可净赚20余万元。他感慨地说,县“两会”为他们大户做了件大好事。“宏旺”“中谷”也有了好的原料,给产品开拓市场增强了底气,企业发展有了信心。种粮大户陈从邦看到了合作的前景,原先“毁约弃耕”的念头烟消云散。去年投入60多万元改造机械,新建烘干设备,收益的保险系数明显增强。象农机、农技、农资和金融等第三产业也有利益共享之所获,如“强农”农资服务公司仅新农药开发一项当年就销售80多万元,除自己获益外,更多地给农民、种植大户带来了“超弯道”效益。“中谷”“贵嘴”“苏花”等加工企业都准备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并通过基地示范带动大户种植以契约形式解决供销问题,使产业链条运转正常,转出成效。

  县“两会”为“三农”做些拾遗补缺的探索,体现了老有所为的精神,但它毕竟是社团组织,权利和履职有限,难以尽善尽美。在力尽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关心,由此引发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清农业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多元化。农村产业对接、融合看起来是个简单的买卖,长短互剂的问题,但它却孕育着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业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目前我县农村所建的“三产”融合体,基本上还是松散型的,有的也只是简单的公司+农户,而没有实现大范围的“三产”融合。由此可见,农村产业融合任重道远,有必要实行多元化引导,多形式并进。据此,我们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的组织领导,特别是要强化县、乡(镇)政府的主体责任,把农村产业融合作为“三进三帮”的一项实事来办;要依据国家农业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五年规划,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列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考核,因地制宜探索农村产业融合新模式;农业、水利、商务、金融、工商行政管理和供销合作社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职能部门主导、社会团体参与、企业和社会资本融入的多元化格局,引导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力争尽快推进并早日实现农村产业大融合、快发展的目标。

  二、注重农村产业融合实效,建立和完善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平时农村调研和产业融合的跟踪考察中,我们发现,少数业主只顾自身利益、眼前利益,缺少大局意识、长远观念,造成一些契约难以兑现,互信度差,影响合作。解决此类问题,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业主要有权益和义务相统一的认识,即既是合作中的服务对象,又是服务者,个个有贡献,才能人人有收益。二是创新融合模式,搭建组织载体,构建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建议将同类产业又自愿合作的,可以成立产业联盟或联合体,建立章程和理事会,运用引导、约束、规范等方法和手段,将联盟中的各方利益联结在一起,在购销关系、贷款担保、订单补偿、提供服务、打造公用品牌等方面多做文章,构建合作程序规范、合作义务同履、合作成果共享的新型农村产业体系。

  三、完善和落实惠农政策,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保障。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发展农村产业不断出台一些新的惠农政策,省市县也相应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现在关键是落实问题要优先解决农民关切的如农田基础设施老化,烘干、储运、加工滞后等问题。去年某乡一种粮大户,就是因为地处下游灌不上水,造成几百亩水稻被干死。这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植大户的种粮积极性。还有与农业休戚相关的排灌站,很多由私人买断,产权人以营利为目的,因供水不足使粮农权益受侵。建议县、乡政府要全面搞好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改革管用水体制;在晒场、烘干机械、储运加工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扶持。另外,现在农村虽然建立不少国有粮库,但有些粮库偏重于与粮食经纪人打交道,种植大户反映强烈,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强化监督。落实农村产业融合普惠政策,各级政府应通过试点、示范,设立融合先导区,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对于能通过创建农村产业联盟(联合体),带动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使农村产业融合沿着健康有序轨道可持续发展下去。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