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因地制宜 精准扶贫

2018/02/12  浏览量:     

  2017年,江苏太仓市“三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按照“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等指示精神和太仓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的要求,认真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实际,落实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开发式扶贫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全年共下拨开发式扶贫资金126.4万元,帮带低收入农户535户,实现增收总额达630多万元,户均增收12000多元,家庭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为全市精准脱贫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一、 主要做法和成效

  太仓市“三会”采取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办法,以各镇、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农场、种植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投资发展公司等为载体,与他们签订扶贫协议,建立扶贫工作联系点,对当地贫困户实行开发式扶贫,对帮带困难户的载体实行以奖代补资金扶持,带动贫困户实现就业创业,增加收入。2017年新建扶贫载体20个,全市扶贫载体达41个。具体做法是:

  ——以村级农场合作社为载体进行扶贫帮带。帮带的主要对象是有正常劳动能力并掌握一定农业生产技能的低收入农户人员。通过安排其参加农场农业生产劳动,如从事机耕、机插秧、农田灌溉、施肥喷药、机械收割等田间作业,农场发给基本工资。这类人员的经济收入相对稳定,一般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上。如沙溪镇庄西村85%以上的农田实行了土地流转,由村合作农场和家庭农场经营,村里还办理劳务合作社,建立扶贫载体后,困难户中有种田能力的参加合作农场劳动,有农机技术的当机耕手或农机维修工,困难群众基本上实现了就业创业增收。该村帮带对象柴伟荣是再婚家庭,过去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自暴自弃,穷困潦倒,全家无稳定收入,妻子闹离婚。村领导通过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柴伟荣向村里申请了180多亩农田建办家庭农场,通过勤奋劳动,年收入超过4万元,现在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璜泾镇雅鹿村土地流转率达100%,全部由村农场合作社集体经营,15户帮带对象全部由村农场合作社安排工作,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城厢镇电站村坚持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成立了丰沃合作联社,下设产销合作社、田展农场、惠民经济合作社、劳务合作社、香菜食品公司、旅游发展公司和物业公司,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并优先安排7户10名低收入家庭人员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30000元。城厢镇新农村、胜泾村都以村办农场、合作社为载体,帮带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创业增收,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以村级劳务合作社为载体进行扶贫帮带。帮带的主要对象是劳动能力相对较差的低收入农户人员。这类人员在扶贫帮带对象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大多数是因病致贫,干不了重体力活。村委会通过劳务合作社安排这类人员从事村镇绿化保养、村庄卫生保洁、河道水面清理和其他较轻的劳务工作,一般年收入低的在10000~15000元左右,高的也在20000元以上。浏河镇万安村有22名帮带对象,大部分被安排在劳务合作社工作,从事收垃圾、河面清洁、社区卫生等劳务活动。收垃圾每户12元/月,一般每人收80~120家的垃圾,年收入在12000~15000元,劳力好的安排在村农场工作,年收入2万多元。该村帮带对象郑茹芬,丈夫出车祸身体瘫痪,家庭生活重担落在58岁的她一个人身上。村委会将她安排在村农场工作,她在完成农场工作任务的同时,又兼做卫生保洁劳务,还在家里做糊纸盒手工活,年收入将近4万元。沙溪镇中荷村将10户帮带对象(涉及51名家庭人员)一部分安排在合作农场搞农业种植和在社区搞卫生保洁、做零工,年收入20000~23000元,还安排21人进物业公司、11人进保洁公司工作,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沙溪镇太星村通过劳务合作社对10名帮带对象分别进行安排,有的安排在林果合作社工作,年收入在2.5万元;有的安排做绿化养护等阶段性工作,年收入1.5万元左右。城厢镇胜泾村有13名帮带对象,除了安排懂农机的当机耕手外,对老弱病残的帮带对象安排做绿化养护和保洁劳务,月收入1500元左右。

  ——以村级经济组织为载体进行扶贫帮带。帮带的主要对象是有种养殖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人员,村里为其提供各类优惠的帮带服务措施,通过其自主经营来实现长夜增收。沙溪镇半泾村大力实施“强村富民”战略,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积极帮助低收入农户创业增收。村绿阳蔬果专业合作社让出60亩蔬菜大棚定向提供给16户低保边缘户免种植,每户免收2亩地租金和种苗费,并提供10万元2年期的贴息贷款,使他们年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该村对安排从事劳务活动的人员,按照每工80元计发工资,年收入2万多元。该村积极发挥农旅融合发展优势,对年纪轻的安排做农旅小导游,每天1~2次,每次60~80元,年收入3万元左右;村合作社还专门建了6个作为农产品销售窗口的小木屋,优先安排熟悉电脑的困难家庭子女做电商,月收入4000~5000元左右,旺季月收入最高的达20元。又如城厢镇电站村免费为帮带对象提供1~2个价值1万多元的钢架蔬菜大棚,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灌溉和生产技术指导,并帮助销售农产品,确保每个大棚年纯利润在10000元以上。再如双凤镇新湖村安排15名低收入农户进惠民蔬菜合作社,让每户免费种植1~2个大棚蔬菜,还免费提供一部分生产资料,农户自产自销,一个大棚年纯收入2~3万元,户均增收22487元,家庭人均增收4552元。还有沙溪镇胜利村安排有农业生产技能的帮带对象承包经营村级合作农场下属的分场(每个分场约200亩农田),村里贴补机耕费、灌溉费,免费提供生产技术指导等,增收效果显著;其余帮带对象被安排到村下属单位从事保绿、保洁等劳务工作,年收入近20000元。还有璜泾镇孙桥村把15户帮带对象安排在农场工作,人均收入13600元。该村的蔡振兴,妻子患中风致残,家庭生活相对困难,村村委会把他列为帮带对象后,由村合作社派技术人员免费为其选择种子和指导大棚种植,使其年收入达到3万余元。

  ——以集体企业为载体进行扶贫帮带。帮带的对象是劳力相对较差、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通过帮带载体安排较轻的劳务活动或直接给予一定工资性收入进行扶贫帮困。如浮桥镇华金劳务公司是专门为港区的华能、武港等大型国企提供劳务服务的专业公司,年创收2800多万元,创利300多万元。该公司承担浮桥镇15名长期患病在家的低收入农民的扶贫帮带任务后,采取作为长期病假职工按1900元/月工资打七折,扣除养老保险自缴部分发放生活费,公司缴纳养老保险费。又如娄东街道办将15户低收入农户的扶贫帮带任务交由下辖的德民城乡一体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德民公司安排他们从事志愿者服务活动,每人每月发给800元活动补贴,空余时间由他们自己支配,开展其他劳务创收。另外,市“三会”在双凤镇勤力生态园建立了双凤镇西部村扶贫基地,安排周边的勤力、黄桥、凤中三个村34户低收入农户人员就业,人均年收入15000元左右。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为载体进行扶贫帮带。帮带的主要对象是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通过特色种养专业户的示范带动,引导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员参与合作经营来创业增收,或者由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安排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员就业,使其由稳定的经济收入。如浮桥镇茜河水产专业合作社张根其和丁泾村合作农场联合创办的以稻田养蟹为特色的种养基地,2017年蟹田面积已发展到600多亩,蟹田米以绿色生态、无公害、营养价值高而闻名。张根其创业致富后积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对帮带的困难户尤为关心,精心指导他们学习掌握稻田养蟹技术,主动帮他们推销产品,使帮带对象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再如丁泾村杜伟刚创办的太仓市润宇农场合作社,生产速冻南瓜泥、南瓜块、红薯块、芋头等食品工业原料,从种植到加工“一条龙”经营,并在苏北开办了分厂,合作社里18名工人中12名是扶贫帮带对象,合作社发给基本工资,缴纳养老保险金,让他们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年收入在12000元左右。又如璜泾镇杨漕村村民胡莲芬是个62岁的种植专业户,夫妻俩种植大棚蔬菜200多亩,年收入近20万元。她致富不忘共同富裕,主动吸收9户低收入农民到她的家庭农场就业,每月发给合理的报酬,就连70多岁的老人年收入都在1.2万元以上。

  二、 几点工作体会

  ——党委高度重视,为做好扶贫工作凝聚动力。年初,市“三会”班子开会专题研究全市开发式扶贫帮带工作方案,并专门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请示。市委书记沈觅、市长王建国、市委副书记钱文辉、副市长赵建初等领导分别对开发式扶贫作出指示,提出要求,同时明确由市财政拿出100万元用于奖励补助扶贫载体。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为全市开发式扶贫工作凝聚了动力。市“三会”立即召开各镇、区、街道分会会长、秘书长会议,对开发式扶贫帮带工作做了精心部署,落实扶贫帮带载体、帮带对象和补助资金;各镇、区、街道分会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迅速行动,狠抓落实;各村两委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城厢镇电站村等41个扶贫帮带载体所在村都成立了开发式扶贫帮带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负责人。各村充分发挥村级农场合作社、劳务合作社、专业公司和其他载体平台作用,对低收入农户家庭因地制宜实施开发式帮带扶贫。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推动扶贫工作顺利展开。

  ——认真细致工作,确保帮带扶贫精准有效。为了确保帮带扶贫公平公正和精准有效,市“三会”坚持做过细工作,把扶贫补助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其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强对政策性扶贫补助资金的有效管理,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加强调研,排查摸底。由各镇、区、街道分会深入各村、涉农社区调查摸底,由村(社区)两委召开村民小组长会议,摸清本村(社区)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排队找出人均收入略高于低保水平但家境相对贫困的边缘户作为申报扶贫帮带的对象。二是严格审核,张榜公示。市“三会”根据各地申报资料进行认真审核,并向市委、市政府请示汇报,最终确定帮带户数、落实帮带载体和扶贫补助资金总规模。各村(社区)两委对被确认的扶贫帮带对象进行公示,让村民知晓,接受群众监督。三是签订合同,明确责任。市“三会” 分别在各镇、区、街道召开扶贫帮带载体负责人座谈会,与其签订扶贫帮带合同,核定帮带户数和以奖代补扶贫资金拨付额度,明确帮带任务和要求。四是强化监督,严管资金。市“三会”根据核定的帮带对象数量,将市财政划拨的扶贫开发补助资金,通过对公账号和正规收据发票汇给各帮带扶贫载体,并开展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督查,年终进行考核,确保扶贫资金全部用到扶贫帮困上,力求取得实效。

  ——精选帮带载体,扩大扶贫帮困受益面。开发式扶贫是太仓市“三会”扶贫工作的一大特色。帮扶对象主要是不够低保条件、但大多是因病、因灾导致家庭生活贫困的低保边缘户,帮扶方式是以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等作为载体,通过安排帮扶对象参加劳务活动,或者提供各类优惠服务,帮助其发展生产经营项目,实现就业创业增收。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市“三会”与各镇、区、街道分会一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农场、种植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发展投资等经营实体中,精心选择培育能够帮带低保边缘户实施开发式扶贫的载体,与他们签订扶贫协议,建立扶贫工作联系点,对当地贫困户实行开发式扶贫,当年新建帮带载体20个,总数达41个,帮带低收入农户535户,比2016年新增213户。

  ——充分发挥优势,推动扶贫工作上新水平。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贫困家庭实现脱贫致富,最好的办法是“授人以渔”。近几年来太仓市的实践证明:通过建立载体,因地制宜帮助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实行开发式扶贫,是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这一扶贫方式,深受低收入农户和镇村干部的欢迎。太仓市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多,为培育和发展帮带扶贫载体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新的一年里,将继续发挥这一优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扶贫工作的新要求,砥砺前行,推动开发式扶贫工作再上新水平。

  (太仓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太仓市扶贫开发协会、太仓市合作经济研究会)

 

编辑: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