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点对点精准帮扶 面对面热忱服务

2018/03/15  浏览量:     

  革命老区——黑龙江省富锦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在全市科级以上干部中创新实施“帮联助富”工程,找准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现代农业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探索出一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新路径。

  一、背景与起因

  1、村民的致富期盼,指出了农村党建工作新的主攻点。想要保持便民服务的鲜活动力和长久生命力,就必须对准群众“胃口”,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富锦市作为农业大市,28.2万农村人口中主导致富方式依然是“靠天吃饭”、种好责任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不适应这种传统且收益较低的财富积累方式,对致富的渴望日益强烈。“帮联助富”工程旨在通过科级干部之手,向农村一线传递信息、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支持,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弱、发展缺思路、创业缺资金等问题。

  2、基层的快速发展,呼唤着城乡帮扶联动新的突破口。以往城乡帮扶联动的一些探索多有其局限性,有的是阶段性的,如防汛抗旱时期下乡助农抢收、联系售粮渠道解决秋季卖粮难问题等;有的是浅层次的,如为农村投资购入电脑设备、办公设施等“输血”性硬件投入;有的是随机性的,如为村内配备体育器材、维修铺垫道路,帮扶单位“有啥给啥”而不是对照村需“缺啥补啥”。如今农村物质精神文明长足发展,不再满足“给钱给物”的初级帮扶,对城市行政资源下移、致富项目投入、信息咨询畅通等需求不断增强,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强化城乡联建联动提出新课题。

  3、民主的深耕厚植,构建起“官与民”“干与群”新的关系式。新常态下村民民主意识、自治意识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在干部眼中变得“难管”、“不听话”。究其根本,是社会发展进步到一定阶段,引发政府与社会、干部与群众角色转变,农村工作实际要求政府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转变,农村工作方式由行政命令式向上门服务式转变,在设计农村党建活动载体时注重引导联动单位、结对干部少“泡”在机关、多“沉”到基层,主动适应农村的生产生活节奏,实现个人作风转变和服务便民利民的双向提升。

  二、做法与经过

  “帮联助富”工程是城乡党建工作联动的有效延伸,它以科级以上干部与村民结对子为主要形式,旨在培养一批能致富、能带富的村级致富能手,并以典型能手辐射带动农村产业整合,打造致富增收联合体。

  1、提高准入“门槛”,扶有志之贫。将“帮联助富”工程的主旨锁定在帮助“想致富、肯致富、能致富”的农村干部群众致富上,与单纯的扶贫助困活动区分开来。在确定帮扶对象时,以45周岁以下的农村党员、干部、复退军人、返乡大学生为重点群体,主要选拔“四类人”,即有致富能力、致富意愿或可行项目者;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记录者;在村内某一领域发挥带头作用,热心公益事业者;农村专业合作社会员或产业协会会员等。通过个人申请、村党组织推荐、镇党委把关等选拔程序,共在全市267个行政村中确定了420名“帮联助富”结对村民,平均年龄38.5岁,初中以上学历者305人,结对村民中村干部、后备干部280人。

  2、一人一本“台账”,跟踪式培养。为保证“帮联助富”工程有针对、有实效、不跑偏,为420名帮扶对象逐一建立培养台账,写明基本信息、经营项目、兴趣爱好、致富意向、创业思路,时时更新动态信息。在全市科级以上干部及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择优选定420人,对照培养台账内容分别认领帮扶对象,在2015年4月组织集中入村对接,与帮扶对象共同研究选定致富增收项目,经汇总梳理项目分类,共有扩增土地经营类180个,发展种养殖项目类64个,领办合作组织类78个,个体经营类67个,其它31个。每名帮扶干部签下一份工作责任状,在三年帮扶期内全程负责、跟踪培养,不达到帮扶对象增收10%的目标不脱钩。

  3、资源整合“打捆”,聚帮扶合力。以“帮联助富”工程为引,有效整合我市“百部联百村”、团市委“农青加邮”与“创业易贷”、农委国投项目、畜牧局“两牛一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市妇联“妇女创业就业财政贴息小额担保贷款”等资源项目,与“帮联助富”工程投入资源打捆使用。不论精力还是资源都向帮扶对象重点倾斜,为致富项目投产达标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累计投入资金资源208万元,争取项目资金980万元,其中“帮联助富”工程直接投入占比分别为69%和72%。在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开辟绿色通道,已为420名结对村民协调贷款1 260万元,使致富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4、4、定期培训“充电”,强致富技能。利用市委党校、市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主阵地,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在每年的村干部培训班、学历提升培训班中加入致富课程、强化致富技能培训。利用“远教+”,开通“线上”培训模式,2017年集中培训6次、受众1 800余人次。开展实地踏查活动,通过定期互访互检互查互学,分类补充知识盲点。2015年组织“帮联助富”结对村民到砚山镇福祥村学习现代农机合作社及“订单农业”发展,收到较好反响。

  5、考评奖惩“挂钩”,提振精气神。制定印发《富锦市“帮联助富”工程实绩考核办法》,实行“组织部年度阶段考核、镇党委季度暗访明察、村党组织常态监督”制度,对“帮联助富”工程项目进展进行“无死角”监督,保证活动稳步推进。考核中对结对双方开展“双向测评”,并强化结果运用,对表现好的56名帮扶对象列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12人进入村两委挂职历练;对表现好的20名结对干部纳入组织视野,为市委选人用人做好储备。同步建立退出机制,将30名态度不端正、不积极的帮扶对象取消资格,8名不出力的结对干部进行调整,树立奖优罚劣的正确导向。

  6、三年一次“循环”,倍增影响力。为保证活动进展有序、释放长效,在《富锦市“帮联助富”活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活动分三年进行,“一年想点子、定调子;两年甩膀子、探路子;三年壮胆子、扩厂子”,从市场调研、项目贷款,到投产运营、巩固成效,再到扩大规模、示范带动,描绘完整致富路线图,三年后重新选拔帮扶对象,梯次推进、压茬进行。目前420个帮扶对子均已完成年度目标,选定了致富项目,其中乔志国领办的乔楚种植家庭农场和秦同军领办的同军谷物种植合作社项目发展态势良好,二人均入选黑龙江省第三届“百名农民创业之星”。

  三、成效与启示

  1、加强城乡联动,让党员干部懂基层、爱基层、实干在基层。“帮联助富”活动的开展,直接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职能部门科学决策能力提升和基层面貌转变。全市各条战线领导干部开展一线调研900余次,自主学习农村实用技术知识,提升了组织协调能力和矛盾调处能力。在工作之外,身心融入农村,与村干部、老百姓话家长里短、谈知心嗑,交下很多穷亲戚,无形中改善了工作作风,传递农村应知应会的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构建起和谐平等的干群关系,形成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格局。

  2、聚焦人民诉求,让活动载体扎好根、聚好力、取得好成效。在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玉米临储政策变革等政策引领下,农民一心找出路、谋致富。而“帮联助富”工程就是顺应形势的产物,自开展起就受到群众广泛认可,为420名帮扶对象提供创业圆梦的条件和基础,也激发了更多群众发展经济项目的内生动力。420个帮扶对子累计落地“海东修理铺”等30个产业项目,产值120余万元,培养出52个种粮大户,引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37个,累计流转土地45 600亩。辐射“百部联百村”等活动载体投入资金45万元,协调生产贷款258万元,争取水稻育秧基地建设等项目资金600万元,使“帮联助富”结对群众收入人均增长3个百分点。协调象屿集团与10镇58个村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28.5万亩,以实实在在成效收获群众认可。

  3、3、优化服务方式,让广大群众真接受、真参与、真心去认可。通过开展“帮联助富”工程,完成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方式的四个转变,即由“机关式服务”向“基层式服务”转变、由“被动式服务”向“主动式服务”转变、由“间接式服务”向“直接式服务”转变,“对口单一式服务”向“多元综合式服务”转变,使结对群众从心理上接受“帮联助富”工程,主动参与、肯出全力,仅2017年村民自发贷款95万元扩大生产规模,自主领办和参与合作社的村民1 500余户。2017年末实绩考评中,结对干部、村民相互评价满意率均达95%以上。

  (黑龙江省富锦市老促会)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