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金坛区:以创新为动力 做强传统纺织服装产业

2021/02/15  浏览量:     

  衣食住行相伴人生。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国民生产总值迈上了百万亿台阶。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纺织服装业作为“衣”的来源,地位更加重要,前景更加诱人。纺织服装业作为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曾经的支柱产业,颠峰时期金坛区有服装企业400多家,曾经为金坛区农民脱贫致富立下汗马功劳。新形势下,传统优势纺织服装业,如何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重新沸腾,提质增效,成为与新兴产业并驾齐驱的一员,是金坛区巩固脱贫成果,进而挤身苏南经济第一方阵必须思考和直面的问题。

  一 、发展现状

  纺织服装业素有金坛区居民钱袋子之称,经过多年的起伏,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工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的态势下,纺织服装业占比由三分天下,下降到不足百分之十。经过不断的兼并、外迁,2020年,金坛区有纺织服装企业222家,占全区工业企业数的7.1%;尽管受到疫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纺织服装行业开票销售仍呈现出前低后高的逆势增长。据调查,76家规上企业全年开票销售达102.2亿元,仅2020年12月,开票12.99亿元,同比增长32.2%。年开票销售超亿元以上企业15家,超10亿企业3家(晨风集团31亿、华茂金昇17.2亿、金虹纺织11.7亿)。主要产品产量:纱7.2万吨、印染布1852万米、呢绒796万米、服装14974万件。纺织服装业仍然是金坛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存在不足

  1、创新动能不足。金坛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大都形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初的创业者,如今不少已进入老年,许多企业一直沿用八九十年代形成的传统、惯性思维,侧重于见效快的中下游的简单加工产品。有的几经市场调整风险,养成了企业主小富即安的心理,思想观念相对守旧,加之部分企业家子女不愿接手父辈的产业,加剧了企业缺乏发展目标规划,形成了创新意识、创业愿望欠缺的守摊子现象,更少有创新实践。

  2、创新实力不足。90%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属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外贸加工、贴牌生产利润空间有限,资金实力相对不足,单个企业有创新愿望也很难付诸行动。表现在行业整体研发创新投入比重低,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甚至不敢创新,不敢投入。

  3、装备技术落后。金坛区多数服装企业装备是十年更新一代,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最近一次的更新已经超过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手工为主的粗放式经营现象仍很普遍。除少数企业进入了3.0发展阶段外,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管理的信息化、人文化相对落后。

  4、品牌建设不力。金坛区纺织服装企业主要以出口、代工为主,加上经济实力不足,大部分中小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以贴牌加工为主,企业对自主品牌的关注力度不够,缺少高附加值终端品牌产品。2020年规上企业中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不足20家,且以中低端超市走量的产品为主,依靠价格竞争抢市场。高端面料设计开发、品牌时装设计、品牌营销等与周边的苏州、常熟等都有很大的差距,一线奢侈品牌、高级成衣定制品牌几成空白。

  4、高端人才匮乏。多年来,发展初期 “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影响深远,除少量规上企业外,多数纺织服装企业以来料来样加工出口为主,缺乏人才引进的冲动。现有纺织服装企业中,仅有晨风、波仕曼、金标毛纺等13家企业有设计团队。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人才便是产业、企业的朝阳,是发展的关键,高端的人才带来的是新理念、技术、项目、产品,从而引导产业升级,因此,金坛区纺织服装业最大的短板是全行业人才不足。

  5、企业关联度低。区内企业仍处于单打独斗状态,企业之间未形成有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众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只是简单的地理位置的集中,生产相同的产品,供货相同的区域,同质化现象突出,甚至一度还存在互相挖人的短期行为。“龙头”企业牵引作用不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不畅,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市场效应不够,缺乏风险规避能力。

  三、几点建议

  纺织服装业是生活必需的朝阳产业,也是金坛区的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做强做优纺织服装产业,不但能够稳定基础财源,而且能够为全区人民提供充分的就业,促进增收,促进社会稳定,是金坛区十四五乃至长远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经济柱石。

  1、营造创新发展氛围。通过行业协会、主管部门,分析成功典型和失败案例,组织企业回顾行业发展历程,应企制宜,引导企业树立新发展理念,引领全行业创新发展,提升质量、完善品牌、引进人才,通过创新驱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2、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引导企业深化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服装业的融合发展,针对性的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逐步改造生产流程,引进先进设备,更新装备技术,推动企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升级。

  3、增强行业内关联度。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购买服务,搭建公共平台,鼓励、引导 “龙头”企业自建或共建信息中心、生产中心、贸易中心、价格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标准制定中心。对困扰平台建设的收益难题,探索行业管理,企业入股,政府扶持,成果购买、共享,收益按股分配等多种方式,促进全行业技术进步和降本增效,提升抗风险能力,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合,助力广大中小微企业发展;发展产业协作集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通过政府引导、行业自律、自由选择,探索引导大中小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

  4、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一是提升全员素质。由行业协会牵头,政府适当资助,组织企业开展全员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生产实情,利用职业技术学校,龙头企业的研发中心、培训基地等,提升全员劳动技能,培养企业实用人才。二是强化人才引进。在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鼓励企业引进高端实用人才。通过行业协会、企业确定人才等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长效机制和政策环境。

  5、推进品牌、市场建设。品牌建设是行业做强做优的必由之路,虽然一直不太顺利,但必须坚定不移。要在全行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投身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实践。改变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单一的市场格局,发挥良好的加工能力优势,偿试通过国内大品牌代工,或自己开发,逐步开拓国内市场。扎实推进品牌建设。形式上可以创建企业品牌,也可以通过抱团创建区域品牌,通过品牌打通企业的市场转型之路。

  6、做强做精全产业链。通过有的放矢招商引资、引导现有相邻企业向服装加工的两头延伸,开发新产品,补齐产业链。重视高档面料的研发生产,加大服装设计、营销渠道的建设力度,实现企业以服装加工为主,向其他纺织品加工扩展延伸,形成全产业链互补效应,提升行业、企业的竞争能力。

  (常州市金坛区三会 张根水)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