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无锡市新形势下村级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2021/02/10  浏览量:     

  发展村级经济是“三农”工作的关键和重点所在,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是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也是农村基层政权巩固、城乡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基础,对促进村级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使江苏省无锡市农业农村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村级经济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无锡市委、市政府随即确定“当好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目标定位,全市上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十大工程。近年来,全市各级和各相关部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批示,贯彻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着力推进一系列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全市村级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全市农村在股份合作社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以“三会四权”制衡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至今年8月底,全市921个村(含涉农社区,下同)中的918个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革,形成958家股份经济合作社,覆盖率达到99.7%;累计量化集体资产292.41亿元,累计分红50.8亿元,为村级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生机和活力。惠山区清产核资工作做得扎实,两年间对全区7个镇(街道)的102个村的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包括实测工厂仓储用地、房屋建筑面积和相关设施设备,共核减各类资产2.11亿元,核减各类负债3.39亿元,村级净资产比清查前增加1.36亿元。新吴区股权确权到户认证细致,对13类人员的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的6道工作流程,界定股份合作社成员资格,建立成员名册,登录核实详细信息,协商确定基本人口股和劳动贡献股设置办法,以户为单位发放股权证书。其他各市、区也在此基础上规范集体经济股权管理,健全社员代表大会和理监事会制度,完善合作社运行、分配等机制,做好注册、登记、赋码工作,初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监管有力”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市委、市政府积极、稳步推进土地征收、流转、规范使用的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制度,研究制定农村规划用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三权分置”、土地整治等政策框架,为全面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准备。江阴市在村级集体企业改制时注重保留集体土地、房屋等经营性资产,只租不卖,为村级集体经济保留了5万多亩集体土地,450多万平方米厂房,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规范流转及使用办法,建立租金指导价制度,更好地发挥集体土地对于做实做强发展平台、拓宽增收渠道的积极作用。宜兴市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合理设置一般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预留区,以规划引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进重点项目用地政策,助推优质农业项目落地,挖掘集体建设用地潜力。滨湖等区在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规范土地使用权的交易、流转,盘活农业低效用地,促进闲置土地有效利用,大力发展物业租赁型经济,推动旅游、商业、服务业发展,拓宽了村级经济开发增收渠道。

  (三)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初步建成。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的意见,在推进政经分离改革的前提下,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全部纳入市场流转交易,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公司化、集团化经营,提高集体资产交易的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2019年全市农村产权市场成交金额突破16亿元,比前一年增长22%。惠山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实现全覆盖,以规范交易行为和完善服务功能为重点,健全市场组织,严格市场管理,促进平台的规范、平稳、高效运行。滨湖区出台《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的规定》,综合“三资”管理、“户户通”信息公开、镇(街道)财务监管、村务卡非现金结算等功能,在全市率先开通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线上服务的试点运行,并加强流程在线监管,为村集体资产、资金的规范运作、保值增值奠定技术基础。锡山区、新吴区切实加强“三资”流转交易管理,先后出台交易管理办法、责任追究办法等文件,通过资产普查,着力盘活村级闲置和低效使用的资产;对问题易发多发部位开展专项检查,深入开展资金出借、资产出租问题专项整治,防止腐败、违规,排除风险隐患。

  (四)经济薄弱村脱贫转化成效显著。自1992年以来,全市已经开展9轮薄弱村帮扶活动,最近一轮扶持工作,在调整市级机关结对、有针对性地开展“万企联万村”活动的同时,大力推进“阳光扶贫”、精准脱困,因地制宜制订积极有效的扶持措施,促进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发展转变。滨湖区通过市、区、镇三级多元投入,连续三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400万元,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托底帮扶,帮扶资金重点用于承担城市建设拆迁、生态保护补偿以及促进乡村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原有9个薄弱村全部实现脱贫转化,村均收入488万元,其中自主稳定创收347万元,占71.1%。江阴市加强资源聚焦,近年间由市财政出资9000万元,安排433亩土地指标,为60个经济薄弱村建成28.6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各村年均增收达50万元;同时每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保障经济薄弱村正常运转;至2019年底,全市有效收入低于250万元的薄弱村减少为24个,占村总数的9.5%。宜兴市设立千万元的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专项资金,通过竞争性立项,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帮助薄弱村建立集体农场等产业化联合体,实现村级稳定性收入的增加。

  (五)政策扶持保障环境得到改善。按照“四个优先”的要求,全市上下统筹协调,加大金融、财政等政策支持力度,有序引导各类资源向农业农村流动。其中金融方面重点发展农业融资担保业务,推动银行机构、担保机构和财政部门联手合作,做优做强“惠农贷”“阳光幸福贷”等扶持性贷款产品;土地方面重点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供给,包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5%土地留用计划以及整治腾出建设用地指标等,优先满足涉农发展用地需求。锡山区强化政策引导,围绕股份合作社转型、发展特色经济、增加集体经营性资产等,帮助村级集体和农民上项目、筹资金、减负担,由此开发资源、优化管理、增加效益。宜兴市完善各类支农、强农政策,着重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调整产业园区结构、延伸产业链、培养引进适用人才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以挖掘土地潜力,解除瓶颈制约,先后有10多个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项目获得贷款和贴息优惠,其中徐舍镇美栖村高标准农田迭加项目,借助财政扶持资金引导引进3000多万元投资;万石镇成功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获得中央财政1000万元扶持资金。

  (六)农村多元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市和市(县)、区大力开展产业提质、创新驱动、主体培育、载体建设、绿色引领等高质量发展五大行动,因地制宜发展村级经济,探索集体经济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做到了“农业有看点,村庄有亮点,农产品有卖点,乡村旅游有特点”。

  1、资产盘活模式。在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梳理分析集体资产存量现状,调整结构,优化配置,通过盘活资产存量,扩大厂房、店面及相关设施的租赁经营,合理提高租金标准,实现资产增收。宜兴太华镇胥锦村实地丈量企业土地租赁面积,据实重新制定发包标准,新增村级收入近200万元。滨湖区马山街道古竹社区盘活农业低效用地,引入社会资本将茶园改造为精品农庄,又将原古竹小学校舍改造成旅游客服中心,2019年社区收入增至750万元。在盘活资产过程中,一些区街乡村还开展集体资产租赁欠租清理工作,强化合同执行力,也取得一定成效。

  2、增量扩展模式。运用村级经济多年积累和近期增收收入,投资形成增量经营性资产,拓展村级经济发展平台,特别是突破地域限制,通过跨地区出资购地、置业、参与开发区建设,形成“飞地经济”,实现扩张发展和经济增收。江阴市长江村利用自身发展优势,打开思路,跨出本地区在武汉、泰州、靖江等地建设物流市场,村集团公司利润向千万元高峰攀升。滨湖区荣巷社区和联合村更新观念,运用拆迁补偿款和现有零星土地,自建与置换并举,参与地块开发,建成标准厂房、商业门面房、写字楼、农贸市场等,开辟新增财源。

  3、产业提质模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组织优化、生产要素质量提升,推动集约化、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效益递增。锡山区根据纯农业村数量较多的基本情况,从村情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着力构建优质水稻、精细蔬菜、精品园艺、特种水产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以及生物农业、休闲农业两大新兴产业,如锦西村的特种水产养殖、严家桥村的千亩农业园等,初步建成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滨湖区因地制宜引入社会资本,建成等规模化农业园区15家,做强传统茶果特色优势,今年疫情背景下雪浪山、龙寺生态园、九龙湾花彩小镇等均实现逆势增长。

  4、业态转型模式。依托原有资源基础,根据创新发展的新要求,走转型发展之路,形成新的产业优势,着力构建村级经济新的增长点。惠山区阳山街道桃源村、桃园村,超越原来以一产为主的发展模式,以农房改造为契机,引进工商资本,发展民宿、农家乐休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综合服务及文化创意产业,并借助电商扩大网上推介,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新吴区旺庄街道东风社区、春雷村和江溪街道兴竹村、塘南村,依托靠近主城区和科技园区的地理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楼宇经济,先后投建东风商住广场、广华公寓楼、兴竹商务中心等,引进信息咨询、物业中介、商务贸易等项目,实现稳定收入超千万元,走出了近城涉农社区向三产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5、融合发展模式。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核心,通过多种方式吸纳多元投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的发展路径。惠山区率先提出“六次产业”概念,统筹发展特色种植、农产品深度加工、休闲观光农业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洛社镇万马村与尚田农业公司,阳山村与紫藤文化公司,玉祁街道芙蓉村与市地铁集团,玉西社区与中航重工等,合作建设绿色智慧工业、先进航空零部件产业及农商文旅融合等项目,带来显著效益。宜兴市芳桥街道积极探索产业、科技、市场融合发展模式,镇村共同出资成立芳阳农业公司,建设集创意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每年为各村增收20万元。

  6、联合发展模式。采取企业挂钩、部门结对、财政扶持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市场、农民等多方面力量,统筹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的多元投入,实行合作共建,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江阴市各镇(街道)分别建立集体经济联合发展平台,通过创办合作联社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抱团发展,弥补部分村资金、用地指标、人才的不足,基本做到“镇镇有平台,村村有载体”,推动村级经济由分散向联合发展转变。宜兴市万石镇依托华东石材市场,由镇村联合平台代建石材企业新项目配套设施,实现新增经营性资产的共同参与;丁蜀镇镇村联合发展平台共建鑫陶广场项目,获得商铺和公寓楼产权,稳定增加经营和租金收入。

  二、村级经济发展面临若干障碍

  无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良好,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效卓著,但无锡人多地少、资源基础薄弱的矛盾突出,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格局条件急剧变动的形势下,农村经济特别是村级经济发展也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动力不足。随着城乡建设规划调整、交通地理区位变化,乡村发展格局相应变动,一些偏离交通干线、地处非规划建设区的乡村,发展空间狭小,可用资源短缺,产业发展条件受限,增收渠道相应萎缩。一些地区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对发展村级经济指导引导不够,政策推动力度不足,公共财力投放有限,难以形成发展合力和应有氛围。部分村干部认识偏差,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鼓励农民创新创业闯市场,没有必要再去化心思发展集体经济,经营成功是职责所在,应该的;一旦经营失败,群众埋怨,组织追责,怕有闪失、怕担风险,缺乏担当精神和敢试、敢闯、敢冒的胆气。也有个别村干部认为村办企业已经改制,村级经济少载体、无手段,加上有的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源、无资金,面对集体经济发展周期长、见效慢,信心不足,无所作为,等待帮扶,依赖“输血”,缺乏创新、创造、创业的能力和有力有效的发展举措。

  (二)资源约束趋紧。在城市建设推进中,原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被挤占,集体经济留用地政策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兑现不够;环境保护和生态红线也有一定制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影响到农业用地发包;原有村办企业在城镇建设中被征用、拆迁,仅给予有限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未能安排相应的土地资源;暂时未进入动迁的企业老旧厂房,受到规划约束不能翻建改造,“退二进三”工业厂房改为商业用房面临办证困难;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拆迁补偿款迟迟不能结算到位,部分村虽然得到了补偿款,但由于没有土地指标及其他配套条件,缺乏良好的投资渠道,难以重新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只能存放银行或作为短期拆借,资金逐年贬值;部分村办合作社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组织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市场认可度低,加上缺少有效抵押物,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而农村信用机构、担保机构本身资金不足,授信和担保额度有限,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杯水车薪。凡此种种,使村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拉大,少数脱困村存在返贫返困可能。

  (三)产业优势退化。与城市化推进相伴随,农业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多数镇村农业用地零散,规划不确定因素多,加上农业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比较效益低,社会资本投入热情不高,发展项目难以落地。与此同时,农副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也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随着乡村工业结构布局调整,多数乡村民营工业企业转移或迁入工业园区,在村的企业大多是体量小、实力差、技术水平低的配套加工工业,难以形成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多数在村的小微企业处于产业链中段,技术和组织结构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仅经济效益下滑,而且有被挤出市场的风险,导致村集体租金收入缩减。具备发展商业服务业、旅游业、新兴创意产业条件的乡村,又因为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尚不健全,规划、土地资源、市场监管、环境治理等限制较多,影响到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引入,致使一些乡村经营性资产处于闲置状态。

  (四)政策不相适应。近年来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农村的政策,但一些政策未能随着情况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一些政策因为相关部门实行条线垂直管理,地方和基层调节的余地极小,一些政策因为缺乏实施操作办法,无从落实到位,惠及村级集体经济不够。在土地资源方面,除集体经济留用地政策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尚待进一步落实外,农业用地流转和配套设施用地政策不明确,审批门槛高、手续繁琐的矛盾也较为突出。在资金支持方面,除农户和新型经济主体融资难、创业担保贷款抵押要求高、担保贷款额度低外,拆迁补偿款到位迟缓、专项奖补资金力度不够也存在一定问题。据一些地区的相关项目测算,对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标准厂房建设和商业用房购置的奖补资金,仅为项目总投入的1/6至1/10,就部分经济薄弱村而言,这意味着开发建设带来大额和长期负债,由此影响薄弱村的脱贫转化。在税收负担方面,国家有关支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税收政策,对契税、印花税作出了减免规定,而对农民更为关心的营业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没有能予以明确。因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集体资产的租赁收入,但因为抵扣等规定不完善,发票开具有难度,营业税、房产税实际税负偏高,加上增值税、城建税及附加税费办法不明确,股份经济合作社租赁收入需交纳税金占收入总额的15-20%,如全部交足更高达30%以上。此外,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在人居环境整治、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稳定维护、精细化管理等专项行动中投入的资金逐年增长,村民享受的各类补助标准提高,村级开支大幅增加,面对越来越重的刚性支出负担,一些经济薄弱村对上级财政补助的依赖不断加强。

  (五)乡村人才严重缺失。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农业经济效益偏低,其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既无从吸引有思路、有魄力、有知识和技能的青年人到农村创业从业,也导致原有经营、服务、管理和复合型人才大量流失。特别是村级领导干部,熟悉本地情况,又与本村乡亲有密切联系、办事公道正派、有创业精神和开拓能力的本土人才越来越少。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经营管理者大多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在村级行政公共事务大量增加、要求提高的情况下,很难专注于经营发展。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基层干部考核、薪酬、奖励、提拔等与集体经济发展基本不挂钩,难以调动干部搞活经营、搞好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区、镇(街道)管理改革中相关职能的理顺和协调不够,对于村级经济发展和集体“三资”监管,存在体制不顺、指导不力等问题,也不利于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发挥。

  三、村级经济发展亟待鼓励加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村级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多措并举、多方扶持、多元发展,实现三个转变:从求数量向提质量转变,从增收入向见效益转变,从重眼前向谋长远转变,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推动乡村全方位振兴,把乡村真正建设成为万千农民的美丽家园。

  (一)开拓思路强实力

  乡村振兴靠的是农村、农民内在的发展活力。要拓宽发展思路,根据不同区域农村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分类指导,做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分层次、差异化发展。重点开拓以下几种发展类型:

  一是农业提升类型。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应确立绿色、特色标杆,根据本地种植业、养殖业基础,坚持科学决策、统筹实施,立足现有基本农田的保护利用,稳步推进结构、布局调整,实行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重点项目实施,进一步做强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加工经营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提高农产品品质,树立名特优品牌,从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业增加值率求效益。

  二是旅游延伸类型。对于自然资源独特、山水生态优良或者地处旅游风景区周边的乡村,借鉴省内外美丽乡村“五统一”模式,即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宣传促销、统一接待安排、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管理结算,挖掘乡村山水、林果及历史文化资源,创办农家乐度假村、休闲农庄、康养院、农耕体验园、田园综合体等,引导发展集观光旅游、休闲运动、保健康养、餐饮娱乐、文化创意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通过综合经营、特色服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三是工业强村类型。对于邻近省级以上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园区、地理位置合适、基础设施完善的村,在规划、安全、环保允许的条件下,利用和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建设标准厂房,通过招商引资、集体参股、联合投资等,引进发展制造业项目。新项目的推进要以做优做精为目标,提升技术水平,注重产业链配套,带动农业和农村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体。鼓励有条件的村发展“飞地经济”,参股企业迁入市、区产业园区,发展壮大,实现工业强村。

  四是服务兴村类型。从实际出发,盘活闲置的校舍、仓库、蚕室、晒场等,用于出租经营,发展经营性物业。运用集体积累的资金和征用拆迁补偿、土地流转收益,参与地块开发,购置房产,建办农副产品市场、物流市场和商业服务综合体,为集体提供资产收入和经营收入。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兴办劳务合作社,以劳务总承包的方式对外承接社区服务、道路养护、绿化管护、河道保洁、环卫清洁以及家政和单位后勤服务,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增加村级经济收入。

  五是电商带动类型。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互联网+产业,通过智慧产业重点项目引进,结合农业规模经营和服务业品牌运作,培育电子商务与农村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包括网络营销、网络组织要素供给、网络农技支持和农产品质量追溯等,形成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点。借助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拓宽市场空间,提高经营效率,提升农村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六是联合发展类型。按照“自愿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探索镇村合作、村村合作、村企合作、社场合作等,共同组建经营实体,投资开发物业项目,走联合发展之路。注重突破传统产业边界、区域空间边界、要素功能边界,推动城乡融合,农商文旅融合,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要素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开发共建、利益同享的发展联合体,提高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效益。

  (二)深化改革增活力

  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需要加快确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探索混合经营的多种实现形式,促进各类资源有效整合;完善集体资产进场交易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集体“三资”管理,梳理盘活资产资源存量,探索保值增值实现路径。要注意把握如下关键点:

  一是资源开发创收。农村最主要的资源在于土地,应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巩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分散的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允许出让、租赁、入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农村宅基地的“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为村级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由此推动土地整理、复垦、再开发,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实现资源变资产。

  二是资产经营创收。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政经分离改革试点,健全“三会”制度,规范经营性资产的量化和管理、监督,夯实集体经济的财力基础。通过租赁、承包、联合开发经营等形式,盘活闲置的生产、经营、办公和社会服务用房,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参与多元投资的经济开发项目,并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机制,实现资产(资金)变股份,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资产运作水平和效率,带动村集体和农民群众共同增收。

  三是产权运作创收。加强农村产权交易的规范运作,引导集体资产产权进场交易,并逐步实现在线交易,做到招标公告发布、投标文件提交、竞价参与、保证金缴退等全流程线上操作,提高集体资产产权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程度。同时,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低水平、低效益运营的民营企业和原村办企业实行“二次回购”,通过调整、改造,翻建标准厂房,重新对外招租,获取更高收益。

  四是规范监管增收。在规范市场交易、强化制度执行的基础上,严格管好集体“三资”,完善“三资”监管闭环,健全“户户通”信息互动机制,以信息化带动制度规范化、运作阳光化、监管立体化。加强经营性资产出租和托管经营的管理,全面梳理以往签订的“低价合同”“长效合同”“面积误差合同”,规范租赁、承包合同条款,同时加强村级闲置资金存储、拆借及其收益的管理,规范村级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稳定、村民福利等各项支出的项目和标准,严格收支核算,保持收支平衡。

  (三)政策扶持发内力

  针对无锡地区城镇化水平高、土地资源少的实际情况,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关政策的研究,并积极向上争取,进一步放宽和有效实施涉农经济政策,引导人才、资本、科技等优质资源向农业、农村流动,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活力,更好实现强村富民。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托底力度。加快推进村社分离改革,促使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居)委会在党组织领导下实行两条线管理,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运用集体资金资产参与市场竞争,搞活经营;村(居)委会着重搞好基层社区建设,办理公共事务,优化自治管理。区、镇(街道)应稳定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村级社会服务和公共事务开支纳入预算、进行托底,同时加强节降开支的力度,减轻由村承担的政府事务,逐步改变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垫付开支的情况。并探索在市(县)区建立村级股份合作社专业管理部门,试点对重点村派任驻村干部,强化引导、服务、管理。

  二是加大用地政策保障力度。落实农村建设留用地政策,确保每年新增建设用地不少于5%的比例用于农村产业发展;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办法,用好用活整理、复垦挂钩指标;村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分别纳入镇(街道)和区规划,统筹安排用地;改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机制,对于经过确认的村级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在建设用地指标、土地整治奖补、土地收益返还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三是加大资金信贷扶助力度。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用产权、股权抵押贷款的思路,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扩大农村担保融资和“惠农贷”规模,适应农村各类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综合运用贷、保、投、股、债等多种金融手段,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程序办法等方面,改善对“三农”的资金供应。改进乡村振兴投资基金运作管理,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坏账处理等办法,帮助农村经营者缓解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

  四是加大税收优惠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现有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从事农、林、牧、渔生产经营的减免税优惠政策等;同时积极研究村集体资产经营(租赁、托管、置换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村集体所交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营业税及有关公共事业建设工程的税收实行减免或先征后返。此外,对村集体物业项目建设及相关公益服务事业申办过程中的各种规费,一并予以免收或减收。

  (四)结对帮扶聚合力

  根据省、市“村企共发展”实施意见,推动国资企业、党委企业和商会行业协会会长单位等,与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开展联建行动,加强资源条件与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村企挂钩、结对帮扶要重实效、重长效,除履行社会责任型的结对挂钩外,要多促成、多发展要素互补、项目共建、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村企合作。

  一是合作开发建设项目。村、企合作或者镇、村、企合作,共同组建经营性公司,聚合土地、资金、经营人才等要素,投资开发物业项目,包括商铺、租赁公寓、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等,用于经营或租赁经营,合作各方共享经济收益。

  二是实施产业链延伸项目。结合城市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鼓励向农村投资,利用农村劳动力和农业资源,延伸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特别是注意发展智慧农业项目、生物工程项目、环保产业项目,实现科技提升和创新发展。

  三是联手推介农商旅项目。多元投资开发农村山水、人文景观,建设民宿及配套服务设施,发展智慧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合作开展宣传推介活动,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于地方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企业文化活动,共同打响农商旅文化品牌。

  四是帮助发展电商项目。通过技术辅导,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帮助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工制造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借助网络技术和电商平台,组织原辅材料供应,沟通市场信息,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农村产业的提档升级、扩张发展。

  五是继续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力度。在村企联建中重点帮扶经济薄弱村,以强带弱、以富帮穷,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上予以重点倾斜。在落实联建项目中,允许薄弱村对低效建设用地进行原址扩建、翻建;存量用地不足的,允许通过调剂适当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土地整治、复垦增加的耕地面积,允许有偿调剂;同等类型、体量的集体资产进行置换,允许适当提高价格标准;合作投建项目涉及配套设施改建的,可以申请区、镇政府帮助代建。通过盘活存量资源、扩大增量资产,搞活资产经营,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实力和内生动力。

  (五)加强领导添动力

  农村现代化建设,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领导,完善“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具体路径,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以提升农村党组织的政治牵引力、思想凝聚力、组织战斗力、队伍创造力、基础保障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

  一是思想发动。针对部分相对薄弱村及部分村干部不愿发展、不会发展、不敢发展的现实状况,各级领导要到实地走访,找准问题,研究思路对策,适时召开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村级经济的研讨会、现场会、观摩会等,表明各级党委、政府发展村级经济的决心和态度,引导村干部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敢闯、敢试的新观念,形成全社会关注村级经济、发展村级经济的浓厚氛围。要加强创新导向,发扬勇于创新、强于实干的精神,增强主动担当、主动发展、主动服务的意识,做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办法创新,紧紧依靠改革创新来解难题、拓新路、谋发展、增优势。

  二是压力推动。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各级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分解目标任务,给各级党组织加压,强化发展村级经济的责任意识。同时梳理年度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及其责任主体、计划任务、目标进度,对各级及相关部门作出考核要求,通过加强监测、调研分析和督导检查,确保落实到位。结合考核评估,优化奖惩激励措施,将村干部经济待遇与村级经济发展绩效挂钩,建立绩酬相符的激励机制,切实提升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村级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是典型促动。根据现代农业建设、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村企合作城乡互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等重点工作的推进,培育、树立若干镇村典型,包括不同基础、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模式的典型,注意总结经验,鼓励基层积极探索实践。要加强示范引领,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和成功品牌,推动形成一批村级经济发展的示范村、明星村,做到以点带面、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在培育先进典型的同时,还要总结宣传典型、学习推广典型,更好地激发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环境。

  四是人才带动。研究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人才引育激励力度。引导农技、经济、财会、管理、教育、社工专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参加美丽乡村建设,鼓励退役军人、企业骨干、企业家、退休干部返乡创业。从实际出发制定培训计划,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技能培训,整体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优化人力资源市场面向农村的服务功能,改进农村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办法,鼓励有实际本领的农业农村人才“成名成家”。以“两委”换届为契机,突出选好村的带头人,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不惟年龄、不强求学历,重在选拔对农村农民有真情实感、对发展稳定有真才实绩的本土人才。优化基层干部考核评估办法,以勇于担当、善于谋划、强于实干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调整社保基数、缴纳企业年金、选任事业岗位“三项机制”,加强对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激励。要督促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对农村体制改革、政策实施的研究,加强对农民权益和农村市场主体竞争力的研究,加强对城乡一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研究,促进乡村振兴与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衔接。

  (无锡市老促会)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