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从茌平区耿店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成功实践看老区乡村振兴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2021/08/12  浏览量:   作者: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振兴革命老区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近年来,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以下简称省老促会)会同省儒学发展促进会等社会组织,组成老区情况调研组,在省老促会领导同志的带领下,围绕老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开展了持续不断的调研活动。调研组先后到了沂南、茌平、肥城、平原、章丘、莱芜等21个县市区,对63个老区村、300多个农户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慰问走访。感到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这些村的发展形势都非常好,全部巩固发展了脱贫攻坚成果,村容整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正在向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这次活动尤其对习近平总书记表扬过的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进行了重点调研,感到该村主要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现了脱贫致富、走上了高水平的小康之路,创造了“耿店模式”,很大程度上回答和解决了老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问题,在全省广大农村具有很强的可学习、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

  耿店村位于鲁西平原地区,该村所在贾寨镇是典型的革命老区镇,2002年前耿店村也是出了名的贫困村。目前全村有180户、810人,耕地1400余亩。自2002年耿遵珠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团结带领广大村民发挥自身优势、盘活土地资源、选准主导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加强村庄建设,使贫穷落后的耿店村迅速改变了面貌。 2020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4.5万多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3倍,吸引了大批长期在外务工的村民重新返乡创业。村民全部住进了新楼房,基础设施健全完善,人居环境优美舒适,村风村民淳朴和谐。耿店村先后获得了省市县几十项荣誉,被习总书记称赞为“鲁西小寿光”,并认为“这个典型还是有说服力的”。

  耿店村脱贫致富、全面振兴的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根据该村的经验,结合面上调研的情况,现就全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几个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多措并举切实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

  土地问题历来是农村农民的根本问题。耿店村发展振兴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作好土地文章,充分用好土地资源。自2004年起,该村在征得村民同意后,把分散在不同位置、不同农户的1400多亩承包地统一进行置换整合,合并成了便于统一种植蔬菜的大地块,为集约化经营打下了基础。随着该村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又陆续流转了邻村1100多亩土地的经营权,极大地扩展了发展实力和后劲。他们充分利用国家对收回宅基地复耕给予经费补助的政策,用新建居民楼置换村民宅基地,这些年共复耕宅基地180余亩,获得国家补助2700万元,大大增强了村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该村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集中发展蔬菜产业,全村现有蔬菜大棚700余个,土地效益由原来每亩收入不到1000元,一下跃增到3万元,是传统种植业的30多倍。2018年投资7000万元,建设成立了“山东绿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现代农业。2020年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标准化蔬菜加工车间。这也是耿店村迅速脱贫致富、实现振兴的秘诀和要害。

  由此可见,土地蕴藏着巨大的生产力,始终是农村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发展振兴的重要根基,用好用活土地,没有钱可以有钱,看似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能顺利解决。农村土地承包40年来,确实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大生产的要求,尤其是平原地区应在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才能有力地提高土地使用效能,加快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依据耿店村的经验和对其他村的调研,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当前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从各村的具体情况出发,逐步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要求,通过流转、互换、置换等方式,对农民承包地进行适当调整,使地块相对集中,以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从而有利于规模发展、集约经营。除耿店村外,莱芜农高区、平原县不少乡镇也都实现了土地经营集约化,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二是适应农民的迫切要求,加快土地流转。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攀升,传统的种植方式收入甚微,很多农民已无种地意愿,特别企盼土地能流转出去,尤其是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的农村,农民的这种想法更为强烈。因此,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出台强有力的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发展农业公司、特色园区、乡村旅游、土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三是发展现代农业,最大限度的增加土地高附加值。适应市场需求,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即使仍以种粮为主,也应通过规模化经营、运用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上下结合以创新的精神解决农村产业振兴问题

  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耿店村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该村距县城30多公里,除土地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优势资源。耿遵珠担任支部书记后,针对村里劳力多、土地种植效益低的问题,根据本村土壤状况和水利条件,村支部决定重新发展原来几近消亡的棚菜产业。方向明确后,他们派人到寿光学习取经,聘请技术人员到村指导,并统一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为解决市场销路问题,他们探索成立了蔬菜股份合作社,创新营运方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此后,他们又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引进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新式栽培模式及新式大棚,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增加了蔬菜产量和效益。

  耿店村的经验说明,解决产业振兴问题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找准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因村施策,做到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多样发展,防止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一味跟风;必须以创新的精神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尤其要把技术创新运用到产业发展之中,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从多数革命老区乡村的情况看,实施产业振兴还是个难事,需要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采取上下结合的方法帮助革命老区村选择好主导产业。县乡两级可组成专家指导组,对每个乡村进行“把脉”和“会诊”,帮助其选择一到两个符合本村实际、农民会经营愿经营的优势主导产业。一旦主导产业确定后,就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防止换一届领导又换一个主导产业。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创新投资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措施,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乡村主导产业。引导鼓励各类扶贫基金会、小额贷款公司等开展小额贷款业务,扩大对乡村主导产业的资金投放。聊城市老促会近年来协调金融部门,为革命老区贫困村发展提供无担保小额贷款,累计已达6亿多元,有力地扶持了近3万农户生产发展和脱贫致富,这个经验值得推广。三是重在搞好市场服务。县乡政府一定要协助乡村解决好产品销路问题。可采取加快建设乡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扩大电商覆盖面。鼓励供销、邮政、快递和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在农村设点经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四是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使用。耿店村产业发展的好,关键是有50多个土生土长的技术人才做支撑,2020年整合资金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聊城市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旨在为农村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县乡政府应根据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积极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任务,通过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普遍培训。也可让农业专家、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致富能手现身说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还可考虑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流动,激励大家在农村大显身手。

  三、高度重视和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耿店村全面振兴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比较厚实的集体经济。目前该村集体资产达1千多万元,年收益在50万元以上。他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主要途径:一是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参与分红。党支部以复垦的集体土地为股份,作为自然人加入合作社,通过股份获得收益。二是对村民的宅基地进行置换整合,扩大村级集体土地数量,运用国家的补偿政策,不断积累资金。三是通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商铺等,收取租赁费。正是因为有了比较厚实的集体经济,才使该村发展各项公共事业、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有了雄厚的财力保障,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后劲。

  我们认为,发展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的根本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也是巩固乡村政权、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相当一部分革命老区村集体经济还十分薄弱,有的年收入仅两三万元,有的甚至没有收入,是零“家产”,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因此,应认真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在乡村振兴中应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省市县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时,应明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目标要求,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指标,并加强政策引导,强力推进落实。二是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扶持制度。采取省市县三级相结合筹集资金,列入预算,定点投入,专项扶持,也可采取建立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的办法,募集更多的社会资金,加大对村级特别是集体经济薄弱的老区村的支持力度。三是推广耿店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做法。用好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不断增加集体积累。四是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二三产业。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乡村旅游、开展公共服务等,逐步实现三产融合,使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四、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耿店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建设了现代化的电梯居民楼、高标准的老年公寓,修建了柏油路网,建设了卫生服务站、文化大院等公共设施,改造了全村电网,修建了地热供暖系统、秸秆气化站,建设了省级规范化幼儿园、小学。实施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实现了“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在城市里可享受到的各种服务和便利,在耿店村同样也能享受到,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极大提高。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呈现在人们面前,实现了高水平的小康。

  由于耿店村新农村建设搞得好,特别是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之后,自2010年以来,吸引了106名40岁以下、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实现了与家人团聚,不仅如此,这些返乡青年还带回了不少上门女婿及外地媳妇,集聚了农村人气,也增添了发展活力。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在耿店村已不存在。

  耿店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实现城镇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多种路径,但就多数农村而言,实行就近就地城镇化更为可行。这样做:一是农民可以守家不离土,就地就业创业,而且有稳定的收入。二是减少了动员和搬迁难度、降低了安置成本。三是保持了乡村特色,保护了农村文化,留住了乡愁。四是相对简便易行,缩短了建设周期,更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所以,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放在加快新农村社区建设上,确实是一个务实之举。为此建议:一是实施强村带动与合并战略。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如果只有几十户人家、百十口人,怎么搞也振兴不起来。可以考虑以产业发展比较好、人口较多、规模比较大的中心村为基点,辐射周围四、五公里以内相对较弱的村,统一整合土地、人才等优势资源,以强村的产业发展带动弱村的发展,通过产业融合促进村庄融合,使弱村小村逐渐向大村强村靠拢。二是高标准地搞好乡村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衔接,考虑以方圆5平方公里、住户1000-1500户、入住4000-6000人左右的规模进行统筹设计,重点解决好土地集中、产业集中、人员集中的问题,因地制宜的建好新民居,配套公共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乡村的城市化品质。三是运用多种形式筹措建设资金。鼓励各级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加快落实国家政策,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把村集体依法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采取上下结合、市场化运作等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四是推动农业人口向市民化转移。对于达到一定规模和标准的新型农村社区,经过验收合格,就地实现居民户籍城镇化。

  五、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耿店村的振兴发展,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逐步建立完善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治理体系。十几年来,他们在大力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倡导以德治理,注重弘扬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开展“四评”(评五好党员、评五好家庭、评好婆媳、评科技致富带头人)活动。坚持依法治村,加强法治教育,聘请法律顾问,普及法律知识,坚持依法办事。强化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红白喜事协会,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协商治理平台,极大地提高了乡村治理成效。至2002年以来,全村没有出现一起刑事案件,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没有出现一起上访问题,也没有发生过邻里纠纷,爱党爱国、上下团结、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蔚成风气。

  耿店村的实践说明,搞好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从面上调研的情况看,这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确需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一是应不断创新对农民的教育。农村教育难开展、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比较普遍。应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办好农村大讲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红色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授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尤其是用好信息网络平台,创建乡村微信公众号,以便于及时宣传党的声音、有关惠民政策、乡村大事要闻、身边好人好事,不断激发正能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充分发挥好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这方面莱芜区官场村搞得比较好。应考虑设立乡村文化站,建好文化队伍,搞好人才培养,使这项工作有人抓、有人搞;组织传统文化学习,过好母亲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促进尊老敬老、邻里和睦;发掘带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好现有文化设施,防止建好的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得不到充分利用,甚至成为摆设;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提高质量,更加方便群众。三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继续深化普法教育,开展法治宣传进万家行动,围绕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普及征地补偿、土地流转、宅基地处置、赡养老人等相关法律知识,增强村民法制观念。完善固化律师进乡村活动,为每个村配备一名法律顾问,每个月至少与村民联系一次,每半年举办一次法律讲座,充分发挥律师在乡村治理中的职业优势。四是建强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是宪法规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对乡村治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看,这一组织需要进一步健全,特别在发挥作用上,村委会主任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后,要注意防止职能弱化,甚至以党支部代替村委会的倾向,应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从法规和制度上保证村委会正常行使职权,形成与党支部一起,共同形成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

  六、下大力气抓好村级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

  耿店村之所以发展得好,最根本的是有一位一心为民、想干事、能干事、有威信的党支部书记。书记耿遵珠同志1966年出生,他思想解放、思路开阔,与班子成员一起科学的确定了本村的主导产业;他知识丰富、善于创新,创造性的解决了农产品的市场销路、乡村治理等问题;他勇于担当、乐于奉献,两次分房搬家都是带头选择最差的房子;他廉洁自律、要求严格,从不沾贪集体的便宜,具有很高的群众威望。他先后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被山东省授予“齐鲁乡村之星”、省级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劳动模范,被聊城市授予“十佳创业带头人”,被茌平县连续17年评为“优秀支部书记”,2018年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带领的党支部被山东省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耿店村也连续被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大量先进村的事实说明,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就看“领头羊”。所以,推进老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要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

  从调研的63个村的情况看,村级书记队伍建设目前还存在一些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是防止年龄偏大。许多村支部书记已经60多岁,有些甚至超过70岁,推进工作往往力不从心。二是防止在职不在位。个别村支书有时候在村里工作,有时候在外地打工,没有全身心地扑在村里的工作上。三是防止缺乏有效监督。目前大多数村是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这虽有利于统一思想、提高工作效率,但也容易形成“一言堂”,甚至诱发腐败等问题。四是防止待遇偏低。虽然省里有文件规定,但由于全省各地条件千差万别,支部书记的实际待遇很不统一,普遍不高,多数每月工资补助2000多元左右,还不如打工的收入高,很难拴心留人。因此,应下决心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进一步规范完善村书记的标准条件。根据乡村振兴,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对支部书记的年龄、学历、能力、阅历等都应做出原则规定,真正选出品行端正、年富力强、知识丰富、思想解放、想干能干的带头人,为建设坚强的党支部打好基础。其次,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针对目前好的支部书记较难选拔的实际,可以考虑从本村的大学毕业生,优秀退伍军人,成功的农民企业家,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等群体中选拔。第三,加大培训力度。县镇两级对新任职的支部书记,应坚持岗前培训制度。在县级党校设立村支部书培训专班,经常组织在任村支书进行新知识、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等内容的学习培训。围绕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组织研讨交流,解疑释惑,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第四,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目前,农村书记队伍不够稳定、积极性不够高,很大程度上缘于待遇偏低。茌平县从奖励的角度,明确耿店村书记耿遵珠享受副科级待遇,每月工资4000元,解决了后顾之忧。因此,可借鉴茌平县的做法,进一步改善村书记的相关待遇,适当增加每月的工资补助,最好能达到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并对政绩突出、任职时间较长的村书记,给予退休待遇。还应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村书记队伍的表彰奖励,以调动干好工作的积极性。第五,注重加强对村书记队伍的有效监督。针对村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现状,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加强监督的制度规定,大力推行民主决策、党务村务公开,充分发挥村委会、村民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定期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也可考虑把县(市、区)纪委、县(市、区)监察委的巡察工作延伸到村级党支部。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