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赤峰市老促会关于助推老区振兴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1/07/26  浏览量: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根据中国老促会“关于征集2021年老区专题调研课题”的要求和内蒙古自治区老促会“关于深入开展助推革命老区产业振兴发展调研的通知”的安排部署,赤峰市老促会近期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在全市老促会系统开展了一次“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调查研究”活动,对全市革命老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老区开发建设振兴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全面推进全市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调研建议

  一、赤峰市革命老区基本情况

  赤峰市是经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审核确认的革命老区,市内的宁城县、喀喇沁旗于195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政部确认为老革命根据地县,1979年、1985年又经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审定,报国家民政部备案;敖汉旗、松山区、克什克腾旗于2011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审定确认为革命老区县。在抗日战争时期,赤峰市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属承平宁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解放战争时期,赤峰市成为整个冀察热辽地区战略撤退、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的政治中心,成为连接东北、华北及晋绥解放区的枢纽和重要交通要道,在这里中共冀察热辽中央分局指挥全区开展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赤峰地区的各族人民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以高昂的革命执情积极参与,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烈。赤峰地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有8万多名热血青年参军参战,全地区扩兵2个骑兵师、7个步兵团,并组织了28万民工支前,有7000多名英雄儿女捐躯疆场。

  赤峰市的五个革命老区县共有老区乡镇55个,老区村524个;老区人口为962292人,其中脱贫攻坚前的贫困人口为256685人,占老区总人数的26.7%,占全市贫困人口的46.92%;老区居民户数为270507户,其中脱贫攻坚前贫困户数为81957户,占老区总户数的30.2%,占全市贫困户的59.93%;在五个老区县中,原属国贫县有3个,自治区贫困县有2个;在革命老区中有建国前老党员599名,有建国前老军人2266名,有建国前老干部369名;截止2020年,全市革命老区3个国贫县、2个区贫县全部摘帽,老区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621元增加到2020年的11595元,25.66万老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开展助力老区脱贫攻坚开发建设的行动中,有155个老区村实现一村一品产业开发,占老区村的29.5%,全市有147个工商企业与145个老区村落实了村企结对帮扶行动,村企结对村占老区村的28.4%。

  二、老区脱贫攻坚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赤峰市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始终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集中攻坚,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更是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自治区的高度认可。

  狠抓责任落实,打造不断完善的攻坚体系赤峰市认真履行“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要求,层层压实工作责任,上下联动抓好落实。市、县、乡三级层层签订年度脱贫责任书,逐级分解任务、压实责任;针对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在全区首例设立18个专项工作推进组,向8个国贫旗县、2个区贫旗区派驻脱贫攻坚推进组,向全市有贫困人口的132个苏木乡镇(办事处)派驻驻乡帮扶工作队长,向2003个嘎查村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形成上下协调,行动一致的帮扶工作体系。

  把握精准要义,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精准识别核实情况。从2014年初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全市贫困人口应纳尽纳,贫困户实现动态管理。以“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为脱贫标准,建立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退出机制,建设赤峰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和数据管理中心,实现市县乡村户五级数据整合,信息化精准管理。

  统筹城乡贫困识别与帮扶在全区率先开展相对贫困识别摸底工作,建立以综合性收支测算体系为主的多维相对贫困识别体系;创新建立以防贫保障基金和综合民生保障为主的解决整体性贫困机制;以“两免两补”生态扶贫和衔接乡村振兴为主的解决区域性贫困机制;扶贫资产形成的收益建立基金池为主的解决个体贫困机制;从而形成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措施。

  紧守核心底线任务,“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解决教育扶贫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零失学辍学,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农村牧区学校、城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实现资助全覆盖。落实各项健康扶贫政策措施,集中救治大病病种,实现贫困旗县区医疗服务全覆盖,全市10个贫困旗县,124个苏木乡镇,共设置乡镇卫生院120所,1960个行政村共设置卫生室1848所,未设置卫生室的行政村,均通过卫生院、流动服务车覆盖。自2009年开展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作,截至2019年底,完成危改任务23.9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5万户,完成了危房“清零”目标。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投资17.2亿元,全市搬迁任务全部“清零达标”,共搬迁建档立卡人口28527人,建设集中安置点194个、住房11197套;投入后续扶持资金5.25亿元,实施后续产业项目279个,28527名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全部脱贫。围绕贫困人口安全饮水任务目标,累计完成投资8.2亿元,新建改扩建工程近3000处,受益农牧民56.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5.5万人。

  赤峰是自治区获得脱贫攻坚国家级荣誉最多的盟市。林西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易地搬迁+”扶贫模式,被中国国际减贫中心推荐为国家脱贫攻坚工作典型,荣获全球最佳减贫案例;敖汉旗获“国家健康扶贫工程示范县”荣誉称号,旱作农业系统保护模式,荣获第二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巴林左旗扫帚苗特色产业“五链统筹”减贫模式,荣获第二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喀喇沁旗雷营子村荣获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赤峰市被国务院扶贫办批准设立为中西部省份唯一一个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等等。

  三、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促进老区持续稳定脱贫增收

  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中打基础、立长远的重要措施,构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长效机制。2014年以来,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720.4亿元,其中,中央及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9.36亿元,市级财政投入8.95亿元,旗县区投入37.27亿元,涉农实质整合资金68.79亿元,金融扶贫到户贷款283.59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02.6亿元,国开行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贷款59.98亿元,农发行设施农业贷款5.56亿元,农业银行0.54亿元,扶贫再贷款18.65亿元,中央单位定点包扶6.12亿元,省级领导干部联系18.98亿元。赤峰市总结形成了“三带一减”赤峰产业扶贫模式(即:建设扶贫园区带动、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培育龙头引领带动,持续发挥减贫成效)。2018年5月,全国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机制建设培训班在赤峰市举办,会后一个月,“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创办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扶贫产业园”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同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到赤峰市调研指导工作,对产业扶贫给予高度评价。

  发挥规模效应,建设扶贫园区。2016年开始,按照布局集中、资源集聚、规模集约的原则,大力培育壮大扶贫产业园区,全市形成了扶贫产业园区化、规模化的产业扶贫框架,有效破解产业规模小、效益低、辐射带动能力弱的瓶颈。目前,已建成基础设施完备、带贫减贫示范力强的扶贫产业园区203个,带动贫困人口18.8万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2020年认定市级扶贫示范产业园区14个,引导形成扶贫产业园区化、规模化的产业扶贫框架。这些扶贫产业园区是全市扶贫产业的重要支撑,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现稳定脱贫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扶贫产业。通过引导每个旗县区形成了2-3个特色扶贫产业,推动建设了1174个贫困嘎查村特色产业基地,覆盖贫困人口35.6万人次,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目前,全市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牛羊肉加工和杂粮中草药等特色扶贫产业。

  强化利益联结,注重龙头带动。把培育龙头引领发展作为产业扶贫的关键,持续实施“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提升工程”,对外引进和自主培育了一批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扶贫龙头企业,如肉牛产业的阿旗沃金、翁旗圣泉、宁城东方万旗,肉羊产业的克旗金峰、翁旗蒙都、左旗富承祥,生猪产业的松山温氏、林西正邦,禽类产业的林西德清源、宁城塞飞亚、喀旗连盛,中药材产业的林西恒光大、喀旗荣兴堂;种植业产业的敖汉禾为贵、元宝山和润、阿旗凌云海、红山佟明阡禾等。全市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177家扶贫龙头企业、196家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1049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29个家庭农牧场、1089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贫困人口29.5万人次,人均增收2600元以上。

  强化市场引领,打造消费扶贫品牌。2019年7月,联合市农牧局、消费扶贫促进会和龙头企业协会,搭建了农畜产品输出平台—内蒙古赤峰农品公司,集中打造“赤峰牛羊肉、赤峰杂粮、赤峰果蔬”三大消费扶贫品牌,敖汉小米在中国老促会的帮助下已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京东集团与赤峰市合作实施了“互联网+”新经济发展合作项目。2020年,整合8个国贫旗县农畜产品溯源体系搭建赤峰市可追溯平台,建设京东•赤峰直供农场,设立赤峰农品存储配送中心、扶贫产品集采及爱心消费体验中心,与京东云计算、北京双创中心达成协议,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赤峰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全方位拓宽销售渠道。全市多家企业与119旅、朱日和部队、北京永辉连锁超市和连云港家得福连锁超市签订长期供应协议,石景山区“壹公里果蔬”生鲜销售平台日销宁城蔬菜上万斤。目前,赤峰向北京销售农畜产品、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金额已达28亿元,1.6万余名贫困人口受益,有力克服了新冠疫情影响,广大贫困群众得到实惠。

  四、老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振兴发展面对的问题

  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革命老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区尽管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历史原因、地理因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基础建设设施薄弱且同比差距较大,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明显,生态保护与减贫发展矛盾突出。历史形成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偏低,部分群众脱贫成果还不够稳固,相对贫困必将客观长期存在;振兴发展基础不牢,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机制还有待完善;发展后劲不足,脱贫群众内生动力还需进一步激发等问题仍然突出,仍然存在,仍然制约着老区经济的发展,影响着老区的社会进步。这些地方的发展仍然需要得到国家的特别关心、支持和帮助。赤峰市的五个贫困老区旗县摘帽、老区村出列后老区的贫困人口、老区贫困户数是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工作难点、重点。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五、新时代革命老区产业振兴发展的建议

  推进乡村振兴,是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党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部署,是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高起点谋划,全方位设计,高标准运行,聚合力推进,突出质量发展开新局,才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老区打造成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的现代化新农村、新牧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为了全面推进全市老区乡村振兴,提出如下调研建议。

  (一)、把握脱贫攻坚中西部合作的5年,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5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脱贫地区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继续保持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民政兜底救助类政策和落实符合条件的“三红”人员的优抚待遇总体稳定,持续优化革命老区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等民生保障普惠政策。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按照自治区《关于建立防致贫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重点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基本生活严重困难户三类重点人群的收支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帮扶机制,落实产业、就业、综合保障、扶贫扶智等帮扶措施,全面推广防贫保险,建立防贫保障基金,实现未贫先防、临贫即防,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清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严格落实教育、住建、水利、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合力。加大对革命老区农村牧区低收入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和外出务工的扶持力度。深化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提升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强化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继续完善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一对一”帮扶台账,实现安置小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就业全面覆盖。积极推进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解决前瞻性问题开展试验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广“建立稳定脱贫机制、贫困预防机制、统筹解决城乡贫困机制、扶贫治理长效机制”等试验成果。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路径,返贫预警、相对贫困识别、低收入人口帮扶体系建设和脱贫攻坚成果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解决路径”3个改革方向开展试验课题项目,重点做好扶贫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衔接的过渡机制探索,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支持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争取将国家级革命老区宁城县、喀喇沁旗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快推进革命老区美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优化产业扶贫和就业扶持等发展类政策,重点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和带动创业就业;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区县城建设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服务农业农村能力;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和大型灌区工程,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支持革命老区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动农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按照集中集约集聚发展理念,坚持融合发展、集群成链的扶贫产业发展方向,推进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建立农村牧区劳动力需求数据库,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市内外劳务协作,多渠道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开发适合当地脱贫劳动力特点的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项目,鼓励通过项目制购买服务等方式为脱贫劳动力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改善老区、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结合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革命老区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优化高速公路出入口部局,便捷连接老区重点城镇和重点红色文化纪念地;有序实施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和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等项目建设。进一提升老区、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统筹脱贫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素质提升计划,实现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和完善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继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旗县医院工作。重点推进卫生医疗资源下沉改革,加强革命老区苏木乡镇卫生院、嘎查村卫生室标准化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指导各旗县区推进农村牧区社区建设试点。

  (三)、着力提升老区、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重点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对国家级、自治区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创新县、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支持在革命老区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旗县区,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高新区、创新研发基地等创新载体,增强区域发展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坚持和完善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建立健全与北京市的“双向协作、多方共赢”机制,推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帮扶协作体系,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推进产业梯度转移,鼓励共建产业园区。积极与北京市、中央单位科学对接,制定新一轮帮扶计划,创新和拓展帮扶内容和范围,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等行业对口支援原则上纳入新的协作结对关系。启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动员引导工商企业、农牧业龙头企业开展村企结对,参与老区乡村振兴和社会建设。

  (四)、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衔接

  加大对革命老区帮扶机制紧紧把握中央在安排革命老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时对革命老区予以倾斜支持的政策和在对革命老区的差别化绩效评估时,对开展试点示范和安排中央补助时对革命老区给与倾斜支持的政策,亮出老区牌,打出老区旗,使《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的政策在赤峰落实落细。积极争取把国家级革命老区宁城县、喀喇沁旗纳入国家财政每县每年1000万元财政扶持老区发展转移支付预算之内;积极争取和保证自治区政府批准的革命老区松山区、敖汉旗、克什克腾旗享受的自治区财政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落实到位;积极争取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老区公益补助资金对我市的扶持范围和支持力度。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向老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革命老区涉农涉牧、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农村牧区创业主体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重点支持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加大“三保障”项目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项目的信贷投入,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服务。做好老区粮食安全、种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积极发挥增减挂钩政策助力巩固拓展老区脱贫攻坚成果和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统筹耕地保护、村镇治理、产业集聚、生态修复、公共配套等工程建设。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鼓励引导人才扎根基层,为基层一线补充优质、稳定的干部人才力量。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倾斜政策,组织开展选拔推荐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计划人选,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等培养培训项目。

  (五)、弘扬和传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

  老区发展振兴要强化党建引领意识。坚持以党建汇聚智慧,以党建凝聚人心,以党建推进振兴发展,充分发挥老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老促会的协调促进作用,强化老区意识,巩固老区脱贫成果,推进老区振兴发展。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区。加大对革命博物馆、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烈士纪念设施和现存革命文物的保护修缮力度,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中办发 〔2018〕45号),组织申报赤峰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赤峰市属晋察冀、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片区,宁城县、喀喇沁旗、敖汉旗、克什克腾旗、松山区、林西县等属抗日根据地片区革命老区县);启动一批革命文物类全国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赤峰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实施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利用项目,推介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发一批革命文物宣传产品和文化产品;市政府适时公布一批革命文物类市级保护单位,命名一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推介一批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优秀案例和成果,积极筹建赤峰革命历史博物馆;加大红色资源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扩大红色文化社会影响力,激发老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红色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红色教育卓有成效,老区精神深度发掘和创造性转化,把赤峰打造成知名的红色文化传承区。积极开展对赤峰革命老区的宣传,使更多的人知道老区、了解老区、关心老区、支持老区开发建设和振兴发展,通过对赤峰革命老区的宣传,提高赤峰革命老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提升对赤峰革命老区的重视程度和关爱力度;争取将由革命老区喀喇沁旗、松山区中整建制划出老区乡镇组建的元宝山区、冀察热辽中央分局所在地林西县和革命史实清晰、符合老区县申报条件的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向自治区政府申报审核批准为革命老区县。

  (赤峰市老促会)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