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从湖北鹤峰茶叶产业发展实践看老区产业扶贫应该注意的问题

2018/06/01  浏览量:     

  脱贫问题,最终需要依靠贫困地区自身发展来解决。而老区贫困的特殊性,决定了产业扶贫的困难性、艰巨性。

  在脱贫攻坚路上,老区如何加快产业发展、推进产业扶贫、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攻克的重大课题。日前,我们带着思考和困惑,对被誉为“贺龙第二故乡”的革命老区——湖北省鹤峰县的茶叶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让我们对老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老区产业扶贫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一、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精准选择脱贫产业。

  鹤峰县位于武陵山腹地,是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边区革命根据地中心,属国家一类苏区县、国家级贫困县。国土面积2868平方公里,辖5镇4乡1个经济开发区,205个行政村12个社区共22.4万人,其中农村居民19.2万人,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23328户72387人。

  县域地处北纬30°,是世界公认的中国优质茶产区黄金纬度带;高达75.9%的森林覆盖率,每年350天左右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使该县拥有无与伦比的优质生态环境。尤其是鹤峰远离都市喧嚣,没有工业污染,加之农民耕种习惯较好,空气、土壤和水资源环境优良,适茶区分布广。同时,鹤峰是宜红古茶道的源头和宜红茶的主产区,西晋时期就有茶叶生产记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鹤峰县把建设“茶叶大县”作为中长期产业发展目标,把茶叶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第一产业,历届县委县政府不懈努力,一届接着一届干,使全县茶叶产业经历了一般常规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发展阶段。当前该县又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向全域绿色有机茶转型升级。

  目前,全县9个乡镇184个村产茶,共有茶园面积35万亩,其中,采摘茶园26万亩;全县90%的村和70%的农户种茶,农业产值近50%、农民收入的50%以上来自于茶,茶叶产业覆盖贫困户的比例达60%,人均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坚实的茶叶产业基础是鹤峰县委、县政府将茶叶产业作为产业扶贫主导产业的根本原因。

  鹤峰实践启示我们:产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持之以恒的、漫长的、专一的培育、发展过程;老区的脱贫产业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当地不同的资源禀赋以及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精准选择老百姓易接受、基础好、效益高、可持续的产业。切忌未试先行、盲目跟风、急功近利发展新兴产业和风险指数高的产业。

  二、应该坚持企业引领,完善利益联接机制。

  鹤峰县委、县政府在茶叶产业发展中,把握市场主体是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牢固树立“扶持茶叶企业就是扶持茶叶产业”的观念,按照“扶优、扶强、扶大”“互利共赢”的原则,全力扶持主动发展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快速成长,重点支持小型茶叶企业(厂家)通过联合、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抱团发展,积极引导扶持一批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向有机转型,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变“弱势个体”为“强势群体”。同时,以茶为媒,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一批实力强、讲诚信、技术新、产品有竞争力的客商共同发展鹤峰茶产业。全县现有各类茶叶加工厂1100余家,其中,注册企业68家,县级规模企业20家,出口茶叶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州、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各7家。茶叶注册商标63件,其中,著名商标6件,知名商标5件;取得qs认证企业18家,取得绿色食品认证企业7家,有机茶认证企业10家。

  这些市场主体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把企业与农户“捆绑”起来,积极主动认领基地,严格执行生产标准,将茶园作为自己的“财源”来建,将茶农作为自己的员工来管,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如:鑫农公司创新“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加工厂、大户、电商、就业)+农户”的“161”企业主力扶贫模式,承担走马镇33个村产业扶贫任务,3年累计投资2362万元,新发展生态茶叶基地5万亩,领办和扶持专业合作社8家,联系茶叶加工厂50家,在基地上新建茶叶加工厂19家,不仅带动了1379户5067人贫困人口脱贫,而且企业基地版块、营业额以及企业获利均有大幅提升。像鑫农公司一样,全县68个茶叶企业、84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参与茶叶产业发展,共辐射184个行政村,带动1.3户3.5万名贫困对象发展茶叶产业,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全县茶叶产业形成以市场主体为核心的“产、供、销”于一体、“政、企、农”互利互惠的良性产业链条和利益联结机制。

  鹤峰实践启示我们:市场主体是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纽扣”和核心力量,老区的产业扶贫必须发挥市场主体的引领帮带作用,把企业与贫困户紧密相连,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实现企业发展与农村脱贫互惠双赢,才能使老区的资源变为产业、产业变为收入。但企业参与产业扶贫,要本着“共赢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能力理性参与,切忌盲目追求社会效益、满足政府指令而出现“农民富了、企业垮了”的怪象。

  三、应该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发展规律。

  在茶叶产业发展中,鹤峰县委、县政府坚持市场导向,支持、引导市场主体,突出“绿色、有机、富硒”,按照把“鹤峰茶”公用品牌做成影响力大、消费者青睐的品牌目标,着力加强品牌建设和产品营销,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一是鼓励企业开展联合经营,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聚集,组织企业抱团推介,鹤峰的茶叶品牌越来越响,“鹤峰茶”公用品牌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翠泉”牌鹤峰茶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和“湖北十大名茶”;“官鼎”牌珍稀白茶获“中茶杯”金奖。二是准确研判市场发展趋势,适时组织开展茶叶转型升级,确保茶叶产业可持续、高效益发展。2017年8月,鹤峰县出台了《致力全域有机 做强支柱产业 加快推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决定,全面推行有机茶生产,引领全县茶叶产业向更高层次转型,成为造福全县人民、助力全面小康的坚强支柱。三是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鼓励茶企在国内大中城市新建专卖店、连锁店、代销店、超市专柜,完善市场营销网络,推动鹤峰茶“进城”;同时,积极抢抓“互联网+”机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通过鹤峰本土电商平台“土家购”,强化“订单服务”销售模式,有效拓展了有机茶叶销售渠道,推动鹤峰茶“出山”。四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引导企业参与县外各类展商会,多形式宣传推介“鹤峰茶”产品,并积极协调茶叶企业与中茶所、杭州、襄阳等单位和客商达成合作协议,吸引外力参与鹤峰茶叶生产和营销。

  目前,鹤峰茶叶市场越来越广,畅销湖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重庆等地,远销德国、瑞典、土耳其、摩洛哥等国家,茶叶生产实现了产销两旺、量价齐增的良好态势。这种态势,让鹤峰茶叶采摘时间延长,2017年名优茶采摘期比2016年延长约一个月,普通大宗茶比2014年多采摘两季。2017年茶叶总产量约3万吨,与2016年相比,增13%以上;农业产值近9亿元,增16%以上。

  鹤峰实践启示我们:老区的产业扶贫必须坚持市场导向,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要准确研判市场趋势、瞄准市场发展方向、找准市场营销门路,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才能够使产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证老区贫困群众“有收入、可持续”。切忌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避免低效益产业挫伤群众积极性。

  四、应该坚持群众主体,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农民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主体,在茶叶产业发展中,鹤峰县坚持“富口袋必先富脑袋、只有富脑袋才能富万代”的思路,注重“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采取政府与企业“双重发力”,充分挖掘和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一是坚持政策诱导。大力推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参与式扶贫模式,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坚持教育倡导。通过发放政策宣传册、干部入户一对一宣传及工作专班巡回宣讲等方式,发扬“脱贫不等不靠”的自强精神和“致富敢闯敢冒”的创业胆略,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发展致富产业。同时,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在产业扶贫中,按照一户一名科技明白人的要求,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强他们的自身“造血”本领。三是坚持典型引导。鹤峰县把茶叶产业扶贫工作与鹤峰“最美”、“十星级”文明户、“我脱贫我光荣”等评选活动结合起来,大力选树自立自强、自主脱贫典型,让贫困户学有样本、比有标杆,在贫困户中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脱贫的浓厚氛围。近年来,先后有8个茶叶专业村被评为“最美乡村”、7户茶叶种植贫困户被评为“最美家庭”、3名茶农被评为“最美鹤峰人”,通过选树典型,有效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鹤峰实践启示我们:老区的产业发展必须要以群众为基础、为主体,要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确保产业的覆盖面,才能成就大产业、大格局;产业扶贫必须坚持群众主体地位,要千方百计增强老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只要广大贫困群众有了信心、有了决心、有了技能,何愁不脱贫?何愁不小康?

  五、应该坚持党政主导,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鹤峰县委、县政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始终把茶叶产业发展作为“脱贫奔小康”的关键之关键、核心之核心,作为解决好鹤峰县“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保障能力,做到思想不麻痹、政策不减弱、工作不松懈、投入有增加、服务有保障。落实了县领导带部门带乡镇联系企业、茶产业发展工作例会、茶产业链考评等制度,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出引领茶业、支持茶业、推动茶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制定出台了政策扶持“一揽子”计划,切实加大对茶产业链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作为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大力推广“茶商贷”“福企贷”“联保贷”等信贷产品,整合各类事关农业发展的项目资金,对茶产业发展进行全方位资金支持,同时,还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落实茶叶保险制度,降低茶叶受灾风险;充分发挥县茶叶局、县茶叶协会、茶文化研究会及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切实做好行业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强化科技服务、培训指导和人才支撑,培养“土”专家,外引茶人才,挖掘茶文化,拓展茶市场,有效激活了资源要素潜力,为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鹤峰实践启示我们:产业发展是老区富民强县的根本举措,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检验各级党委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尽职履责的“测电笔”,因此,老区的产业发展必须由各级党委政府牵头抓总,更要在人力、物力上加大投入,在体制机制上顺应时代、适应市场、满足群众,只有千方百计营造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才会使产业经久不衰,才会实现“政府得民心、企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三方共赢目标,才会真正确保老区人民稳定、持续脱贫。

  (湖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彭华)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