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关于海伦市老区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8/07/11  浏览量:     

  按照省老促会关于开展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们老促会组成了调研组,深入到老区东林乡所辖的东方红、战胜、镇东三个村历时一周时间,进行实地调研。这里既是举家抗日牺牲四位亲人的海伦地下党负责人、光复后海伦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顾旭东的故乡,也是海伦武装抗日的策源地,更是我们重点帮扶的深度贫困村。在这里,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听乡镇、村领导汇报,走访农户,现场参观等方式深入到贫困村。使我们看到,贫困的老区人民,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依托产业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扶贫办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进入六月份以来,我们市按照省和绥化市老促会关于开展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由老促会组成了调研组,重点深入到老区东林乡所辖的东方红、战胜、镇东三个村,历时一周时间,进行实地调研。东林乡既是举家抗日牺牲四位亲人的地下党负责人顾旭东的故乡,也是海伦抗日武装的策源地,镇东村又是省、绥化市老促会的联系点。在这里,我们采取到乡听,进村看,入户访,面对面搞座谈等方式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从调研中使我们看到,这三个深度贫困的老区村,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依托现有的产业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有了长足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启动。整个发展态势令人鼓舞,有些变化看后使人震撼。可以说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深度贫困村的现状与成因

  海伦是二类革命老区,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全市有深度贫困村19个,东方红、战胜、镇东是海伦19个深度贫困村中的三个老区深度贫困村,三村现有自然屯12个,总耕地面积53168 亩,共有2333 户,8277 人。截止2017年底三个村共有贫困户321户,占总户数的 13.8% 。贫困人口633人,占总人口的7.7%。其中东方红村有贫困户100户,贫困人口204人;战胜村有贫困户124户,贫困人口246人;镇东村有贫困户97户,贫困人口183人。2017年三个村已脱贫127 户,300 人。分别占贫困户、贫困人口的28.4 %,32.2 %。三个村外债高达457 万元。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组织市财政局、农业局、扶贫办等部门,突出三个村民生工程和生产基础设施的配套和改善,做到政策、项目、资金重点倾斜。使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白色路面连通各村,辐射到自然屯;所剩通村路补短加宽37.8公里,规模屯应修白色路面10.3公里,2018年优先投放修路资金332.6万元,加宽通村路26.8公里,修通屯路6.3公里。所剩应加宽公路11公里,通屯路路5公里,2019年改造完毕。自来水全部入户;原有泥草房及危房514户,2017年已改造200户,2018年预计改造96户,尚有218户没有得到改造。教育、卫生、文体设施的短板基本补齐;2017年,东方红村人均收入4280元;战胜村5350元;镇东村6450元。

  贫困的成因:

  追溯贫困的成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五:

  一是自然条件差,产业结构不合理。这几个老区村地处半山区的丘陵地带,战争年代的地域优势,如今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劣势。土地贫瘠,加之无霜期短,常年积温不足,生育期长的高产作物不能种,只能种早熟低产的作物,靠天吃饭。

  二是加工企业少,产业化基本未形成。这些地方原来林草丰盛,牛羊漫山遍野,后因乳品厂等国有企业转制,致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没有重新恢复起来。而民营企业规模小,链条短,吞吐能力差,使这里养殖业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些草原改成粮田。

  三是交通信息不畅,思想观念落后。这几个村有的距县城较远,偏僻闭塞,只有一条通往县城公路,且一度路况极差,人称“鬼见愁”路。长期以来,致使这里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旧,商品意识匮乏,经济发展缓慢。

  四是青壮年劳力外流或进城陪读,村里剩下的人老弱病残居多。现在村里,闲置房子多、守家在地老人较多,由于村里小学的撤销,致使多数家都进城陪读孩子。还有一些弱势群体体弱多病,只能靠低保和社会救济维持生活。一些新思想、新技术、新产业的推广接受较慢,村里青年主力军作用在弱化。

  五是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由于集体债务大,个人手中又无钱,交不起购买大型机械自筹资金部分,分享不到国家补贴的优惠,致使村里没有农机作业合作社,田间作业不达标,土地产出率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二、脱贫攻坚的思路与对策

  通过调研,使我们欣喜的看到,自2015年以来,海伦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办发的64号文件,优先将全市老区贫困村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攻对向,对老区贫困村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做到政策、项目、资金优先向老区贫困村倾斜,同等条件体现了优先,使贫困村的老区人民逐年分享到了真扶贫、扶真贫的效果。市乡村三级领导,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要务,从海伦老区实际出发,本着首解燃眉、立足长远、层层推进、合力攻坚的思路,出台了一些群众最关心的惠及民生的政策,实施了着实管用,立见成效,而且涉及长远的重要举措,收到了十分显著成效。

  (一)锁定对象,实施重点倾斜。

  按照绥化市2019年贫困老区村全部脱贫出列的要求,全市脱贫攻坚已到决胜期,老区扶贫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唯有用心、用情、用力,动真的、来实的才能达到最后一公里。这三个村被省确定为重点贫困村后,为在“深水区”打好“硬仗中的硬仗”,市里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三个村进驻扶贫工作队 9 人,选派了三名优秀干部到三个深度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并将省工程学院、中信银行这样帮扶实力较强单位分别包扶东方红村和战胜村。今年分别为该村投入帮扶资金50万元、30万元,用于兴办大秸秆加工企业、增加农机设备。市扶贫办在去年集中投放东林乡五个老区村800万元彩票公益金后,今年又将省下拨专项彩票公益金2000万元,优先拨给双录、东林两个革命老区乡所属的10个重点老区贫困村;并又给每个深度贫困村扶贫专项资金100万元。此款集中用于实施贫困村路边沟、铁栅栏及入户小桥涵等民生项目。使“乡村美”的振兴战略有了良好的开局。省投资847万元的大棚建设项目优先投放给东林乡,分别建在贫困村,使东林乡种植特色经济的温室大棚达到475栋,驻足贫困村的绿色原野,给人以“棚罩绿野白茫茫,身居东林似寿光”流连忘返的感觉。乡党委、政府坚持严格把握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的各项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在全乡7个贫困村中,以3个深度贫困村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 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做到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使“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落实政策,补齐民生短板

  这三个深度贫困村,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造成村级经济苍白无力,债台高筑。村集体无能力出资完善民生的基础设施,致使历史欠账较多。三年来,乡村领导扑捉机遇,积极主动地争取市委、市政府优先老区的政策,坚持不断地对上争取项目,经几年的不懈努力,逐年补齐了饮水难、看病难、出行难、住房难、就学难等民生短板。

  一是落实市里优先保证老区村安全用水政策。经过努力在2016年,使东林乡全乡2333户老区人民优先吃上自来水。

  二是落实市里解决老区特殊群体看病难特优政策。针对老区看病求医的特殊需求,依据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四提一降一补”的特优政策,使贫困户贫困人口的慢性病,即使不住院,吃药费用也按新规给予了报销,确保了老区516户贫困户有患病的患者看得起病吃得起药。使这三个村确诊慢性病的92人年享受5000元以内的免费药品。

  三是落实市里破解老区贫困村出行难的政策。通过对上争取和市里自筹,2016、2017两年共投放修路资金一亿两千万元,将通往双录、东林两个重点老区乡镇、24个老区村52公里的一条瘫痪多年的交通要道,建成了省内标准较高的等级公路。并在全市通村公路欠账较多的情况下,市里把老区村放优先位置提前使白色路面达到村村通。三个深度贫困村今年还要改造通屯的土路10.3公里;对原有的37.8公里的路面进行加宽。

  四是落实市里提高老区人民住房标准的政策。通过翻建改造、修缮加固、闲置房串换等方式,加大危房的改造规模。三个村514户泥草房(含危房)已改造完200户,今年计划完成近百户。

  五是落实市里开辟贫困老区子女就学绿色通道政策。为从根本上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问题,三个贫困村贫困户家庭中在校学生314名(其中小学140、初中126、高中48)按照国家、省、市教育扶贫相关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并有6名高中学生享受重点高中市第一中学采取降段录取的特殊政策,欣然的考入一中宏志班,使贫困户家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考入高等院校。

  六是积极争取市里扩大老区特困人员低保范围的政策。对重点老区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做到应保尽保。在2017年农村低保户比2016年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优先对深度贫困村 低保面稳中有进。使三个村新发生的93户贫困户在特殊关照下进入了低保行列。这些首解老区渴求的战略性打法,使老区人民看到了希望,体会到了扶贫的获得感。

  (三)因地制宜,着眼长效发展。

  东林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富硒产业,确立大豆、大鹅、甜糯玉米“两大一甜”为主导,以木耳,菇娘、毛葱、青椒等为补充的十项特色扶贫产业并进的发展战略,并以此为牵动,加之土地规模流转,外出劳务,初步解决了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自今年起,全市推进落实“三大五小”产业扶贫项目(三大:大秸秆、大光伏、大白鹅;五小:小菜园、小农场、小菜窖、小牧园、小公益),突出扶贫重点,倒逼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的良好发展方向,打造抑制返贫的长效机制。使深度贫困村的领导有事可做,土地流转户有业可就,优先贫困户有钱可挣。

  一是按照全乡产业布局,强化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的落实。贫困村突出“三大”发展“五小”,因地制宜、因户制宜。通过几年努力,使每个贫困农户都有一个稳定的致富产业,现在正在有序的实施。市里投资兴建的大光伏项目使全市117个老区村达到全覆盖 ,三个深度贫困村有343户直接受益,户均增收3000元。其中镇东村受益最多,户均增收5000元。二是突出抓了以大鹅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市扶贫办下拨扶贫鹅雏16000只,这三个村在市妇联的指导下,发展养殖户548户,户均收入800元。其中镇东村大鹅养殖5130只,带动171户,总收入可实现136800元。三是因地制宜,发展“五小”,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的贫困村,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通过组建小农场,带动贫困户入社,增加收入。其中战胜村组建的乔玉国玉米种植合作社、刘玉文的大豆种植合作社,带动了135户贫困户入社,预计户增收入400元以上。三个村共落实小菜园294户,其中镇东村村委会主任管贵海带头组织成立干菜合作社,带动171户贫困户建起了小菜园,预计每户增收300元以上。战胜村的大棚菇娘合作社,是一个发展特色种植的好项目。占地千亩的棚室菇娘,已发展到大棚93栋,小拱棚330栋,菇娘种植基地面积扩大到1000亩。解决了该村农民的守家在地就近务工,从春到秋,村民可挣取劳务费100万元,平均每户增收3000元。仅村上179户贫困户,就挣取劳务费54万元。东方红村的500亩大棚菇娘,仅此一项,可实现贫困户劳务收入50多万元。高产高效的棚室特色种植,为该村百姓捧来了金娃娃,成为当地扶贫开发的引领性项目。战胜村温室大棚与海伦跃辉菇娘种植合作社签订租赁协议,通过租金分红、进社务工增收、带资入社分红三种方式,贫困户户均收入5400元,可带动全村179户367人如期脱贫。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几年来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民生工程及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脱贫攻坚和决战小康的要求,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缺少资金是制约贫困村乡村振兴、决胜小康的瓶颈问题。老区贫困村债务大,历史欠账多,诸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规划,在具体实施上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所需的民生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自筹一部分配套资金的问题都难以实施。

  2、市里龙头企业牵动力较弱,影响了老区村的长足发展。市里没有乳品厂、肉类加工厂,使牛羊为主的养殖业曾一度具有规模较大优势的老区村,受到了致命影响,严重地挫伤了老区人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靠养殖业增收的半壁江山。

  3、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特色产业后劲需强化。虽然已发展一批产业,也仅处于起步阶段。有些个别户对扶持项目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产业项目推进落实难度较大;同时,大户带散户、公司带农户、合作社带社员涉及贫困户层面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4、个别贫困户发展动力不足,依赖思想比较突出。有些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的原始状态,缺乏内在发展动力;有的个别贫困户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竟然采取父子分户的手段,享受国家救助,不想脱、不愿脱,一心铺在党的怀抱里的依赖思想比较突出。

  5、驻村结对帮扶措施单一,从根本上帮扶脱贫措施不到位。一些不掌握资金、项目的单位,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我驻村了”、“我出人了”这个底线上,涉及物和钱的帮扶寥寥无几。有的单位把帮扶视为民政部门搞临时救济来做,一到年节,搞搞慰问、带点油米就算帮扶,没有收到开发式扶真贫、真扶贫的成效。

  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坚定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 进一步把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市委关于打胜脱贫攻坚战工作的部署上来,统一到实施乡村战略决策上来。增强脱贫坚攻决胜小康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是因村因户施策,走“一村一业,一户一策”之路。 不断的增强造血功能,实现自我脱贫意识。因户制宜实施“三大五小”特色产业计划,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农村低保的兜底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对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有耕地或其他资源,但缺资金、缺产业、缺技能的,要立足当地资源,因农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对符合脱贫标准的脱贫户,帮助其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要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自觉强身健体”的理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以自强不息的思想,用老区精神实现自我脱贫致富。

  三是突出产业扶贫,确保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要牢固树立产业开发的扶贫理念,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狠抓市场前景广阔、带动能力强、具有地方优势的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专业合作组织、致富能手的引领等模式,把贫困群众的心凝聚起来,把利益链紧紧联结起来,通过土地流转,增加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助推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户稳定增收,真正走上一条长效脱贫,防止返贫的稳定持久的希望之路。

  四是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最大限度地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尤其是在投资较大的民生后续工程上,诸如:村级白色路面的加宽、危房的改造、大型农机作业合作社的组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一些规模较大的产业项目等都需要得到国家项目、资金、政策的长效支持。

  五是强化考核问效、确保如期脱贫。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工作目标考核机制,提高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权重,将考核结果作为乡镇和市级部门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评的重要依据,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对表现突出、完成减贫任务好的干部尤其是包扶部门的领导和驻村第一书记优先提拔使用,对作风不实、工作不力、违反纪律的干部坚决进行组织调整、行政问责、严肃处理。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精准扶贫脱贫、谋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尤其要加强贫困村两委班子建设,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决战决胜攻坚脱贫和小康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

  东林乡这三个深度贫困老区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虽然按照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的要求还存在些个性困难和共性问题,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乡村两级领导和老区人民的奋力拼搏,有党的惠及民生的好政策的有效支持,2019年不仅同全市人民一道如期脱贫摘帽,而且到2020年也一定能够同全市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

    (海伦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