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洛阳产业扶贫调查

2018/02/24  浏览量:   作者:洛阳市老促会  

  老区是发展基础最薄弱的贫困区,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2017年8月,我们组织市、县两级老促会相关人员对老区贫困村产业扶贫情况进行了调研,明确了今后老区产业扶贫的工作思路。


河南省淅川县金银花种植基地。

  产业扶贫催生了一批新的经营主体,农民组织化、产业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已初见成效,广大贫困户融入其中,形成了产业精准扶贫大合唱。

  孟津县平乐镇的田园综合体就是把产业扶贫与田园综合体建设紧密结合的一个典型。综合体成立于2015年,占地5000余亩,下设五个子公司,主要从事苗木花卉、生态林木种植、中药农业种植、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等。三年来,综合体免费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带领农户1200多户(其中贫困户200多户),种植各类花卉苗木、中药材3500亩,2016年一年种植户增加收入200多万元,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公司聘用的500多名员工,85%是当地的贫困户,人均月工资2400元。此外,公司兴办的休闲采摘园,如有贫困户愿意进园自主创业的,可享受免地租、免费使用水电、免交管理费等优惠。现已有130户贫困户在园区“安营扎寨”。

  田园综合体是国家顶层设计的创新城乡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孟津县平乐镇的田园综合体,把产业扶贫与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紧密地结合,现在虽然仅是个雏形,但已经成为洛阳乡村发展的方向。

  孟津县“十里香”农业休闲采摘园,是把产业扶贫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带动了十里八乡的现代农业。

  “十里香”农业休闲观光采摘园占地1200亩,主要种植草莓、袖珍西瓜、葡萄、火龙果、大樱桃等反季节水果,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采摘批发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区。几年间,基地从2个发展到30多个,面积从几百亩发展到3万多亩, “十里香”品牌越飘越远,“来孟津耍吧”越叫越响,已成为洛阳市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带动脱贫的一个典型。2016年4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该公司视察后,曾给予过很高的评价和赞誉。“十里香”农业休闲采摘园带动了全县大产业、大规模、大扶贫、大变化的扶贫态势,体现的是大扶贫、大产业发展中的大服务。现在的产业扶贫是分的多、统的少,服务的少,或服务跟不上。在产业扶贫中让小农经济融入到现代农业产业中,用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村经济,“十里香”应该说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洛阳市老促会会长张松涛(右一)、孟津县老促会会长孙顺通(右二)在孟津县城关镇杨庄村调研花椒种植情况。

  河南省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受“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政策限制,淅川成了资源性、生产性、主体性和政策性贫困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淅川县产业扶贫体现的是大产业、大规划、大市场、大扶贫,走的是“三化引领”和“三线合力”的路线。“三化引领”即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龙头企业带领。“三线合力”即短中长产业项目相结合,短线产业管当期脱贫,重点发展食用菌、蔬菜、中药种植、加工业扶贫车间、光伏发电。中线产业重点发展林果业和林下作物。长线产业重点发展沿丹江口水库“一小时”旅游圈、农旅示范园。淅川脱贫攻坚的经验已得到汪洋副总理的肯定,并要求国务院扶贫办研究推广。

  从当前的实践看,产业扶贫还存在选择产业项目难、企业带动农户还没有把农户利益放在首位等诸多问题,需要政府搞好服务和引导。

  产业不是空中楼阁,产业发展不是一日之计,不能从零开始,更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紧紧依靠当地的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这是所有产业扶贫长期健康发展的首要基础条件。

  洛阳市自古被称为国家和河南的“药材库”,野生中药植物达1400余种,有的是知名品牌,如嵩县的柴胡、新安的丹参、汝阳的杜仲、栾川的山萸肉和漫山遍野的连翘等,“中药农业”发展前景很好,是一项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也是脱贫持久的很好资源。但全市没有全面的开发实施规划、支持政策。所以,“中药农业”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的生态转型、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山地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等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贫困村各有各的优势,每村有每村的资源,如何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产,目前仍有不少村还处在“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阶段,守着金山银山没饭吃,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调研中发现,不少村干部把集体创收寄托在办企业上,但由于受资金、技术、项目审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步履艰难。在一个叫仑田村调研时,村干部要求我们出些点子上个项目,跑了一上午,发现5000亩的大山漫山遍野长的优质中药“连翘”,村里还有2000亩集体林地。集体林地无人管,“连翘”树枝都让百姓折断了。

  我们的同志说:“这就是集体经济,把2000亩林地管下来,把‘连翘’树保住,把荒山整治后,补栽‘连翘’,这就是钱。”讨论后,一筹莫展的驻村干部脸上有了笑容,村干部看到了希望,一起撸起袖子说,要利用这些资源搞“连翘”中药材开发。

  老区村集体经济绝大部分是“空壳”,怎样帮助这些村从“空壳”里孵化出一个产业,是应该讨论、推动、提上议程加紧工作的时候了。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贫困户在得到产业扶持资金以后,有一半以上没有进入到产业化发展组群中,仍然是在小打小闹,以户为主分散经营,甚至有个别户把扶持的羊、牛、兔、鸡等,喂养一段时间后就卖了,甚至有的吃掉了。


伊川县平等乡马庄食用菌合作社利用窖泥种植的平菇。

  在座谈中,群众有几种要求和顾虑。一是资金入股分红太少,有的以银行存款利率分红,有的略高于银行利率,年终分红少的300-600元,多的1200-1500元,年底只分一次,不统一,也不够规范,靠年终分红很难脱贫;二是入托管理的牛羊得不到保险,死伤牲畜赔偿分摊;三是大部分托养组织是临时组建的,设备差、技术差、无保障。四是土地入股后,农民认为地租低,最怕的是失去土地,担心以后生活无保障。

  我们和河南省老促会领导在一个名叫洞子沟的村调研时,一些农民宁肯不要租地钱,也不愿签流转合同把土地租包给别人。说到底还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土地权属问题。

  发展产业需要土地资源、劳力资源,而贫困户都具备这种资源,参与产业扶贫的企业,要充分利用农户资源,不应把这些资源看作包袱。基层组织要动员企业把贫困人口的利益放在首位,降低贫困户进入门槛,这才是上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进农业变革的引领者,成为种植和养殖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农产品提质增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据调查,凡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收入高出非社员农户17.8%。在调研中还发现,部分已成熟的合作社向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延伸,初步形成了健康发展态势。

  根据国家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模发展的意见》的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注意。

  一是不少合作社是企业挂牌更名的合作社,属于无章程、无社员、无组织机构的“三无”合作社。我们调研的21个扶贫企业中,有4个可能是炒作土地,采用的全部是企业运作模式,套取政策补贴。

  二是有几家农民入股自发组织起来的合作社,仍以商业行为为主。虽然也为农户提供农资服务,收购农产品,但以赢利为主。农民反映,这种合作社商品信息很灵,行情好就合,行情不好就散,虽然也带着贫困户,农民说“不可靠”。

  三是大部分专业合作社是种植或养殖大户带动农户上项目,乡村领导出面引导组织起来的,这种合作社共9家。有章程、组织健全,但因大户主导,资金互不融合,小户跟着大户销售、学技术、买农资,处于有组织、不统一的状态,贫困户只跟着学和做,有一定扶贫效果,有些贫困户反映“还可以”。

  四是大部分合作社经营的是传统农业,服务型的规模化专业合作社很少,分散托管,无信息、加工、销售、金融等服务,带贫乏力。发展好的大多是农机专业合作社。

  上述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部分基层领导对什么是真正的农民合作社不是很清楚。我们受邀到偃师市安乐村讲解辅导专业合作社的知识,乡领导听后说,这是第一次听到的专业合作社课程,收获很大,我们乡有几十个农合社,真正符合条件的不多。

  建议基层党委、政府应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常态,认真把农村专业合作社这一基本的经营制度、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整顿、重点扶持、规范引导,使其真正成为农业变革的引领者,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

  调查显示,产业扶贫有资金、有项目、有场地,有市场并不一定能成功。其原因是产业组成的各种要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缺乏有效的管理。其中干部的因素十分重要。

  近两年我市涌现了一批能战斗、勇担当的基层党组织,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同时也锻炼培养出了一大批在脱贫攻坚一线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年轻干部,已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心骨,但部分基层干部还存在着“本领恐慌”“能力危机”的大问题。

  马河村贫困户张北旺享受了洛阳市出台的“脱贫助力贷”政策,贷款买了5头牛。在另外一个村,说起“脱贫助力贷”政策,干部群众不知道,驻村干部也不知道。南腰村2017年的玉米全旱死了,而农户院子里的花椒树硕果累累。我们觉得这个村适宜发展花椒产业,建议他们出去学习大面积种植花椒的经验。他们参观后说,难度太大。所以要培训基层干部,使其提高新形势下的政策执行水平、专业技能、产业化管理能力。

  月余的调研,我们提出了几个产业扶贫的问题进行讨论,但还有很多需要调研和讨论的扶贫深层次问题,如“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建设”、“普惠政策与脱贫农户的关系”“互联网+”的实施路线”“村级资金扶贫互助社的管理”“股份制在产业扶贫中的实施规范”“中药农业”、“土地入股”“乡村建设与发展”等等,需要组织有关部门或社科联的专家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当好参谋。

编辑: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