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对丹阳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剖析

2021/10/15  浏览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这对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开发利用乡村人力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江苏省丹阳市“三会”组织对全市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全市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全市常住人口98万,其中农业人口47万,城镇化率为63.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农业人口中,0-14岁少儿、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2%、71%和17%,人口年龄结构表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总体特征,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6.1万人,占13.5%。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劳动年龄段人口占比还将逐年下降。

  (一)有利条件

  1.人力资源总量丰富。我市地处江南“鱼米之乡”,农业资源丰富、布局均衡。主导产业包括优质粮油、蔬菜、畜禽、水产、林业等;特色产业包括食用菌、茶叶、果品、休闲观光等,具有悠久的农业传统和农耕文化。一线从事农业生产的普通农民和专业性农技人员储备充足,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2.就近转移就业较多。我市工业基础雄厚,私营企业数量在苏南县级市中居于前列,基本上“村村有企业、镇镇有园区”,产业门类分布广泛,主要包括钢铁、机械制造、五金工具、木业、汽摩配件业、纺织服装、眼镜等七大特色产业,为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由于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节约了大量劳动力资源,当地80%以上的农业人口通过就近转移就业,得以摆脱了土地束缚,农业人口半工半农的情况比较普遍。

  3.人口回流意愿增强。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力支持,以及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和竞争压力加大,很多原来农村出去的人口都产生了回归农村的想法,这些人中相当部分是社会骨干力量和各行各业精英,回归农村将带动知识、资金、管理等各类资源向农村集聚,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曲阿街道马陵村吴霖刚,在外奋斗20多年,积攒下近3亿元,回乡全部投入到了荒山草坡开发上,创建了香海琴枫农民乐园, 把一座“荒山”变成了“金山”。2019年,马陵村集体收入接近9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司徒镇屯甸村张晶晶,原先大学毕业后在上海银行工作,年薪30万,她弃高薪回乡创业为老区致富出力,领办茶叶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已由当初的33名发展到1487名,茶园种植面积也由100余亩发展到3000多亩。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的束扬鑫,2017年回到家乡曲阿张巷村办起了鑫之源家庭农场,种植设施蔬菜,效益良好,还计划再承包100多亩地走种养结合的道路。

  (二)不利因素

  1.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目前,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9.83年,受初中、小学教育的比例达到63.6%,有些年龄较大的没有接受过教育。究其原因,上世纪90年代之前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较差,导致中老年农村人口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从人力资源角度讲,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家庭从小给孩子灌输“走出去”思想,希望孩子通过高考、当兵、甚至外出打工改变命运,不愿让孩子在家务农。这也是造成农村人口农业技能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农村人才发展环境较差。农村出人才,但留不住人才。一方面,目前农村发展环境有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事业不够美好”、“职业又太艰辛”,个人发展空间和机会比城市小很多,这是长期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个人家庭致富的重大因素。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与城市有非常大的差距,农村地区存在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偏低的情况,文化设施不健全,群众文化开展缺乏制度支持,对人力资源有效开发造成天然制约。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农村经济要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得到政策、科技的支持,更需要人才资源的支持,需要懂“三农”、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随着云技术、大数据和农业的深度融合,更加需要在每个产业链条上强化高素质人才配置。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农村素质全面提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持。 一

  2.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的需要。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具体说来,通过对人力资源开发,让新思想、新理念得到普及,让“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状态厚植人心,推进农业生态化、绿色化发展,有助于减少滥用化肥农药的现象,有利于减少滥采滥伐、乱排放的现象,这对改善农村环境都大有益处。

  3.促进农民富裕富足的需要。首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有效促进产业开发、产品流通、服务升级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培训和再就业机会,提升农民自身能力素质,解决农村就业等关键问题,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挑战。一是农村空心化问题逐年加剧。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最主要的体现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城镇化率逐年增长,城市对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加大,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和知识分子不断地向城市迁移,农村出现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发展困境。二是农业副业化问题较为普遍。随着农户经营非农兼业化不断加速、加深,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的比重相对下降,而工资性收入占比则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并且在农户收入构成项目中占比最高。从经济理性出发,存在农户将农业生产副业化的倾向与趋势,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很多农户只保留口粮田,抛荒撂荒现象也比较明显,造成对稀缺耕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严重挑战。

  三、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措施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农民真正富裕,拓宽农村人才建设路径。国家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同时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目前,全市在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与尝试,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的政策措施 ,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进展,但尚未完全激发农村内部活力,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作进一步探索:

  1.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对人力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包括拥有资源、产业发展、文化环境、人才发展空间等,明确需要的人才类型和数量,科学进行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政府要建立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尤其是对种植、养殖领域的农民在合理区域内实现转移,扩宽农民的就业渠道。相关部门专家要对人力资源开发效果展开评估,评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展情况,从而指导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

  2.加强农村人力资源教育管理。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当地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不断加强对农村文化、科技、卫生、实用技术等宣传和培训,引导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机制,鼓励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方向有效转变,利用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助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加强农村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有效整合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工商资本下乡、乡贤能人返乡创业等分散资源。打造回乡创业的保障体系,在资金、政策、用地、服务等方面引导农村各类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增收。培育更多像江南生物姜建新这样的乡村工匠,挖掘培养丹阳乱针绣、剪纸等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等,传承发展传统技艺;支持鼓励传统技艺人才创办特色企业,带动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适时出台有利于“三农”发展的政策,强化乡村人才振兴投入保障,支持涉农企业加大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投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乡村振兴;通过村企联建等方式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乡村事业,带动人才回流乡村,让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示范农场等起到带动示范作用,使回乡创业人群看到发展前景;引导并鼓励像嘉贤米业谢桐洲、延陵行宫村民、种田专利持有人马锁宝等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民骨干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兼职指导或承包经营;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就业,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出台农村高层次人才招引政策,吸引学者、企业家等到农村发展经济。

  4.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将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结合起来,打造出良好的乡风民俗。大力发展农民精神文化事业,对文体活动中心、公园、广场、剧场、棋牌社等农村文体活动场所设施,对乡土文化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培养建设,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为推动当地精神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支撑。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移风易俗等理念的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富有农村特色的文化宣传活动,比如农民丰收节、农业生产技能大赛、广场舞等文化活动,陶冶群众情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农民文化素养的提升。

  总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市要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推动“三农”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必须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要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制定科学的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突出农村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丹阳市“三会”)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