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擦亮红色资源颜质 更好传承红色基因

——对襄阳15个市级党史教育基地的调查与思考 

2021/08/09  浏览量:   作者:郝敬东  

  加强党史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不断擦亮红色资源颜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重要指示精神的根本措施和具体行动。最近,我们深入湖北省襄阳市15个市级党史教育基地,现场察看设施建设和展陈内容,与当地有关部门及管理人员座谈,就加强党史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提升利用水平、发挥应有作用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襄阳党史教育基地分布、建设、管理及利用情况

  襄阳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革命文物众多,红色资源富集,革命遗址遗迹遍布全市9个县(市、区)。2014年以来,经过史志部门从历史影响、评选条件、申报标准等方面审核把关,分三批报请市委命名了15个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党史教育基地。市级党史教育基地的命名,对各地利用红色资源打造集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组织活动于一体的红色基地,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分布均衡,富有襄阳特色。15个市级基地中谷城有3处,枣阳、宜城、南漳、襄城各2处,保康、老河口、襄州、樊城各1处(具体批次、名称、所在地分布详见下表),实现了

  襄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批  次

名  称

所在地

第1批

(2014年5月命名)

襄阳市革命烈士陵园

襄城区环城西路181号

襄城区萧楚女纪念馆

襄城区西街卉木林巷5号

枣阳市黄火青故居

枣阳市新市镇火青村

老河口市袁书堂烈士纪念馆

老河口市袁冲乡袁书堂中学

保康县吴德峰革命业绩陈列室

保康县城关镇河西岗岭

第2批

(2016年11月命名)

宜城市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

宜城市板桥店镇新街社区

南漳县荆山农民暴动烈士陵园

南漳县薛坪镇荆山街208号

谷城县李亚声烈士事迹陈列室

谷城县茨河镇政府街2号

襄州区(徐窝)革命烈士陵园

襄州区张家集镇徐窝村

樊城区肖庄农民革命纪念馆

樊城区太平店镇大冲村

第3批

(2019年12月命名)

枣阳市程克绳故居

枣阳市琚湾镇高庵村

宜城市烈士陵园

宜城市襄沙大道55号

南漳县荆山烈士陵园

南漳县城东5公里316国道旁

谷城县苏区革命历史展览馆

谷城县南河镇苏区村

谷城县五山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

谷城县五山镇

  9个县(市、区)全覆盖。其中,以党的重要机构旧址、党史人物及著名革命人物故居和活动地为主体的纪念馆、陈列室6处,以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和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为主体的墓地、陵园5处,以重要事件、苏区红色遗迹为主体的纪念馆、展览馆4处。这些基地既有故居遗存、战斗遗址,又有烈士陵园、纪念墓碑;既有纪念馆、展览馆、陈列室,又有一地多点组构的红色遗址遗迹(如谷城县五山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富有襄阳特色,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襄阳地区党的历史活动、进程、思想、文化,是襄阳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

  (二)建而有管,运转较为正常。基地建设无论是民政部门、所在地(镇、村、学校)牵头,还是老促会、党史(志)研究等部门主导,都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据初步统计,15个基地建设总投资达16805万元,其中,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和驻村扶贫单位支持占98%,另有2%的投入来自烈士后代、企业热心人士捐助。15个基地占地总面积100.48万平方米(均由各级政府无偿划拨),建筑面积3.32万平方米,布展面积9500平方米。基地产权由民政、退役军人事物部门或所在地镇政府、村委会及学校所有;基地管护或由所在地的镇、村、学校,或由退役军人事物部门直隶事业单位行使管理之责,基地日常运转较为正常。其中,襄阳烈士陵园、宜城烈士陵园、萧楚女纪念馆、黄火青和程克绳故居,在建设和管理上比较规范。如程克绳故居2008年由枣阳市老促会发起,争取政府投资50万元进行修复,历经13年不断完善,目前总投资已达700余万元,不仅修缮了故居,兴建了程克绳将军坊、程坡井纪念碑、程坡革命烈士纪念碑等设施,还配套扩修了道路,新建了停车场,实施了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并明确产权归属市民政局,确立由所在村委会负责,程克绳侄孙程坡成进行日常管护。被枣阳市纳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湖北文理学院确立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基地”。

  (三)主题突出,展陈类型较全。无论是著名革命人物故居,还是重大革命事件发生地,抑或重要战斗遗址,15个基地各有主题,各有风格,绝大部分都能够按照基地定位,把握陈列重点,充实展陈物品。陈列内容和馆藏革命文物既有珍贵实物、史实典籍,又有史籍复制品、实物仿制品;既有人物照片、场景图片,又有书信手迹、书法题字;既有传记书籍、怀念文稿,又有人物雕塑、影像介绍,等等,数量较多,类型较全。据不完全统计,15个基地共有各类展品2904件。其中,宜城烈士陵园展品最多,达651件。

  (四)活动经常,作用得到发挥。随着各级党组织活动的规范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化,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15个基地辐射面不断扩大,到基地参观学习、凭吊遗迹遗物、缅怀革命先烈、举办纪念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清明节、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机关、学校、企业、驻地部队、社会组织等前往基地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已成常态。据统计,今年到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汲取红色精神力量的人数达72万人次。襄阳市烈士陵园在用好烈士塔、烈士纪念馆、英烈园、烈士纪念堂、烈士亭、襄樊战役史迹陈列展厅等14处纪念设施的同时,联合有关部门拍摄《红色档案:襄樊战役》,设立影视报告厅,供参观学习人员观看。这种以襄阳解放战斗遗址与纪念英烈为载体,用专题宣传片讲好烽火岁月英雄故事、弘扬革命英烈精神的做法,不仅群众喜闻乐见,而且扩大了党史教育的覆盖面,今年接待受教育人数已超过30万人次。

  二、襄阳党史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及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分散,运行机制不够规范。调查了解到,目前15个基地除襄阳、宜城、南漳革命烈士陵园明确为退役军人事务局管理,有事业编制人员行使管护、接待、讲解等职责外,其他基地均由所在地权属部门、乡镇、村、学校代管,基本无专职固定管理人员。即使有管理人员也皆为兼职配备,难以做到规范管理,无法从管理维护方面对兼职管理人员进行专责约束,管护、运行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所在地单位重视,管护则相对较好,不够重视则管护粗放、运行随意。由于管理体制分散,管理权责不够清晰,管理维护运行机制缺失,从长远看,不利于革命文物征集、馆藏资料保管和使用,影响整体功能与服务作用的发挥。

  (二)经费缺乏机制保障,硬、软件建设滞后。15个市级党史教育基地命名前,各地按照各自基础条件,或由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或由所在地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与基本内容布展。获市级验收和正式命名后,各基地围绕硬、软件提档升级做了不少工作。但调查表明,基地后续建设普遍缺少投入,管理维护与文物征集没有资金保障,硬、软件建设普遍滞后,15个市级基地没有一个能够晋升为省级基地。襄阳市烈士陵园是建设最早、管理最佳、作用发挥最好的基地,但多年来仅有人头经费保障,在红色资源深度挖掘、革命文物征集、基地软件配置、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等方面,由于缺少资金支持,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同时,部分有影响但规模较小的基地(如萧楚女纪念馆、李亚声烈士陈列室、苏区村革命历史展览馆)基本由所在学校、村委会自筹经费维持,根本没有资金充实展陈物品,丰富展陈内容,提供多样化服务。据了解,除划属退役军人事务局管理的市、县烈士陵园有人头经费保障外,其余基地的硬、软件设施建设及管护、运行投入,均未纳入财政预算,后续建设处于停滞状态。

  (三)展陈水平参差不齐,展示内容小有暇疵。一是大而化之,基地主题彰而不显。比如,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是1931年6月至1933年6月中共鄂豫边区临时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所在地,曾建有枪炮厂、被服厂等,是鄂北、豫南20多个县土地革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2015年,宜城市投资350余万元在旧址附近修建了纪念馆。但因缺少历史资料和革命文物征集,遗址遗迹(枪炮、被服厂)未被恢复,馆内展陈内容几乎包揽了在襄阳发生的所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包括襄阳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第一个党组织——程坡党小组的创立,甚至豫西南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等众多不相关的人物、事件充斥其间,“先宾夺主”,大而化之,导致纪念馆主题不伦不类,特色不显,参观者难以了解到鄂豫边区临时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当年重要作用的发挥和重大历史意义。二是内容单一,展示手段落后。如吴德峰革命业绩陈列室仅有其长征时用过的被褥、自制的坐椅、拐杖、手绘油画及几位革命元老对吴德峰同志的纪念题词和悼念文章;程克绳故居、李亚声烈士事迹陈列室、谷城苏区革命历史展览馆等,展品大都是图片、书信文字资料和烈士名单,展陈内容未能得到充分扩展,有吸引力的实物少,布展过于简单。襄州区徐窝革命烈士陵园仅有6件展品,南漳县荆山农民暴动烈士陵园及荆山烈士陵园只建了纪念碑,没有任何展品。加之讲解普遍故事化不足,没有配备声光电等讲解设备和多媒体手段,基地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把关不严,展板介绍有暇疵。现场察看发现,一些基地布展把关不够严谨、细致。展陈内容有的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与史实有出入;有的人物生平简介、革命事迹(件)介绍不系统、不全面;有的展板内容文字不通顺,标点不准确,甚至于有多处错字、漏字;有的对实物、革命文物因无安全展柜而收存于档案室,与基地展陈相分离,未能发挥作用。对此,参观瞻仰的党员干部普遍反映是个遗憾。

  (四)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基地活动开展不平衡。限于分散的管理体制和经费不足,基地缺乏宣传包装意识,没有自主推介动力。党史部门在做好命名前的审核把关工作后,后续跟踪服务、宣传推介做得不够到位。去年以来,虽然在襄阳史志网对15个基地作了推介,但仅仅是基地名称、位置、通讯方式、活动简述等,缺乏系统、厚重的故事支撑,加之史志网影响力小,对外宣传效果不够好。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史志部门联合市级新闻媒体作了集中宣传,但力度远远不够,基地在群众中的知名度仍然不高。同时,由于基地所处地理位置、知名度、影响力以及管理、服务水平存在差异,基地活动开展不平衡。比如,位于襄阳市区的烈士陵园年接待量超过30万人次,而地处偏远的荆山农民暴动烈士陵园、谷城苏区革命历史展览馆年接待受教育者仅千余人次。

  (五)基地拓展利用不充分,红色资源未能释放红利。作为红色资源富集地区,襄阳15个市级党史教育基地仅仅是具有代表性的冰山一角,在开发、保护、利用方面也只迈出了第一步。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15个基地管理单位还未能从大旅游的视角,把发展红色旅游提上议事日程,市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未能得到统筹整合,没有纳入大旅游发展规划。板桥镇拟以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为载体,恢复革命遗址遗迹,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红色旅游,但缺乏总体规划,缺少资金投入。其他基地基本未对红色资源进行拓展利用,更无打造红色旅游产品方面的谋划,全市红色旅游资源未能释放应有红利。

  三、提高襄阳党史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党史教育基地既是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平台,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革命精神、发扬红色传统的重要阵地,还是青少年学习革命历史、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课堂。建好、管好、发挥好基地作用,不仅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内在要求,更是唱响时代主旋律、凝聚奋进新征程精神力量的迫切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权属与管护责任主体。党史教育基地作用重要,不能只命名挂牌了事。各级党委政府要着手从根本上理顺管理体制。鉴于机构改革新组建的退役军人事务局承担了原民政局划转的相关业务,建议对15个市级基地所拥有的房产、土地、文物、展品等资产权属,统一划转、归口由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代表政府行使管理主体责任。权责明确之后,制定科学周密的管理、保护与开发规划,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协调,整合宣传、党史(志)、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文化旅游等部门的职能优势,形成横向联合、多方协作的建设、管理、保护、指导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将基地管护人员纳入事业编制,根据基地规模大小,确定职数,固定专人,明确专责;对分布在村、难以纳入编制的基地管理人员,也应给予一定待遇,调动其做好管理、服务的积极性,确保基地作用发挥。

  (二)建立投入机制,提高基地建设、保护水平。基地馆舍修缮、史料文物征集、展陈内容拓展、服务培训优化、管理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都需要一定资金投入。针对目前投入普遍不足的瓶颈问题,研究建立政府、社会、集体、个人多渠道融资的投入机制。一是建议对15个基地实行分类排队,对建设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可望晋升省级党史教育基地的襄阳市和宜城市烈士陵园、黄火青故居等,由市、县两级财政实行重点支持。对其余基地根据建设、保护提档升级的实际需要,列入财政预算,实行分步支持。二是建议把15个基地的管理保护纳入文物保护范畴,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标准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对于可移动文物,通过技术鉴定对其划分等级进入纪念馆、展览馆;对于不可移动的遗址遗迹,参照《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规条例,相应划分为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避免被拆迁、毁坏的风险,同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对能够列入遗址遗迹利用级别的,如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的枪炮厂、被服厂等,要通过考察论证,做好遗址恢复重建,扩大利用价值。三是建议充分利用古村落保护、乡村振兴、旅游开发等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和有效整合相关扶持资金,用于基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公益性捐助,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基地建设;推广5713利用原厂址投资兴建航空纪念馆(目前为谷城县级党史教育基地)的经验,欢迎和支持央企及其它大型企、事业单位将基地融入自身文化建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三)实行动态管理,构建作用发挥常态化机制。围绕基地使用和作用发挥常态化,基地主管部门与党史(志)研究部门要构建基地管理与作用发挥常态化机制。首先,党史(志)部门应主动融入基地管理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委党史研究部门的有关要求,研究制定符合襄阳实际的基地管理标准,对15个市级基地实行动态管理,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复核,对作用发挥显著、工作成效明显的基地,推荐晋级为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对符合标准的保留市级命名;对存在问题的限期整改;对有问题而不予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予以取消市级命名;对现有县级基地选择一批重点予以培养,符合标准的适时命名为市级基地,以此促进各地重视基地建设与管理。其次,基地主管部门要与纪检监察、组织、教育等部门联合,拓展基地教育功能,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爱国爱家乡教育、文明实践等有机结合。比如,组织新提拔、新交流的干部到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引导加强党性锻炼,强化廉洁奉公、执政为民意识;比如,组织新党员到基地开展入党宣誓活动,引导学习党的革命斗争史,树立为民服务、务实肯干的奉献精神;比如,利用支部主题党日,组织党员干部到基地开展学党史、颂党恩活动,引导牢固树立党的宗旨,为建设美丽襄阳、实现绿色崛起、推进高质量发展而奋斗;比如,组织广大青少年到基地开展永远跟党走活动,教育他们树立远大革命理想,传承红色基因,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通过经常性地组织活动,使基地更加符合时代需要、更加富有功能特色,实现基地作用常态化发挥,形成基地品牌特色。

  (四)创新展陈方式,增强教育效果。一是不断丰富展品。展品是基地存在、发展和更好发挥教育作用的必要条件。市、县(市、区)史志研究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帮助指导征集与基地相匹配的革命文物、历史资料,通过走访革命前辈、烈士后代、党史专家、社会热心人士,开展基地党史故事挖掘,撰

  文著述,丰富展陈内涵;积极联系爱国人士与革命后代,征集、接受其捐赠的实物、资料,千方百计挖掘红色资源,积累红色展品,弥补馆藏品少、展品层次低等方面的不足。二是从严把关审查布展内容。市、县党史(志)研究部门要按照逐级把关、分级负责的原则,对布展内容从严把关审查。尤其要对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审核把关,对展陈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进行史实查证、修正完善,保证党史教育基地布展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集中对15个基地布展进行一次细致排查,对以“全”盖“主”、不符合基地主题的布展予以调整;对不够全面、不够系统的人物、事件进行完善补充;对史实不准、张冠李戴、文字有误的内容进行整改。确保布展内容史实准确、人物事件介绍无误、文字标点符合规范。三是创新展陈方式。基地有无吸引力和感染力,展陈方式是关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尊重历史、不夸大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艺术创新手段,通过声、光、电等集成技术,把实物、照片、图画、雕塑、模型等多种展品有机组合起来,生动表现出来,全面提升陈列和展览水平。比如,襄樊战役曾是中原战场全局中的经典战例,被朱德总司令誉为“小的模范战役”。襄阳烈士陵园完全可以利用展陈空间富裕条件,运用声、光、电技术,以沙盘、模型、模拟等形式,再现这一模范战役场景,必将增强基地吸引力和感染力,收到更好教育效果。

  (五)推进文旅融合,弘扬红色文化。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文旅融合是现代旅游业的必由之路。以15个市级党史教育基地为主要脉络的红色遗址遗迹,不仅承载着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是襄阳人民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财富,也是襄阳推进现代旅游业发展无可替代的珍贵资源。建议市委、市政府把红色旅游开发纳入建设美丽襄阳、实现绿色崛起的总体战略,统筹整合全市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支持红色旅游发展。本着红色传承、绿色发展、文旅融合的指导思想,鼓励以15个市级党史教育基地为主线,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深耕红色旅游,逐步打造出具有襄阳特色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围绕基地提档升级配套完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推出富有红色内涵的旅游文化产品,引导大家通过对红色旅游文化产品、革命文物背后红色故事的了解,达到在红色旅游中潜移默化受教育、悟精神、续血脉的作用。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