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福鼎市产业扶贫工作情况

2018/03/20  浏览量:     

  福鼎位于福建东北部沿海,全市陆地面积152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496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街道)250个行政村,其中畲族乡2个、海岛镇1个、民族村29个、老区村214个,总人口59万,少数民族人口4.2万,集“老、少、边、岛”于一体,1986年曾被确定为17个全国首批重点贫困县。

  一、福鼎市情概况

   福鼎区位独特、岸线优越。地处闽浙沿海中心区位,素有福建“北大门”和“闽浙门户”之称,104国道、温福高铁、沈海高速及建设中的复线贯通全境;拥有港湾41个、岛屿81个,海岸线432.7公里,天然深水良港沙埕港海域面积40多平方公里、纵深长达35公里,是国家二类口岸、一级渔港和重要军港。福鼎资源富饶、环境优美。盛产茶叶、槟榔芋、四季柚等特色农产品和鲈鱼、大黄鱼等珍贵海产品,是全国十大产茶县(市)、中国茶业发展示范县,获“中国白茶之乡”和“中国鲈鱼之乡”称号,“福鼎白茶”连续七年位列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境内“海上仙都”太姥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嵛山岛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岛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7%,是省级园林城市,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跻身“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行列。福鼎文化繁荣、经济活跃。是闽越和瓯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沙埕铁枝、白茶制作技艺和瑞云“四月八”歌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和“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依托海西东北翼对接长三角前沿区位优势,近年来陆续开辟福鼎工业园、龙安生态合成革产业园等工业项目集中区,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生态合成革、汽摩配件、食品加工、泵阀铸造、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被授予“中国生态合成革产业园•福鼎”、“中国化油器名城”称号,2011-2014年连续四年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称号。

  2015年以来,福鼎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稳增长、调结构,抓项目、强招商,促改革、惠民生,全市经济运行继续保持稳中有进良好态势。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3.08亿元,增长7.7%;公共财政总收入25.5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8.40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17亿元,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37.7亿元,增长3.1%;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2.8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3亿元,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50元,增长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3元,增长9.9%。

  二、福鼎市扶贫开发工作基本情况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福鼎县赤溪下山溪畲族自然村群众渴望治穷致富的文章,由此拉开全国扶贫攻坚工作的序幕,赤溪村因此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也率先开启扶贫开发的历史征程。30多年来,在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心支持下,福鼎各族群众弘扬和传承“滴水穿石”闽东精神、“弱鸟先飞”进取意识,历经十年“输血”帮扶、十年“换血”搬迁、十年“造血”开发的艰辛探索实践,构建思想、产业、政策、社会、党建“五位一体”扶贫格局,矢志不移推动老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1984—2016年,福鼎地区生产总值从1.9亿元增长到333.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0元增加到13903元,贫困人口从39.76万下降到3803人;赤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66元增加到15696元,村财从负债10多万元到收入50万元,从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发展成为小康村。

   十年“输血”帮扶,摘掉全国贫困帽。我们采取就地扶贫开发的方式,通过向贫困地区输送果苗、羊羔、庄稼种子、粮食衣物等生产生活资料,于1993年解决了60%贫困户的温饱问题,率先摘掉了全国首批重点贫困县帽子。但全县仍有40%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少群众居住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偏远山区,“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特别是像赤溪下山溪这样偏远的自然村群众由于自然灾害及后劲不足等原因很快再度贫困,十年“输血”扶贫的效果不甚理想。

   十年“换血”搬迁,开启扶贫新征程。“输血”不通就“换血”。我们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推动建设桑园水库水电工程、带动下山溪22户畲族同胞于1994年纳入全省首批“造福工程”整村搬迁为先导,组织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陆续完成1300多户茅草房改造。新世纪以来,进一步加大对边远偏僻、条件恶劣的村庄实施整村搬迁,共建设120个“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实现360个偏远自然村1.48万户5.7万名群众的搬迁安置,并涌现出赤溪、柏洋、潋城等一批美丽乡村。

   十年“造血”模式,激发致富源动力。围绕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2002年以来连续实施5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通过集中安排资金项目、帮扶完善基础设施,指导开发乡村旅游、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等扶贫产业,推动建立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造血”机制,200多个建制村(其中省市县三级挂钩帮扶扶贫重点村95个)实现脱贫,约占总建制村的80%。

  三、福鼎市产业扶贫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宁德市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紧盯脱贫攻坚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围绕“五个一批”脱贫工程,积极探索思想、产业、政策、社会、党建“五位一体”产业扶贫开发新路子,强化工作措施和工作督导,深化拓展福鼎扶贫开发经验,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㈠坚持思想扶贫为先导。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太原市主持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我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讲:‘弱鸟先飞’,就是说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一些地方出现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现象,‘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30多年来,福鼎市始终遵循习总书记在宁德市《摆脱贫困》的扶贫思想,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思想扶贫。一是培育自立自强“新文化”。围绕破除“等靠要”“穷自在”等思想顽疾,实施网络电视“村村通”、文化长廊、农家书屋、“幸福福鼎”微演艺等文化惠民工程,宣传扶贫先进文化,引导农民开拓眼界、解放思想、自立自强。二是实施技能培训“强本领”。通过“雨露计划”“春潮行动”、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力求每个贫困家庭至少1名劳动力接受培训、掌握1门实用技术。依托福鼎职业中专,对接市场需求开展旅游服务、茶业、烹饪等培训,2016年共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培训1112人次。三是打好教育脱贫“硬基础”。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农村脱贫致富新生代;积极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就学帮扶措施,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学龄成员列为教育扶贫重点资助对象,从幼儿园至大学,每生每年给予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资助,免除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学杂费,确保未升入普通高中的贫困家庭学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㈡坚持产业扶贫为根本。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根本。我市坚持立足贫困乡村山地生态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做好“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促增收”这篇文章。一是做大做强优势生态产业。福鼎是全国六大茶类之一—白茶的原产地、主产区和出口基地,素有“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之美誉,“福鼎白茶”连续七年位列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全市现有茶园面积21.5万亩,茶叶加工企业545家,2016年总产量达到2.26万吨,毛茶产值13.29亿元,涉茶总产值约35亿元,茶农年人均收入约1万元。二是鼓励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通过贷款贴息、技术指导、税收减免、项目奖励等措施,引导企业到贫困地区建基地、兴协会、活流通,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小额贷款”模式,联结农户、吸纳就业,全市农业龙头企业16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88家。三是着力发展乡村旅游。配套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扶持政策,把古老乡村纳入旅游规划,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市财政每年安排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精准扶贫示范培育和扶贫重点村扶持资金1080万元,整合少数民族帮扶、生态补偿补助、造福工程配套等各类涉农、涉旅资金和项目,持续加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区域投入,围绕“一村一品”,着力打造小白鹭沙滩度假、杜家峡谷休闲运动、翠郊古民居、财堡蓝莓采摘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在“多点开花”的基础上,发展农旅结合、茶旅结合休闲农业企业55家,包装景点、民宿、民俗、特产等,初步形成6条乡村旅游主题线路,12个精准扶贫示范村、34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拓宽山区乡村旅游经营和群众增收渠道,年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四是落实产业扶贫增收项目。深入开展“千名干部下百村进千户”活动,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一户一增收”产业扶贫项目,实现95%以上的贫困户都有增产增收脱贫项目,95%以上的脱贫户靠产业项目增收脱贫。通过市财政统筹安排每户5000左右的财政扶贫资金,包户干部每户落实不少于2000元的帮扶资金,并为贫困户每户提供5万元以内的扶贫小额贷款等措施,为贫困户“量身定做”稳定的产业增收项目,重点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农村电子商务、“农家乐”“水乡渔村”“森林人家”等。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通过乡镇、村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合作社等形式,把贫困户尤其是病灾户、缺劳动力等难以通过自身发展生产脱贫的贫困户纳入其中,通过产业发展或项目经营,获得利润,折股量化分红或帮扶补助给贫困户。赤溪村持续开展“十六个一”典型培育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品牌,与太姥山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赤溪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吸纳残疾人与缺乏劳动力贫困户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同时每年还可得到公司红利的帮扶补助。2016年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村民从原来单纯以农为业,增加了山地农业、农家体验、餐馆住宿、旅游产品、劳务服务、帮扶补助等多渠道的收入。村财收入达50万元,比上年增加56%;农民人均纯收入15969元,比上年增加15%,其中旅游产业占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2%。

  ㈢坚持政策扶贫为基础。一是谋项目,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选好项目,重点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项目,着力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如:太姥山镇依托太姥山-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资源优势,通过建设民俗风情园、在景区开办特色产品摊点等开展扶贫,让贫困户直接参与经营;贯岭镇分关村依托毗邻浙江优势,打造闽浙省际窗口,发展特色种植和边贸工业。促就业,每月28日定期在“福鼎市人力资源职业介绍一条街”举办劳动力现场招聘会,为贫困人员等求职人员提供就业对接平台,促进贫困待业人员实现就业。引导白茶、槟榔芋、四季柚等地方特产和手工制作品等进行旅游商品创意开发、品牌推广,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将农民就地转变为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业。出台《福鼎市精准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实施方案》,落实72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成员公益性岗位就业。送信贷,出台《福鼎市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落实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金1200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预算配套安排400万元。推广“小额信贷促进会”运作模式,与邮储银行、农业银行、信用联社等3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按基准利率上浮20%的优惠年利率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合作协议;与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公司签订了按每万元每年每人24元的标准,由市财政出资统一投保的扶贫小额贷款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合作协议,做到“伤残有救助、大病有钱领、住院有补助、创业有帮扶、还贷有保障”。2016年共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948户3027.3万元,覆盖率占39.9%,已为建档立卡扶贫开发对象到期贷款办理贴息31.938万元。盖新房,研究出台《关于推进整村搬迁造福工程的实施意见》,对边远偏僻自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的,在国、省补助基础上,地方财政每人再增加3000元补助。市本级财政每年单列造福工程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的增加补助。出台《福鼎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与国开行对接,落实2.85亿元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依托市信用联社,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和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申请办理专项贷款。注重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通过就业扶贫、培训扶贫、信贷扶贫、资产扶贫,实现农民变工人、变商人、变股民的转变。结对子,完善市镇挂钩帮扶贫困户机制,动员市镇村三级干部进村入户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包户干部每个季度的责任清单,摸清贫困户致贫原因,了解发展增收潜力,确定具体帮扶措施,拟定推进工作计划,并认真填写《精准扶贫手册》《挂钩帮扶工作手册》。按照“五因五缺”分类法,对贫困户进行分类指导,围绕“五个一”,即帮助制定一项脱贫计划、落实一笔2000元以上帮扶资金、落实有劳动力家庭成员至少一名参加技能培训就业、帮助发展一项以上脱贫致富项目、帮助推销一种主要农产品的要求,做到“一户一挂钩、一户一方案、一月一报告”,精准措施覆盖率达100%。强保障,坚持增收与减负双轨并行,出台关于完善城乡居民医疗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方案、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将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纳入重特大疾病等医疗救助范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合医办统一为其办理政府资助对象的参合手续,实施“一站式”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即时结算服务,医疗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可即时救助。医疗救助基金政府筹集标准按医疗救助对象每人每年400元执行,医疗救助对象参合的个人筹资部分由财政予以安排解决。重大疾病救助金额年最高可达到3万元,年住院范围内费用6万元以上的,最高可申请33万元的大病保险补助,2016年共支出救助资金620万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或重伤丧失劳力的,由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给予理赔,最高10万元。加强社会保障兜底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重新核定农村低保对象5723户8803人,五保户3303户3449人,将1101名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800名残疾人纳入残疾保障金救助范围。

  ㈣坚持社会扶贫为前瞻。组织动员100多家规上、限上工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村、精准扶贫示范村结对共建,帮扶到户,重点挂钩贫困户较为集中的乡镇。各乡镇在辖区内培育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挂钩行政村,同时引导农村生产大户、脱贫致富带头人带领贫困户发展生产,每个村至少确定脱贫致富带头人2人以上。切实发挥好财政扶贫资金、信贷扶贫资金的带动作用,统筹用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把各类扶持生产发展的扶贫专项资金用好用到位。围绕企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合作开发现代农业与旅游扶贫项目,支持企业建立农产品直供基地,推动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吸纳有劳动能力的结对帮扶贫困户家庭成员就业。大力推广公益补充兜底,支持慈善公益活动,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共募集各类慈善资金5000多万元。

  ㈤坚持党建扶贫为保障。产业扶贫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我市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一是选派机关干部驻村蹲点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选派干部驻村蹲点工作提出的“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少数民族村,做到全覆盖”的要求,从2004年开始,先后从省、市、县直机关三级选派五批次95位扶贫开发重点村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开展每批次为期3年的驻村帮扶工作,实现“高位嫁接、上下互动、资金捆绑、一体化运作”模式。2015年以来,省、市、县直机关又先后选派了二批次200多人的干部驻村蹲点一年,担负起抓党建、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的重任。这些驻村蹲点干部与镇村干部一道,通过带班子、促发展、建机制,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农村群众的“贴心人”,村干部开展工作的“主心骨”,引领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定心盘”。二是配强农村脱贫攻坚领头人队伍。鼓励村干部参加学习培训、异地挂职、学历教育等,努力提高谋划推动发展、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的能力。按照省、宁德市部署要求,2016年分两批选派43名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到异地参加一个半月以上的挂职锻炼,同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的意见》、《关于切实解决村干部“走读”问题的意见》,从选任、监督、待遇等方面对村干部进行监督管理。三是政策待遇倾斜扶贫一线。将村主干参加企业养老保险补助、离任村主干生活补贴等纳入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和“三支一扶”对象到扶贫重点乡镇、扶贫重点村工作。在2016年市财政为村主干、一般村干每人每月分别新增170元、200元补贴的基础上,今年再次为村主干增加500元补贴,市财政给村主干补贴由1300元提高至1800元,乡镇整合农村“六大员”补贴,补助每月170至530元不等,市镇财政固定补助每月平均2117元,加上其他各类津补贴,月均达到3277元;同时结合乡镇换届从村主干、事业干部等“六类人员”中择优选拔19名优秀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四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硖门乡柏洋村党委按照“规划上档次、工业上规模、发展上台阶”的总体要求,坚持“五心”工作法,着力抓好特色农业、产村联动、项目带动、扶贫攻坚和惠民保障五项重点工作,促进农民变工人、变商人、变股东。2016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74元,村财收入550万元。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福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