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漯河市老促会对脱贫攻坚收官之后的调查与思考

2021/03/09  浏览量: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目前,全市脱贫攻坚已经圆满收官,河南省漯河市老区脱贫攻坚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何巩固老区脱贫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着这些问题,漯河市老促会组织力量深入部分老区乡镇、村进行了调研。

  全市有37个乡镇为老区乡镇,915个行政村为老区村,分别占全市乡镇和行政村的70%。我们先后深入12个老区乡镇、16个省定老区贫困村,走进贫困户了解情况,参观考察了9个产业基地及扶贫车间,了解生产销售情况。与市、县区扶贫办负责同志,部分老区乡镇党委书记,县区、乡镇直属单位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进行了座谈。

  一、可喜变化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抓脱贫攻坚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来抓,带领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圆满收官。截至2020年底,全市169个贫困村(含革命老区贫困村)已全部脱贫。漯河市脱贫攻坚工作中有的做法受到省委书记和省政府领导点名表扬,许多工作经验做法在中央和省级报纸、杂志上刊发,在全国、全省推广。

  (一)村级组织战斗力进一步增强。结合村“两委”换届工作,一批政治素质较高、见多识广、工作思路清晰,商品意识较强,愿带领乡村致富奔小康、改变家乡旧面貌的积极分子进了村“两委”班子,有的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开始带领乡亲在脱贫致富、建设美好乡村工作中施展才华。在与他们座谈时发现,他们讲的是村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思考的是怎样上项目发展产业,做的是怎样让乡亲们早点富起来,怎样让家乡美起来的实事。源汇区空冢郭镇前朱村现任村委会主任董金生与爱人陈付枝在北京打拼30年,且小有成就,为了挚爱的家乡和父老乡亲早日脱贫致富,毅然决定把在北京的事业交儿子打理,夫妻二人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返乡后成立了豫垚种植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周边3个村45户贫困户105人脱贫,还引进舞蹈鞋加工项目安置留守妇女就地就业。在增加贫困户就业增收的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他还垫资数十万元,整治村内荒沟坑塘,建起文化一条街、文化亭、小游园,在村道旁种植花木,美化环境,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壮大。漯河市把“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增强村级组织发展活力”的双增行动作为抓手,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积极探索龙头带动、电商带动等为代表的可复制、低风险、稳收益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全市无集体经济收入的1269个村已全面“清零”;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有887个,全市16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在5万元以上。源汇区空冢郭镇前朱村创建豫垚合作社,利用光伏发电、建设巧媳妇舞蹈鞋厂、市派驻村第一书记带来的20万元资金入股豫垚基地等方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农民增收。2020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7.4万元。召陵区老窝镇武湾村通过扶贫车间、光伏发电等措施,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93万元。郾城区新店镇薛庄村依靠种植蘑菇、建立扶贫基地,租赁冷库、房产等,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1万元。

  (三)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经过多年持续治理,现在许多贫困村一改往日“脏、乱、差”的现象,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优美、道路硬化、绿树成荫、花木成行,荒沟坑塘得到初步治理和利用,农户庭院幽静、卫生,文化广场、健身器材、乡村小游园随处可见,实行垃圾统一回收利用,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氛围浓厚,“四美乡村”、“五美家庭”创建活动常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效果显著。村民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四)村民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中央一系列扶贫惠民政策在基层得到落实,市委、市政府结合漯河市实际制定的扶贫政策让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基层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不辞劳苦,深入农户家中宣讲政策、交心谈心、嘘寒问暖,既扶贫又扶志,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激发了其内生动力,有效提升了“精、气、神”,使村民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在我们同几个重度贫困户的交谈中,可以明显看出他们脸上洋溢着脱贫后的喜悦,言语中自然流露出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坚定信心。老区村郾城区新店镇薛庄村民薛道民,十多年前儿子儿媳意外去世,留下一个年幼的孩子和父母双亲。一家人顿感天塌了一般,生活困难,精神一蹶不振,一度对未来生活失去了信心。这几年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把他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经常到其家中看望谈心,引导鼓励他重新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积极争取落实各项扶助优惠政策,并安排公益性岗位,想尽多种方法给予帮助,使其十分感动。现在薛道民已走出失子阴影,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圆满收官。在看到胜利成果的同时,工作中一些问题仍需引起注意,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村集体经济仍然相对薄弱,村民收入偏低。目前漯河市1269个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的已全部“清零”,16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在5万元以上,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贫困村经济基础太差,收入来源单一且不稳定,自身“元气”不足,农业项目资金主要靠上级拨付,需要花钱的地方多。面对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引进招商项目,为村民办实事、对困难户的帮扶等等,村集体经济显得捉襟见肘,村干部既力不从心,也无能为力。这一点在偏僻老区村显得尤为明显。村民增收途径少,来源单一。即使外出打工,由于大部分人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缺少一技之长,只能从事一些重体力劳动,且收入较低。

  (二)稳定脱贫成果防范返贫致贫,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老区村虽然已经脱贫,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但刚刚脱贫的村民收入来源有限,经济收入并不多,家庭经济基础仍然较为脆弱,抗风险能力有限。一些“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仍是需要长期关注的重点群体。大部分脱贫户还需要整体提升经济收入,以确保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防止再度返贫致贫。

  (三)村建设项目用地紧张,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一些村有引进项目的能力,也有在外打拼后有所成就拟在家乡投资兴业的成功人士想发展村集体经济,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带领村民致富。但因村里无空地可利用,又不能够违法占用耕地和林地,无法建设和引进项目,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影响村集体经济收入。这个问题近郊村庄尤为明显。召陵区老窝镇武湾村,近年来建成一个扶贫车间,安排了村民就业,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里拟再引进一个加工项目,因土地问题无法解决,只得忍痛放弃。

  (四)革命老区“热度”不够,知名度不高。漯河市70%的乡镇、村为革命老区村,在革命战争年代,漯河市为新中国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先后走出了苏进、赵晓舟、吉合等数名开国将军。革命先烈蒋先云、谷迁乔、赵伊坪、效信趁的革命斗争故事在全国、全省都有影响。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现在知名度并不高,先烈们革命斗争故事知之甚少。一些革命先烈家乡发展没有明显变化,个别革命先烈后代生活还有困难。还有许多人不知道漯河市是革命老区、什么是革命老区,这给漯河市红色基因传承、全社会关心支持老区建设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几点建议

  今后若干年,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仍将是各级党委政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及早谋划,科学安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一)健全对脱贫户持续增收的保障机制。持续增加贫困户收入,是防止脱贫后返贫的关键。一是要保持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对刚退出的贫困村、贫困户要按照中央要求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使政策措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明确要延续的政策,打消贫困户顾虑。二是要提升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精心选择项目,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做大做强乡村产业的经济实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三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建立对防止返贫的预防和监测机制。继续对脱贫村、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户加强预防和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检查,做到防返贫关口前移,及时发现、及时帮助、及时清零,要增强对返贫人口的事前预测和监测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明确预防和监测的工作机制、预防和监测工作的相关职责,制定相关工作实施办法,并抓好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三)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县区、乡镇要综合评估自身发展优势及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自己的龙头产业。要重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村也可发展一到两种相关产业,形成片区规模化发展,要注意重点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产业。产业优势明显的要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村民可通过务工和入股等方式,实现合作共赢,带动村民稳固增收。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应给予倾斜扶持。调查中看到的舞阳县马村乡万庙蔬菜生产扶贫基地、舞阳县华宝产业扶贫基地、郾城区新店镇勤康乐养殖有限公司、源汇区豫垚种植合作社等,采取“政府+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带贫模式,既增加村集体收入,又带动贫困户稳固脱贫,很有借鉴意义。

  (四)认真做好扶贫扶智工作。由于习惯了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个别脱贫后的贫困村和一些脱贫户“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严重。另外,一些贫困户有想法、有干劲,但缺乏必要的致富手段和技能,也直接制约着脱贫成果的巩固。在今后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中,要注意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工作要求,做到“输血”与“造血”并重,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既要送温暖,更要扶志气,树信心,鼓励脱贫户明志气、立精神,靠自我奋斗创造幸福生活。要加强技能培训,既送智能,又送本领。针对部分脱贫户能力不足、致富无门的情况,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计划,有针对性地抓好脱贫群众种养技术、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帮其掌握一技之长,并帮助推荐项目,积极协调就业岗位,从根本上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彻底改变“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依赖思想,实现脱贫群众思想观念大转变,致富本领大提高,脱贫成果得巩固。

  (五)加大对老区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多年来,漯河市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老区大力支持,对改善老区面貌、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明显作用。但由于一些老区乡镇、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不便,历史欠账较多,造成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事业等方面相对落后。今后,在谋划全市工作时,能够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老区乡镇、村倾斜,给予相应的扶持。市县民政、教育、卫生、农村农业、文广旅、交通等相关部门要在摸清基本情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给予老区大力支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更好”要求。同时,宣传等部门要加大老区宣传力度,在全市“炒热”老区,提高老区知名度,让全社会形成“了解老区、热爱老区、支持老区、建设老区”的浓厚氛围。

  (漯河市老促会)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