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关于张店镇小圈村“一二三产”融合扶贫的调查与思考

2017/12/13  浏览量:     

  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开发工作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党的十八更是把扶贫作为全党的重要工作。我县作为革命老区、也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16年起,江苏灌南县按省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开启了以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村级集体收入达到18万元为标准的新一轮扶贫工作,据统计,在全县80万人口中,省定经济薄弱村28个,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28020户(其中一般低收入农户19743户、低保户7901户、五保户376户)、低收入人口74307人(其中一般低收入人口54600人、低保人口19242人、五保人口465人),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在地处偏僻、交通相对闭塞、受大城市辐射影响力小、资源不足、观念相对落后等诸多因素制约的农村彻底脱贫,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为之探讨的课题。张店镇小圈村在实施产业扶贫过程中积极进取,摸索出了“一二三产”融合的有效路径,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值得我们在扶贫实践中借鉴和思考。为此,我们老促会深入张店镇小圈村,通过座谈、走访、问询、实地察看等一系列形式,对张店镇小圈村产业扶贫的实践进行了调研、探讨。

  一、基本情况

  (一)村容村情

  张店镇位于灌南县北部,小圈村位于张店镇南端,因四周被义泽河、盐河、龙沟河环抱,四面临水,故叫“小圈”。小圈村由以往的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总面积近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60亩,是张店镇最大的一个行政村,有12个自然村组,22个村民小组,共1467个农户,6126口人,党员总数127人,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村内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居多。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村也是困难矛盾问题比较集中的村。村内产业主要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基本上稻麦两季,规模养殖也较少,经济效益不高,零散有一些小作坊(如孔明灯、绢花等)、搅拌站、涂料厂、粮食收购站等,但规模都比较小,经济基础十分脆弱。2016年前的小圈村属于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261户,766人,五保户25人,低保户127户208人,重残36人。低收入农户主要致贫原因为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四大类,其中因病392人,占比51.17%,因残156人,占比20.37%,因学111人,占比14.49%,因灾28人,占比3.66%。

  二、面临挑战

  1.思想观念存旧。村民思想观念整体落后,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习惯于、满足于温饱自足,比较保守、害怕风险、安于现状,有的存在一定惰性陋习,少数贫困户 “等靠要”思想占居上风,缺乏进取心。

  2.发展基础薄弱。经济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没有特色产业支撑,农业发展比较粗放,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

  3.党员队伍老化。党员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35岁及以下的党员占比13.39%,大专以上学历占比9.45%,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组织生活、党员活动较少。

  4.劳力资源短缺。全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已外出打工,村里主要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和产业发展领域的能人大户。

  5.自然资源匮乏。自然资源优势不足,土地相对分散,村庄缺乏规划,村内农户居住点布局零乱、广而散、不集中,水资源虽多,但利用率较低,有价值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较少,集体资产几乎为零,缺少为民办事的实力。

  三、主要做法

  面对现状,小圈村两委会在镇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统一思想,明确奋斗目标,即:通过2年精准帮扶,力争到2017年底,全村确保实现“4个6”目标——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年收入突破6000元、村集体收入突破60万元、帮扶项目直接带动当地农户就业突破600人、小圈电商产业园销售总额突破6000万元。新农村建设要达到“新八有”目标,即有群众拥护的“双强”班子、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有高产高效的农业设施、有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有村容整洁的居住环境,力争全面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各项任务。

  (一)以村部为点,实施提档升级工程。对原有破旧村部进行外立面改造,维修破损漏水屋顶,新建小圈综合展示馆、小圈百姓大舞台、小圈好人榜、文化长廊、休闲凉亭和村民文化活动广场等惠民配套设施。特别注重提升村部服务功能,重点打造党员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医疗服务中心、文体服务中心、电商服务中心等六大功能区,夯实基层战斗堡垒,通过村部建设这个载体凝聚小圈人心,提振小圈村百姓的精气神。

  (二)以中心路为线,实施综合改造工程。按照统一规划,新建村口休闲文化广场,将全长4公里的小圈中心路由3米多拓宽至5.5米,并且全线安装太阳能路灯,种植绿化草木,创作主题宣传墙画,疏浚沟渠10多公里,针对贫困户开发专门公益性岗位进行环境长效保洁。通过村庄中心路的亮化绿化美化,村庄环境面貌得到提升,村民出行更加方便,同时为村部中心产业发展提供公共基础支撑,为小圈村打造“美丽乡村”目标提供保障。

  (三)以产业圈为面,实施产业帮扶工程。(1)“一产”项目:新建300亩小圈绿色果蔬种植示范基地,成立村集体专业种植合作社,采取“基地+合作社+大户”形式,利用苏州蔬菜研究所技术支持,实现“现场指导+远程跟踪+全面帮扶”模式,对接苏州南环桥蔬菜批发市场、弘德隆水果批发市场、“食行生鲜”电商平台、苏州国际农产品展销中心等资源,实现市场化产销合作,助推绿色高效农业发展;(2)“二产”项目:新建2000平米电商标准厂房和600平米电商综合服务中心,打造小圈电子商务产业园,引入服装制造、孔明灯制作等实体生产制造项目,带动大量农户在家门口就业,产品实行电商销售,同时在村部和厂房屋顶,投资新建135千瓦光伏电站,发电并入国家电网,使村集体获得长效收入;(3)“三产”项目:引入专业电商运营服务团队——江苏淘金集团,负责小圈电商产业园的具体运营服务,通过“集中培训+日常指导+一对一服务”方式做到“全要素培养本地电商人才”,通过“分层孵化+要素供给+项目合作”方式实现“全链条孵化电商创业项目”,通过注册品牌、设计包装、营销推广、畅通物流、开办张店特色农产品主题网店等手段,有力助推当地特色农产品上行服务,打造“实体产业+电商助推”小圈电商扶贫模式。同时,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并新购60万元农机设备,开展农机服务,增加村集体收益。

  另外,针对村里留守老人、病残家庭、留守儿童、困难学生等特殊人群,开展了系列惠民服务活动,如“大学生牵手小圈村”党日活动、“法律服务进村,志愿服务入户”活动、“爱心助学支教”活动、“推动精准扶贫、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文化汇演、姑苏区专业社会组织“守护天使”团队进村医疗服务活动、姑苏区专业社会组织“光明巴士”灌南眼科大型义诊活动、“少年笃志行浓浓帮扶情——灌南县张店小学优秀学子赴苏州姑苏区‘浸濡式教学体验’”活动等。一年多时间,共计服务1800多人次,为五保户老人捐赠棉衣棉被2万元,为留守儿童捐赠图书1万元,获得苏州蔬菜研究所科技服务专项资金3万元,争取精准扶贫爱心助学专项资金5万元,提供10户贫困家庭斜弱视孩子免费赴苏州理想眼科医院手术治疗机会。

  四、帮扶成效

  2016年以来,张店镇小圈村在县委县政府和省委驻灌南县帮扶工作队坚强领导下,在苏州姑苏区全力帮扶下,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在镇村领导干部和省委驻村“第一书记”努力奋斗下,2年内共引入各类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实施三大扶贫工程,重抓四大产业项目,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点线面”结合立体扶贫、“一二三”产业融合长效脱贫的发展模式。同时,针对特殊困难人群,实施党建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法律扶贫、公益扶贫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精准帮扶。到2016年底,小圈村已脱贫55户,198人,村集体收入近20万元,获评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3项省级荣誉。到2017年底,这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基本实现既定目标。目前,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基层组织战斗力不断加强,村风民风持续向好,当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日益增多。春节、“五一”期间,在外务工的小圈村民返乡过节时,纷纷惊叹小圈的巨大变化,纷纷在新建的村标、村部、电商产业园前合影留念,对村庄的归属感、荣誉感大大提升。同时,小圈村精准扶贫工作受到省、市、县区、乡镇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等20余家主流媒体专题报道。

  (一)造就了一个新载体—小圈电子商务产业园。

  为了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号召,小圈村瞄准精准扶贫目标,选准“一二三产”融合的切入点,新建小圈电子商务产业园。产业园占地20亩,位于村庄中心区域,包括2000平米电商标准厂房和600平米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小圈电商产业园针对不同创业阶段的创业者,提供孵化苗圃区、孵化单间、孵化厂区等分层化孵化区域,针对创业者不同需求,提供技术、平台、货源、资金等资源要素,以及摄影、美工、运营、推广、客服等服务要素,推动“零门槛、零成本”创业。目前,产业园已经引入“李春燕”、“王荣楼”等孵化团队8个,正在孵化“绿色果蔬、多肉花卉、服装、居家用品、吉他、文化产品”等4大类20个项目,全年目标培训500人次,建立张店电商人才储备库,同步实施“培训+就业”扶贫授渔模式,培训合格的电商村民,直接入驻电商产业园,实现就地就近就创业。

  (二)形成了一个新思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实地走村入户、借智专业团队、多方共商共议共谋等手段,小圈村确定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其中“一产”农业是主导、“二产”工业是支撑,“三产”电商是特色和纽带。通过“三产”(电商)的发展和壮大,拉动“一产”(农业)和“二产”(工业)实体产业产品的发展与壮大,从而带动集体和农民增收,“三产”电商的发展破解了农村小生产对接外部大市场的销售瓶颈,形成很好的互融共促效应。比如,小圈村作为农业乡镇,耕地近6000亩,环境土壤较优,但由于村民思想保守、能人大户较少、销售渠道匮乏等原因,农业停留在传统稻麦两季种植。现将“一产”农业与“三产”电商结合,以农业扶贫项目——小圈村绿色果蔬种植示范基地为引领,整合当地特色农产品资源,实现传统农业向经济高效农业转变,由过去单纯小市场的销售向互联网销售转变,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了销售层次,增强了农户信心,有力推动了高效农业发展,增加了土地收益率。另外,在电商产业园内,专门配套建设了实体厂房,引入婴幼儿服装、床上用品、孔明灯等无污染实体生产项目,一方面实现了农业和工业的融合,带动大量农户在家门口就业,离家不离土变成了离土不离家。另一方面丰富电商销售货源,“二产”与“三产”的结合,让实体制造项目真正落户村庄。下一步,“互联网+文化产业”、“互联网+乡村旅游”都是小圈产业发展方向。

  (三)开辟了一条新路径—集体与农民共赢

  仅小圈电商产业园项目,每年就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稳定的收益,至少15万元屋顶光伏发电收益,也有力推动当地高效农业的发展和实体制造加工项目的落地,而且提供了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劳动能力的各类就业岗位500多个,例如针对有种植经验的农民,可以在小圈果蔬基地解决就业,针对留守农村妇女或较大年龄段的村民,可以在厂房内从事手工制作或者服装生产工作,针对年轻村民或者返乡创业村民,可以在电商服务中心从事电商就业或者创业,可以说只要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低收入农户,都能实现就业,从而实现脱贫。虽然小圈电商产业园项目起步不久,但按照“立足小圈、服务周边、辐射苏北”的规划定位,发展势头强劲,具有较强可持续性和产业延伸性,当地党委政府正在同步加强电商产业经营主体培育,鼓励支持能人大户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一村一品一店”建设,以“一村”培育“一品”,以“一品”做精“一店”,以“一店”致富“一村”,通过“互联网+”,让更多的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样不仅集体经济有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也带动了广大农民增收。所以,小圈产业扶贫项目,给经济薄弱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产业升级等多重效益。

  五、几点思考

  1.渠清如许,源头活水。过去的扶贫,一般是习惯于直接地给钱、给物,更多关注的是物质层面的帮扶。而小圈村的扶贫则有了全新的思考,扶贫资金、扶贫项目让基层做主,能搞什么就搞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搞花架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更好发挥脱贫作用。实现了扶贫资金“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给基层脱贫注入了“一池活水”。更加强调精准,更加突出长效,所以提供资金、物资帮扶的同时,更要做好“扶贫与扶志”和“扶贫与扶智”的统一。没有志向的远大就永远只能是鼠目寸光,而没有聪明的才智也就永远只能是一个愿望。小圈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扶贫模式,表象上看是开辟了产业的融合,但深层次的是很好地转变了当地村民的思想观念,让他们从拒绝转为开始接受信息时代必须面对的互联网思维,并通过实施“实体产业+电商助推”模式,带动实体产业落地生根的同时,让村民们可以认识电商、接受电商、学习电商、利用电商、从事电商,用互联网+去引领人们的思维与认识,从而改变他们的生活,由封闭走向了开放,老百姓从心底里开始接受新事物,接受新观念,主动要求、内心渴望有富裕的生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由“输血”变为 “造血”。实践证明,没有“活水源头”,哪能“渠清如许”?只有百姓的思想观念转变了,我要“输血”成了我能“造血”才能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有不竭动力。

  2.善于借力,才更有力。一个成功产业发展的背后,如果没有政府的引导、市场的推动、人才的支撑、资源的配置等等是无法实现的。在经济薄弱地区,受到区位、资源、人才、资金等限制,产业扶贫之路往往难度更大,政府的引导和外力的推尤为重要。这就必须要紧扣当地实际,进行科学地谋划,既要高定位,又要接地气。小圈村产业扶贫项目,就是经历了深入调研、专家论证、反复研讨、实践探索、完善提高的过程,才得以实现。特别是引入苏州市蔬菜研究所、淘金专业电商运营服务团队等专业力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时整合苏南苏北、政府社会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当地能人效应,吸引返乡创业人才等做法,都起到了很好效果,借力发展是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3.外力助推,更需内功。小圈的成功虽然省委驻县帮扶工作队和后方挂钩帮扶单位都在用心用力用情做好帮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支持,但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体责任依然是当地党委政府,产业扶贫项目的长效发展还需要当地形成内生动力,包括思维共识的形成、本土能人的培育、资源要素的根植等。小圈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以及农业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等产业的形成对扶贫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效应正在不断显现,但是如何将这样的发展势头维系好,发展成果巩固好、发展模式推广好,形成以点带面、整体发展的更大效应,都需要当地党委政府不断实践努力。

  (灌南县老区开发促进会 灌南县扶贫开发协会)  

 

编辑: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