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老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希望之路

——黑龙江省老促会“谋振兴、促发展,百村千里行”调研报告

2021/12/16  浏览量:   作者:黑龙江省老促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省老促会本着从村级基层“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的目的,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方式,开展了“谋振兴、促发展,百村千里行”调研活动。由会长杜吉明、副会长白亚光带领,深入老区市县乡村、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红色文旅基地等实地考察,研究分析老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际情况,深感我省乡村振兴基础扎实、潜力巨大、前景光明,完成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走出一条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是完全可能的。调研中也欣喜地看到老区各地依托资源,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性问题亟待破解。

  一、农业农村进入新时代,老区振兴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机遇

  ——农业农村基本条件生发蝶变,老区振兴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一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老区生活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全省老区659个贫困村、38.9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二是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前所未有。农村饮水、交通、电力、信息等全面进步,电网、电信、宽带覆盖所有村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基本保障。三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随着财政涉农资金投入加大,农业机械化基本普及,科技化、水利化逐年提高,现代农业已具雏形。一些地方的农业机械借助卫星导航,实现数字控制,耕作精度显著提高,人工成本大为降低。农业稳产高产成为常态,不仅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更为畜牧、加工、运输、文旅等各业发展融合提供了前提,为建设农业强省和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打牢了基础。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育渐入佳境,老区振兴发展的经营机制更加优化。适应现代农业需要,老区各类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较快,活力大增。多数村通过家庭农场、合作社、流转托管等形式实现了规模经营,有效提高了机械化、良种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庆安县东禾水稻合作社与周边合作社组成联合社,规模经营50万亩。依安县泰东乡20.3万亩耕地,有15万亩实现股份合作经营,农民亩收入由单纯发包300元增加到800元。绥棱县向荣村土地百分之百交由合作社托管,团购的生产资料比个体购买节约10%以上。

  ——区域性主导产业规模愈发壮大,老区振兴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各地积极实施省委省政府“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战略,吸纳了中粮、象屿、恒大、益海嘉里等诸多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入驻,全省米、稻、豆、肉、蔬以及中药材、食用菌、汉麻、渔业等产业发展呈现出精深开发区域推进态势,为老区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富裕县塔哈镇益海嘉里现代农业产业园投资360亿元建设粮食综合体,可加工玉米300万吨、小麦50万吨、水稻30万吨、大豆20万吨、马铃薯100万吨、甜菜60万吨,生产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及医药化工产品。一期项目9月初已试生产,达产后可形成800万亩订单、200亿元产值、5亿元税收,拉动1万人就业。青冈县今年有41个重点项目开工,总投入52.3亿元,已形成金达、京粮、赛美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依安县实施“生态县、有机粮、大厨房”战略,引进飞鹤乳业建立了有机食品产业联盟,建设200万亩有机原料基地、4.5万头有机奶牛牧场、生物能源和有机产业园4大板块项目,并引进对青鹅业,形成了千万只大鹅加工能力,成为全省鹅产业核心区。克东、安达等县的乳业,宾县、穆棱、巴彦等县的肉业和大庆及四大煤城新材料产业进一步拓展深化。这些产业大项目的推进,正在形成工农一体城乡融合发展新业态,成为我省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拉动力。

  ——农村多种功能不断彰显,老区振兴发展的渠道更为拓宽。随着信息网络、数字技术、物流体系等支撑手段日益进步,乡村生态、居住、文化等功能不断发掘。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养老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此生彼长,观光园区、康养基地、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新载体不断涌现,乡村振兴呈多元化、融合化发展趋势。饶河县四排赫哲村农旅结合,建起了民俗村寨、民族工艺坊、特色餐饮街等,年接待游客6万余人,收入300万元以上。绥化市北林区西南村千亩稻田公园集观光、采摘、民俗、婚庆、娱乐、餐饮为一体,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全村仅此人均增收1.2万元。

  ——乡村治理组织趋于成熟,老区振兴发展的经验更为丰富。一是组织架构基本成熟。多年乡村治理形成的党支部、村委会、村办公司(合作社)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特别是派驻第一书记、村书记村委会主任“一担挑”等措施,提高了乡村治理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集体经济门路拓宽。各地通过“清化收”、办企业、参股合作社等方式,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债务得到化解,振兴活力大为增强。鸡西市通过重新清理丈量,新增耕地160万亩,按机动地发包后增加集体收入8000万元。林口县各村两次清理后,最多的清理出3000亩,最少1000亩以上,村集体平均年增收50万元。海伦市向荣乡一次清收耕地9900亩,全镇9个村年增发包费495万元,由负债村变成富裕村。三是乡风文明得到培育。以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比家风、晒家训、做好人、评星户等活动行之有效,培养了新一代新农民的新风尚。

  二、老区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先进典型,为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路子

  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子各异。从调研的老区百村情况看,异彩纷呈,发展势头强劲,探索出了以下八种不同特色的振兴发展之路。

  (一)依托资源,走产业振兴之路。老区村围绕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寻求乡村振兴突破口,初步形成了以产业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子。尚志市一面坡镇九江村先后办起稻米、采石等产业,安排100多人就业,农民年增收200万元。方正县德善乡安乐村建起了园山牧业、大昌肉鸡等产业项目,村集体年增收75万元。密山市密山镇新和村建起5家水稻加工厂,年加工能力3万吨,销售收入9000万元,带动30多人就业,亩加工增值300元以上。延寿县青川乡新民村发展光伏和大榛子等产业,2020年村集体到账收入107.1万元。林口县打造中医药特色产业,建设了莲花镇中医药特色小镇,在字砬子村建设了药材加工厂,全县中草药种植达4万多亩,仅黄芪就1.4万亩。牡丹江市正在形成产业强镇强村格局,东宁市绥阳镇成为全国十亿元产业强镇、穆棱市悬羊村、海林市蔬菜村成为全国亿元产业村,林口县古城镇、宁安市兰岗镇、穆棱市下城子镇和西安区中兴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二)打造品牌,走特色发展之路。一些乡村越来越注重品牌意识,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商标,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桦南县梨树乡大胜村1.12万亩水稻全部实行“鸭稻同作、鱼稻共生”模式,带动周边形成了20公里4.58万亩有机水稻示范带,注册的“神农奉”品牌有机稻米,比过去每斤增值5元以上。全村水稻比非品牌稻米增收3900万元,带动周边增收1亿元。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利用邻近大顶子山的优势,先后注册了“小南河村”等4类37种商标,办理了条形码,其酒坊、油坊、豆腐坊和农家辣椒酱厂的产品均以”小南河村”为品牌,销往省内外。鸡西市鸡冠区西太村开发“秋菜冬储”项目,22户农民年储秋菜1300万斤,年增值300多万元。宁安市江南乡东安村全村1.12万亩耕地种植“寒地果”1万亩,产品远销哈尔滨、北京和东南亚,种植水果人均收入3.3万元,比2016年的1.1万元增加2倍。

  (三)过腹增值,走畜牧兴村之路。老区很多乡村依托当地优势,走出了过腹增值、牧业兴村的路子。五常市冲河镇旭日村利用山区养殖黄牛,平均每户养殖50头左右,年纯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巴彦县黑山镇明山村引进大东北牧业建起大型养殖公司,年饲养基础母猪5000头、种猪1万头、商品猪10万头,年产值2.2亿元,吸纳120名劳力就业。同时带动村里成立养猪合作社,为76户社员提供优惠价饲料,低价赊销仔猪,带动周边700多户从事规模养猪。集贤县集贤镇杜柏楼养殖合作社今年利用废弃沙坑养鹅养鹅7万只,育鹅雏70万只,年收入可达200万元。依安县阳春乡民利村杨春华今年养殖大鹅4万多只,年养鹅收入可达80万元。

  (四)整合资源,走三产融合之路。随着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不断发展,三产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然趋势。嘉荫县红光乡燎原村利用临山濒水优势,挖掘恐龙文化和黑土文化,整合汪家大院、荷花渔村,建设了山水田园融合体项目,促进了农业与旅游融合,全村开办农家乐和家庭旅馆11家,旅游收入年500万元。兰西县红光镇义发村2015年以来坚持麦菜复种、苗木繁育、生态插柳、果蔬生产和光伏发电等多业并举,农民人均收入比5年前增加5倍,村集体积累达到3100万元。宁安市上官地村依托石板田引资千万元,建设了景观栈道、沙滩浴场、稻作馆等景点,不仅稻米大幅增值,而且旅游业收益显著,2020年仅门票收入就达102万元。讷河市勇进村引进齐市禹博旅游公司,投资2000万元开发矿泉水,并与豆制品加工、康养、采摘等融为一体,实现了企业与农民互利共赢。

  (五)股份合作,走创新发展之路。一些老区乡村不断创新,优化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机制,促进了管理科学化和经营规模化。富锦市锦山镇洪洲村吸纳全村653名社员入股合作社,对资产折股量化,设置了集体股、个人股、机动股共933份,合作社将集体股70%收益分给股东,30%留作积累,2020年集体收入1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1160元。依安县太东乡长兴村合作社经营土地7466.5亩,全部与飞鹤集团签订有机土地转换合同,计划两年内打造成有机食品专业村。同江市富川村组建村投公司与引进的上海拓伐建筑公司合作,投资9000万元建设了年产40万方混凝土和20万吨沥青搅拌站项目,村里与搅拌站签订了20年承包协议,为集体经济振兴奠定了长远基础。

  (六)重视人才,走能人引领之路。调研发现,凡是乡村振兴显著的村,都有能人带动的身影。南岔县浩良河镇大吉星村青年企业家王岐回村投资1000多万元,办起了红色旅游基地,并与大连金帆集团合作发展有机农业,给昔日偏僻寂静的山村带来一片生机。东宁市绥阳镇绥西村在党支部书记李忠仁带动下,黑木耳产业从弱到强。目前已办起升宝、永盛等6家菌包厂,年产菌包1500万袋,拉动280人就业,2020年仅黑木耳全村人均收入就达2.9万元。北安市城郊乡革命村农机合作社不仅经营全村13295亩耕地,还在党支部书记王立权主导下,去外村承包16000亩,170户合作社成员靠域外承包年分红340万元。绥棱县上集镇天放村在党支部书记王艳秋带领下,鹅产业从无人问津到自己示范再到合作社规模经营,2020年孵化鹅雏60万只、自养35万只,带动100多人就业,纯收入突破700万元。兰西县平山镇复兴村引进外地人才21人、吸引能人返乡89人,在镇里办起白酒加工、农资、汽修、洗浴、婚仪等二三产业5个一条街,日销售额50多万元。

  (七)整治环境,走宜业宜居之路。调研所到乡村无不面貌一新,更加宜业宜居。穆棱市腰岭村按照“一街一景”的标准,村里街道全部绿化,栽植了12万多株花树,每户建设一处小菜园、葡萄架,提高了村民生活品味。桦南县东华村260户村民住房全部换上蓝色彩钢瓦,院子围栏整齐划一,并对河边、路边、田边、村边、屋边进行“五边”整治,建设成了优美如画的新村。东宁市三岔口村对12条街道全部绿化美化,2020年栽植樱花树、海棠树2800株、其他花卉1.8万株、播种草籽花籽1500斤,并安装监控摄像头,组建保洁队,确保常年整洁清洁。

  (八)弘扬传统,走红色农旅之路。近年来,我省东北抗联遗址遗迹挖掘、保护和利用成效显著,老区红色文旅产业发展强劲。五大连池市朝阳乡建设了“抗联第三路军朝阳山纪念馆”“抗联烈士纪念碑”,恢复了当年的“军政干校”,建起了乡村别墅,2019年以来省内外参观旅游者3万多人次。依兰县烟筒山村挖掘当年抗联哨所、被服厂、军马场等遗址,并与“一线天”“月亮门”等景观融为一体发展红色农旅项目,已有60多户农民从事民宿、度假、餐饮等旅游项目。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四新村引进良苑公司,开发建设了冰雪嘉年华、冰雪夜景、冰凌树挂、雪地摩托和农家乐等项目,“冷资源”变成“热经济”,累计接待游客10万多人,2020年村集体收入3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6万元。

  上述典型仅代表此方面的突出特点,其产业振兴、规模经营、宜业宜居等特点同时兼有,其案例和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应在老区积极宣传和推广,以发挥标杆示范作用。

  三、老区振兴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

  我省老区乡村振兴虽然基础较好、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此次调研看主要问题:一是产业不强与农民持续增收的矛盾。一些老区地处偏远,信息不灵,产业规模小,产品无特色,或虽有特色但没形成品牌效应,农民卖的仍是“原字号”或粗加工产品,这仍是老区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空巢村与建设美丽乡村的矛盾。据调研了解老区村常住人口最多的仅占户籍人口50%左右,很多地方走出去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绥棱县户籍人口34万人,现常住人口18万人,占52.9%。依安县太东乡户籍人口20190人,现常住5715人,仅剩28.3%。五大连池市龙镇原户籍人口21468人,常住3015人,仅剩14.2%。克山县向华乡联放村后泉子屯原162户451人,现常住仅有26户59人,仅剩13%,有闲置宅基地27处、闲置房屋32处。可见在这样的村屯继续投入财力搞建设实无必要,这是乡村振兴必须面对的普遍性问题。三是集体经济薄弱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需求的矛盾。乡村道路修建、环境整治、垃圾处理和文化建设等农村社会事业都需要大量投入,而有些村集体经济很脆弱,有的村“清收化”不彻底,承包地确权后溢出的耕地没做处理,通过“资产虚拟”成立的村级经济组织没发挥作用,村集体收入很少,甚至没有收入,部分村债务包袱很重。调研的百村中负债的67个,如萝北县工农兵村和宝清县庄园村负债分别高达617万元、615万元。四是人才匮乏与乡村治理的矛盾。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青壮年农民多数已经离乡,乡村振兴面临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匮乏问题十分突出。有的村选不出胜任的村干部,村级组织软弱涣散。

  我们在调研中感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在范围、时间、目标和任务上都有很大不同。在范围上,脱贫攻坚仅限于贫困县、贫困乡村和贫困户,乡村振兴则涉及全部县乡村和农户;在时间上,脱贫攻坚是攻坚战,乡村振兴是持久战,需要更长远的规划设计,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在目标上,脱贫攻坚指标具体,乡村振兴较为宏观,涉及“三农”方方面面,比脱贫攻坚更艰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老区实际,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年3号),按照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关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的决定》精神,加快老区振兴发展步伐,努力实现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此,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立足区域化协调发展,着力破解乡村产业不强的瓶颈制约问题。实践证明,就一乡一村论产业难以做大做强,乡村产业振兴应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来谋划。应将乡村产业振兴纳入城市群、都市圈,与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在市、县、中心镇安排大项目,乡村则负责特色原料基地,负责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经营,形成以企带村、企村联盟的产业格局,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城乡全面融合的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建议选择有担当的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建立股份合作机制,探索试点,将生产基地建成企业第一车间,这样不仅可减轻企业集中采购原料的负担,农民入股后还可到企业就业变身工人,获得加工增值,实现企农双赢。

  (二)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尽快破解“空巢村”闲置资源利用问题。可预见的是今后若干年农村人口还会持续减少,因为自然规律所在,老人终将逝去,儿童将外出读书就业,多数不可能再回到村里。未来留下来的必将是那些经营能力强大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管理与技术人员。为此,建议在村庄科学规划基础上,尽快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屯撤并,这即是现实需要,也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富裕县近两年有24个村撤并了39个屯,进城安家322户、中心村安置141户,出售复垦耕地指标收入2亿多元,“死资源”变成了活财富。建议尽快把村屯规划和撤并纳入县级党政组织重要日程,研究制定好进城农户承包地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复垦和耕地指标利用问题,走活撤并这盘棋,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尽力破解乡村振兴发展不均衡问题。乡村振兴不均衡问题突出,原来的贫困村得到国家多年项目资金扶持,有的已远远超越非贫困村的富裕水平,而那些接近贫困的边缘村反而落后于贫困村。为此,建议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对那些处于贫困和非贫困边缘的乡村有个界定并给与应有的关注,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防止差距进一步拉大。特别是那些不是贫困村的老区村,干部群众期盼能得到像扶持贫困村那样的关怀与支持。

  (四)建议设立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资金,做好做活村集体经济组织,切实破解乡村融资难和基础设施利用不可持续问题。一是建议设立乡村振兴财政专项,明确使用政策,体现向老区倾斜,确保乡村振兴建设急需。二是建议改革财政支持企业的投入政策,变无偿为参股(只参股不控股、不分红),建立适时退出、滚动投入机制,让更多企业获得支持,体现公共财政的公平。三是建议推广同江市组建村投公司的经验,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厂房、仓库、闲置校舍等不动产,通过转包、出租、入股等创办实体发展产业,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村集体“清化收”不彻底的应继续推进,有条件的通过组建村投公司,活化集体资产,为乡村振兴开辟更多财源。

  (五)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破解遗址遗迹保护利用过于分散的问题。老区红色资源较多,但过于分散,大多数地处偏远,很多乡村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建议以市县为单位,统筹规划,整合分散的红色资源,修复遗址遗迹,完善标识,并与当地自然生态等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实现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旅游的统筹发展,擦亮东北抗联红色名片,打响龙江食品绿色品牌。

  (六)以组织振兴为牵动,有效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匮乏问题。建议借鉴脱贫攻坚的组织架构,充分利用各级党政组织、企事业单位的人才优势,将派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化、长期化,对于表现优秀、政绩突出、群众拥护的村支部书记予以提拔重用到公务员队伍。同时研究出台村级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选拔和鼓励那些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有志之士,到村里任职或领办企业,培养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对那些有作为的农村青年,采取定向进修、挂职等培养培训措施,确保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人才需求。

编辑:胡佳