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关于推进兰西县老区村振兴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1/06/18  浏览量:     

  黑龙江省兰西县因地处呼兰河西岸而得名。南距哈尔滨67公里,西距大庆150公里,东距绥化89公里。全县幅员面积24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0.6万亩,草原34万亩;全县有4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7个乡,105个行政村,人口53万(农村40人)。2019年5月,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兰西县,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99.07%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高标准实现了脱贫摘帽;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4.3亿元,财政收入4亿元。

  前段时间,我们按照省老促会关于开展“谋振兴树标杆,百村调研千里行”调研活动的部署要求,对全县老区村脱贫摘帽后的振兴发展问题,进行了为期2个多月的专题调研,搞清了情况,总结了典型,查找了问题,提出了对策,形成了报告,并将这一调研成果向县委、县政府作了汇报,有些建议将会成为县委、县政府对老区村振兴发展的决策部署。

  一、老区村经济发展现状

  全县革命老区村10个(省级4个,县级6个),共有74个自然屯、12973户、43836口人、249288亩耕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通过将落实老区村政策与实施脱贫攻坚相结合,全县老区村迅猛发展,经济建设、村容村貌、群众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1.老区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把4个省级老区村先期纳入全县“脱贫攻坚”50个整村推进序列之中,村村派驻工作队,实现“一村一策”,着力夯实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制定了《兰西县老区村2016-2018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项目、资金、帮扶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及质量标准;设立了老区建设基金,落实了领导责任,10名县级领导各联系1个老区村。我们老促会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把“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贯穿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过程,确定了“脱贫振兴强村”三位一体的攻坚目标。实践中,组织各个老区村坚持从实际出发,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8年末,4个省级老区村全部脱贫出列;2019年5月,6个县级老区村与全县同步高标准实现了脱贫摘帽,各老区村集体经济积累快速增加。目前,有4个村仅“清化收”一项,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10个老区村集体经济积累实现“零”的突破,均达到500万元以上,做到了村集体有钱为群众办事。

  2.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对10个老区村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力度,加强了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建设,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坚持统筹捆绑资金实施整村推进,大力实施了村屯修筑硬化公路、用电线路改造升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整理、建光伏发电站、宽带和有线电视、文化广场、运动设施等等重点项目全履盖,产生了促进农业生产增效、农村面貌改变、农民生活幸福的发展效应,老区村焕发出新活力,展现出新风采。

  3.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10个老区村以推进产业调整和开发为主线,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趋于合理。老区村的瓜菜产业、林果产业、发电产业、建筑建材业、交通运输业、“科技小庭院经济”、家庭养殖业、手工作坊和编织加工业等都有较大发展。二、三产业得以逐步壮大,实现了村有致富门路,户有增收项目,农民有增收喜悦。2020年,老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466元,是2015年的1.5倍,年均增长8.5%,老区村民都是好政策的受益者,甩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4.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各项惠民政策在老区村落实得最早、最快、最好,诸如全面落实地补、粮补、林补等各种政策性补贴,全面落实C、D级危房改造政策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三免一补”、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雨露计划等),全面落实“四位一体”全面得到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财政兜底保障)健康扶贫政策,全面落实老区村特殊困难群体民政救助、救灾救济款物及时发放、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同时,开展一系列扶贫活动,让老区村受灾群众、重度残疾人、贫困党员等普遍感受到了党的关怀、政府的温暖。

  5.农民创收能力有较大提升。这些年,按照县“实施高素质农民培养计划”,协调相关部门组织老区村民参加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运用,加大了人才培育力度。工作中,我们围绕特色产业需求,采取联动培养、分级施训方式,重点培养农村经纪人、农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人才500余人,还推荐评选表彰“百招十万”、“乡土人才”“乡村振兴巾帼标兵”等先进典型;我们通过采取外出见学、基地培训、典型引带、现身说法等招数,找到了加速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参与市场的竞争力水平。调查发现,老区村文化科技素质越高收入水平就越高,技能强、素质高的农民外出就业好,也能在劳动强度相对较低、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行业就业。

  另外,村风文明建设效果明显,村级治理能力明显提高,老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了,村屯产业兴了,百姓富了,村子活了。

  二、老区村不同发展典型

  根据省市老促会确定的十种不同类型的调研典型,结合兰西实际,我们确定具有本地特色的4种典型模式:

  1.红色旅游、康养田园类典型永久村。几年来,兰西镇永久村在黄涯子屯通过“党建引领、红色领航”,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行绿色发展,有力推进了老区村的脱贫振兴。积极推进以“六个模范”为目标的红色名村建设(基层建设三化样板村、红色旅游龙头村、集体经济发展模范村、培育产业带头人先进村、基层治理和乡风文明引领村、美丽乡村示范村),让光荣与先进并行,采取“红色十美丽乡村建设”、“红色十乡村旅游”、“红色十集体经济”、“红色十庭院经济”等模式,推动红色名村建设,促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绽放美丽乡村的振兴图景,使永久村的“黄崖子”成为了“龙江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2018年8月, 黄崖子民俗旅游文化村被确定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国家“AAA”级景区;2020年7月9日,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打造了全国民俗旅游文化靓丽名片,每年接待省内外游客(含外国人)20多万人,旅游产业收入达1000多万元,村集体积累达到68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比前10年翻了10番。目前,永久村的“黄崖子”已形成了全要素组合“4+N”扶贫攻坚模式:一是 “农业产销+技工+休闲服务”。村里把打造“红色基因+良善基因+文化基因”的红色旅游名村作为总体思路,把“以文化人、以德树人,产业富民、产业强村”作为总目标,充分运用分享型经济模式,经营形态多元,分为休闲农庄、展示中心、观光农园、农村民宿等。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技工和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具有经济、生态、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使乡村旅游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紧密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名村。2017年扶持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办了小农宿,年收入都有2000多元。二是“旅游村+特色园区+民俗风情”。先后投次资1500多万元,建设黄崖子民俗村,主打“民俗怀旧之旅”品牌,陆续建成了东北民俗文化展览馆、乔家大院、民俗文化景观大道等特色景点。关东民俗旅游文化大道,两侧再现关东民俗民风的景观雕塑达80组,共有166个人物、动物的造型。永久村抓住全省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契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民俗旅游,争取资金800多万元,完善乔家大院的基础设施和民俗展馆的升级,提高了配套设施功能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又新建了占地面积为14000平方米的东北民俗博览园和占地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停车场。依托省旅游公司打造民俗年节的契机,相继建成了以知青点、老兵情、同学情、酒坊、豆腐坊、铁匠铺、油坊为主题的民宿精品客栈20处,可一次性接待游客150余人;借助旅游产业,农户年均增收1.2万以上,旅游产业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其中有4户农家乐已成为兰西县“百招10万”的典型示范户。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德育教育+农户+服务”。在市县慈善总会的关心指导下,启动“中华德善第一村”“最美慈善乡村”建设。整合慈善资源,壮大慈善队伍,开展慈善活动,培育慈善新风,推动了“德润兰西”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乔家大院“济善堂”“德孝堂”“慈善大讲堂”“原生艺术馆”对外开放,全市第一家雷锋精神展览馆开馆,100多村民自发组成雷锋服务队3支。投资140万元,建设了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健身广场,村民自发来慈善广场,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讲述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有着民族传统美德的老区村革命故事,把慈善理念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广大村民内心深处。通过开展“脱贫之星”“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弘扬传统美德,摒弃“等靠要”思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几年来通过采取一系列文化扶贫措施,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促进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特质向精神转变,充分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实现了贫困群众思想上的大转变、行为上的大提升,争当“脱贫之星”、争做创业模范,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四是“民俗文化+特产品牌+庭院经济”。田长玉家的蒲公英开出了“致富花”,老田算了一笔经济帐,如果是个人种植,可以省去人工成本,每平方米蒲公英可产4到5斤,只要不挖根就可以连续生长,一栋不大的棚室一年就有近10万的收入。通过几年的采摘出售,老田已经有了一些老客户,现在都陆续通过微信预定、快递邮寄。如今,棚室蒲公英已成为当地品牌菜,不少农户纷纷加入“蒲公英种植小分队”。老田表示要和村民一起创收,让蒲公英订单“飞”进兰西小菜园。如今,旅游业带动了经济发展,百姓喜出望外。今年79岁高龄的杨淑琴老人和49岁双目失明的儿子,娘俩每天把门前小园中的蔬菜摘下来,蹲在大门口卖了换钱。永久民俗旅游文化村,以关东特色的民居建设为依托,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底蕴,不仅集合了东北黑猪肉、兰西黏豆包、潘大美人豆腐、农家小菜、小笨鸡、绿色果蔬、现灌血肠等品类繁多的东北名吃,更有驴皮影戏、二人转、兰西挂钱儿展、糖人儿、面人儿等诸多的北方文艺精粹,浓郁的东北风情让人流连忘返。游客在感受民俗文化的同时,还要带走一些当地特产,才算不虚此行。80%的游客老人都要消费百、八十元的。每年仅春节期间,就吸纳哈尔滨周边市县游客2万多人来兰西过年,购买年货,群众创收300多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多元,填补了冬季无收入的空白。

  2.树立品牌、绿色发展类典型模式义发村。近年来,红光镇义发党总支部一班人,按照“产业兴村、载体富民、改善民生、铸就堡垒”的发展思路,汇集发展要素,凝聚发展力量,壮大集体经济,改善村容村貌,2020年村集体积累3100万元,成为兰西县产业兴村、“四有”基层党组织强村的一面红旗,荣获“实绩突出村党组织”、“文明村标兵”等荣誉称号。该村党支部凝心聚力谋产业上项目:一是光伏发电项目。争取国家投资201万元,利用村小学闲置的1万平方米空地,建1152片光伏组件、6台逆电器、1台变压器,建设规模300千瓦,2017年6月并入国家电网,享受国家特批的电费补偿(1度国家补贴0.506元),年收益达30万元。带动6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户均分红资金3000元。二是免供暖温室大棚项目。对上争取国家扶贫资金530.9万元,建设670平方米的温室8栋,栽植了大樱桃;建设1000平方米的冷棚12栋,种植了西瓜、香瓜、青菜等,带动72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分红1667元。三是苗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由义发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社进行建设管理,争取中央组织部、黑龙江省委组织部资金50万元,村投资1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50亩,培育小城黑杨树、水曲柳、糖槭、榆叶梅、四季丁香、红柳、小云杉、黄菠萝等苗木为一体的苗木示范基地,该项目年产值可达81万元。2017年以来,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达50万元,为低收入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20多个。四是实施“造地插柳”生态工程项目。全方位实施县委提出的“百招十万、造地插柳”工程,利用“十子”(沟边子、路边子、屯头子、坝楞子等废弃土地)造地插柳。今春,全村又插柳400亩,育苗150亩,造林500亩,三年内村集体可收入100万元。五是养殖业项目。支持龙丰养殖合作社争取扶贫贷款75万元,以及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等政策,帮助1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小额贷款全部入股龙丰牛养殖合作社,2018年以来每户获得收益4000元。六是“科技小院”项目。用方寸之地的农家小院开创大产业、进入大市场、展现大“钱途”, 探索出房利用前屋后和田边地头等闲置资源盘活土地搞创收,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药园”“小田园”“小作坊”“小养殖”“小编织”等七小院庭经济模式,将传统农业化“整”为“零”,变“农”为“商”,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力提升了脱贫攻坚质量效益。同时,主动为农企牵线搭桥,推进“科技小院”向市场化发展,拓宽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助推农户增收致富;主动请来技术人才深入农户,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全天候”科技服务;主动帮助“科技小院”聚集人才、产才融合,为当地发展添智聚能,达到双赢效果。村里组织发展庭院经济典型户上百个,同中舜农业科技公司对接,围绕庭院种植、管护、销售等方面问题进行沟通交流,签订订单式合同,通过保底回收方式给农户吃上定心丸,确保实现一个小院一亩田、一年增收2000元的最低目标。对此,群众形象地说,“万亩园”不如“亩万元”。刘国权大院采摘园共种植两栋棚室草莓,去年9月栽种2万多棵秧苗,今年春节后开始采摘,草莓每斤价格35元,每天接待游客60多人,每天营业收入6000多元;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还在棚室种植了香瓜、西红柿等反季瓜菜,每天用工都是精准扶贫户或残障人干活,供工作餐,每天工资100元,当日结算,每人月收入3000多元。养殖专业户葛伟东建400平方米大棚养殖3000只三花鹅,年赚20多万元,唱响致富“向天歌”。残疾贫困户于有水靠庭院进行种植、养殖,从“因残致贫”到“因勤脱贫”的亲身经历,给其他贫困户树立了勤劳致富的榜样,去年荣获“十佳百模”脱贫之星的荣誉称号,“两刋”以“赶着毛驴奔向小康路”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七是麦菜复种、果蔬项目。近几年,青远蔬菜合作社打破寒地黑土只种一茬作物禁区,实施了麦菜复种模式,春种小麦,秋种白菜,建成全县大白菜第一村。麦菜复种面积7000余亩,年产白菜4000吨,高标菜加工车间3240平方米,蔬菜发酵池1830平方米,蔬菜储存车间4000平方米,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纯收益超过200万元。酸菜一直坚持使用健康无公害加工工艺,新上一批有机发酵罐,完全实现符合lS0标准的现代化生产加工。注册“地之美”、“新开荒”和“田苗”三个无公害酸菜有机品牌,打入关内5省6市,远销韩国、日本、东南亚地区,带动入社参与种植户151,户均增收9000元;面粉加工车间1000平方米,生产的面粉采取原始的“一箩到底”打磨方式,最大限度保留了小麦中粗纤维和谷物维生素的含量,且不添加任何色素及添加剂,保持了面粉本来的绿色有机品质。合作社理事长杜庆武被县委县政府授予2020年度兰西县“新乡贤”荣誉称号。

  3.新型业态、广辟富路类典型复兴村。平山镇复兴老区村2020年,全村农业生产总值633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980元。“清化收”村增积累78万元。复兴村的脱贫振兴主要做到了三点:一是积极做好新型经营主体创建工作。创建了规模经营农业合作社2家,土地托管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4个,流转土地达到1万亩,规模经营土地1242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9%。二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复兴村丰富的草牧资源优势,以艾和养殖有限公司为牵动,全力推进肉牛、肉羊和生猪养殖发展,饲养大牲畜(牛、马)213头(匹)、生猪1.3万头、羊350只、家禽1.6万只,猪、牛、羊饲养量同比上年增加10%、8%、6%,畜牧业总产值实现“半壁江山”。三是努力做好农技培训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借助党校、职教中心、远程教育、电大等培训资源,两年来培训农民1000人(次),帮助农民增强了致富能力、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全村输岀剩余劳动力创业18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400万元。目前,复兴村培育人才战略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法宝,现有本科毕业生13人,占人才的4%;自学成才152人,占人才的57%;实践历练56人,占人才的21%;专业培训100人,占人才的37%;青年农民返乡创业89人,占人才的33%;域外地引进21人,占人才的5.1%。复兴村人才主要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①在创建产业体系上发挥作用。复兴村“蔬菜大王”王青创建蔬菜产业合作社,社员发展到40多人,蔬菜面积达到3000多亩,打造了“合作社+菜农+产品+销售+冷储”一条龙产业格局,成为村字号品牌产业,填补了平山镇蔬菜品种空白,更提高了平山镇“反季蔬菜”知名度。②在实施“百招十万”致富工程上发挥作用。黑龙江农科院毕业的科技能人孙志武创建了占地48亩的志华果蔬菜采摘园,建钢骨架大棚40栋,在山东、吉林、河北等地区引进新、奇、特“洋”品种10多种,他带领员工们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让“洋”字牌在采摘园扎根落户。在这里,“老掉牙”香瓜保留了原始甘甜味道,浓郁奶香口感,“二月二”就开园上市,每斤10元的价钱批发给各路的瓜贩子;“贼不偷”柿子每斤6元批发到肇东、呼兰、兰西等大型超市,“黄金勾”豆角每斤12元打入省城哈市、大庆、绥化等地的大超市,获纯利润40万元以上。③在发育农民经营主体上发挥作用。“玉米大王”关富安创办了玉米托管专业生产合作社,托管面耕1200亩,自筹资金50多万元,购进播种机1台、喷药机1台、整地机1台,合作社固定资金30多万元,合作社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积累之路,以“保姆式”的服务,让托管农民足不出户地每亩收入400元以上,实现了成员和合作社双赢。④在构建多元一二三产业融合上发挥作用。金宝屯葛世录、杨晓利创建了生猪养殖合作社和现代化蛋鸡养殖场,年创效益80多万元。复兴村注重挖掘各类人才,在远大镇引进农机械造制加工能人候龙成,几年来研发制造了适应本地的候氏中小型农机具,综合开展大垄双行机测土配方、滴灌喷灌设备、深松整地、覆膜移栽和套复种植等农机作业,全村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

  4.班子得力、治理有方类典型富河村。临江镇富河村党组织在时代的大战大考中证明了堡垒的坚强有力,书记、主任、工作队员用辛勤加汗水擦亮了胸前的党徽,高扬起了党旗,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的路子,为发展集体经济、助推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临江镇富河村经验做法是“三强三力”:一是筑牢堡垒强经济,抱团发展聚合力。首先选出“领头雁”,干出新气象。把有公心、能力强、威望的村医张耀权推选上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提高了班子整体功能。他先后修缮了党建室、农民书屋、更新设备和活动场所、便民服务室、会议室、阅览室筹一应俱全。其次运用“小额信贷”,聚拢创业资本。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积极破解党员群众创业无资金、贷款无抵押等难题。在全面摸排“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基础上,对申请贷款党员群众的致富能力、还贷能力、群众信任度等进行综合评估,村委会帮助通过申请信用社贷款。创造性走出一条党组织“牵线”、政府“贴息”、农信社“搭台”、党员和群众“唱戏”四位一体的创业新路子,“贷”出了党员创业致富表率力、扶贫攻坚牵引力、党组织引领发展服务力。再次大搞“清化收”,壮大村集体经济。2020年共清理出新增资源2200亩,化解农民无地问题126亩,收费总额达到100万元。突破了发展项目无资金支持的瓶颈,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双赢”。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00元,村级积累达513.9万,成为临江镇第一个新增集体收入超百万的村。二是筑牢堡垒强素质 助农增收添动力。一方面,走出去学习培训,开展“云推介”,也就是带领农户到中国十大农民傅广洁家乡延寿县考察学习电商知识。把驻村产品带到哈尔滨绿色食品博览会上,向外界集中展示宣传。主动与绥化市农业技校开展合作,请农机校为村民着重开设理论课、实训课、观摩课、见习课等课程,将专家教授请到田间地头授课,使群众现场听讲授、田间学技术,让群众真正掌握1—2门农业专业技能,逐步从“经验型”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截止目前,村民已参加培训班4次,参训人数500人。通过省电视台、龙广乡村台、黑龙江经济报直播间和全省驻村扶贫产品推介会等宣传媒介,集中展示驻村产品。近年来借助“小康龙江”平台合作优势,仅销售“黑龙雪”玉米杂粮就达20多万斤。另一方面,强化党员示范引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比如以邹富仁为代表的四名党员分别与黑龙江龙娃农业和庆安双洁米业签订了60亩水稻种植合同,价格每斤高于市场价0.15元。在产品销售上,组建了由20多家企业参与的蔬菜粮商总会,打开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节支增收。同时,村委会还与中储粮绥化直属库有限公司达成联建共识,采取绿色通道的办法,优先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在去年绿博会上,玉米副产品—小碴子,品牌为“黑龙雪”销售状况非常好。今年又在在村里选出几位党员致富带头人,又引进玉米新品种要做精做长“小碴子”产业链。这种党员先锋示范作用增强了村民致富信心,彻底摒除“等靠要”思想,从“要我致富”变“我要致富”。三是筑牢堡垒强基础 促进振兴增活力。①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交通部门为村修建了4.5公里水泥路面。为富河村委会、学校、卫生室广场申请体育器材三套,价值12万元。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改造路边沟100多条,架设涵管100多个,安装太阳能路灯30余盏。村屯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兰西县美丽乡村建设推介活动中,排名列全县第一。②积极争取土地整理项目。该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排水沟10条、打抗旱井75眼、架设电线45公里、修缮田间道路63条,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现代农业生产的画面。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杜忠宝国家级现代农机合作社全程托管土地由7200亩猛增到2.3万亩,托管比流转土地每亩增收270元,解放大批劳动力,“出门有工打,下班就回家”成为富河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真正实现了“让有想法的人去拼,让没想法的人去干”。兰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经验入选中国三农创新十大榜样。④积极探索“检校共建”新路径。遵照习主席关于“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嘱托,抓住市检察院驻村帮扶的机遇,把法治观念融入到全校师生,由教育管理转入法制育人,从而推动素质教育向高层全面发展。对他们的经验黑龙江省委主办的《奋斗》杂志作了专题报道。5月19日,绥化日报作了详实报道。市检察院对此给予全力支持,先后投入100万余元,帮助学校建起法制课堂,购买1500册法治图书,为10名家庭贫困学生每人资助1000元购买手机,能够及时收听到法制教育的视频、短信。同时检察院扶贫工作队还协调哈医大研究生团队、黑龙江广播电台共同举办“法在学校、爱在学生”专题节目。兰西县检察院派出一名院领导担任东风中学法治校长,市检察院派出9名检察官担任每个班级的法治班主任,并签订了《法治班主任履行职责》。学校全面开展法治进校园、进班级、进头脑活动。在每个班级设置法治课,确保每周有两课时的法治课,请检察院、司法局的领导到校讲课,还通过案例解刨、典型案例形象具体地讲叙《民法》《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知识,引导学生自觉守法,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同时他们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经常利用团日、班会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让我受益演讲”等项活动。全校在校园办有法律画廊、班级有法律专栏、楼道有法律警言,形成了浓厚的法律环境和气氛,让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法律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他们还同富河老区村联合开办了法治艺术节,每年举办一次,自编自演有关法治的情景剧、快板书、群口词、相声等文艺节目。这些载体教育,使学生都自觉做到知法、讲法、守法。全校几年来没有一个学生触犯法纪,没有发生一个校园暴力事件。

  三、老区村发展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上,的确面临着许多新情况。第一,两者具有差异性。①在两者目标上不一致。脱贫攻坚重点是要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而乡村振兴更全面、层次更高。所以,这两个事在目标的要求上是不完全一样的。②在时间的节点上有所不同。脱贫攻坚2020年必须完成,必须收官,而乡村振兴应该说要伴随整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长过程。甚至到2050年。如果说脱贫攻坚是“攻坚战”,乡村振兴就是一个“持久战”。所以,在时间节点上要求也不一样。③在工作对象上也有区别。脱贫攻坚主要是要瞄准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特别是贫困户,要精准到户。虽然全社会动员办这件事情,但是最终要落脚到贫困村、贫困县和贫困户,而乡村振兴涉及到所有农村、所有农民、所有农业,所以它的要求范围也是不一样的。通过乡村振兴来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成果接续向前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所以,从实践到理论都要做好这两个衔接。第二,脱贫后的少数农户仍有依赖思想。少数脱贫户“等”“靠”“要”的思想较重,经过几年的政策扶持和帮扶,有的贫困户不满足、不知足心理较为突出。第三,非贫困老区村也需要政策给力。从行政村几年来的脱贫攻坚成效看,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足贫困村,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村屯道路。需要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过程中把这块短板补齐。第四,需要重视返贫可能。从相对贫困上看,主要有两类人员需要加大监测和帮扶力度,即一类是低收入家庭,另一类是易致贫和返贫家庭。这两类家庭,因家中突发重特大疾病、突遇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意外重大事故等情况,极易导致脱贫户返贫和新的贫困发生

  对今后老区村振兴发展的建议是搞好“六个衔接”、做到“四个持续”:

  搞好“六个衔接”,即:一是搞好理论衔接。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在“学、拓、促”和党史学习活动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区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 “三农”工作的新思想、新方略,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根本遵循。同时,广泛动员老区村干部群众,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民意基础和认知度。二是搞好机制衔接。对接脱贫攻坚形成的“县、乡、村三级抓落实”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好与抓乡村振兴的衔接,丝丝入扣、总结提炼、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的模式;建立防范返贫和巩固脱贫成果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加大帮扶部门各项工作的协同性;落实考核评价机制,在乡村振兴初期应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阶段性考核指标体系。三是搞好目标、规划衔接。制定符合实际过渡计划,将脱贫后待完成的任务、工程等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或实施方案,发挥长效作用;对老区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措施作出总体安排,针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的村,加强分类规划指导,梯次推进;制定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发挥老区村特色,制定阶段性的产业规划。四是搞好政策衔接。特别是合理拓展部分扶贫政策惠及对象范围。做好特惠性政策与普惠性政策的组合。从特殊人群扶贫向重视推动乡村的整体发展过度。五是搞好资金支持衔接。主要是强化财政主体投入,落实老区建设基金,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协同作用;强化资金“整合”,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把脱贫攻坚、公共事业发展和涉农资金等多方投入统筹起来,充分发挥资金整合规模合力效益;创新脱贫攻坚的资金筹措方式,鼓励金融资本、动员社会资本参与老区村振兴,研究出台市场化方式推进老区村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今后国家拨付的扶持老区建设专项资金应该向特困县倾斜,给予适当特殊照顾支持。兰西是刚刚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2002年)、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县(2001年)、全省“十弱”县,根据国家脱贫后“四不摘”政策,建议上级在分配国家下拨的老区建设专项资金时能尽量给予兰西适当资助。六是搞好人文衔接。重点是强化人才培养及提升,实现贫困群众拥有一技之长;强化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形成良好家风、民风;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打造“农字号”人才高地,引进高端人才,培育实用人才,盘活乡土人才,夯实振兴基础,强化发展支撑,带动产业突破。

  做到“四个持续”,即:一是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可以说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老区村的扶贫产业不论量变还是质变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但即使这样,由于有的乡村产业项目少,甚至有的乡村产业项目发展后劲不足,要保持贫困户长期稳定持续得到扶持,还需在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大产业资金投入,结合乡村实际,利用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市场效益好,风险低,贫困群众能够积极广泛参与的扶贫产业,以解决后续带动能力不足或发展后劲不足问题。同时,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加强现在产业项目资产管理,巩固好现有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稳固,扶贫产业项目才能健康发展。二是持续加强综合保障力。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老区村贫困户的医疗保障政策、低保兜底保障政策、残疾人救助政策还需持续保持稳定。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占81.7%占比较重,这样的家庭,有相当一部分人必须保持医疗保障政策的连续性、持续性和稳定性,否则,一人有病全家致贫的现象将会反弹。同时,这部分人的家庭收入有很大一部分由低保金和残疾人补贴组成,若一旦失去,势必会导致一部分贫困户没有这笔收入而出现返贫情况。三是持续做好防致贫返贫监测管理工作。2019年,我们县委、县政府着手研究制定了《脱贫攻坚风险管理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致贫返贫防范、政策到户筛查、扶贫产业储备、资金项目监管、驻村帮扶强化、舆情监测引导、基础设施管护、民俗民风转变、集体经济增长、基层组织提升等十个方面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因户因人通过采取综合性防范措施,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监管到户,最大化降低返贫致贫风险,确保脱贫不返贫,发生重大变故不致贫。同时,每个月动态监测管理预警一次,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四是持续给脱贫农户注入内生动力。从兰西县老区村看,同样过日子,有的贫困户之所以贫困,除了重特大疾病或突发重大事故导致贫困外,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陈规陋习难改,有的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主动性不高,一些贫困群众不愿脱贫,“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有的贫困群众不知足、不满足。主要原因是这些人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缺乏自力更生、自我积累、自我脱贫致富的信心,一些贫困群众怕承担风险,不愿参与产业扶贫项目,有的群众把财产转给子女,自己进入建档立卡行列,吃低保、拿救济、靠帮扶。这样的贫困群众,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研究和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从思想上、心态上、价值观取向上给予引导和帮助,解决根源贫困问题。

  (黑龙江省兰西县老促会 王亚义)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