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把老区人民的梦想变成现实

2018/05/17  浏览量:     

  海伦是二类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抗日将领马占山、李兆麟、赵尚志、赵一曼、雷炎等无数英烈在海伦大地上同日寇进行长达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绩,抗日先烈血洒海伦,埋骨黑土。抗战胜利后,海伦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到平息叛乱、清剿土匪、土地改革、参军支前、建党、建军和大生产运动中。全县有6895名青壮年参军支前,有1082名英雄儿女血洒疆场、壮烈牺牲,为东北解放和全国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 新中国的摇篮、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石。在一定意义上说,没老区人民的脱贫,不是真正的脱贫;没有老区的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没有老区的小康,不是真正的小康。

  中国梦就是老区梦,老区梦就是习总书记提出的“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几年来,我们在实现老区梦的工作中,从海伦老区实际出发,本着首解燃眉、立足长远、层层推进、合力攻坚的思路,突出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集中最大财力、物力,首先补齐老区民生短板

  海伦革命老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滞后,民生及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这些地方要脱贫,首先必须先解困。为此,海伦把实现老区中的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作为圆梦的首解任务目标,殚心竭虑地为老区脱贫奔小康精准发力,补齐老区人民的生活欠账和基础设施短板。

  一是保证了老区人民吃上放心水。扶贫攻坚以来,先后融资2亿多元,率先完成了全市117个老区村的安全饮用水问题。双录老区乡由于地处贫水区,加之地下岩层坚厚,吃水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老区的百姓。2017年,水务部门向省争取资金1200万元,又从大庆调来钻井队,历经艰难勘探,在全乡终于找到了三处水源地,成功地钻透三眼供水井,使双录老区乡9个 老区村,一万多口人自建国以来一直吃地表水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2017年,全市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2%,全市老区村自来水入户率实现了100%。

  二是解决老区特殊群体看病难的问题。我们通过深入老区调查,发现老区诸多致贫成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因病致贫。在因病致贫里,有相当一大部分人是参保新农合后,因不能住院只长年在家用药的老弱病残这类群体,却不能给报药费。市委市政府得知此情况后,及时地出台了“四提一降一补”的特优政策,对农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慢性病,即使不住院也按新规给予报销,确保了老区贫困户6122人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三是破解了老区贫困村出行难的困境。要想富,先修路。可是有一条通往两个老区乡的交通要道,由于重车拉运料石,把路基碾压的粉碎性塌方,成了一条“鬼见愁”路,严重影响了老区人们的生产生活。2016年,经老区乡党委、政府、配合市交通部门多次进京跑省,向上争取和市里自筹共投一亿两千万元,将通往双录、东林两个重点老区乡镇、24个老区村52公里的一条瘫痪多年的交通要道,建成了省内标准较高的等级公路。2017年初,全线胜利通车。老区村人民期盼已久的“天堑”变成了“通途。海伦是国家级贫困县,通往村屯道路欠账较多。去年征得了省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市里在财政极其困难情况下,为彻底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又匹配8400万元修完了97村,263个自然屯硬化路近500公里,窄路加宽481公里,使全市243个行政村 不仅达到村村通,而且老区村提前实现了屯屯通。

  四是提升了老区人民住房的标准。去年,市住建局对确认需进行危房改造的6323户中,把老区村2088户危房,放在了优先位置。全市投资5706万元,通过翻建改造、修缮加固、改造村民闲置房和建幸福大院等方式,实现当年投资,当年竣工,确保老区贫困户在上冻前住上好房子,暖屋子。

  五是开辟了贫困老区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为从根本上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问题,对全市1254名老区贫困户家庭中在校学生除了按照国家、省、市教育扶贫相关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外,还在重点高中市第一中学采取降段录取的特殊政策。从2016年开始,每年单独招收100名贫困户家庭学生,确保老区村贫困户家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考入高等院校。

  六是扩大了老区特困人员的低保范围。对重点老区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做到应保尽保。在2017年农村低保户比2016年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优先对贫困度较深的老区村低保面和档次进行提升。这些首解老区渴求的战略性打法,使老区人民看到了希望,体会到了扶贫的获得感。由原来吃饱即安的观念,激发出了“我要脱贫”的内在动力,从而增强了与我们并肩战斗齐心奔小康决心和信念。

  二、打造绿色、特色产业,助推老区长足发展

  实践证明,产业发展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为此,我们海伦把发展产业作为老区发展的主攻方向,以筑起防止返贫的风险墙,跳出“一扶就好,撒手就倒”、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

  一是把总结推广典型作为老区脱贫致富的启动点,帮助农民确立产业群体。市委市政府在发展富硒、绿色、特色产业中,确立大豆、大鹅、甜糯玉米“两大一甜”为主导,以木耳,菇娘、毛葱、青椒等为补充的十项特色产业并进的发展战略。带动老区贫困户7800多人,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并积极培育典型,通过立标导航,让老区人民生活有盼头,过上好日子有奔头。重点推广了海北镇海北老区村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营销企业+村支部的复合型经济联合体的先进典型,探索出农机大户、种地大户组建优势互补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出一条村委会带领农民和集体资产入股、商贸企业采取订单收购和科技服务的现代大农业的路子,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问题和弊端;总结推广了前进乡双泉村抓住人们注重绿色、有机、保健养生的心理,瞄准餐桌的消费理念,打造富硒绿色品牌,发展万亩有机杂粮区的典型,使绿色产品已跻身于“五谷杂粮下江南”之旅;树立了国家老促会妇工委授予的“筑梦女性”光荣称号的下乡女青年王玉兰,通过组建果菜生产合作社带领老区贫困妇女历经几年的艰苦创业,“引领群燕起飞”共同走上致富路的典型;推广了长发镇长丰、长发两个老区村,村企联合共同打造万亩采摘园和黏玉米种植加工、冷藏、销售一条龙产业化生产基地,吸收老区贫困户带地入场,让昔日农民变企业员工。不仅守家在地挣钱,而且又能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排难解忧的典型。这些各具特色典型群体,正雁阵式的向前推进。

  二是把发展“两园”作为帮扶老区的切入点,引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全市选派了1588名驻村包户干部,采取私人订制、帮产帮销等形式,与所包贫困户的15000亩“小菜园”、5000多个“小牧园”全面对接。指导他们由定制鲜菜向干菜延伸;由普通蔬菜向中草药、花卉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延伸。使全市15万亩庭院空隙和撂荒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挖掘利用。以养鹅为主攻的小牧园如雨后春笋遍及老区,去年,全市大鹅出栏260万只。仅祥富、海兴等老区乡村,新建万只以上养殖场50多个,带动了老区4300多贫困户养殖业的大发展。并根据老区玉米产区饲料充足的优势,帮助老区贫困户饲养地产黑毛猪,年出栏超过万头以上。形成了小农户,大基地,小商品,大市场,小投资,大收益的特色产业扶贫新格局。

  三是把龙头企业牵动做为支撑点,引导农民发挥产业优势。海伦是全国产粮的大县之一。虽然过去几届班子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产业化没有定位破题。产原粮,销原粮的“原字号”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既使有些民营加工企业,但由于规模小、链条短、吞吐量不大,在产加销上也没有形成体系,严重挫伤了老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了将产业优势变成商品优势,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瞄准了靠全市龙头企业牵动,以特色产业群体为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年产30万吨的玉米加工企业燃料乙醇项目,黑龙江大豆交易中心及年产600万代菌包黑臻木耳,年出栏20万头生猪黑源牧业,年出口1000万美元的中际毛葱扩建等为代表的牵动力强、利税贡献大的主导产业项目相继在海伦老区落户开工。现开复工产业项目70多个,总投资49亿元。同时,捆绑各类资金,办了一些惠及民生百姓翘首企盼的大事,仅2016年整合投放各类资金7.2亿元,为老区办了45件深得民心的实事;2017又在民生事业上加大了力度,投放各类资金15亿元,比2016年翻了一番。海伦市委、市政府在困境中为老区求发展,在发展中为百姓谋福祉,为彻底摆脱老区贫困面貌,早日实现老区梦,奋力走出一条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振兴之路。

  三、体现倾斜、优先政策,确保老区梦想实现

  实践告诉我们,老区要想如期脱贫,实现全面小康,认识是前提,政策是保障。为此,我们认真贯彻中办发64号文件精神,动员全社会力量,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向老区倾斜,坚持同等条件老区优先,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是扶贫部门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体现“优先”“倾斜”。去年扶贫办为革命老区东林乡战胜村投资847万元,新建40栋具有一定规模和科技含量高的温室大棚。在去年集中投放东林乡五个老区村800万元彩票公益金后,今年又将省下拨专项彩票公益金2000万元,优先拨给双录、东林两个革命老区乡所属的10个重点老区贫困村;国家投资6亿元的光伏扶贫项目,市里计划分两期建设村级光伏电站345个,第一期工程优先向老区村倾斜,使全市117个老区村达到了全覆盖。工程项目今年5月30日前全部竣工,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是行业部门在事业和产业上帮扶,体现“优先” “倾斜”。一些职能部门不仅对老区高看、厚爱,而且在包扶上尽心尽力。2017年市卫计部门投资15万元为最后两个没有卫生所的老区村新建了卫生所; 文体新局投资134万元为老区村建3个文化室,6处休闲广场;结束了这几个老区村没有文化广场和文化室的历史。 市妇联和老促会妇工委把老区1000多名贫困妇女及家庭作为脱贫行动的主要对象。去年共发放小额贴息贷款2000万元,扶助老区妇女发展大鹅产业;国土局为老区民强、西伦等老区村实施土地整理项目3597.8万元;中信银行为东林乡战胜老区村捐助30万元购买了大型农机具;水务局除为35个老区村864户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外,还投资1、25亿元,为老区村修建桥涵186座;市检察院投资近50万元为所包扶的双录乡双安重点老区村购买收割机、牵引机等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及果树苗2000余棵,买鸡雏33000只;国家地质勘探局为所包扶的长发乡长发村无偿的捐助大型挖沟机、收获机、牵引机等价值200多万元的现代农业机械设备。

  三是老促会沟通协调,促进“优先”“倾斜”。海伦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在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经老促会积极努力,2016、2017市里每年拨给老区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由老促会负责投放给老区村。主要用于急难问题的解决,既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又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区的厚爱。 今年的100万元专项资金经市长签批已纳入了2018年的财政预算。2017年,市老促会协调市发改局,为重点老区民强村在计划外投资150万元,在该村交通要道上新建一座民用大桥,解决了老区群众的的出行难问题。去年三月,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老区福民乡万福村虽是抗联三烈士牺牲的地方,但集体经济、百姓生活仍然很贫困。村里“ 三无一有”:即:“村委会无办公室”、“无一条像样的水泥路”、“群众无文化广场”,一有,就是有债务。我们将该村的情况及建议用“老区动态”简报报送给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一年的努力,争取了省以奖代投资金20万,使该村的办公室得到解决。通过社会捐赠,增补了办公桌椅、卷柜、电脑等设施。在市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乡一鼓作气将所有老区村的泥土路建成了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屯屯通。我们还协调发改委今年给该村建一万平方米的晾晒场。并协调文广新局在晾晒场四周安排配套的体育设备,这样一使两用的文化广场应运而生。市扶贫办、老区办还把万福村重新纳入帮扶的重点行列,使富硒、特色、绿色产业方兴未艾。2019年脱贫摘帽,希望在握。中天燃气公司董事长姚良仁来海伦搞一项投资较大的天燃气入户工程。老促会抓住机遇牵线搭桥,促成了与我市利民锅炉万显军董事长达成生产燃气锅炉的协议,今年底有望投产,这样可以加快实现海伦老区以气代煤的替代进程,从根本上解决燃煤给老区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全社会合力攻坚,已呈现聚沙成塔的态势,圆了一户又一户、一村又一村的老区梦。

  新时代昭示新希望,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海伦的老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正在发扬“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的老区精神,用老区精神建设老区在打通决胜小康的最后一公里的进程中,立足农业大市,紧紧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市委提出的“一都五城”发展思路,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努力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奋力走好新的长征路。确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老区贫困户脱贫一人不少,贫困村脱贫出列一户不落,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年底彻底摘帽。2020年与全省、全国一道步入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在建党100周年时,给全党、全国人民呈现一个天蓝地绿、百业兴旺、政通人和的美丽海伦。

    (海伦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