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关于富锦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查

2018/07/06  浏览量: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作为市委老区工作“部门”,理应为乡村,特别是革命老区实施振兴战略出谋献策。

  为此,富锦市老促会组成两个调查组,深入全市11个镇52的村屯和市农口单位及有关部门,采取开座谈会、听介绍、看资料、访专家等方式方法,调查富锦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梳理现状,剖析问题,探寻对策。

  一、现状

  近年来,富锦市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市委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了健康稳定发展。获得了“黑土绿谷、北国粮都”美誉,是中国大豆之乡、中国东北大米之乡、中国水稻第一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是国务院或原农业部确定的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农机化示范县、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连续十四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通过调查,了解到2017年富锦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可概括为七大方面: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种植结构。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瞄准市场需求抓生产、调结构。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26亿千克。一是效益驱动调结构。举办培训班、电视讲座,深入农户座谈,帮助农民群众比较分析各类作物成本效益,引导农民种植高效作物。全市播种面积37.90万公顷,其中:水稻15.31万公顷,同比增加1.21万公顷;玉米11.10万公顷,下降8.41万公顷;大豆10.37万公顷,增加6.39万公顷;薯类0.31万公顷,增加0.27万公顷;杂粮杂豆0.32万公顷,增加0.29万公顷;经济作物0.42万公顷,增加0.26万公顷;饲草饲料0.07万公顷,增加0.01万公顷;其他作物0.1万公顷。二是特色作物调结构。鼓励和支持有传统种植优势镇村,以西甜瓜、马铃薯、红薯、小毛葱、大蒜等为重点,发展经济作物0.42万公顷,其中油料1万亩、烤烟0.04万公顷、蔬菜0.17万公顷、西瓜0.6万公顷、甜瓜0.07万公顷、其他0.02万公顷,推动特色作物提品质、扩规模、成产业、增效益。三是蔬菜产业调结构。结合全省北菜南运战略,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新建日光温室67栋、蔬菜大棚670栋,总数分别达到150栋、1 500栋;建成7个千亩以上露地蔬菜示范片;以生源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茂盛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0.43万公顷;全市食用菌800万棒,其中香菇300万棒、木耳500万棒;建立蔬菜基地贷款保证金专户,市财政存入反担保资金2 000万元,专项支持蔬菜保鲜库建设。

  2、以改善品质为导向,发展绿色农业。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品牌建设力度,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一是强化黑土保护。印发《富锦市农业三减技术方案》,落实40个总面积达1.55万公顷的“三减”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内全部施用黄腐酸肥),全市“三减”面积达6万公顷。长安镇漂筏村落实0.08万公顷玉米、大豆轮作示范区,全市“三•三轮作”面积达0.53万公顷。二是认证“三品一标”。加大农资市场和投入品监管力度,出动执法人员1 400余人次,禁绝高毒长残效农药及跨区、转基因种子经销行为。全市37.9万公顷耕地全面积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建成有机食品原料基地0.07万公顷、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6.67万公顷,认证有机食品4个、绿色食品18个、无公害农产品266个、地理标志1个。三是发展名优水产。以提高水产品质量为重点,发展质量效益型渔业。对18家规模化水产养殖场实施违禁渔药专项检查,从源头上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出池春片鱼种1 380吨,放流黑龙江野鲤2.5万吨,保证渔业可持续发展。全市养殖面积0.26万公顷,其中名特优养殖面积0.11万公顷,无公害养殖面积0.10万公顷。已认证产地和产品面积0.01万公顷。

  3、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完善农技服务。把科技培训、对接指导、示范推广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全市优良品种普及率100%,农业科技贡献率65%,农业生产标准化覆盖率86%以上。一是技术指导到位。以科技备春耕为主题,发布《农业生产指导性建议》《病虫预报》等信息,科技人员深入田间技术指导,帮助农民选种早熟品种,指导农民做床备土、清雪扣棚、适时整地、有效保墒,累计解决技术难题2 300余个。富锦市电视台播发《三农指南》栏目120期,科学指导农业生产。二是技术培训到位。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采取集中培训、走村入户、田间课堂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培训活动,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360期,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发放科技资料15万余份,印发科技明白纸4万余张,通过微信群、qq群、短信、村村通气象预警语音系统发布农业信息600余条、技术咨询6 000余条。三是试验示范到位。建设40余个“三减”“互联网+”及新技术、新品种科技示范园区。以上档次、创精品、要效益为原则,实现园区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经济效益高、经营管理机制新的“三高一新”。各级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户落实试验、示范、推广项目72项,为新技术推广、新成果转化和技术储备奠定坚实基础。

  4、以机制创新为导向,深化配套改革。把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破机制体制瓶颈的驱动力,着力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完成全部行政村实测、面积26.75万公顷,数据整理、核对、二轮公示签字均到达99%,数据库建库、合库完成85%。砚山镇福祥村完成颁证试点,12月底全市发证工作完成。流转集体土地11.07万公顷,办理土地经营权鉴证1万余份,为集体土地经营权入市融资打牢基础。二是创新金融保险服务。有效扩大以土地经营权、动产、土地预期收入为抵押标的的新型贷款规模,拓宽融资渠道,简化信贷程序,提高贷款效率,发放新型贷款13.14亿元,占比84.88%,有效解决生产经营融资难问题。落实农业保险16.70万公顷,其中高保高赔面积8.4万公顷,占比50.2%,提高农业风险化解能力。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市新增合作社38个,总数达到1 495个;新增家庭农场144个,总数达到315个;种养大户达到3 916户。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引带,全市规模经营总面积超过26.67万公顷。四是扩大农业订单规模。推广“产业龙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合作经营,全市共落实订单8.77万公顷,其中象屿农产订单种植3.33万公顷,象屿生化专品种玉米5万公顷,金玛集团专品种水稻0.33万公顷,绿谷酒业高粱订单0.1万公顷,保证企业原料供应,助农增收近2 000万元。五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制发《富锦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富锦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指导意见(讨论稿)》《富锦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宣布富锦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铺开。

  5、以品牌建设为导向,强化数字应用。把发展物联网技术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宣传推介优质产品,加快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一是建设互联网+示范基地。全市范围建设30个、总面积达0.43万公顷的“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实现基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二是发展数字农业。支持金玛集团实施万亩水稻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信息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项目已通过农业部审核。三是打造电商平台。以销售地方特产为主的“一稷道米馆”电商平台,对接“黑龙江大米网”,上架产品37个,全年网上销售农产品3 000吨。以销售自主品牌为主的“金玛”和“同军谷物合作社”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4 000吨、销售额2 000万元。四是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按照一个行政村都不能少原则,实施整市推进,建设269个益农信息社,与省惠农技术服务平台对接,农民足不出户享受农技培训、金融保险、农资团购、生活缴费、招工信息、开设网店等服务,打通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最后“一公里”。

  6、以完善基础为导向,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完成两区划定。划定粮食(水稻、玉米)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大豆)生产保护区26.96万公顷。以“两区”片块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基本单元,按照国、省统一标准,管理、保护与建设。二是建设美丽乡村。编制《2017年富锦市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将大榆树镇向阳村、长安镇民安村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集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累计投入500多万元,清理柴草垛1 703个、沟边枯草15千米、垃圾3.2万立方米,拆除危房57间,新建围墙(栏)6 962米,粉刷墙体32万平方米,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三是完善育秧设施。争取省育秧大棚补贴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奖代补资金,新建水稻育秧棚1 940栋,全市水稻育秧大棚达到4.1万栋,智能催芽车间34座,水稻智能化催芽、工厂化育秧面积15.23万公顷。四是推进秸秆利用。落实省秸秆还田补助政策,依托1 086台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实现6.67万公顷秸秆肥料化利用。落实省秸秆压块燃料化利用项目,建成秸秆压块燃料加工站,带动全市12万吨秸秆燃料化利用。五是实施渔港项目。争取国家项目,在富锦镇嘎尔当村松花江南岸,启动建设总投资800万元的富锦市松花江渔港建设项目。

  7、以产业扶贫为导向,促进精准脱贫。一是龙头企业带动。象屿集团和金玛集团两大龙头企业实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本年签订订单3.67万公顷,带动全市94个村275户贫困户。二是特色产业吸纳。重点推进锦山镇旅游名镇、长安镇观光农业、大榆树镇特色作物、头林镇互联网+农业等产业项目,吸纳268户贫困户参与经营。结合“十百千”工程,重点打造福祥村、洪州村特色旅游、大屯村农家餐饮等致富项目。三是坚持因户施策。各级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围绕发展畜牧养殖、发展“互联网+农业”、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十个方面,为每个贫困户至少设计一条脱贫路径。为有劳动能力的440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提供帮助,为60名贫困群众联系外出务工,为26名贫困群众安排村内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对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利用水稻育秧棚室,发展食用菌、蔬菜等项目,落实大棚334栋,扶贫田及土地流转0.13公顷,带动无劳动能力贫困户289户,每户增收800-1 500元。在市级层面,推进光伏扶贫项目,勘察确认8个村级电站选址,加强与河北英利公司、中利集团对接,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并网发电。加大扶贫小额贷款投放规模,支持镇村发展产业项目,鼓励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带资入社,稳定分红,全年扶贫小额贷款和产业项目贷款3 000万元。在镇村层面,组织农业、畜牧、科信、商务等部门,精心设计10个产业致富项目,逐镇、逐村、逐户推进落实,根据贫困户实际认领适合项目,打造产业脱贫长效机制。同时,进一步强化社会帮扶力度。解决安全住房问题。市财政补贴414.4万元,采用多种方式解决426户住房不安全问题,其中新建105户、改造256户、购买25户、租赁40户。对以往享受过改造政策仍有安全隐患50户,自筹资金46.8万元,同步维修,全市贫困户全部达到安全住房标准。解决安全饮水问题。自筹资金2 675万元,新建和改造37个村自来水工程。24个自然屯148户因村型小,无自来水或无法保持运营而饮用小井水的,安装净水设备解决,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达到安全标准。解决医疗保障问题。针对64%贫困户是因病因残致贫,确定市区7家医院定点落实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政策,为824名贫困人口发放门诊慢性病就医证,市财政兜底,将贫困户口服药品纳入报销范围。镇卫生院和村医组成服务队上门送药。为16-65周岁1 755名贫困人口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集中诊疗和入村入户为76名建档立卡精神障碍患者诊治,一对一制定救治方案。邀请北京协合医院专家为1 228名贫困群众免费检查甲状腺。统筹解决城镇172名困难群众医疗保障。解决贫困学生补助问题。出台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贫困学生在校车补助、就餐补助、生活补助均高于周边市县150元以上。为贫困家庭239名学生每人发放困难补助资金750元,59名贫困学生每人发放500元金秋助学补助资金,7名考入全日制大专以上学校贫困生每人资助6 000元,25名贫困学生申请雨露计划,全市无一个因贫辍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本年末,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1 110户2 783人(新识别36户93人,自然减少8户46人,自然增加19人),其中未脱贫532户1 280人,已脱贫578户1 503人(本年退出218户577人)。

  二、短板

  近年来,富锦市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看到,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给乡村振兴带来很大困难。

  ——农村劳动力不足。80后出生的农村青年,初高中毕业考不上上一级学校的多数都外出打工,很少有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多数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大部分是初小文化,高中以上文化在农村务农很少。从事农业的农民越来越少,年龄越来越大,相对素质越来越低,这必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干部素质低。一些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按执行政策定式思维模式办事,整天忙于行政事务,很难带领全村农民发展集体经济在市场拚搏。

  ——项目领头人缺乏。农村青壮年和高中以上文化的人多数都外出经商和打工。在农村很难找到既懂生产,又会开拓市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项目带头人。

  ——产业规模不够大。从设施农业看,富锦市冬季寒冷漫长,应对灾害气候能力不强,生产水平不高。从粮食产业看,近年受市场冲击影响,出现“谷贵无米、谷贱伤农”现象,农民种植积极性下挫。

  ——基础设施欠账多。富锦,地处边远,长期以农耕为主,农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与城镇比、与富裕地区比依然有较大差距,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更有很大差距。

  ——农村环境脏乱差。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粪便,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全市绝大多数村屯未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村民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渠、河道等水体中,夏季极易形成黑臭水体,破坏水体的生态环境,危害人居生存环境。

  ——三产融合程度低。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虽然出现了农民电商专业合作社、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等,真正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农户对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认识等新业态认识不够,抑制了三产融合发展进程。

  ——合作社后劲不足。管理不规范,有些合作社章程、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发展资金短缺,后劲不足。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的经济基础弱,积累少,实力差,融资难,严重制约部分合作社发展。

  ——精神文明水平低。通过这次调研发现,农村整体创建水平不太高、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方法较单一,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一些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特色和创新。

  ——农业服务力量薄。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不到位已制约着全市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近年来承担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员减少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基层积极性不高。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农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存在政府投入就干,不投入就无法运作,从而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导致乡村振兴的部分工作推行难。

  三、建议

  第一,建设现代农业体系。一是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业装备信息化水平。二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发展外向型农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建立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优化小户农业生产服务。

  第二,建立产业融合体系。一是拓展农村产业融合新空间。发掘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新载体新模式。二是完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提供农民参与能力,创新收益分享模式,强化利益联结保障。三是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培育壮大创业创新群体,巩固完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第三,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一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二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补齐突出短板,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整治长效机制。三是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建立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推进落实江河湖长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第四,推动乡村文化振新。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树立诚信道德模范。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负责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三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多种形式群众文化活动。

  第五,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到位。明确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的体制机制,推荐优秀村党组织成员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负责人,选育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先锋队伍建设。探索优秀村书记跨村兼职,着力破除村支书“家族化”,全面提升村支书文化素质。三是拓宽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路径。四是落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保障政策。

  第六,构建乡村治理体系。一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完善村民自治组织民主制度,开展农村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二是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建设法治乡村,建设平安乡村。三是实施乡村德治工程。强化道德教化积极作用,发挥村规民约作用,促进乡村移风易俗。

  第七,坚决完成精准脱贫。一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二是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健全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三是注重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并举。四是开展扶志扶智教育,增强内生发展能力。

  第八,切实改善农村民生。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交通物流设施建设,强化宣传信息化基础支撑。二是提升农民就业质量。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强化宣传就业服务。三是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第九,改革城乡融合机制。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落户制度,保障享有权益,完善激励机制。二是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继续坚持财政优先保障,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三是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

  第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培养职业农民。二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农村经纪人、农机操作员、植保服务员、养殖能手、中介人员、电商服务员、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三是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引导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技能人才到农村投资兴业。

  (黑龙江省富锦市老促会)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